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杜甫筆下的女性形象比較

2014-10-27 03:30潘成陽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下旬) 2014年7期
關鍵詞:女性形象杜甫李白

潘成陽

摘 要:李白杜甫詩歌中有不少女性形象,這些形象體現了詩人不同的審美思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詩人的家庭婚姻狀況有關。

關鍵詞:李白 杜甫 女性形象 原因

一、李、杜詩歌中女性形象類型

李白、杜甫筆下展示給我們的女性形象,范圍大概是相似的,均涉及到幾類相似的女性形象。如勞動婦女、薄命佳人、歷史傳說中的女性、妓女、自己的妻妾等。

勞動婦女的題材

這類詩歌既反映了廣大勞動婦女的不幸和災難,歌頌了她們深明大義的美好品質,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又體現了詩歌所特有的抒情特質,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對勞動婦女題材的開拓意義。李白的如《黃葛篇》:

黃葛生洛溪,黃花自綿冪。青煙蔓長條,繚繞幾百尺。

閨人費素手,采緝作絺绤??p為絕國衣,遠寄日南客。

蒼梧大火落,暑服莫輕擲。此物雖過時,是妾手中跡。

在這首《黃葛篇》中,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勤勞忠厚的婦女形象。杜甫的如《負薪行》:

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

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

土風坐男使女立,男當門戶女出入。

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

……………

從《負薪行》的具體描寫來看,婦女便似一個工具,或就是一個家庭的奴隸。詩歌給我們展示了夔州婦女的勤勞和困苦,表現了詩人對她們的深切同情。

歷史題材

如李白的《妾薄命》:

漢帝重阿嬌,貯之黃金屋。

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

……………

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李白的這首《妾薄命》通過對漢武帝皇后陳阿嬌逃脫不了色衰而愛馳的悲慘結局的描寫,表達了一種悲憫,悲憫當中又有一種啟示。全詩半是比擬,從比中得出結論:“‘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顯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處,讀之讓人驚心動魄?!雹?/p>

又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廣大抱負。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妓女題材

在李杜二人的詩歌里是有很多的。在唐代,政治、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妓業也在發展,達到了一個相當鼎盛的時期。如李白的《東山吟》:

攜妓東土山,悵然悲謝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墳荒草寒。

…………………………

彼亦一時,此亦一時,浩浩洪流之詠何必奇。

李白的傳世詩,現存有九百九十多首,其中涉及是女性的約有一百三十余首,涉及輕浮之事的大約也有一百多首,比如攜妓狎妓的詩作就有三十篇。

杜甫的這一題材的詩歌要少,但并非沒有。杜甫的詩,給后人的印象好像全是成熟、深沉、凝重、甚至壓抑的感覺,雖沒有李白那樣的浪漫,但年輕時也曾風流倜儻瀟灑過,如《攜妓納涼晚際遇雨》:

其一

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

竹深留客處,荷浄納涼時。

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片云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其二

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

赿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

纜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

前后兩詩,意境完全迥異。前面是風輕浪細,波濤不驚,夏荷飄香,環湖潔靜,其樂融融;而后面是風急浪大,波濤洶涌,水卷風飄,浪浮帷幔,衣濕人倦。杜甫在律詩的創作手法上,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無論在聲律、對仗,或煉字煉句等方面,都很有特色。盡管這兩首只是風情小詩,不登大雅之堂,但已把我們帶進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二、李、杜詩歌中女性形象異同及其產生的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是宗法封建家長制為核心的男權文化,女性只不過是男性的陪襯與附庸。因此,女性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出現,實質是男權話語建構的結果。

李白詩歌中,女性的出現,或零散或專詠,頻率之高恐怕歷代詩人無出其右。李白現存的詩歌中,有女性出現的詩歌有250余首,占其全部作品的1/4強,而其中專詠女性的詩歌有80余首,約占1/10。杜甫詩中涉及女性的有150余首,僅占詩歌總數的1/10。專詠女性者為數更少,只有10余首。李杜在女性題材的寫作上所表現出的不同之處有三,下面分別論述之。

1、從喻指到寫實

由于女性在男權文化中處于邊緣地位,女性成為男性賞玩的對象而漸趨物化,美女也逐漸被抽象為美的代名詞。同時由于儒家文化賦予的君臣、父子、夫妻的同構關系,美女常常成為詩人自我的象征,眾多的女性題材的詩歌含有濃厚的比興色彩和政治色彩,從屈原的楚辭到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美女篇》、阮籍的《詠懷》其九以及傅玄的《擬四愁詩》等詩作,進一步將這種比興方式發揚光大。

