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2014-11-15 07:18陸建華
文教資料 2014年20期
關鍵詞:學生提問現狀分析策略研究

陸建華

摘 要: 文章介紹了初中歷史課堂中學生提問的現狀:一是沉默是金,閉口不問;二是海闊天空,隨性而問;三是真知灼見,由心發問。在分析學生提問現狀的基礎上,進行策略研究,文章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學生提問 現狀分析 策略研究

古人云: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其意思就是善于提問,向別人請教問題,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而主觀武斷,不虛心向人求教,則辦不成大事。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不學問,非學問?!?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上明確提出要“鼓勵學生在學習時進行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提問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學中,提問作為一種常規教學手段,在課堂結構的組織和教學內容的推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反觀現今初中歷史課堂,受傳統教學思維影響,師生對“提問”的理解大多是片面的,運用也多是單向的。在實際教學中,提問權被牢牢掌握在教師手里,往往是教師提問多,學生提問少,教師質疑多,學生質疑少,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現象屢見不鮮。即使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因為缺少教師必要的正確引導和方法指導,其有效性大打折扣。

一、應對“沉默是金,閉口不問”的教學策略

該現象比較常見的形態是: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地位,課堂的質疑、發問成為教師的專利,源于學生的問題幾乎為零,回答問題成了學生的本分。

學生不愿提問,究其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從主觀方面分析,有所謂的“面子”問題。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自尊心較強,顧慮較多,生怕提出來的問題、說出來的觀點不被老師、同學認可,而反遭嘲笑。從客觀方面講,現行的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因為應試需要,教師只重視“答”的訓練,忽視了“問”的培養,習慣了“一言堂”的灌輸,忘卻了學生表達自己合理質疑的需求,久而久之,學生漸漸失去了應有的問題意識。

1.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教師首先在思想上要摒棄陳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創造提問的條件。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嘗試的若干提高學生質疑積極性的做法:

嘗試一: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樂問。如在講授專題“中日關系”時,作如下設計:

①播放影片《南京!南京!》片段。(學生感受戰爭的殘酷及日本軍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②引導學生通過影視片段,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學生之間進行相互探討、交流。

對話一:共鳴

甲同學:日本人殺了這么多中國人,實在是太可惡了。

乙同學:是的,日本是世界上最讓人憎恨的民族。

憶一憶:請同學們回憶《南京!南京!》的歷史背景,談談當時的中日關系。(戰爭、對抗)

對話二:分歧

甲同學:可惡的日本,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打到小日本。

乙同學:現在是和平與發展的年代,你能做什么呢?

甲同學:我們要一起抵制日貨!

乙同學:你這么做不但有損中國經濟發展,而且破壞中日友好關系。

甲同學:他們殺了我們那么多人,我們還“友好”嗎?

乙同學:中日關系不僅僅表現在“南京事件”上,其實中日關系由來已久,而且在不斷變化。

結合歷史和現實談談中日關系的變化。(從隋唐的友好交流到明朝戚繼光抗倭到近代的侵略與反抗再到1972年中日建交……)

對話三:疑惑

甲同學:原來中日關系這么復雜啊。為什么兩國關系會時而友好,時而對抗呢?

乙同學:這個我也不理解。

合作探究:結合現代中日關系的變化,談談是什么原因導致中日關系時陰時晴的?(國家利益)

優質的視頻資料能創設出一定的歷史情境,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當今社會熱點(中日關系)進行探討,學生就有話說、有問題問。

嘗試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加入“學生提問”環節。如在新課《經濟大危機》結束時,教師指導學生設計如下自我反思:

①記錄自己認為的本課重要知識點。

②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層次關系。

③列出對本課內容尚存的疑問,提出自己的想法及問題。

以下是一位學生在該環節對本章內容進行的總結,以思維導圖形式理清了關系,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問題。

實踐證明,給予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與質疑,他們能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一些“想問而沒問”的問題。

嘗試三:在教學評價中,引入“提問加分”考核機制。

設立“問題卡”制度,類似于教學中已經普遍運用的“錯題集”。學生準備一個小本子,用于記錄課前預習、新課講授、課后鞏固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自我探究、向教師提問、向同學提問等多種渠道釋疑。教師定期收集“提問卡”,進行綜合分類。一方面,對學生反映比較多的普遍性問題可以在課堂上展開集中討論,這也是教師獲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第一手資料,有利于提升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給予加分,并將分值按一定比重加入期末考核中,這樣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得到了調動,提問能力也漸漸提高了。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活躍提問題氣氛。

新時代的教師要學會放下固守已久的“師道尊嚴”的架子,做學生的朋友,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及人性化的民主氛圍,鼓勵他們敢想、敢說、敢問。

