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中西古代傳統文化的社會管理差異

2014-11-24 03:59劉黎輝劉黎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3期
關鍵詞:政治文化行政管理

劉黎輝 劉黎

[摘 要]由于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及國家社會環境等差異的影響,決定了中西傳統社會國家統治下社會結構及行政管理機制運行的不同,在長時段歷史發展環境結構的影響下,各自走上了獨具特色的道路。彰顯著不同的文化理念與追求。歷史是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能量源泉,對中西傳統文化與社會管理中吸取精華,棄其糟粕,更好地為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提供經驗教訓。

[關鍵詞]政治結構;行政管理;政治文化

傳統農耕文明下,自然經濟形態是中西傳統社會政治管理體系運行的支撐力量,這就造就了其政治統治對土地資源的極大依賴性,即土地政治的特性。土地資源成為國家社會的優勢資源,左右著行政管理體制的運行機制,因為“政治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1]。但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及國家社會環境等差異因素的影響決定了中西傳統社會國家統治下政治結構及行政管理體制運行的不同,這彰顯著不同的政治文化理念和追求。同時,這亦是長期歷史發展與社會環境變化的結果。中西傳統社會政治體制形成了各自差異的發展道路,對世界文明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中西傳統文化與社會結構

由于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及國家社會環境的迥異造就了中西傳統社會截然不同的國家統治發展道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對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為人的性格、智慧等由氣候決定的觀點進行了繼承和延伸,人為自然地理環境對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約作用,即所謂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論。后繼的諸多學者如亨廷頓等對此進行了有限的反駁與修正,但不可否認自然地理條件對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有重大的影響。中國俗語即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說法,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對對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性格特征、文化、政治、藝術等諸多文明發展因素有不同的塑造作用。

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猶如黃河與長江。黃河與長江兩大水系所流經的地域覆蓋了中國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黃河九曲,先昂首向北,繼而折向南,最后迤東而流。長江經西南邊疆云貴高原的深山峽谷,匯集甘藏高原的支流,出三峽過廣闊的平原,他們最終都進入了廣袤的大洋。黃河造就了中國文明天玄地黃的性格,長江卻是一種一種婉約的柔美,使得中國文明呈現多元的格局與氣象。中國文明由中原的黃河流域發端,即中原地區,融入長江流域的文明。美籍猶太學者魏特夫對中國文明的起源及本質進行研究時提出“治水國家說”,認為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需要以滿足及適應農耕發展的需要,使得中國文明形成了專制主義的政治傳統。在過去的許多年里為中國學者所普遍批評。近年來,其政治意識形態色彩被淡化,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概念置換,而形成時下的風潮的“水利社會”研究。生長繁盛于大河流域的中國文明確實與“水”息息相關。黃河從黃土高原迤麗而東,在黃淮海平原泛濫成災,數次改道,治水對中國文明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上古文化中有大禹治水的傳說,最終深深的映入了華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中。中國文明孕育的傳統王朝帝國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此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有重要的造就促成作用。為保證農業發展而進行的大規模水利建設需要動員龐大的人力與物力資源而非所不能成,元帝國末年黃河決堤帝國中央政府即動員百萬民工筑堤。中國文明所構建的王朝帝國的背面是古代文明發展史上著名的歐亞大陸草原走廊,生長于這個地帶的游牧族群在長時段的傳統文明發展中與其南部的農耕民族的多元融合中,戰爭沖突是最主要的方式。從三代的周朝至清代以前,東亞中國文明的王朝帝國與北方游牧民族多數時間里處于對峙狀態,中國文明的王朝帝國在強盛的統一狀態下,往往發動戰爭使北方的游牧民族臣服于其皇權下,就是所謂的“四夷賓服”。漢唐帝國的對外政策最具代表性。在大規模的戰爭沖突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中樞機構對帝國廣袤地域的臣民、財力等進行統一調度,漢武帝幾次派遣大軍出塞,李唐帝國亦如此。再如長城、大運河等大型工程的修建非此即不可完成。在這些因素及社會環境、歷史文化等的合力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國家政治結構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系,帝國中央政府以皇帝為首的中樞機構對全國進行統一管理、調度,包括人才、土地等資源。

