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失哈東巡與黑龍江流域史

2014-11-24 18:07趙文韜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3期

趙文韜

[摘 要]在東北亞區域的歷史上,黑龍江流域的歷史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個部分。本文以明代的亦失哈東巡為切入,對于黑龍江流域的的歷史進行描述。亦失哈十次東巡,不但開辟了黑龍江,松花江數千里的文化交流之路,而且對于黑龍江流域的諸多少數民族進行了宣慰和招撫,溝通了這一地區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關系,同時它帶來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也促進了當地的發展。了解這些內容不但可以幫助我們對于當時的明王朝的在東北亞區域的統治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了解曾經的黑龍江流域。同時希望以此文作為引玉之磚,闡述作者本人對于流域地區歷史研究——流域史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亦失哈;黑龍江流域;流域史

黑龍江是東北亞地區最為重要的河流之一,其范圍根據其水系的分布,其北部到達外興安嶺,其南端則至長白山天池的分水嶺,東及俄羅斯境內的鄂霍茨克海,西部包括外蒙古和內蒙古的東部一部分,流域內主要支流包括松花江,結雅河、布列亞河、嫩江和烏蘇里江等等。這一地區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們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經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未受到中央的直接管轄,但是除了少部分時間的中斷外,大部分時間都和中原的中央政權保持著密切的政治聯系。

一、自古輝煌的黑龍江流域

古代黑龍江流域大多被少數民族的地方政權所所統治,包括扶余王國,勿吉王國,渤海王國,遼帝國,金帝國等等。在中原的漢民族眼中這里曾經是苦寒之地,然而這里一樣創造出了令人贊嘆的城市文明。到了元代,黑龍江區域的絕大多數地區都在元遼陽行省的直接行政管轄之下。然而元代不過百年而滅,新崛起的大明王朝由于忙于掃清中原各地的敵對勢力,無力顧及東北,于是黑龍江流域又陷入了與中原王朝斷裂的歷史時期。

然而歷史并沒有忽略黑龍江流域太久,當大明王朝的統治日趨穩固下來后,明帝國便著手將黑龍江流域納入中央的控制之下,洪武八年(1375年)改立遼東都司,隨就開始對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區進行詔諭,據《重建永寧寺碑記》記載“遣使至其國而未通”。永樂元年,明朝便派人前往奴兒干,招撫諸部酋長,使其入京授職。永樂二年(公元1403年)二月,明朝設奴兒干衛,以把刺答哈和阿刺孫等為指揮同知。奴兒干衛是明朝政府在黑龍江下游最早設的衛。之后,在明朝政府不斷招撫之下,黑龍江中下游各族大小酋長相繼來朝,在這一背景下明朝政府接連設了眾多的衛,擴大并穩固其在這這一地區的政治存在。到了永樂七年(公元1409)為止,明朝已經在黑龍江下游地區設置了一百多個衛。隨著“衛”的數量不斷增加,一個新的更高級別的統治機構應運而生。永樂七年,明朝政府采納奴兒干酋長忽刺東奴等人的建議,于黑龍江口特林地區設置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

二、東巡——恩威并施的宣慰之旅

為了在黑龍江流域這一廣大的地區內宣揚大明王朝的威德,更好的安撫流域內少數民族,加強中央政府對于這一地區的控制,提高地方少數民族對于中央的信賴。中央政府決定派遣官員宣慰黑龍江流域,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落在了宦官亦失哈的肩上。據碑文所記,永樂九年,亦失哈率一千多名軍士,分乘二十五艘巨艦組成的龐大艦隊開始了自己的東巡之旅,隨著亦失哈的東巡,明代黑龍江流域也掀開了輝煌的篇章。

