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藥并用治療50例中風后遺癥的臨床分析

2014-12-01 06:16楊玲
中國實用醫藥 2014年28期
關鍵詞:后遺癥證型中風

楊玲

中風是中醫證候中的危重癥候之一,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 此類疾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1]。由于此類疾病的預后較差, 在治療后往往會遺留后遺癥, 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 給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方面, 目前西醫常規療法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作者近年來采用中藥口服結合針灸的療法治療此類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中風后遺癥患者, 其中男49例, 女51例, 年齡49~72歲, 平均年齡(64.1±3.9)歲, 入院后均經CT或MRI檢查確診,排除其他臟器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隨機雙盲法分組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療法, 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次, 1次/d, 腦心通膠囊3 粒/次, 3次/d, 茴拉西坦膠囊2粒/次, 3次/d, 甲鈷胺膠囊 0.5 mg/次, 3次/d口服, 并給予常規降脂降壓治療;觀察組則采用中藥口服結合針灸的方案進行治療, 遵循中醫辨證施治的治療原則, 根據證型不同將患者分為:肝風內動、痰熱阻絡型, 氣虛血瘀、絡脈閉阻型, 肝腎陰虛、脾失健運型, 具體分型標準及治療方案如下。

1.2.1 肝風內動、痰熱阻絡型 此類患者多發生在病癥早期, 表現為口眼歪斜、面赤氣粗、痰多色黃、大便干結、言語不利、心神不安, 舌紅少津, 苔干黃或黃而腐膩, 部分患者舌下或舌尖可見少量瘀斑, 脈弦細或脈弦數, 以清泄肝熱、涼血熄風為:主要治則, 輔以祛痰化瘀。方藥組成為:生地黃30 g、水牛角30 g、赤芍15 g、地龍15 g、天麻15 g、黃芩 12 g 、 葛根 12 g 、 川牛膝 20 g、 丹參 20 g 、 川芎 9 g 、 全蝎9 g 、 蜈蚣 9 g 、 膽南星 3 g 、 生甘草 3 g, 水煎 250 ml, 1 次 /d,晚飯后溫水送服。隨證加減:頭痛者加石決明、夏枯草;痰熱者加川貝母、鮮竹瀝;擾心者加茯神、棗仁、珍珠母;便秘者加火麻仁、大黃。

1.2.2 氣虛血瘀、絡脈閉阻型 此類患者多發生在病癥中期, 表現為肢軟無力、冰冷麻木或疼痛、少氣懶言、食少納差、口角流涎, 舌紫暗苔薄白, 脈澀而無力。以活血化瘀、益氣通絡為主要治則, 輔以祛濕化痰。方藥組成為:黨參30 g、黃芪30 g、赤芍20 g、葛根20 g、川芎15 g、丹參15 g、當歸12 g、桃仁12 g、紅花12 g、地龍9 g、杜仲15 g、川牛膝15 g、天麻9 g、全蝎9 g、炒白術12 g、砂仁12 g、炙甘草6 g, 水煎250 ml, 1次/d, 晚飯后溫水送服。隨證加減:氣虛者重用黃芪、白術;肝陽亢進者加代赭石;言語不利加石菖蒲;口眼歪斜加蜈蚣、僵蠶;便秘者加火麻仁、大黃;腸燥津枯加玄參、麥冬;小便失禁加薏苡仁、仙茅;痰熱者加黃連、竹茹;偏癱日久且活血藥物療效不佳者可加水蛭以助破血行絡。

1.2.3 肝腎陰虛、脾失健運型 此類患者多見于病癥后期,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偏癱、失眠健忘、頭暈目眩、視物不清、腰膝酸軟、口干咽燥、氣虛乏力、肢體消瘦, 部分患者表現為五心煩熱、顴紅盜汗, 舌淡紅苔薄白, 脈弦細或脈弦數,以養肝補腎、健脾活血為主要治則。方藥組成為:山萸肉20 g、黨參20 g、麥冬15 g、生地黃15 g、熟地黃12 g、淮山藥12 g、桃仁9 g、紅花9 g 、當歸9 g、木瓜9 g、肉蓯蓉9 g、巴戟天6 g、仙茅6 g、川牛膝9 g、龍骨12 g、牡蠣12 g、麥芽15 g, 水煎500 ml, 1次/d, 分2次早晚溫服。隨證加減:陰虛火旺加地骨皮、桑葉;腎陽虧虛加菟絲子、冬蟲夏草;肺脾氣虛加人參、黃芪、白術。

