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羊傳統教育的研究

2014-11-24 06:07施吉蕓孫明明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3期
關鍵詞:傳統教育變遷教育理念

施吉蕓+孫明明

[摘 要]石羊的傳統教育相對于云南其他少數民族地區起步較早,內容豐富,其文化選擇趨向于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隨著社會發展,現代教育在石羊的興起使傳統教育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探究石羊傳統教育,對于保護民族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教育;教育理念;變遷

教育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從最初的口耳相傳、模仿學習,到現在規范式教育,經歷了數千年。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隨其所屬社會形態的變化而變化。教育也可以是一種文化傳遞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其成員的社會適應能力,以求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并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古代的石羊商業繁榮,文教昌明,這與教育有著密切關系。

一、石羊尊孔崇儒的教育理念沿革

教育理念是人們對教育的一種超現實的理性認識和理想狀態,它可以指導人們開展各種傳統教育實踐活動,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反過來還可以對教育活動本身進行反思和審查。尊孔崇儒是古代石羊的教育理念,它是由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經濟造就的。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得益于鹽業的發展,儒家文化較早就進入了石羊地區。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時,遣司馬相如到西南彝地蜻蛉一帶,設講壇講學,提出了“教學授經,著有賢聲”?!皾h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韓說、司馬相如同開益州,領弄棟、蜻蛉諸縣。是時,白井屬蜻蛉,沐其德化,人皆感仰焉?!边@里的“德化”,就是儒家的道德教化。

早期儒家文化在石羊的影響并不大,而是以“教學授經,著有賢聲”為理念興辦學校,后來提出了“造塔坊以培文風而顯文明”,彰顯文化的繁榮昌盛。在這種思潮影響下,東漢時,益州太守蜀郡王阜提出“政化尤異,始興學校,漸遷其俗”。宋代已設學,唐樊綽在其《蠻書》中寫道:“土地肥沃,士人務學,鹽井之利,贍于列郡”。元代開始設立儒學,令諸路、府官子弟均須入學。明清時期,儒家文化在石羊蓬勃發展。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朝在楚雄彝族聚居區,增設儒學,選拔彝族土官的“子孫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讖R是傳播儒家文化重要的辦學場所,孔廟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清康熙14年(公元1681年)年間平息了“三藩之亂”后,康熙大張旗鼓地提倡尊孔、崇儒,重教興學,強化思想文化建設??滴?5年御賜“萬世師表”這塊匾后,當地的提舉司便開始擴建文廟,籌備著豎孔子銅像,直到康熙52年孔子銅像歷經7次鑄造完成。這些舉措,強化了儒家文化在石羊的地位,用儒家文化的綱常倫理來的教化和統治人民,使尊孔崇儒的理念深入到當地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從古代文化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實際情況來看,尊孔崇儒的思想極其濃厚?!吨匦摭堃鲿河洝吩疲骸熬腥耸繉W以致道,得所依歸,夫士之學以心性為基,以道德為垣,以仕義廉恥為牖,士不可敗其基,喪其垣……”?!短崤e劉公重修學宮碑》說:“蓋學宮者,風俗人心之本也?!轭佁煜聦W宮,以彰尊崇至圣之意。亦無非欲,正人心而厚風俗也?!笔蛟谇迩∧觊g,政府除增加土司子弟儒學進取名額外,要求在“夷倮鄉村,多設義學,以為變俗之方”,允許當地的少數民族接受教育。光緒33年,在石羊創辦了女子高等小學,使男女都有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二、石羊傳統教育的形式與內容

(一)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教育形式,人們可以循序漸近地學習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在傳統社會里,學校教育主要有私塾、州學、府學、縣學、書院等。漢代時,教育思想在石羊開始萌芽,但一直都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教育教學機構。直到明代,由地方官、紳舉辦書院、義學和社學,同時,私塾和學館也相繼出現。明洪武年間,建立了白鹽井提舉司學宮。學宮教學設禮、射、書、數4科。習“禮”即宮發經、史、律、詔、禮儀各書,令生員熟讀精通,設“射圃”習射練武。習“書”是臨人法帖,日習500字,習數“須精通《九章算術》”。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8年),開始出現由灶紳捐資、官方主持的社學。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陸續建立了綠蘿、張公、龍吟、靈源四所書院。書院是不分班級的,閱讀的書目主要是四書五經,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雍正年間石羊有八所義學,義學沒有統一的教材,隨科舉考試內容而定,多為儒家經典。分蒙學和經學兩個階段施教,蒙學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太公家教》、《性理宇訓》等,經學學習《論語》、《孟子》、《中庸》、《書》、《詩》、《大學》等,教學方法主要是朗讀、背誦、抄寫、然寫。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全國各地開始大量辦學。石羊當時有16所初等小學校,1所高等小學,共709名學生。初小是四年級以下的教育,相當于學前教育。高小的教育則十分全面,開設了國語、算術、珠算、常識(理、化、生)、書法、美術、音樂、手工、體操等課程,每個年級都有固定教室和專職教師。