永樂七年本就已經定計宣慰奴兒干,然而卻因為北方蒙古地區戰事不斷而拖延了兩年,明廷無暇顧及,故而至永樂九年方才啟程,在明朝政府看來亦失哈首次東巡宣慰之行,意義重大,不但有“揚國威于四夷之心”,更帶有“藉女直制北虜”之意,為此不但要隨行上千精壯甲士,更攜帶了大量物資賜予沿江各地的部落,借以招撫,教化。為此明朝政府特于吉林設船廠,造大艦以便東巡,這也充分說明,明王朝對此事是何等重視,足可見奴兒干代表的黑龍江流域在明朝政府心目中是何其重要。永樂九年,亦失哈統率由25艘巨艦組成的龐大艦隊,滿載從關內各地征調而來的布帛絲綢、糧食器皿等物資,偕千余名官兵,自吉林拔錨啟航,“流至海西,裝載賞賽,浮江而下,直抵其地”。如此宏偉的船隊在黑龍江流域內迎風破浪,暢行無阻,這本身就是黑龍江流域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亦失哈抵達奴兒干地區之后,向奴兒干、吉列迷等當地的部族頭領宣布了朝廷的“救諭”,“賜以衣服,口以布鈔”宣揚了朝廷與皇帝的恩德,使他們忠于大明王朝。并承旨“開設奴兒干都司”,令“依土立興么所,收集舊部人民,使之自相統屬”。永樂十年(1412年)的冬天。亦失哈再下奴兒干,亦失哈親率部屬自奴兒干出航東巡,直抵黑龍江口,穿過韃靼海峽,“親抵海外苦夷之地”,據《明太宗實錄》載:“十年冬,天子復命內官亦失哈等載至其國”,帶去大批物品作為給奴兒干臣民的“賞賚”,“賜男婦以衣服、器用,給以谷米,宴以酒食”。此次東巡之行亦失哈以中國政府官員的身份登上了庫頁島,亦失哈東巡庫頁島的行為在我國歷史上空前絕后,歷代無出其右,其意義不言而喻。之后亦失哈是在奴兒干都司所在地特林修建永寧寺,刻石立碑,即“永寧寺碑”,以“柔化斯民,使之敬順”。建永寧寺刻石碑是為宣揚大明王朝的恩德,定寺名“永寧”也寓意祈祝奴兒干永享安寧?!队缹幩卤洝酚涊d了奴兒干的虔誠祈愿:各部“莫不朝貢內屬”、“吾子子孫孫,世世臣服,永無異意矣”。隨著亦失哈的東巡,明朝政府的在黑龍江流域的政治影響日趨擴大,奴兒干都司管轄范圍亦然超越了黑龍江流域的范圍。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亦失哈最后一次東巡奴兒干。這是明代黑龍江流域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航行了,它不但是一次揚威與邊塞的宣威之行,更是一次布恩于諸夷的宣慰之行。它是黑龍江流域文明史上最燦爛的一卷。據《重建永寧寺碑記》載:“七年,上命太監亦失哈同都指揮康福,率官軍二千,巨扛五十,再至奴兒干?!薄睹鲗嶄洝份d:“遣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兒干等處,令都指揮劉清領軍松花江,造扛運糧?!睍r至今日的松花江邊的石崖上,仍保留著著名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在船廠近處),碑上記載:“宣德七年(1432)二月升日,劉清造巨船五十?!碑斶@樣一支滿載著大明王朝豐厚威德的雄壯艦隊布列于江上之時,足謂雄壯。憑借隨行艦中的豐厚物資,亦失哈對于奴兒干各部族的又進行了豐厚的賞賜。此次的上次不但包括傳統的衣食,更有大量生產工具,這給東巡之行增加了文化交流,經濟交流的意義。

此次東巡中,眼見“民皆如故,獨永寧寺破毀”。亦失哈卻沒有粗暴的直接懲處“吉列迷毀寺者”,而是寬以待之對“好生柔遠”,進行安撫,斯民渴者,仍宴以酒,給以布物,愈口撫恤?!碑數馗鞑孔逵懈杏诿鞒膶挻笳?,皆表示心悅誠服。從這一彰顯襟懷的寬大之舉中,可以看出大明王朝恩威并施的羈縻之策,這一政策不當鞏固了明朝與黑龍江流域地區民族的關系,同時促進了大明王朝邊疆的穩固。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亦失哈所代表的明朝政府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持重敦厚,更可見民族交流的和睦有好是十分必要的。永寧寺雖毀,好在“基址存焉”,于是“遂官重造,命工塑佛,不勞而畢”。重新修建的永寧寺“華麗典雅,優勝于先。國人無遠近,皆來頓首,謝曰“我等臣服,永無疑矣?!贝撕笾乜淌?,用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刻成《重修永寧寺碑記》,此碑的意義不在《永寧寺記》之下,因為它不僅表明以奴兒干代表的黑龍江流域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更表明黑龍江流域的各民族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不可置否的歷史事實。從碑文中看早在幾百年前的黑龍江流域的土地上,這種堅定地植根于其中的認同感就已經存在,不論是作為中央政權代表的亦失哈,還是作為被宣慰對象的黑龍江流域的土著部落,都已承認這一共識。