西方傳統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有迥異的歷史風格,西方傳統文明源于古希臘城邦文明。雅典之城邦文明是其核心與主體,其政治統治體制為西方傳統社會政治文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歷史文化淵源基礎。雅典位于中希臘東南部的阿提卡半島,三面臨海。境內多山地,適于種植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平原面積狹小,土壤較為貧瘠。因此,雅典城邦文明農業發展較為緩慢,本土的糧食產出量不能滿足其人口消費需求,需要用葡萄酒、橄欖油等商品進行糧食交換。其山區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如大理石、優質陶土及銀礦等,沿海地帶的海岸線曲折,多天然優良港灣,這些條件促成了雅典城邦工商業及海運事業的發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氏族的血緣關系被地域關系取代,工商業階層成為雅典城邦社會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對舊的血緣氏族貴族形成了強大的沖擊力。由于工商業經濟發達的緣故,故其原初國家——城邦的立國理念中有強烈的獨立與自由氛圍,造就了雅典城邦輝煌的古代奴隸制下的民主的黃金階段。且希臘-雅典城邦文明與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距離“剛好”合適,可以吸取其文明發展的精華的同時又不至于“太近”而喪失自己獨特的文明性格。其城邦國家的政治結構為分權-制衡。雅典城邦在伯利克里時期其民主發展達到了頂峰,初將近及司庫等職務外,城邦國家的所有政治統治職務面向全社會符合條件的公民開放。亞歷山大的征服把希臘-雅典文明的因子進行了廣泛傳播,尤其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區。繼之而起的羅馬帝國亦是由意大利半島臺伯河的羅馬城邦發展而來的。羅馬帝國發展的文明實質還是希臘-雅典文明的繼承者。羅馬城邦的建立過程中是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格拉古兄弟改革等是其發展的結果。在不斷的政府戰爭中,羅馬城邦一躍而為納地中海為其內湖的龐大帝國。屋大維于公元27年稱第一公民或稱元首,實質此時的羅馬已為帝國體制。戴克里先即位面對帝國的2世紀危機,在整個禮儀及政治運行中實際用皇帝稱號,只不過是屋大維“元首”政治名稱的改變而已,其實質不變。羅馬帝國與同時期的漢帝國同為中西傳統社會的兩大帝國,但羅馬帝國的“皇帝集權”與漢帝國的中央集權不可同日而語,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羅馬帝國的政治結構體系中仍然保留這原初國家形態——城邦時期的分權政治機構,如元老院。戴克里先稱帝后,實行“四帝共治”的政治結構制度,這在中國傳統社會歷史中是不可能出現的,除非是具有“反叛”中央王朝的割據分裂勢力額存在,不過亦會在短暫的時間內歸一強權皇帝的統一下。羅馬帝國崩潰后西方傳統社會很快被日耳曼等蠻族所瓜分,眾多的蠻族王國紛紛建立,經歷了1000余年的中世紀至今西方社會不復出現統一的大帝國??傮w上看,西方傳統社會的政治結構都呈現為分權-制衡。中世紀教權與王權一直彼此爭斗不休。與中國傳統社會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有著本質的不同,“在中華帝國的每個男人、婦女和兒童的心目中,皇帝被賦予了絕對的、超自然的和全能的力量”,[2]這導致了二者在實際政府行政管理運行上的迥異。這是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及社會環境等多種合力因素的結果。

二、中西傳統的社會管理

中國傳統社會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治結構在公元前就已經形成,表現出了成熟性的特點。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套專業、完整的官僚隊伍和機構。西方傳統社會與中國傳統社會相比,則主體表現為貴族管理。希臘-雅典城邦國家向“一切人”開放的政權管理其范圍是有限的,即奴隸主貴族的民主制度。中國傳統社會自東周崩潰后,秦帝國建立后,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體制得到鞏固與完善。秦帝國的大一統曇花一現,完善的任務則由其后的漢帝國繼承完成,漢承秦制。隋唐帝國及明清帝國基本承襲前代,只是略有損益罷了。中國傳統社會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文官制度,構建了一個龐大高效的官僚體系,因為儒家學說自漢武帝時代成為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而不曾被動搖推翻,最終通過科舉制這一形式為王朝帝國政府進行人才選拔完成行政管理的任務。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行政管理體系,中央為三省六部,地方為府、州、縣三級行政機構,縣以下為里甲組織,由村社選舉德高望重及財力厚實之人擔任領導,形成村民自治組織,為王朝帝國政府征收賦稅、兵源及政治政治政策。文化教育等的宣傳與服務等。中國傳統社會行政管理的特殊之處還在于“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下,宗族亦愛某種程度上有著重要的行政管理職能,在明清兩代表現的為尤其明顯,這一切都以王朝帝國的皇帝為中心,各代略有一定的體制變化,但其總的中央集權結構不改變。