(二)家庭教育

明代以前,因未形成較為穩定、有組織的教育體系,石羊的家庭教育占據著重要位置。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事務中實施的教育,它以血緣為基礎,長輩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及耳濡目染,將自己的生產生活經驗和對人生的感悟等無私地傳授給下一代。傳統家庭教育中,一般是晚輩向長輩學習,父母承擔著主要的教育任務。這種家庭教育是較為靈活和廣泛,沒有固定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內容豐富多彩,不同性別和年齡教育的內容也不盡相同的。孩子出生后,從最基本的認知事物開始,在其成長過程中逐漸接受家務、生產生活知識與技能、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的教育。父母帶著孩子下地干活時,教授孩子一些耕田把地、種植莊稼、施肥打藥等農業知識。父母或其他的長輩在家時,教育孩子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勤儉、誠實、禮貌、謙讓,監督孩子做家務,把建屋造房、編織竹器、紡織刺繡的技能傳授給孩子。當子女長大成人,父母就要教授他們一些有關婚姻和家庭的知識,鼓勵他們成家立業。

(三)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的擴大化便出現了社會教育,它是通過實施一些社會性的活動,指導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加強了人們之間的往來和聯系,鞏固了民族間和地域間的團結友好。早期,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生存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較低,許多生活事項只依靠個人或家庭是很難完成的,因此,需要集體進行合作互助。在石羊的很多村寨,像蓋房子、婚喪這種大事歷來都是全村人一起合作來共同完成的,大家相互幫助,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日常閑暇時間長輩都會講一些有關本民族的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記來教導和激勵后代。在一些重大的節日中將民族特色展示出來,如唱歌、跳舞、傳統技藝,讓后代人學習并將其傳承下去。

三、傳統教育的功能

民族地區社會繁榮發展及民族團結,都離不開教育事業的發展。傳統的教育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的,它的實用性和經驗性都很強,目的就是使個體適應社會生存,提高自身素養,保持社會安定。

第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文化借助人類的種種教育活動,逐步地被模仿、采借,使文化得以傳遞和發展。這種傳遞不是生物上的遺傳,而是社會文化的積淀,是對社會文化世代連續性過程的同化與順應而引起的文化潛移。石羊因孔廟和孔子銅像的存在,儒家的理論知識、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世世代代被當地人所倡導。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斷地用這些理論思想去規范自己的行為教育后代,為石羊創造了一個和諧安寧的社會環境。時代的發展,迫切地需要人們去創造更新的文化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這是一個不斷積累與升華的過程,不僅是要掌握了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而且一刻也不能停止對文化的再造。

第二,強化民族文化認同。格爾茲認為,在面對一些有關血緣、語言、風俗的問題時,人的自身會表現出一種對自己民族文化難以抗拒的強制力,這種強制力可能會因人、因社會和時代而異。石羊境內有彝、白、哈尼、回等少數民族雜居,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承方式均不同。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不同民族通過聯姻、商品交易等,相互來往密切,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借鑒和適應,便于不同民族文化間的認同與整合。

第三,文風盛行,人才輩出。石羊自明代開始辦學以來,就文風盛行。歷史上曾有五大書院、一所學宮、八所義學、無數的學館和私塾,這些教育機構,培養了眾多人才。石羊從明成化甲午年起到清末廢科舉止,科甲中試者共285人,包括翰林2人,進士7人,舉人59人,副榜6人。傳統教育的熏陶,使民國年間石羊涌現出一批杰出的軍官、教育者和商人。在石羊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教育氣息濃厚,文化底蘊深厚,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四、傳統教育的現代變遷

教育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銜接起來,是一個歷史與時代的共存體,人們通過教育,既可以縱觀傳統社會的文化,又可以面向現代的文化。與傳統教育相比,現代教育更為系統化、合理化,它遵循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憑借人的興趣愛好,相應地地學習不同的知識和技能?,F代社會給教育提供了平臺,人們更注重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知識的教育,學校成為傳播知識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成為了主流。學校教育是教育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及其以上的教育?,F代化的學校教育更為規范,有專門的學校機構,有專職的教師,廣泛的教學內容,按年齡分檔次地進行選拔教育?,F代教育是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現代社會里,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諸多傳統教育留下來的痕跡,并且與現代教育交織在一起。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幼兒時大多接受來自家庭傳統道德倫理的教育,學生時代則接受現代學校的教育,步入社會后接受社會中的種種教育。民族特色教育是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個焦點。民族特色教育一般是學校根據當地文化特點,結合學校辦學的優勢,將地方文化帶入課堂,使學生學習和繼承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課改的推動下,石羊中小學校,以“弘揚儒家文化,誦讀儒家經典,唱彝歌及古鎮之歌,跳彝舞及古典舞”為旗號,自2009年起每個學校都開展特色教育。特色教育的內容主要是《論語》朗誦、刺繡、象棋、跳繩、演唱《愛國主義歌曲》、唐宋詩、詞朗誦、民族舞蹈,專門開設課程,有老師親自引導學生學習。除學校外,在石羊有些彝族家庭中一直都在實施漢語和彝語雙語教育。這種雙語教育有益于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言水平,保存和延續了母語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和語言符號,使人們的思維更開闊。任何一種文化的更新與發展,其前提都是對本身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與批判。因此,研究傳統教育不僅在于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還要使其適應現代化的需要,幫助人們解決面臨的新問題。

猜你喜歡
傳統教育變遷教育理念
數字解讀 DIY世界的精彩變遷
回鄉之旅:講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變遷
變遷
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融合
“互聯網+” 背景下網絡教育的利弊分析
高校教學中的慕課及傳統模式關系探討
如何在生理學教學中培養創新型人才
新形勢下數據庫原理的雙語教學
探究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當前農村學校實施“新教育實驗”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