然而,對于李白來說,這種追求是一個充滿痛苦的歷程。詩人“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時候,其自負和狂喜之情溢于言表,可他遇到的已不是早期勵精圖治的明君李隆基了,唐玄宗聲色犬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李白“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的政治才能,而是他那支可能粉飾太平的生花妙筆。因此,詩人想追求的恩愛和諧的夫妻關系“一體君臣”關系是無法實現的。被賜金放還的結局便如男女愛情破裂一樣,是政治上的失戀。因而棄婦也成為了李白筆墨畦徑間的重要形象,如《古風》其四十四、《妾薄命》以及《中山孺子妾歌》等。棄婦形象只在借用寄托,意在慨嘆仕途之艱辛,賢才之遲暮。

李白通過女性題材所表達的政治之戀實質上體現出的是夫妻―君臣的二人關系,正所謂“二人關系的追求與失落主要集中在夫婦和君臣上,這恰與人生的兩個最敏感的問題―—性和權力(愛情和政治)——相結合。作為人類產生悲劇意識的兩個最強大的臺風中心在中國文化中具體地集中地表現為二人關系的追求與失落”② 。李白的人生舞臺上,上演著的是一出深刻的悲劇。

杜甫有關女性題材的作品中,借比興表達政治之戀的不多。偶一為之,頗多爭議。如他在秦州所寫《佳人》,前人對此篇的立意眾說紛紜。陳沆、王嗣奭認為是比興寄托之作,是托棄婦以喻逐臣。而仇注杜詩卻力反其說:“天寶亂后,當是實有其人,故形容曲盡其情?!秉S生的看法較為允當:“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迸c李白表達遲暮之悲的詩歌相比較,杜甫此詩已有了一些轉變,在比興寄托的感喟中,現實性的情境得到強化。

在李白和此前的詩人表達政治之戀的女性題材的詩歌中,作為喻體的君子和美人顯然是受傳統美學觀念所影響而抽象化和模式化的虛擬人物(歷史人物也經過詩人主觀虛擬化),在虛擬性情境中,表達美人對君子―賢才對君王的不懈追

求。在《佳人》中,杜甫竭力刻畫佳人的冰清玉潔,表達出了自己的同情與肯定,也抒發了一介書生在風云際變、仕途坎坷中堅守節操的人生感喟。由“美”向“真”,杜甫詩中的女性走入了現實生活,詩人關注的已是其人生歷程中所遭逢的真實人物的真實人生了。典型如《聽楊氏歌》:

佳人絕代歌,獨立發皓齒。滿堂慘不樂,響下清虛里?!崧勎羟厍?,傾側天下耳。

此詩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時所作。在那個“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宮微”的時代里,詩人偶然聽到楊氏響遏行云的美妙凄婉的歌聲,激起了“老夫悲暮年,壯士淚如水”的不可開解的愁緒,因此自傷世無知音之感。仇兆鰲云:“前以佳人起,后以杰士收,感慨無限?!雹鄞酥懈锌?,當指杜甫與楊氏的同病相憐之感。由《佳人》到《聽楊氏歌》,女性意象更真實,更富個性了。這點在《劍器行》中體現得更為明顯。誠如王嗣奭曰:“此詩見劍器而傷往事,所謂撫事慷慨也。故詠李氏,卻思公孫,詠公孫,卻思先帝,全為開元天寶五十年治亂興衰而發?!雹?/p>

杜甫對楊氏、公孫大娘或李十二娘的描寫,都充滿著尊敬與同情。相比之下,李白詩中的女性的“真實性”大不如杜甫詩中的女性。正因為如此,我們說從李白到杜甫,女性題材的詩歌有了由虛到實的質的轉變。

