?

活動教學有效性探微

2014-10-27 03:30王成萍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下旬) 2014年7期
關鍵詞:活動教學思想品德課有效性

王成萍

摘 要:當前活動教學仍然存在著誤讀的問題。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活動教學有效性認識的異化。對此,必須加以矯正,使教師對活動教學有效性認識回歸原點,真正提高活動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活動教學 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思想性、人文性等特征,而活動教學則主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學習興趣,把認知與實踐融合在一起,具有實踐性、探究式、綜合型等特點。由于兩者在本質上的諸多共性,教師們可以借助活動教學來高效的實施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但是反觀思想品德課教學現狀,很多教師要么以傳統講授式為主,硬性灌輸“政治知識”;要么開展活動教學時表面熱鬧非凡,而實則思想教育效果低下。那么,教師們該如何高效的實施活動教學,實現思想品德課程與活動教學的完美“嫁接”呢?筆者對此進行了探索。

一、問題:對活動教學的誤讀

活動教學,主張通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以活動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的教學形式。它首先是一種教學形式,具有一般教學形式都有的共性,但同時它又是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有自己的特點。 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活動教學出現誤讀,使得活動教學實效性大打折扣。

(一)活動目標不明確,流于形式

教學目標是教育教學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但是筆者發現我們有些思想品德課教師在設計活動教學時,考慮活動形式較多,考慮教學目標偏少。如某節思想品德課上教師采用小品表演,學生們情緒高漲,課堂上也熱熱鬧鬧,但活動結束后,學生們談論更多的往往是誰的表演逼真、誰不會表演等,至于活動的目的、活動意義則較少有人在意。演唱、辯論、分組討論等活動形式被老師們生拉硬搬與各種思想品德課程內容“嫁接”。因為缺少對活動目標的考量,這種“嫁接”必定會出現“排異反應”。甚至還有些老師認為只要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體性體現明顯,活動教學有沒有目標無所謂。

(二)活動形式注重“身動”,忽視“心動”

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既包括認知活動方式,又包括實踐活動方式;既包括外顯的活動方式,又包括內隱的活動方式。很多思想品德課教師在實施活動教學時,要求學生動口、動手與老師進行語言或動作的呼應,整堂課上活動一個接著一個,師生忙的不亦樂乎,學生基本沒有靜下來思考的時間。但殊不知思維的互動和心靈的溝通也是一種活動,也是活動教學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緣于這種認識上的誤讀,教師實施活動教學時只關注“動”,但對教學中本該有的“靜”——學生的思考環節則關注不夠。很多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中出現了有“動”,無“靜”;有師生動,無生本動的現象。這樣的活動教學表面上熱熱鬧鬧,活動環環相扣,但它對學生思維的拓展,認識的升華等很難有實質性的提升。

(三)活動對象旁觀者眾,參與者少

活動教學實質上就是通過精心設計各種活動情境,來規范、組織和引導學生的主體性活動,促進活動的充分內化和學生個性的發展。只有學生大面積參與,才能達到活動教學的有效。但是很多思想品德課的活動教學中,參與活動、討論的總是那么幾個“活躍分子”,其他學生并未真正參與活動中來。性格內向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數抱著冷漠的態度——“本劇與我無關”。如果活動教學不能輻射多數學生,不能吸引多數學生的主動參與,這種教學難言有效。

(四)活動過程過度演練,活動失真

活動教學中,當“活動”與學生在教學中“遭遇”,必須會出現一些“意外”。但現實中很多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順風順水,無半點“卡殼”,甚至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答案都出奇的“高端、大氣、上檔次”。這種現象在公開課、示范課上表現尤其嚴重??梢韵胂?,教師們肯定在課下做足了功課?!盎顒印痹谡n前反復演練,學生參與的項目由教師組織多次排練,許多任務由教師代勞,以此換來課堂上活動的順利。這種經過過度包裝的“表演性活動”,看起來順利但不是原生態的,缺少了課堂本該有的靈動,缺少了學生真實的體驗。

(五)活動結果預設有余,生成不足

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地方,在活動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點、沖突點、疑惑點,進行有效自然地生成?;顒咏虒W是否有效,不僅要考慮預期結果是否達成,還要看實際教學進程中學生的真實變化與發展,有無生成。但是筆者在聽課和觀摩活動中,甚少發現活動結果的生成,多數活動教學預設有余,生成不足。既使有些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中存在少量生成,也由于教師“方向感”不足,而使課堂教學耗時低效。

二、診斷:活動教學有效性認識的異化

活動教學的誤讀,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活動教學有效性認識的異化。這種認識上的的異化表現在很多思想品德課教師認為只要課堂教學中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只要課堂上學生活動起來,氣氛搞起來,這種課堂教學就是有效的,就是成功的。教師們在實施活動教學時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動”而不“教”、活動過度演練等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產生這種錯誤的認識,根本上是因為很多教師對活動教學的本質與特征認識不到位,過度追求形式,忽視了活動的價值取向,偏離了活動宗旨和課程目標,他們也沒有把活動教學和傳統講授式教學更好的融合起來,吸取兩家之長并發揮各自的特色。教師對活動教學認識的異化使得他們在教學時,不僅沒有展示出這種教學的優點,反而丟失了傳統講授式教學的長處。

