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美麗中國與移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2014-11-24 18:28鄭曉峰
黑龍江史志 2014年3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鄭曉峰

[摘 要]在美麗中國建設中需要我們努力營造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而移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于我們保護者來說是沒有可借鑒的經驗或模式。需要保護者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在工作中大膽實踐,勇于探索。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移民地區;傳承;保護者

一、移民地區是否遺存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在具有移民特質的地區是否遺存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大部分參與保護的工作人員還持有疑惑、判斷不經意和無從下手的問題。未能盡快挖掘、整理或普查本地區的全部項目,尚不能引起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關注。這在某種程度上,使當地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未引起高度重視或資金投入較少,從而使當地的保護工作面臨艱難開展的局面。

包頭市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地區,歷經了三次移民大潮逐漸建成為我國西部一個較大的城市。移民最早且形成規模,奠定基礎的是明末清初的晉陜移民“走西口”。中原漢民族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經商理念,草原游牧民族以博大的胸懷包容接納了他們,蒙漢兩族人民長期友好共處,兩族的文化也長期相互交流、滲透與融會。形成了全新的、典型的民族和諧,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嶄新的文化形態“西口文化”。第一次移民距今已有二、三百年,晉陜移民在這里生長繁衍已是第三、四代。移來的是農耕民族,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理念。三次移民潮為包頭從全國各地帶來了當地的文化元素。與當地文化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多元的移民文化——西口文化。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包頭所蘊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是相當豐厚。

不可否認,移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邊緣化、外來化、多元化和保留不完整等等客觀因素,在保護工作的實際操作中確實產生了一定的難點。但我們不該從這些表面現象,就可以否定或忽視移民地區所蘊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在不經過科學的判斷和理論學習,會將我們祖先創造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遺失。伴隨著移民地區現代化、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將急劇改變,資源流失狀況必將嚴重,一些傳統技藝將會面臨滅絕。再者移民后代由于缺少濃厚的民族民間文化生活根基以及國外文化的滲透,很容易對祖先創造的精神財富淡忘和產生不屑。這也是移民地區理應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鍵的一點。

二、移民地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注重的幾個問題

經過對保護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工作中的感悟,筆者認為移民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注重以下幾個問題:

(一)認真做好以田野調查為理論基礎的研究工作

對于保護者來說,認真做好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由于移民地區具有其獨特的人文歷史背景,判斷一個項目是否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還要經過科學的甄別,這就需要我們下大力氣去逐項的采集,然后進行細致研究。如果沒有經過認真的以田野調查為理論基礎的研究工作,一些具有價值的項目就無法被獲知。在移民地區的傳承保護中我們不能做出“拾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憾事。

(二)著力挖掘少數民族項目

包頭市除有大型工業化城市屬性外,同時也有著廣闊的農村牧區,這些地區都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藏。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包頭市申報的梅日更召信俗和哈布圖·哈撒兒祭祀,就具有很高的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價值。工作中有的同志認為其他內蒙地區的項目比我們豐厚或有著重復,沒有必要在去收集。我認為不同地區有不同地區的人文環境,他們所產生的文化內涵也會不盡相同。如果不去收集就有可能把當地獨具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遺失。

(三)細致梳理當地的民族民間文化

移民地區大都是由于不同歷史時期和各種原因,從全國各地遷來的居民,他們帶來了各地種類繁多地藝術門類和風俗習慣,然后在當地生根發芽。包頭地區由移民文化衍生出的“西口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例如“二人臺”就是在這種氛圍下滋生成長,形成了它濃郁的藝術風格。所以,我們要對這部分文化形態進行細致的梳理,找到其在當地演變的脈絡,經過對比從中提煉出細微之處,采用現代手段將它們保存供后人研究和繼承。

(四)做好傳承人的保護

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是全民族的大事,是每一個當代中國人應當自覺的責任。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傳承人的保護,移民地區在這點上更應該引起重視。工作中我發現一部分傳承人還面臨經濟來源不穩定及社會地位較低,這直接影響到他們去進行再傳承的熱情。如果對他們的關懷不夠,保護工作就成了一句空話。盡快地搶救和記錄、整理那些精湛的技藝、展示他們的藝術創作,通過資助資金和努力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在政策方面出臺辦法,讓全社會尤其是青年一代真實地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保護工作迫切的任務。

(五)充分調動社會力量

各行業專家學者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吸收他們參與到工作中來。利用他們收集或采寫到的文獻資料,為保護工作提供基礎性的理論依據,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另一方面,培養和鼓勵有志于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社會人士,特別是大中院校學生。通過業務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成為保護的骨干力量。

(六)廣泛宣傳保護理念

新聞媒介和網絡傳播,是激發全社會廣泛參與,培養全社會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通過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組織傳統文化節日活動等方式宣傳保護知識和項目展示,逐步加強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理念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經過多年來的保護工作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處理好了傳承保護工作中的難題就可以進入一個嶄新的局面,處理不好就可能面臨上對不起古人后對不起來者的遺憾。特別是移民地區更是要面對著各種阻力,有來自配套資金不足、保護專業人員短缺和保護工作不被理解的被動局面。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營造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為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和子孫后代的永續利用拓展更大的空間,為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做出貢獻。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