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黨史文化資源對建設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作用

2014-11-24 04:16羅婭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3期
關鍵詞:蘇維埃蘇區黨史

羅婭

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轉戰川北后,解放勞苦大眾,成立中共川陜省委和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作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具有豐富的黨史文化資源,不管是從物質、制度還是精神層面,都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財富。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就是當年紅軍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之一。修繕后的紅軍烈士陵園,成為對各級干部和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也為我們用黨史資源建設好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提供了良好的載體。

一、更加堅定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信念

共產黨人政治上的清醒與堅定,行為上的高尚與廉潔,來自堅定的理想信念。在通江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當年僅23萬人的通江縣就有近5萬人參加了紅軍,2萬多人參加了地方武裝和民眾支前組織,先后有近5萬人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當時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川陜蘇區軍民鑄造了一段可歌可泣、血與火的英雄歷史,靠的就是心中有推翻剝削壓迫、爭取平等,擺脫痛苦災難,爭取幸福生活的崇高理想信念。有了堅定的信念,當年紅軍忠于黨,顧全大局,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殊死決戰,戰勝了數倍于我的敵人,最終征服了大自然。

當前,我們正處在“追趕跨越、加快發展”的偉大實踐關鍵時期,我們就要善于從黨史文化中汲取智慧營養,堅定向前發展、戰勝困難、實現小康的信念。

二、更加凸顯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宗旨要求

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轉戰川北后,解放勞苦大眾,成立了中共川陜省委和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建成了“中華蘇維埃的第二個大區域”。紅軍剛到通江,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先后頒布了《關于土地問題的布告》、《川陜省蘇維埃政府關于土地改革的布告》、《川陜省蘇維埃組織法》、《川陜省組織法及各種委員會的工作概要說明》;組織群眾分田地,組建管理機構,明確政策法規,規范黨政軍行為。通過大力發展生產,促進糧食豐收;繁榮工商,活躍財稅,改善人民生活;發展文衛事業,開展禁煙,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清匪禁煙,維護社會秩序。川陜蘇區始終堅持以歷史為鑒,以人民為軸,攻堅克難,為黨和革命的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今天,面臨國際國內新形勢,更需要我們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理念,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心聲,想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辦群眾最需要的事情,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實現社會和諧,為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更加踐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關系我們黨生死存亡的思想路線。當年紅四方面軍的軍事、政治斗爭和經濟建設的經驗,處處體現了實事求是的重要思想。當紅四方面軍撤出鄂豫皖蘇區到達陜西漢中一帶時,為更好地確定部隊挺進的方向,徐向前帶領部分官兵,深入茶店、旅社,調查走訪,摸清實情,最終作出進軍川北的決策。在川陜蘇區,面對文盲眾多和民眾普遍吸食大煙的實際,共產黨人通過各級蘇維埃政權層層發動,用大眾化的語言和易接受的方式發動群眾,僅留在川陜蘇區的紅軍石刻標語在20世紀80年代還有4000多條,群眾對擴紅、支前熱情異常高漲,紅軍由不到1.5萬人迅速發展到8萬余人之多,而且先后建立起了24個縣(市)蘇維埃、160個區蘇維埃、990多個鄉蘇維埃和4300多個村蘇維埃,動員和號召30萬女性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組建一支2000多人的婦女武裝,創辦全國第一個省委黨?!兪∥h校。

在當今新形勢下,面對各種不實之風和復雜多變的形勢,我們更要自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到明察秋毫,正視現實,作風過硬,堅持不懈。

四、更加規范廉潔從政行為

川陜蘇區時期,黨和紅軍的執政行為為我們樹立了廉潔從政的典范。當時,由于敵人的層層包圍和嚴密封鎖,川陜蘇區條件極其艱苦,不僅物資貧乏,菜蔬困難,糧食緊張,食鹽奇缺,醫療條件非常簡陋,醫藥用品極其匱乏。紅軍將士日食兩餐,一連數月主食胡豆。大巴山天氣異常寒冷,紅軍將士沒有鞋穿,有的只能穿草鞋,大多數同志只好赤腳過冬,腳上凍裂了一道道血口。戰士們睡覺以稻草鋪墊,以夾背裹體,受傷紅軍的被服染上膿血無法換洗,女紅軍戰士便用草木灰和皂角漿洗。傷員用藥也主要靠自種、自采、自制,沒有鹽巴清洗消炎,就流傳了女護士林江為傷員舔傷口的佳話,沒有麻醉藥,就只能憑傷員的精神意志忍耐著強行實施手術。在這樣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川陜蘇區的廉政建設仍然抓得很緊。設立廉政建設機構川陜省工農監察委員會,制定了嚴格的反腐條例,“初犯受教育,二次剝皮,三次頭落地”,保證了政府的高效和干部的廉潔。

今天,廣大黨員干部更需要廉潔奉公、執政為民,自覺學習當年紅軍的廉潔自律的精神,自覺接受黨組織和群眾的監督,做到令行禁止,樹立“親民、富民、安民”的從政理念。

五、更加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川陜蘇區時期,黨和紅軍堅持緊緊團結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從紅軍進入通江到長征北上抗日的兩年多時間里,紅軍將士與通江人民緊密聯系,親如一家,魚水難分。你在陣地上打仗,我在戰壕里送子彈、運傷員;你在挖戰壕、修工事,我在納鞋底、燒開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群眾挺身而出。在川陜蘇區,軍隊竭誠幫助人民,蘇維埃政府支持軍隊,蘇區人民愛戴紅軍的動人畫面比比皆是。

借鑒川陜蘇區的好經驗,搞好新形勢下的干群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各級干部要在思想上帶著真感情,深入群眾,處處考慮群眾利益,時時增強為民意識,恪守勤政廉潔,做人民群眾信服的公仆。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作為通江豐富的黨史文化資源的代表,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我們從中深刻感受到神圣和崇高,光榮和自豪,敬重而自尊;可以接受心靈的洗禮、靈魂的凈化、精神的升華、行為的高尚。各級領導干部要從黨史文化中汲取智慧營養,更好地堅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揚川陜蘇區“紅軍精神”,不斷豐富和提升人生內涵,建設好自己的精神家園,在“追趕跨越、加快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

猜你喜歡
蘇維埃蘇區黨史
發揮地方志作用抓好黨史學習教育
紙游黨史碼上學習
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
黨史篇
廣東5年新增210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在全省老促會會長座談會上 的致辭(摘錄)
俄國十月革命與蘇維埃
迎頭痛擊
全線出擊,積極進攻
論列寧的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