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文博領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及其模式創新

2014-11-24 06:30溫鋒鋒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3期
關鍵詞:創新模式文化產業文化遺產

溫鋒鋒

[摘 要]文物博物館領域一直是視“真實性”當做生命,把“保護”作為第一準則。文物博物館是否應該擴大領域,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個長久以來有很大分歧的問題。其實文物博物館確實應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不僅是我們國家的責任,對于其他國家而言也是如此,同時也是實現從文化資源國家轉變為文化產業大國的需要。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止意味著開發文化遺產,也包括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若需間接性的開發文化遺產,則應將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轉化為最大的經濟價值。

[關鍵詞]文博領域;文化遺產;文化產業;創新模式;文物博物館

1.文物博物館領域的文化產業

文物博物館是一個集中管理國家文化遺產的領域,是一個把文化遺產當作核心,涉及到國家民族的文化與尊嚴的場所,長久以來,人們最關注的都是如何去保護文化遺產,而不是怎么發展文化遺產,這對一個國家而言非常不利,國家應該學會怎么在合理范圍內使用文化遺產,并且利用文化遺產發展,制作更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利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應當注意立足實踐保護好文化遺產,在保護文化遺產前提下進行發展,對推動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眾所周知,文化產業在現實生活是虛構的產業,但其真正存在與社會之中,并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開放型戰略新興產業。但是,無論文化產業是否存在,其在大眾消費群體中一個是非常人們的產業之一,在一定意義上也在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國民素質做貢獻。從文化價值的角度方面看,文化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性,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不同之處是具有鮮明的形態屬性,這一點體現出其具有特殊性,但同時也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追求利益的產業,這方面和其他產業相同[1]。

文物博物館是組成社會公共服務的一部分,也是國家文化產業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物博物館領域中將文化遺產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同時他發揮了其本身具有的經濟價值,足以說明文物博物館不僅僅給人們提供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同時也在為國家產生經濟利益做出貢獻。

2.文物博物館產生的經濟價值

文物博物館發展文化產業,也是在保護、開發和傳承文化遺產,體現出文化產業和經濟價值的關系,同時這也是一個國家在軟實力方面的發展,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同時,文博領域的發展也關系著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博領域發展的程度也是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大局的關鍵,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文物博物館領域發展文化產業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實現文化的經濟價值,通過全面認識、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弘揚文化遺產,實現文化的最大價值。文化遺產源于生活,也應歸于生活,因此,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是在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認可和參與情況下進行,可取得保護文化遺產的最大效果,讓其成為人們平時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就實現了讓文化價值最大化。

3.對文物博物館新發展的分析

由于在傳統發展模式中仍然有許多可取的優勢,因此在推動文化新發展的階段,必須注意不可將傳統模式完全拋棄,應該以新發展模式為主體,把舊模式的發展當做輔助,消除以前傳統模式中的弊端,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3.1催化帶動

建立催化帶動模式的基本條件是活用文化遺產,利用文化遺產的正外部性,促進文博領域的發展。目前,在國際中都大多數國家均建立了文物管理機構,如博物館、文物保護、古遺址保護管理等,這些保護文化遺產的機構均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其來源主要依靠國家資助和社會慈善援助,充分體現了國家與社會的重視程度。

近些年來文化遺產在經濟方面的正外部性一直都被人忽視,直到目前才引起人們關注。這種文化遺產正外部性在科學上被稱為文化遺產的波及效果[3]。這種波及也是人們在參觀時產生的一些經濟消費,比如:到指定博物館參觀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某些在文物博物館附近的餐館接納一些就近就餐的參觀者或是需要住宿的參觀者等,這些都是文化遺產所帶來的波及作用。部分人員認為該類經濟效益不足以引起關注,但是若發生上百次、上千次該類情況,則應當加強對該類經濟收入的重視。

由于文化遺產的波及作用具體有自發性,并未進行科學、規范的管理,因此造成了文化遺產缺乏保護資金,相關產業無法實現獲取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據相關文獻記載,在日本發生過該類事件,在修復一些古建筑物后,在此設置了較多的相關產業,同時也修建了廣場,使該城市的年收益逐漸增加,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以上事例說明了,活用文化遺產不僅僅能夠保護好文化遺產,也可以利用文化遺產帶動當地的經濟效益,使當地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實現建立催化帶動模式所產生的經濟價值。

3.2變換開發模式

變化文化遺產的開發模式主要是構建一定的虛擬真實性。在文化遺產中真實性代表其全部的意義,其必須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存在,直至流傳至今,這也是證明其具有真實性的證據。在修復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變化開發模式既是構建虛擬真實性,則必須建立在更加廣泛的真實性文化之中,充分考慮文化遺產更多的功能、用途以及其帶給人們的精神影響。在不脫離真正的歷史背景下具有廣泛的真實性,同時又可以給人們帶來更豐富的精神力量,產生更多的經濟價值,這是變化文化異常的真是意義。

4.結束語

本文通過介紹在文博領域中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實現的經濟價值,以及講述了建立催化帶動模式和變換開發模式對發展文化經濟的效果,提示我們應當重視和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我國文化經濟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賈旭東.文博領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及其模式創新[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6):30-35.

[2]再現古代琺瑯彩唱響“中國名牌”——第八屆“文博會”暨深圳市斯達高瓷藝館開幕式盛大舉行[J].絲網印刷,2012,(6):52-52.

[3]胡雪瑩.轉型中的山西:聚焦文博[J].新晉商,2013,(7):26-27.

[4]文化產業投資機遇與風險并存[J].硅谷,2010,(12):20-21.

猜你喜歡
創新模式文化產業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創新模式的具體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職業素養+職業技能
高職院校普通話測試管理的創新模式研究
關于配網電力工程技術的可靠性的探討
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舉辦文化產業沙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