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中國民主同盟”的作用

2014-11-24 04:01包愛芹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3期
關鍵詞:民主黨派

包愛芹

[摘 要]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中國民主同盟,對于民盟組織的發展和作用的發揮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僅擴大了盟的組織基礎、社會基礎與政治影響,而且凈化了中央領導機構,鞏固了盟的組織,并且進一步更新了政治主張。從此,它不再是一個松散的政團聯合體,而是成為一個能充分發揮除國共兩黨之外第三大黨作用的民主黨派。

[關鍵詞]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同盟;民主黨派

中國民主同盟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發展較快、影響較大的一個民主黨派。關于民盟的性質、特點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作用,史學界已有較多的論述。但這些論述大多忽視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中國民主同盟”在民盟歷史上的作用,實際上這一轉變是民盟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有必要對此進行探討研究。

1944年9月19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會議討論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改組問題,經過激烈爭論,決定將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以個人而不是以黨派團體為基礎中國民主同盟,并選舉了中央委員會,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通過了《中國民主同盟的綱領草案》。1944年10月10日通過的《抗戰最后階段的政治主張》,徹底完成了從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到中國民主同盟的轉變。本文擬對這一轉變的作用進行簡略論述。

一、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中國民主同盟,擴大了盟的組織基礎與社會基礎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是階級聯盟性質的政黨,它通常被稱作是“三黨三派”的政治集團,包括青年黨、國社黨、第三黨、職教社派、鄉村建設派和救國會派,形成了盟內“三黨三派”的合作之勢,此外入盟的還包括張瀾等少數無黨無派盟員。但這并不是說民主政團同盟是由“三黨三派”合并組成的,而是由“三黨三派”的領導人代表各自黨派組成的政治聯合體,至于“三黨三派”則“還是盟外獨立自主的黨派”[1]。有黨派的盟員都有雙重的黨籍,既是盟的盟員,又是另一個獨立政黨的黨員,不受盟的紀律約束。盟的決議不能限制各黨派的各行其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實際上是一個包括多黨領袖和成員的相當松散的政治聯盟,這樣一個政治集團的基礎是極不穩固的。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自成立后,積極投身民主憲政運動,在社會上產生較大的影響,吸引了一大批無黨無派愛國人士,他們強烈要求入盟,“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和知名人士以個人身份”[2]入盟。1944年9月召開的盟的全國代表會議,在組織形式上決定改組以后的民盟是以個人為基礎而不是以黨派團體為基礎的政治主張相同的個人大聯合,這就使得三黨三派以外的民主分子有了入盟的機會,擴大了盟的組織基礎與社會基礎,吸收了大量的無黨無派的知識分子,進一步團結了中間階層,極大地推動了盟的組織發展與鞏固,使得改組后的民盟成為一個中間民主力量的聯合戰線。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中國民主同盟后,有計劃地在西南、西北、華南、華北等地發展地方組織,建立總支部和支部,開展各種活動,大力發展各階層愛國民主人士入盟,增強了自身的戰斗力。據不完全統計,到1945年10月民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全國盟員發展到三千余人,改組后無黨派的盟員70%以上,不少在學術界有地位、在社會上有聲望、并有一定斗爭經驗的無黨派民主人士入盟后,被推選到各級組織擔任領導工作。改組后的民盟容納了許多黨派的和無黨派的頭面人物、社會活動家、著名教授、專家學者、律師等,其復雜成員的構成決定民盟在法律界、教育界、文化界、新聞界以及青年學生中有著廣泛的社會聯系和影響,更由于它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在中間階層中影響較大。

二、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中國民主同盟,削弱了青年黨對盟務的把持,凈化了中央領導機構,鞏固了盟的組織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后的相當長的時間內,由于經費緊張,沒有設立自己的總部與辦事機構,青年黨秘書長左舜生擔任同盟的秘書長,實際上同盟與青年黨兩個中央秘書處合二而一,盟的一切行政事務由青年黨中央秘書處代辦,因而青年黨實際上操縱了盟務。到了1944年,青年黨把持操縱盟務的局面引起了盟內全體無黨派盟員的反對,大多數盟員決心要打破任何一黨一派為著一黨一派的利益在盟內操縱把持盟務的局面。所以,1944年9月盟的全國代表會議對中央領導機構進行了改組。在具體職權上,鑒于左舜生任總秘書長兼代主席時,把持包辦,因此提出主席不在時,代理主席須由常委互推,不得由主席指定,并改總秘書為秘書處,以此削弱青年黨的實權,從而初步改變了青年黨把持中央事務的狀況。這樣一來,“民盟中央委員會不僅更健全了,而且新選進了一些三黨三派以外的無黨派人物,如曾昭掄、吳晗、韓兆鄂、鮮英、張志和等,從而增強了盟內左翼勢力的比例”[3],極大地推動了盟組織的發展與鞏固。