二、應對“海闊天空,隨性而問”的教學策略

提出問題是一種能力,是對思維困惑的一種明確表述,學生提問的能力各有不同。陶行知先生有句話:“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逼湟馑季褪峭瑯邮菃?,問的方式方法卻各不相同。有些學生遇到一些小問題便張嘴即來,提一些非常簡單、思維含量比較低的問題,甚至還有一些無明確目的的“怪問”。有些學生對心中的疑惑想提卻無法準確、清晰地表達出來,其結果往往是問不達意,教師也無法領會其真實意圖。

教師一方面要維護學生提問的熱情。學生的好問是極其寶貴的,即使是簡單的較低層次的問題,甚至是學生的“奇思怪問”,都不應輕易將其否定,而是要積極引導,逐漸調整其思維導向。另一方面,教師要給予正確的方法指導,促使學生在提問方式上獲得突破,提問能力得到加強。具體做到:

1.掌握常用提問方法。

方法一: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發問。依據教材,緊扣標題等要素,運用6W步驟發問(Who,When,Where,What,Why,How),誰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做了(發生了)什么事件,為什么這么做(會發生),其結果、影響怎么樣?以人教版九上《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這一課為例,全文就兩個標題“俄國廢除農奴制”、“日本明治維新”,據此,指導學生設計如下提問:

誰在什么時候的俄國廢除了農奴制?

為什么要廢除農奴制,其背景是什么?

廢除農奴制的結果是什么,給俄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誰在什么時候的日本實施了明治維新?

為什么要明治維新,其背景是什么?

實施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了什么影響?

方法二:由教師的講解追問、反問。依據教師的講授,或順其思路刨根問底,或逆向思維從反方向提問。以人教版九上《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為例,設計如下教學(片段):

①找出英國憲章運動的時間、政治綱領和中心任務及其影響。

②引導學生追問:憲章運動失敗的原因。(缺少科學理論指導)

③列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及意義。(為國際工人運動提供理論指導,并促使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④引導學生反問: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導,巴黎公社運動為何還是失敗了?

教科書將本課依次分為三個板塊:“英國的憲章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憲章運動失敗后,教師引導學生順勢追問:“持續了十多年的憲章運動為什么還是失敗了,其原因是什么?”探究得出“缺乏科學理論指導”。針對巴黎公社失敗,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問:“既然已經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什么用它指導革命還是失敗了?”通過探究得出“當時法國工人階級尚不夠強大,法國并不存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社會條件”這一根本原因。

方法三:從歷史事件的比較中詢問。這主要是將某些相關或類似的歷史事件通過比較和類推的辦法提出問題。如講解近現代史“改革”專題時,將俄國的新經濟政策、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中國的改革開放羅列在一起,引導學生對三種模式進行類比,并思考分析其改革的主要內容、措施及實施的背景和作用等。

2.堅持先易后難、層層遞進的提問原則。

在授予學生提問方法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質疑能力。按照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對問題的設計由簡單到復雜可分為六個層次,教師應有目的地訓練學生多提有質量、有價值、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問題。

《禮記·學記》指出:“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逼湟馑季褪菚釂柕娜?,像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疤,如此,問題就容易解決。簡而言之,提問應遵循先易后難的基本原則。

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列強召開兩次國際會議為切入點,教師示范,授學生以有效提問的方法:

問: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列強召開了哪些國際會議。(認知性問題)

答: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問:兩次國際會議是否都涉及了中國。如果有,則都有哪些涉及?(理解性問題)

答: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了日本,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使中國回復到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問:這對中國公平合理嗎?如果公平,則公平在哪里?如果不公平,則不公平在哪里?(分析性問題,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本質進行思考)

答:這對中國極不公平。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為什么會受此不公正對待?究竟是什么根本原因導致的?(分析性問題和評價性問題,進一步提出疑問)

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其本質是帝國主義的爭霸戰爭,戰后的國際會議是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中國雖為戰勝國之一,但在帝國主義控制的國際會議上毫無應有的公平與地位,充分說明了弱國無外交的歷史教訓。(釋疑)

這是教師給學生示范如何提問的一個簡短片段,通過由易而難的層層設問,學生的思維導向越來越明確,思維的含量也一步步提升,最后通過互動探究,揭示歷史事件本質,可謂水到渠成。

三、對“真知灼見,由心發問”類學生的策略

這是會提問的一類學生,敢問、樂問、善問是他們的特征。他們對歷史事件有一定的洞察力,對教師的講解也不一味地盲從。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善于思考、敢于質疑,并積極和同學、教師交流。教師要充分發揮他們的榜樣作用,給其他學生樹立典范,使他們感染班級中問題意識薄弱的學生,帶動班級的整體進步。

培養學生提問能力雖不是歷史教學的唯一核心,但問題意識的確是歷史學習的起點。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歷史教師要正視本學科的特點,運用科學、智慧的教學方法,巧妙喚起學生思考、質疑的天性,使其在歷史學習中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猜你喜歡
學生提問現狀分析策略研究
關于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論角度下的英語翻譯策略研究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學生課堂提問點燃思維的火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