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隋朝應對糧食安全采取的舉措

2014-11-10 04:04劉長林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5期
關鍵詞:糧食安全

劉長林

[摘 要]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從古自今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視,同樣作為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隋王朝很早就意識到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本文通過隋王朝關于糧食安全舉措入手,以史為鑒,以期對當今糧食問題改革起到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糧食安全;隋朝;采取的措施

賈誼在《論積貯疏》中寫到,“倉廩實而知禮節”⑴,可見中國人很早就應經意識到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而對于中國幾千年歷史而言,糧食問題往往被提升到很高的層面上,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小規模農業為主體、家庭手工業為輔助的自然經濟。在這個經濟結構中,農業處于支配地位,農業生產狀況如何,糧食收成的好壞如何,都直接影響到政局穩定和國家安全。另一方面是糧食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這一點是整個人類社會都無法回避的問題。中國歷朝歷代都把糧食問題擺在治國安邦的重要位置,認為“國家大本,食足為先”,糧食甚至被視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資。⑵隋王朝作為是中國古代社會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重要的朝代,在封建社會占據重要地位,對隋朝采應對糧食問題采取措施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對于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糧食安全問題上有一定的認識,從而更好的去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所謂的“國家大本,食足為先”。

而對于隋朝糧食安全問題的研究,首先得關注的是隋朝建立時期的整個社會糧食安全背景。在隋朝建立之前,中國經歷了南北朝這樣一個混亂年代,這個時期由于長期的分裂和征戰,農業生產也受到較大影響,人均糧食占有量相比較秦漢時期而言,有了明顯的下降,糧食總產量稍稍大于糧食總消費量,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糧食整體上是緊張的,稍遇災害就有可能發生災荒。在這種情況下,隨著隋王朝的建立,封建統治者很快便意識到了因為糧食危機所帶來的一系列民生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可能導致新生的政權動蕩不安,為了緩解糧食安全問題,隋朝統治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推行均田,鼓勵墾荒

對于糧食安全問題而言,其一便是能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小農經濟時代,那么來自于個體農戶的糧食生產量便是封建社會糧食產量最為重要的一環。作為封建統治者,自然知道土地對于個體農民的重要性,隋朝建立以后推行的正是自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度。據《隋書·食貨志》記載,隋均田令規定:農民、奴婢、耕牛的授田皆以北齊制度,即一夫受露天80畝,婦人40畝,丁男另有桑田或麻田20畝,是為永業田。奴婢按良人辦。丁牛一頭受田60畝,限4頭⑶。推行均田制度的意義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耕者有其田,自然隨著農民積極性提高,隋朝的糧食產量自然會相應有所上升。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時,隋朝政府還大力鼓勵百姓墾荒,而隨著社會的穩定,人口也隨之快速增長,大量的人口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人們大力墾荒,使得隋朝年間墾田面積不斷擴大。據《通典》記載,開皇九年,全國的墾田數為19404267頃,至大業年間,增至55854040頃⑷。雖然這一記載不一定確切,但是隋朝墾田面積增加卻是事實。[1]

可以說隋王朝均田制度的實行,一定程度上極大的緩解階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耕者有其田,這樣一來糧食危機也隨之緩解。

二、興修水利,土地改造

古代社會中,農業受到自然因素影響極大,人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下,而興修水利則是有助于防止了水旱災害,同時改良了土壤,提高了農業產量,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隋代的農業發展與重視水利興修是分不開的,隋以前有不少水利工程因戰亂割據而年久失修,隋統一后,開始大量修復改造水利工程。如《隋書》中記載,蒲州刺史楊尚希頗有惠政,督導人民“引瀵水,立堤防,開稻田數千頃,民賴其利”⑸。壽州總管長史趙軌“勸課農桑,更開三十六們,灌田五千頃,人賴其利”⑹。

另外在有的地區百姓還大力改造鹽堿地、沼澤地,以緩解因為人口增長而耕地不足的困境。據史書記載,其中懷州(今河南沁陽)刺史盧賁引導百姓決沁水東注,修筑“利民渠”和“溫潤渠”,“以溉舄鹵,民賴其利”⑺兗州地區因沂水、泗水泛濫,刺史薛胄引導百姓“積石堰之,使決令西注,陂澤盡為良田,有通轉運,利盡淮海,百姓賴之,號為薛公兗渠”⑻。

