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談薌劇生存及發展問題

2014-11-10 03:55林閩敏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關鍵詞:生存發展

林閩敏

[摘 要]薌劇是具有濃郁閩南鄉土氣息的優秀民間藝術,與臺灣歌仔戲是同根并蒂的姐妹花,是閩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情感紐帶。然而,薌劇在當今社會受到飛速發展的科技、文化沖擊,面臨著生存及發展問題。必須通過:走進課堂、文物化、市場化、電視化、閩臺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方法與手段,使其藝術生命得到不斷延續和發展。

[關鍵詞]薌??;閩南文化瑰寶;閩臺情源;生存;發展

一、薌劇的社會意義與社會職能

千百年來,閩南人民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豐碩的物質文明和璀璨的精神文明,薌劇是其中一朵鄉土氣息濃郁,是閩南人民、臺灣同胞、海外華僑喜聞樂見的瑰麗奇葩,她蘊涵著豐厚的閩南文化。薌劇流傳于漳州、廈門、晉江、臺灣以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她伴隨著閩南人走過歷史的滄桑,帶給多少海外華人思鄉的慰籍,正所謂“天涯海角任飄零,心有鄉音一點靈”。

觀眾欣賞薌劇,不僅獲得審美的享受,而且也認識了這一戲劇所反映的生活,從而培養了或提高了認識生活的能力,更能明了真假,善惡和美丑,更能明了應該有的是什么生活和應該怎樣生活,產生戲劇教育人民的作用。薌劇反映了閩南人的性格,反過來,又在閩南人性格、閩南人心理的發展過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音樂家們從豐富的薌劇音樂中得到創新的啟示,民俗學家從薌劇的歷史淵源中尋找到與臺灣歌仔戲的血肉親情,社會學家從薌劇中捕捉到了民族文化的強大凝聚力。

二、薌劇目前生存現狀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社會不斷發展,在過去閉塞單調的生活中,看戲是唯一的娛樂消遣,而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人們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化藝術形式,高科技產品,新型的文化傳媒,這意味著戲劇一統天下的時代結束了,戲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面臨被時代淘汰的險境。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特別是閩東南沿海一帶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西方文化也大量涌入,福建傳統地域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新生代能說方言的越來越少,傳統民間藝術大量流失。

福建沿海地區民間職業劇團調研課題組于2005年6月對閩中南農村300多戶三代1600多人展開了一次問卷調查:是否喜歡戲曲?將調查結果按不同年齡、不同性別進行歸類統計。

通過以上統計數據我們發現,對戲劇喜愛程度有強至弱由老年—中年—青年,一代代遞減。戲劇失去了觀眾,就想樓房失去地基,面臨著倒塌、絕跡!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薌劇如果不能應變,就面臨衰落,甚至成為歷史的名詞。

這些都為我們敲響警鐘,搶救、保護和傳承薌劇,已迫在眉睫。薌劇應該怎樣保護、發展,這是我們共同關心的話題。

三、發展的可行途徑

(一)走進課堂培養繼承人

1.走進課堂

許多當代青少年身為閩南人,卻聽不懂薌劇,甚至不喜歡薌劇,這嚴重的阻礙了薌劇的傳承。將薌劇引進課堂通過音樂教學這一特殊形式,促使青少年認識和學習薌劇,激發他們對薌劇的熱愛。培養一批愛好薌劇的觀眾的同時,還培養出一些繼承、改革和創新薌劇的人才。新型的學校制課堂教育:培養出有扎實的基本功:唱、做、念、打全面發展;有文化、有知識、獻身于薌劇藝術事業,適應新時代的接班人。

自1990年起,在政府教育部門的倡導、指引下,泉州南音以“鄉土教材”的名義悄然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據不完全統計,10余年間(1990-2001),共有123所學校設立南音課,12-13萬中小學生接受了南音教育,有近千名學生參加過每年一度的南音演唱比賽。南音進課堂這一成功的例子,薌劇應以之為學習的榜樣,借鑒南音的成功經驗,將薌劇帶入課堂。

2.培養繼承人

薌劇藝術綜合了文、音、美、舞、打、雜技各種藝術形式。因此,培養薌劇繼承人才,不僅僅是培養薌劇表演人才,而應培養一系列的薌劇人才——編劇、導演、戲曲音樂家、美術家、背景音樂演奏家等,這一系列的人才培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新一代的薌劇藝術工作者,應具有一定的藝術理論修養,現代氣息,不會為傳統所局限,能夠為薌劇藝術引進進步的文藝思想,先進的表現技能,提高劇目創作的質量,豐富薌劇的藝術表現形式,促進薌劇的現代化發展。

(二)文物化基于傳統勇于創新1

1.文物化

薌劇的形成、存在本身即體現了一種歷史與文化的價值,她所包含的音樂元素是非常古老而豐富的,而這些元素所折射出的“文化空間”更是體現出一種了不起的世界性價值,對這種活態的“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加以保護。然而,只有把薌劇的保護文物化,才能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好薌劇。

2006年南音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2007年古老的南音又成功申報聯合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本世紀我國繼昆曲、古琴之后的第三項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泉州市南音保護工作的成功經驗受到專家關注。泉州南音的保護經驗給薌劇的保護、傳承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薌劇應吸取南音的成功經驗,以文物化的形式好好保護。