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民主同盟時對中央領導機構的改組不僅初步限制和削弱了青年黨的領導權,而且為1945年10月民盟“一大”從組織上徹底擺脫青年黨的操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民盟改組后組織力量的大發展,使之有足夠的力量徹底打破青年黨把持盟務的局面,加強了進步勢力的主導作用。

三、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中國民主同盟時,適應形勢的變化,進一步更新了政治主張,擴大了盟的政治影響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于1941年3月,當時抗戰正處于相持階段,貫徹抗日民主、實踐民主精神、結束黨治、加緊國內團結是盟的宗旨,是盟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堅持抗日、團結、民主也是當時全國人民的一致愿望。但是到了1944年后,抗戰勝利在望,如何建國的問題擺在了人們的面前。代表廣大中間階層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強烈感到應該更新過去的一些政策主張。在抗戰即將勝利的新的政治形勢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中國民主同盟后,進一步更新了其政治主張,要求國民黨立即結束一黨專政,建立各黨派之聯合政權,開放黨禁,承認各黨派公開合法地位,立即釋放一切政治犯。新改組的民盟要求能夠以中間黨派的資格參加政權,召開國是會議,組織聯合政府。它不再象過去那樣籠統地要求國權統一、軍隊屬于國家、軍人忠于國家、反對軍隊中之黨團組織及反對以武力從事黨爭,而是主張“全國一切派系不同之軍隊,應本平等待遇之原則,統籌裝備、給養、訓練、補充之公平,以求得作戰指揮之統一并漸進于軍隊國家化之正軌”[4],從而在客觀上承認共產黨軍隊與國民黨軍隊地位之平等??箲饎倮?,民盟又提出了“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口號。它反對一黨獨裁統治與內戰;要求實現民主與和平;要求建立多黨政治的聯合政府。在國共和談期間,民盟往往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和共產黨相同的主張,使國民黨經常處于1:2的地位,起到了其他小黨派起不到的作用。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國內在政治上一向抱民主思想各黨派一初步結合”[5]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1944年9月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決定取消“政團”二字,由以黨派團體為單位的政團聯合體,轉變為政治主張相同的個人大聯合,對民盟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和作用。它不僅僅只是盟的名稱的改變,而是盟的組織基礎、中央領導機構和政治主張都發生了巨大而有益的變化。1944年成為民盟組織發展關鍵的一年

經過改組后的民盟,向無黨派人士敞開了大門,對于民盟組織的發展和作用的發揮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綱領草案的制定和中央機構的健全,是民盟作為新的政黨基本形成的標志。從此,民盟不再是一個松散的政團聯合體,而是成為一個能充分發揮除國共兩黨之外第三大黨作用的民主黨派。到抗日戰爭勝利之時,民盟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已經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響,成了國共兩黨之外中國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因此,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轉變為中國民主同盟,是盟的發展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事。

參考文獻:

[1]羅隆基.從參加舊政協到參加南京和談的一些回憶.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M].第6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172.

[2]泰國生.中國民主黨派歷史政綱人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142.

[3]張軍民.中國民主黨派史[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56.

[4]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37.

[5]邱錢牧等.民主革命時期的民主黨派(第二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76.

猜你喜歡
民主黨派
中國共產黨探索新型政黨制度的基本經驗與新的實踐要求
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履職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全面從嚴治黨視角下加強民主黨派監督的思考
民主黨派在政黨協商與政協協商中的非均衡性及其化解
新媒體下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長效機制建設
對構建民主黨派核心價值體系的反思
參政黨理論研究的創新思路
基于規則意識的執政黨建設對民主黨派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