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檔案學視野下民俗文化的傳承途徑

2014-11-10 18:02張進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關鍵詞:檔案學民俗文化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民俗學領域關于民俗文化傳承的三種途徑,再從檔案學的角度對民俗文化的傳承進行了探討,以期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所裨益。

[關鍵詞]檔案學;民俗文化;傳承途徑

一、民俗學領域關于民俗文化傳承途徑的分析

(一)建立民俗文化村

民俗文化村源于主題公園,強調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運轉模式,為美國迪斯尼樂園的全球化翻版。[1]民俗文化村是集中保存、保護、傳承、展示、發展或經營特定地域或群體民俗我恩華的村落。民俗文化村可分為兩種類型:異地集錦型和實地展示型。前者為博覽、旅游等目的,通過濃縮、模仿、移植等方式,異地向人民集中活態展示民俗文化的模型博物館,如北京的中華民族園、深圳的中華民俗文化村、昆明的云南民族村等;后者是指在原居地選擇有典型代表性的村寨。集中保存、傳承、展現和發展其民俗文化的村落,如貴州黔東南的郎德寨、南花,湖南的德夯苗族民俗村等。[2]

以檔案學的視角觀之,檔案不是單一的,民族檔案不僅僅指某一份單一的文獻、石刻等,而是還包括與此文獻、石刻相關的一切事物、活動等民族文化事象,一份具體的民族檔案文獻和與該份文獻相關的所有民族檔案事象共同構成了民族檔案這一整體,民俗文化村就是將各地區典型的民俗習慣、儀式風俗、節日慶典等集中于一個主題景區內表現出來,其就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其不僅保存了民族檔案的本體,還保留了與之緊密相關的民族檔案事象,民俗文化村使保存分散的、不完整的民俗文化實現了體系化、集成化管理,有效地整合了民俗文化或民俗檔案。

(二)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館

所謂民俗博物館,就是依托豐富多樣的民俗文物、收藏品等,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將民間傳承下來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有形和無形的陳列手段,以達到實現地域民俗風味的效果,從而也兼具對民俗文物的研究保護,最大限度的成為一個民俗文化展示、研究和傳播的產所。[3]民俗博物館不同于歷史類、自然類或其它類博物館,它是以收藏、演講、展示民俗文物為主要職能,并以此作為對公眾進行民俗知識教育的產所。

從檔案學的視角來看,民俗博物館保存了有形的民族檔案實物和無形的民俗文物,檔案是歷史的記憶者,在民俗博物館中所保存的文物可以看出民族檔案的發展歷程,并且民族檔案實物與民族檔案文獻相結合就構成了完整的民族檔案,因此,民俗博物館中的民俗文物是紙質型民族檔案文獻的重要補充,對于完善民族檔案體系和實現民族檔案集中統一管理具有重大的意義與價值。

(三)進行參與式保護

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需要人的自覺、自愿、積極地參與,然而在我國的保護實踐中,由于主位觀點與客位觀點的歧義異、對參與的膚淺化理解、政府角色的定位失誤等原因,導致對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保護性破壞”。[4]因此,在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就需要基于對主位觀點的尊重和了解,充分汲取草根智慧與地方性知識,激發文化承載者的文化自覺,使其真正參與民俗文化的挖掘、保護、開發、監測和評估,實現參與式的保護。對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字、風俗習慣等民俗文化進行參與式保護,通過與民俗文化的原始產生地的民俗文化傳承人或是當地居民交流,能夠記錄民俗文化的起源、社會發展歷程等具體的信息,能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是一種對民俗文化進行有效保護的方式。在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因思維定勢的緣故,人們較為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者所創的作品,而容易忽視民俗文化作者所持有的那套技術或技藝。關注民間工藝的現狀,以現代田野作業的理念調查民間工藝,以種種現代手段保存技藝、建立檔案,無疑是很重要的,但更應注意對于民間工藝傳承人的人文關懷,創造條件讓他們走入現代社會的前臺,更直接地參與到現代社會的發展與運作的過程之中。[5]因此,在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館的同時,還應進行參與式保護工作,參與到民俗文化的原始產生地,加強與民俗文化傳承人之間的互動。

從檔案學的視角觀之,參與式保護從源頭保護了民俗文化的原始形成地,保證了民俗文化的純真性,明晰了民俗文化的傳承途徑、模式和形式等等,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檔案學視野下民俗文化傳承途徑探討