總之,隋朝大興水利,積極開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隋朝經濟繁榮,出現了短暫的“人多殷富”的局面。

三、修建糧倉,加大儲備

糧食儲備是為了保證非農業人口的糧食消費需求,從而達到調節國內糧食供求平衡、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以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早在漢朝時期,賈誼就提出了倉廩儲備對于國計民生的重要性。隋朝的糧食儲備繼承的是自漢朝以來的常平倉制度,即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運用國家手段通過設置的糧倉以備災荒時期用以供應官需民食?!端鍟な池浿尽分杏涊d“諸州調物,每歲河南自潼關,河北自蒲坂,達于京師,相屬于路,晝夜不絕者數月。⑶”以致“府藏皆滿......于是乃更辟左藏之院,構屋以受之?!睆亩梢钥闯?,當時隋朝的大興城(長安)糧食儲備已是幾近飽和。另外,因為京師糧食儲備飽和,隋朝政府相繼在衛州(今河南汲縣)設黎陽倉,洛州設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用以“轉相灌注,漕關東及汾、晉之粟,已給京師”⑶。隋朝大業年間,又修建含嘉倉,據考古發掘,含嘉倉已經探出糧窖259個,其中大窖儲糧一萬數千石,小窖儲糧數千石。⑼另外隋朝還修筑立義倉,用來方便地方賑災之用。經過隋朝早期的大量儲糧,史載,到隋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⑶”而直到唐王朝取代隋朝二十余年之后,隋朝府藏糧食依舊尚未用盡,可見隋王朝存儲糧食的豐實程度是歷代王朝前所未有的,同時也可以看出隋王朝對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的重視程度之深。

四、開通運河,南北運輸

自從南北朝以來,由于北方戰亂,大量人民遷到南方,同時也導致南北經濟中心的轉移,自隋唐以來,特別是安史之亂后,南方經濟已經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南方的水稻種植產量已開始超過北方旱地種植產量,因而當時的國家糧倉又被開始向南轉移,據史書記載,當時的江南已是“魚鹽枸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⑽。

然而因為北方在地理位置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當時隋帝國的主要威脅來自于北面的突厥、高句麗等),而且北方作為戰略中心經常囤積百萬大軍,這對日加衰落的北方農業來說是極大的負擔,為了解決北方的糧食危機,隋政府亟需‘南糧北調,而當時陸路運輸遠不如水上運輸便利,因而從文帝開始就著手準備大運河的挖掘。

到隋煬帝時,隋帝國已經利用天然河道和舊有的渠道,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達余杭的大運河,極大的溝通了南北運輸,更好的便與南方漕糧的北轉。

隋朝經過一系列糧食安全方面的舉措,短時間內鞏固了新生的南北統一政權,隨之也為了‘開皇盛世的到來提供了條件,同樣隋朝早年的一系列糧食安全舉措,也為后來隋煬帝的軍事遠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反觀今日之中國,糧食問題日益嚴重,我們唯有以史為鑒,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改善糧食供求形勢,這樣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從而保持社會穩定發展??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無外乎一個飯碗問題,而歷史上的興衰,值得當代中國警醒。

注釋:

[1]杜佑本人就懷疑大業田畝數不實,他在原注中指出:“按其時有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則每戶合得墾田五頃余,恐本史非實?!?/p>

參考文獻:

⑴漢書:卷二四食貨志·論積貯疏[M]

⑵鐘甫寧、朱晶、曹寶明.糧食市場的改革與全球化:中國糧食安全的另一種選擇[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⑶隋書:卷二四食貨志[M]

⑷通典:卷二食貨·田制下[M]

⑸隋書:卷四六趙尚希傳[M]

⑹隋書:卷七三趙軌傳[M]

⑺隋書:卷三八盧賁傳[M]

⑻隋書:卷五六薛胄傳[M]

⑼河南博物館.《洛陽隋唐含嘉倉的發掘》[J].文物.1972年第三期

⑽宋書:卷五四傳論[M]

猜你喜歡
糧食安全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護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中國農業需避免落入產業化陷阱
云南省糧食安全視角下馬鈴薯產業發展
基于區域競爭視角的我國糧食安全與制度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