西方傳統社會中其政府的行政管理機構相較于中國傳統社會則顯得較為簡單,其職能亦有限。希臘-雅典城邦時期的“民主制度”下選舉的行政管理人員不是如同中國傳統社會一樣接受具有系統專業的儒家文化熏陶而成。羅馬帝國時期總體上看其帝國中央政府的軍事色彩較為濃厚,因為不斷地處于戰爭中,其行政管理機構亦較為零散,軍人主管占據主要地位。中世紀時期,各蠻族王國治下是大大小小的領主莊園,國王實質上只是一個較大的領主,中世紀的騎士領主制度遵循“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大小莊園領主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行政、司法、財政權等權利,儼然一個獨立王國。到傳統社會的末期,民族君主國家、商人階層等崛起,民族君主國的國王與商業階層聯合向舊的領主階層宣戰,如自治城市或同盟的出現,威尼斯、漢薩同盟等都是。其總的政治行政管理趨勢表現為社會資源分配角色與權力的分散,而不是高度集中。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機構簡單,專業化程度與中國傳統社會王朝帝國政府相比較為遜色。

三、反思:政治文化的差異

中國傳統社會政治早熟的特點決定了其行政管理機構及相應的人事配套選拔機制較為完善。在農耕文明狀態下,形成土地政治的特點,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人口基數巨大且繁殖不斷呈現幾何增長的趨勢,農業生產的有限性特點,王朝帝國政府統治穩定的核心是必須保證其治下廣大民眾的生存溫飽問題,其中大規模的興修水利工程,為農業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因為中國屬于季風氣候,降水不均。還有動員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亦繼位重要。故早在公元前的世紀里即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權政治結構下完整的行政管理體系。而西方傳統社會之國家地統治地域相對較為狹小,如希臘-雅典的“小國寡民”城邦,無需過分龐大的管理機構與機制。早期的氏族社會崩潰后由于諸多因素形成的“王權有限”的思想及后來基督教進入與希臘文明融合等,這些因素限制了政府行政管理機構的擴大,一部分職責則由基督教的教區所代。

中國古代在長時段內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行政管理體制,即官僚制度,隨著社會歷史及環境的不斷變化,呈現為一種不斷僵化的趨勢,早起中央集權下皇權與相權的分權行為最終被消滅,明清兩代宰相制度被取消,建立內內閣,皇權高度集中,特別是清代,內閣成為榮譽虛銜,又設置了南書房、軍機處等。這樣對社會的壓制甚大,整個社會沉浸在壓制與反壓制的斗爭中,精英力量在爭斗中被消耗殆盡,當世界面臨轉型的時候,已無力進行改革,喪失看了漢唐的活力與包容的心態與勇氣。而西方傳統社會由于歷史時期以來一貫的分權制度與思維,導致其國家對民眾控制的松散,其傳統政治結構不如中國強固,在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及商人階層的激烈沖擊中被撕裂,建立了一套適應資本運作的政治管理制度,其行政管理制度與體系以商業運行為模式。這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結果,鑒古知今是當代的重要任務,過去,現在,未來是連貫發展的,不能割裂。在相互的借鑒比較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新時期中國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美]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M].馬清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123.

[2]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M].??冢汉D铣霭嫔?,1996:58.

作者簡介:劉黎輝(1985-),男,彝族,云南曲靖人。劉黎(1981-),女,云南曲靖,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世界史工作。

猜你喜歡
政治文化行政管理
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型
西漢關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啟示
孫吳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試論如何提高現代秘書的行政管理素質
辦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角色”與效率分析
我國企業行政管理問題及改革策略分析
淺析英美法政體的異同
我國傳統政治文化與協商民主制度的互動關系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