三、淺談流域史的優勢

最后我就亦失哈東巡與黑龍江流域的研究作為引玉之磚,淺談一下流域史與地方史的看法,首先,是概念層面上的差別?!傲饔颉焙汀暗胤健眱蓚€觀念都是一種區域的概念,但是而這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流域”并不歸屬于“地方”。地方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它是相對于中央而言的。地方的概念根據其研究對象的不同經常變化,它是一個不穩定的變量;同時地方也是一種包含政治的概念,它往往隨著政權整體實力的強弱變化,或者朝代的更迭而改變。因為這一概念存在大量的影響因素包括經濟、交通和區域的輻射問題等因素,同時地方又是個開放的概念,所以在研究中會存在不穩定的因素。流域則是根據自然環境內的河流的水系分布來劃定的。是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概念,除氣候,地形的穩定的自然因素外,很少改變,即使改變也需要漫長的時間周期,更不容于受行政區劃的束縛。

一般而言,人們對于“地方”的理解多局限于一定范圍的行政區劃之內,而的劃定常常不完全與行政區劃吻合,這一概念一般以河流、山系、平原、海岸等自然地理的分界線來界定,且嘗隨不同朝代的解釋而變化,如“關東”一詞,在不同的朝代因參照不同,其普遍認識存在嚴重差異,在研究中容易受時代的局限,且在長期的歷史研究中易產生混淆,不利于問題的深入探討。雖然地方往往可以從經濟、文化、人口等人文角度來劃分。但不同的時期自然和人文因素都不盡相同,單純以地方作為切入,易受局限,更會使研究縱深束縛于其中。流域則是的依存于水系這一相對穩定的自然參照系下的一種穩定概念,在傳統的認知中相對統一,是一種存在于人們心中的普遍共識,易于貫穿縱向的歷史史實。它在某種意義上與區域是共同的,但是不完全等同,因為同“區域”相比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朝代更迭對于地方區劃變革產生的影響。

“流域”和“區域”在概念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研究概念上的區別。所以就專門史的研究和區域史的研究,流域史的觀念或許更具備可行性。例如在我國歷史的區域研究中,流域應作為研究的專門內容和對象,進行多系統、深層次、的研究,從各個流域探討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特點。中華文明本身就是由大河文明孕育而生,傳統的中華文化是在諸多流域的文化的基礎上融合而成的,以黑龍江流域文明為例,這一流域文明的發展與流域內各個區域的文明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歷代東北地方的民族政權都以水系作為脈絡,使文化的血液流淌于自己的國土之中,促成了一個個輝煌燦爛的文明,到了明代,亦失哈東巡,將中原王朝的文化傳播于整個黑龍江流域之內,原本受困于自然環境限制的流域內各民族借東巡之機惠澤于中原文化,同時整個黑龍江流域也因歷次東巡的密切了與中原王朝的關系,使黑龍江流域成為當時大明版圖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流域內的諸民族亦成為大明王朝的子民。

時至今日,黑龍江流域一部分盡管已然不在我國境內,但是其那段歷史仍然應該被世人所銘記。在未來的歷史學的專門史研究當中,希望可以將一整個流域作為一個完整的研究對象,讓人們對于過往的歷史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

參考文獻:

[1]《明實錄》上海書店1982

[2][明]嚴從簡著《余思黎點校.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

[3][明]畢恭等《遼東志·遼東志》書序遼海叢書沈陽:遼沈書社影印本1984

[4]《重修奴兒干水寧寺碑記》鄭天挺明清史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5]王禹浪黑龍江流域及其古代民族與五大帝國

[6]《大元一統志》中華書局,1980

[7]董萬侖《東北史綱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8]亦失哈十下奴兒干盧偉[1]楊可[2]《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省級學生學術創新訓練項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