(一)活動教學要有的放矢、動靜皆宜

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人們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總要有一定的結果預期,教學活動能否達成預期的結果是判斷教學活動是否有效的起碼指標?;顒咏虒W既然本質上是一種教學形式,那么在實施時,必須也要有明確詳細的目標。沒有目標的活動是盲目的,偏離目標的活動是低效的。一些教師片面地認為只要由活動主宰課堂、氣氛熱鬧活躍就是新理念、主旋律,誤以為沉思中的“靜”就是沉寂、冷場,他們忘記了思想品德課的真正目的不是活動,而是通過活動使學生感知和體驗,并進行分析思考內化為自己的品質。由此得出,有的放矢,動靜皆宜的活動教學才可能是高效的。

(二)活動教學要“目中有人”

活動教學要為學生成長服務,而不是讓學生去服從活動。如果思想品德課教師在實施活動教學時,不從學生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出發,那么活動中出現“曲高和寡”、學生不積極參與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活動教學時,要“目中有人”。無論采用何種形式、方法的活動教學,都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環境,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使活動教學接地氣講人情。若活動教學“目中無人”,任由老師們怎樣啟發引導,賣力吆喝,學生們也是不會買帳的。這就是教師實施活動教學時旁觀者眾,參與者少的原因。

(三)活動教學要處理好“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關系

活動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但并不等于說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是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建議者。思想品德活動教學中出現“活動過淺”、“活動過度”、“場面失控”等問題,很多是因為教師過分突出“學生主體”,而忽略了“教師主導”。學生囿于知識經驗有限,在活動教學中往往會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怪”。這時教師對升華活動主題、引導活動方向、提高活動效率等方面所體現的主導作用將顯得尤為重要。相比于傳統講授式教學,活動教學中教師主導性作用不僅沒有弱化,相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矯正:回歸活動教學有效性的原點

開展活動教學必須講求有效性。有效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涵義: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動結果和預期目標的吻合度;有效率則是重點考慮活動結果與活動投入的比例關系;而有效益則是有效性最高體現,是在保證效果和效率的基礎上,實現整個系統的和諧,可持續發展。通過對思想品德活動教學有效性問題分析及診斷,我們不難看出,要在實踐中提升活動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促成教師回歸活動教學有效性的原點。

(一)活動教學目標明確、詳盡

要有效地進行活動教學,首先必須明確活動教學目標。筆者認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在活動教學中要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應以“活動“為載體,既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知識,又要借助活動過程提高學生分析、理解、探究問題的能力,通過活動指導學生修身養心的方法,做到知行統一?;顒咏虒W必須主題鮮明,目標要始終兼顧知識、技能或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促進“人”的發展做為最高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產生深刻的心靈體驗。

(二)活動教學方案簡約、有序

活動教學的過程要簡約清晰。簡約的過程能讓學生很快明白活動的規則、要求、程序, 活動也就能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而那些熱烈華麗的課堂活動,則常造成活動形式對活動內容的負作用?;顒宇l率也要簡約適當,過多的活動只能使學生走馬觀花。相連的幾個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要簡約有序,一堂思想品德課內的幾個教學活動之間呈現逐步遞進的關系,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帶給人探究的韻味,構成一個統一整體。

(三)活動教學的對象要動機強勁

思想品德活動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在于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動機是否激發。因此,活動教學的設計必須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從這個角度看,教師設計課堂活動時要考慮以下因素:一是活動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規律。超出或低于學生思維水平的課堂活動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二是活動情境設計要體現新、奇、趣?!靶隆本褪且行碌膬热?、形式,“奇”就是要讓活動有懸念和期待,“趣”就是課堂活動的形式要富有趣味性。教師還要注意激發學生有效活動的內部動因,一方面要給學生最充分的表現機會,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另一方面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切實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那他們就能夠從內心想學習,他們的學習就是主動的、有效的。

(四)活動教學過程合理化

在活動教學開始時,教師應向學生清楚交待活動的要求、程序和規則。在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既要讓學生整體參與,又要防止活動小組內優等生的話語霸權和學習成績差等生的被邊緣化;既要讓模糊學生找到思維的方向,又要讓學生在預設之外合理生成。教師還應該對活動的進程進行適時監控,主要包括對學生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實際狀況的準確把握,以及這些狀況與教學目標的差距判斷,然后在此基礎上對課堂活動的設計和進程做恰當的微調。

(五)活動教學結果優質化

促成活動結果時,要考慮“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判斷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不僅要考慮預期結果是否達成,還要看實際活動過程中學生的真實變化與發展。在整個活動結束后,教師一定要和學生一起對整個活動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提取活動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和價值,最好能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結論。對于學生在教學活動的突出表現,教師應運用激勵性原則,及時地給予全面的、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一些不足之處則應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自己也要注意梳理、反思活動教學的每個細節,以發現活動問題,積累教學經驗,助推專業成長。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活動教學的最終目標——以“活動”促成師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動教育引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評論,2006(6)

猜你喜歡
活動教學思想品德課有效性
班級家長會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閱讀不能忽視“小心求證”——關于論據的有效性探討
我國股票市場的有效性研究
我國股票市場的有效性研究
“活動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探析
如何開展小學低年級英語的活動教學
靠近“最近發展區”,增強教學有效性
活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課堂教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