2.基于傳統勇于創新

薌劇許多經典的劇目,都是民間藝人口頭傳授,保留在民間藝人的腦子里,應當把它們用科學的方式紀錄下來,加以審定、修改和研究,才不會遺失許多優秀的民間傳統劇目,從而豐富薌劇內容。用古老的戲劇藝術表現現代生活不貼切,不實際。而現代戲劇配合形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真實的筆調描繪現實生活,刻畫現代人物形象。戲劇的繼承和創新相輔相成,正所謂:“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戲劇藝術綜合了文、音、美、舞、打、雜技各種藝術形式,因此,戲劇的創新應該是多方面、綜合性的,例如:題材、音樂、表演形式、舞臺美術、藝術思想等等。戲劇必須要基于傳統,勇于創新,同時推動薌劇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的發展,使之真正成為有完整體系能更好地表現新時代、新生活的當代藝術,使得戲劇在多元組合的藝術天地里更上一層樓。

(三)市場化政府扶持

1.市場化

薌劇屢獲大獎的劇團,在演出市場上卻處境尷尬,通往市場之路舉步維艱。根子仍然是在機制問題。由于劇團都靠財政供養,因此,獲獎劇目雖多,但獲了獎之后,卻很少有人去研究如何將這出戲推向市場。市場經濟條件下,戲劇發展的市場之路是一條必由之路。沒有市場,就沒有戲劇。而一旦戲劇發展的市場機制建立,形成一種良性、健康的市場鏈,戲劇的發展生態將逐漸恢復。應把傳統戲劇作為一種商品或者作為一種品牌來運作將其市場化、產業化,需要理論的研討,更需要在市場不斷探索。

中國已步入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經濟,戲曲要發展就必須跟上腳步,進行市場經濟改革,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場化體制,建立與現代薌劇藝術發展相適應的演出制度和劇團體制,把現代企業管理方法運用到劇團經營上,除了重視藝術人才的培養,還應重視行政管理人員的培養,建立社會關系,加強行銷推廣能力,降低營運成本。既要按照戲劇藝術規律辦事,又要遵循市場化經濟發展規律。

2.政府扶持

薌劇要生存、發展,國家政府應加強對薌劇事業的思想和藝術的領導,必須在政策上作出一些規定,如建立統一審定劇目的制度,加強公私營劇團的管理,有計劃地培養薌劇新人才。薌劇藝術界的工作者,藝術家的地位,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應該和他們所擔任的工作,作出的貢獻相稱,這樣不單單為了進一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吸引了更多的藝術家加入到薌劇的工作中,對薌劇的傳承,發展是非常的有利的。另一方面,也應對損害薌劇,不尊重人民創造的文化遺產,國家的精神財富的行為,必須給予批判、糾正。政府相關文化部門,針對不同的劇團經營形式,應加以合理的調整和適當的管理,尤其對業余劇團,劇目上進行合理審查,革除戲曲中的不良內容、封建糟粕,以及舞臺上丑惡、猥褻、野蠻、恐怖的表演,充分發揮各種不同劇團的作用。對管理制度加以指導,團結、教育、改造藝人的思想覺悟,提高藝人的文化知識水平,積極領導搜集、審定、修改、保留優秀的傳統劇目工作。

(四)電視化閩臺對外交流

1.電視化

1962年,當時負責臺灣電視公司全部閩南語節目的王明山先生,將第一個歌仔戲團“金鳳凰”從舞臺帶到熒屏,開啟了歌仔戲的新天地。歌仔戲通過電視這一最有力的大眾傳媒來拓展自己的生空間,而電視也需要歌仔戲這一大眾最熟悉的藝術,將民族藝術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既擺脫困境,又跟上時代的步伐,擴大了民族文化的傳播,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展。我們應扎抓住這一有利形勢,學習歌仔戲的電視化,將薌劇從舞臺搬上熒屏!

2.閩臺對外交流

民族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是凝聚一個民族的感情乳膠.中國30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唯一誕生于臺灣的是歌仔戲。臺灣歌仔戲的源頭在閩南薌江流域,而薌劇的血脈又連結著臺灣宜蘭的土壤。它的孕育過程,深深的包容了民族遷徙的足跡與思鄉念祖的情絲。薌劇見證了歷史,在閩臺關系上,最能代表鄉音鄉曲的莫過于它了。

薌劇是閩南文化的產物,體現了閩南文化區域的精神象征、民眾性格和審美情趣,有著廣闊的生長土壤,從閩南、臺灣到東南亞華僑聚居地,整個閩南方言文化區域到流傳歌仔戲。薌劇在“歷史文化空間”上還具有重要含義。明末清初,閩南人開始“下南洋”,薌劇隨著閩南人的足跡遠播海外,如今只要有閩南人的地方就會有薌劇,薌劇已成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祖籍地為閩南的華人華僑進行文化認同和文化尋根的重要依據。

四、結語

薌劇要生存、發展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結合先進的科技;必須與與當代生活合拍,與當代觀眾的心態相融;應當吸納中外姐妹藝術形式的精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變異本劇種的藝術表演形態,以增強戲劇藝術的觀賞性、藝術性。相信通過走進課堂、市場化、電視化、政府援助、促進閩臺交流等一系列方法與手段,薌劇會在多元化的社會里,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百花齊放的藝術世界里,獨樹一幟,薪火不息!

參考文獻:

[1]陳雷劉湘如林瑞武著《福建地方戲劇》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福州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著《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發行1992年9月

[3]曾學文著《廈門戲曲》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次印刷

[4]鄭傳寅著《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修訂版第二次印刷

[5]陳耕著《閩臺民間戲曲的傳承于變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施叔青著《西方人看中國戲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

[7]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出版

[8]陳松民葉美琳編《漳州錦歌叢書-吾鄉吾歌》福建漳州薌城區錦歌社2005年5月出版

[9]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85年6月出版

猜你喜歡
生存發展
區域發展篇
淺析當下國內類型電影的現狀及對策
在勞動中獲得
生存?愛情?女人們的思考
圖說共享發展
困境中的生存
圖說協調發展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我們究竟來自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