民俗文化的傳承從各個不同學科領域視之,都有不同的有效地途徑,從檔案學學科視角解讀民俗文化的傳承,就可以實現民俗文化檔案化。民俗文化檔案化是指依據檔案學原理,通過文字、錄音、攝影、錄像及數字化等記錄手段將民俗文化轉化成檔案予以保存,并以之為依托加以再現、復原和創造的過程。[6]即把有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等具備一定的檔案屬性的民俗文化當作檔案來對待,運用檔案學的學科理論、知識對其進行有效地保護與傳承,最終的目的是拯救瀕臨滅絕的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以檔案的形式展現出來,并以檔案管理的操作要求來進行后續的管理,把民俗文化納入到檔案管理的范圍之中,以檔案管理的系統要求來對它進行保管、保護和提供利用,以達到民俗文化永續相傳下去的目的。民俗文化檔案化管理使民俗文化在開始形成時就處于受控狀態,并及時糾偏、糾錯,使民俗文化在形成、收集、整理、歸檔等環節中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管理。

實現民俗文化檔案化的具體實施程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廣泛搜集民俗文物和民俗文化事象

民俗文物和民俗文化事象搜集的類型可以是文字型、石刻碑文型的古籍文獻,也可以是宗教典籍文獻、民族節日儀式以及舉行宗教儀式活動時使用的物品等等。對于民族古籍文獻而言,具體來說,國家可以成立專門的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組,由民族地區的檔案管理部門和文化管理、文物管理部門一起,做好民俗文化的普查、登記工作,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民俗文化的數量、種類、價值、保管狀況進行登記;對于民族節日和宗教儀式活動等而言,就可以采用錄音、錄像的方式真實地記錄整個儀式活動過程。對于價值難以判斷的,可以組織專家,成立專門的民俗文化鑒定小組進行鑒定,以便對有價值的民俗文化重點保護。另外,針對以往普查不全的情況,可以在全社會進行廣泛宣傳,除了派工作人員走訪登記外,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專門網站,鼓勵群眾自己通過網絡來進行登記,進行“鑒寶”。普查的結果,要形成民俗文化管理狀況分布圖、形態樣式表、有價值的民俗文化登記表,使人們對所尋找的民俗文化資源有比較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二)對民俗文化進行界定并歸檔保存

從檔案學的視角解讀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就必須從檔案學的學科視角出發對廣泛搜集而來的不同載體類型的民俗文化進行界定,看其是否具備檔案屬性,如原始記錄性等,具體來說,要看其內容信息的原始性、真實性,也就是了解某份文獻是否是當時當地直接形成的,需要強調的是盡管有些文獻是事后形成的,但是這些文獻與有關社會活動是緊密聯系的,是相關社會活動的一部分,類似這樣的文獻也應視為檔案,就需要進行歸檔保存。待界定工作完成后,就把古籍文獻和錄音、錄像資料進行分門別類地歸檔,考慮到民俗文化分布分散、殘缺不全和有些民俗文化還正在產生等原因,可以采用區別于“官方歸檔”的“自然歸檔”方法進行歸檔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繼續補充,實現民俗文化的體系完整、種類齊全。

(三)民俗檔案的提供利用

從檔案學的視角來分析,對民俗文化的收集、歸檔保存,即實現“民俗文化檔案化”是基礎工作,對“民俗檔案”最好的傳承方式是開展對其的利用?!懊袼讬n案”的提供利用方式主要是開展“民俗檔案”的宣傳、展覽活動,如保存“民俗檔案”的檔案館可以借助各類節日(勞動節、國慶節、端午節等)和地方上各個民族的節日(火把節、潑水節等)做好“民俗檔案”的宣傳工作,還可利用“民俗檔案”進行旅游方面的開發,在給地方帶來收益的同時,還可起到宣傳“民俗檔案”的作用。通過展覽,讓對民俗文化陌生的人們了解豐富多彩的不同于官方文化的民俗文化,讓了解民俗文化的人們深刻認識到民俗文化中蘊含的無窮魅力和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等等,增強民間、社會和官方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和傳承意識。

參考文獻:

[1]潘峰.民俗文化村的文化表演—以生態人類學的視角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11(2):94.

[2]麻三山.民俗文化村開發設計探索[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11.

[3]王炯.淺議民俗博物館在中國的發展特點[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1):226.

[4]劉志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大眾參與—以住客位視角為中心的探討[J].文化藝術研究.2009(2):7.

[5]張士閃,鄧霞.當代民間工藝的語境認知與生態保護—以山東惠民河南張泥玩具為個案[J].山東社會科學.2010(1):37.

[6]康蠡,周銘,王先發.民俗文化檔案化保護的動因與原則分析[J].黑龍江史志.2013(3):90.

作者簡介:張進(1989.2-),男,彝族,云南省紅河州彌勒市人,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情報與檔案學系2012級檔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管理學學位,研究方向是民族檔案。

猜你喜歡
檔案學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識,延續民俗文化
城市化進程中的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對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我國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現狀與發展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淺議河北民俗文化檔案資源建設
檔案學學科入門指導課程專題設計探討
我國檔案學理論研究的現狀與發展
中國檔案學研究
學術批評語境下檔案學理論研究的批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