2、 從飄逸到沉郁

怨女詩是古典詩歌的常見主題,其實質是女性渴望正常的夫妻生活而求之不得的情感缺失和生存悲劇。李白從多角度、多側面描寫了女性怨情?;驈呐蚤e愁的角度描寫女性朦朧含蓄的思春意識,傳達莫名憂愁;或從已婚女性角度,描寫思婦對在外舉仕、漫游、為官的丈夫的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思念以及征人婦對戍守邊塞的丈夫的關切、思念、希冀等;或單從相思角度出發,描寫少女情深、女子失戀、相思夢斷、睹物思人等等??傊?,李白筆下的怨女形象豐富多彩,感情凄惻動人。另一方面,李白將樂府舊題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融進了自身對現實生活的感悟與體驗,在怨女詩的內容上亦有所突破。如《子夜吳歌》本為南朝樂府舊題,寫的是吳地女子的相思情愛,李白《子夜吳歌》其三、其四將筆觸延伸到現實生活的窮兵黷武,由怨女閨情而引發出“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的強烈愿望,為古老的題材注入了現實的內容。

但是,李白的突破畢竟有限。李白所處的時代雖已步入盛唐,但齊梁文風仍有一定的影響力,李白在反對齊梁體、學習建安及此前詩歌的同時,也沒有完全滌凈南朝舊制的痕跡。

杜甫的怨女詩,無論在內容上還是視角上同李白相比都有了質的飛躍。杜甫將怨女詩的主人公放到艱難困苦的現實生活中,以犀利的筆觸對不平的政治現實予以揭露和批判,對苦難女性表示深切的同情和關注,為怨女詩的寫作拓展出了新的空間。

和李白一樣,杜甫詩歌中也有許多描寫征人婦的。但和李白專注征人婦的相思擔憂不同,杜甫專注的是征人婦的現實苦難,這是審美視角的一大變化。

杜甫詩中的女性形象不僅僅局限于征人婦,他描寫寡婦的詩也頗具特色?!队殖蕝抢伞访枋隽艘粋€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撲棗于鄰的老寡婦,“通篇借一婦人,發明誅求之慘”,老婦被殘酷的剝削壓榨逼向了啼饑號寒之境,詩人禁不住為之惻隱,為之落淚。

3、 從渴求到禮贊

李杜女性觀念的迥然相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天賦、性格以及后天的文化教養等等,但他們與妻子的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果對李白的人生作一整體性的觀照,我們會發現,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與妻子異地而居的。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可以勾勒出李白的婚姻歷程。

開元十五年,李白27歲,在安陸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開元十八年,離安陸赴長安,與其妻相處3年左右;開元二十一年重返安陸,與其妻相處將近兩年;開元二十二年因游襄陽離開;開元二十四年,移家東魯,與其妻相處大約一年;開元二十六年居魯中并于次年由洛陽去淮南,直到開元二十八年,許氏夫人去世才再返東魯。結婚13年,約略算來,李白與許氏夫人相處不過6年左右。其妻死后的兩年,鰥居的李白可能與劉氏又結了婚,但旋即離異了。直到永王兵敗,李白被系潯陽獄,宗氏夫人為之奔走營救,后雖獲釋,但旋又被長流夜郎。此后似再未見過宗氏夫人,直至客死當涂。

婚變的頻繁和長時間夫妻分居是李白婚姻狀況的兩個顯著特點。李白一生大部分時間人在旅途,裘馬輕狂、狂歌痛飲的詩人給我們留下了意趣高遠、超曠灑脫的印象。也正是這種情感缺失心理,使李白女性題材的詩歌中包含了大量贈內、寄內、憶內詩,使思念妻子的內容和情感成為其女性題材的詩歌的主調之一。

較之李白婚變的頻繁和與妻子長期異地分居,杜甫的婚姻生活則顯得幸福和諧得多??v觀杜甫的一生,他的夫妻關系和諧,幾乎沒有李白那樣的強烈情感缺失。

李白與妻子聚少離多,為此他創作了內容廣泛、數量繁多的女性題材的詩歌來滿足對女性的思慕與渴求,其寄寓深意也多采用女性意象來表達。而杜甫朝朝暮暮的穩定婚姻和他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態度,對他的女性題材的寫作產生了影響:不再著力于閨中佳人感傷和相思情緒的渲染,而是關注現實生活中女性的苦難,從而完成了女性題材詩歌從抽象的喻指到具象的實指,審美風格從飄逸到沉郁的轉變。

注釋:

① 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42-243.

② 楊倫注.杜詩鏡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2.

③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中華書局,1979,56.

④王嗣爽著.杜臆[M].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3,68.

猜你喜歡
女性形象杜甫李白
登高
詩仙李白的歸宿
西方女性攝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與憤怒,焦慮與恐懼
淺析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業化運作下的作用
文化視野下日本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絕句
倒下的那一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