1.2.4 針灸治療 在患者中藥內服的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基本原則為活血化瘀, 調氣通絡, 平衡陰陽。采用辨證取穴,基本取穴包括:肩髃、曲池、陽池、后溪透合谷、八邪、血海、陽陵泉、絕骨、復溜。隨證加減:肩手綜合征者加肩髎、肩內陵、肩貞、肩中俞、肩外俞;舌強失語者加廉泉, 金津、玉液點刺出血;足內翻者加太沖透涌泉、丘墟透照海、足臨泣。絕骨、復溜用補法, 血海用瀉法, 其余均用平補平瀉。針灸治療1次/d, 10 d為1個療程, 2個療程之間相隔5 d, 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治療3~6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標準進行療效判定[2,3]。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語言清晰流暢, 能自主活動, 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顯著改善, 語言清晰, 基本恢復自主活動,生活能夠自理;無效:未能達到以上兩種標準或出現加重者??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兩組患者的療效來看,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4.0%, 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統計對比(n, %)

3 討論

中風后遺癥一直是內科臨床上較為棘手的一類病癥, 各證型的治則有所不同卻又不能截然分開。在中醫理論中,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雖然在某個證型中有典型的癥狀, 但隨著正邪力量的變化和病情走向的改變隨時會發生對應的變化。因此在治療上不應當孤立看待某個時期的證型, 也不能一概而論盲目治療。例如肝陽暴亢、風火上擾多出現在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早期階段, 而氣虛血瘀、風痰阻絡也同樣會出現在早期階段, 兩者相兼為病, 而陰虛風動證雖多見于后期患者, 但亦可見于早期, 與上兩種證型并存, 因此各個證型之間有所不同, 卻又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治療中要及時發現患者病情的變化, 及時調整用藥和選穴, 能夠有效的提高療效[4]。

在針灸治療上, 對于中風程度重的患者要注意以髖部腧穴和肩部腧穴為主, 由大帶小的逐步對患者的肢體進行調節和刺激, 隨著患者病情的改善, 選穴則主要以遠端穴位和手足相應穴位為主要刺激點, 以求能夠幫助患者更好的改善局部功能, 幫助恢復精細活動能力[5]。在針灸過程中應當避免重復刺激, 主要是由于部分中風患者需要長期治療, 一旦對腧穴進行持續刺激會導致機體產生耐受, 針灸的調節作用也就隨之減弱, 因此在治療時可選用交替刺激的方式來提高療效, 縮短療程。在治療中作者發現部分患者會存在明顯的肢體疼痛癥狀, 常規針刺效果不顯著時可根據《內經》中所云:“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的相交理論, 選用巨刺法對患者肢體疼痛最明顯的健側、對側部位進行施針, 往往能夠取得顯著的療效。

從本文數據來看, 采用中藥口服結合針灸的療法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癥狀, 提高療效, 相較于西醫常規治療有著顯著地優勢,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8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4.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因此作者認為, 針藥并用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療效確切, 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為針對性用藥、施針提供了基礎, 相較于常規西醫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涂雪松.神經內科學.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 2009:154-155.

[2]顏正華.中藥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49-5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急癥診療規范.1994.

[4]王文濤.小活絡丹加減在腦栓塞后遺癥治療中的運用.河南中醫學院學報, 2008, 23(3):56.

[5]馮衛, 邱啟霞.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中風后遺癥51 例.河南中醫學院學報, 2008, 23(2):66-67.

猜你喜歡
后遺癥證型中風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類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醫證素證型研究
春天的“后遺癥”
基于自適應矩估計的BP神經網絡對中醫痛經證型分類的研究
你有沒有網絡消遣的后遺癥
血壓偏低也要警惕中風
28天肌力恢復,告別夏日肌膚后遺癥
回藥失荅剌知丸治療中風后癡呆的療效觀察
辨證針刺治療不同證型干眼的療效觀察
小針刀治療腦卒中后遺癥踝內外翻的效果觀察
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后偏癱25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