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豎寫有玄機

2014-12-17 08:20董寅生
青年博覽 2014年23期
關鍵詞:龐德包公西門慶

董寅生

據說,在西方意象派詩人眼里,漢字不僅是圖畫,還可作相當浪漫的解析。美國詩人龐德在《詩章》第75章,將《論語·學而》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譯作:“學習,而時間白色的翅膀飛走了,這不是讓人高興的事嗎?”

學習的習,如何成白色的翅膀了呢?這大概是因為龐德所接觸的《論語》是繁體豎排,繁體的“冒”,上部類似羽毛的“羽”,下部是白色的“白”,如果自上而下看,不留神,確實有可能把這一字看成是“羽”“白”兩個字。不僅外國人,就算咱們中國人,在讀豎排的漢字時也不時會鬧出類似的笑話。

像《論語·述而》中“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就有人認為原本應為“子在齊聞韶音,不知肉味”,后人傳抄時,偶將韶音的“音”,上下兩部間隔稍大,后人以訛傳訛,遂漸漸將“音”字誤會成了“三月”。

古人之文,直行豎寫,確有可能導致某些粗心的人把上下結構的字錯看成兩字,或將緊挨著的兩個獨體字瞧成一字,由此而生的誤會不一而足。

明永樂皇帝朱棣,以藩王起兵,成功之后,對效忠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員深惡痛絕,尤其是對大儒方孝孺,盡管謀臣姚廣孝事先一再懇求他高抬貴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但終究也被滅了十族。

這樣的暴政自然會引起人們的痛憤,嘴上不敢說,暗地卻不免非議。朱棣對此心中有數,于是一面加強錦衣衛、東廠四出偵緝,一面大開書局,招徠文士為其修《文獻大成》《永樂大典》以粉飾太平。

朱棣怕別人說他濫施暴政,所以連帶相關字眼也避之唯恐不及。永樂二十二年殿試,當主考將擬議中的前幾名試卷呈其裁決時,朱棣打開第一名的試卷,見其名字是江西豐城人孫曰恭,立即沖天大怒:這人的名字好生可恨,竟叫孫暴。打開第二張,此人姓邢名寬,立即又轉怒為喜,對大臣講:本朝只許邢寬(邢、刑同音),豈宜孫暴!即傳旨以邢寬為本科頭名,將孫某降為第三。

孫曰恭自然很是冤枉,放在今天,這“曰”“恭”二字一左一右,絕不會讀錯,可是放在從前,“日”“恭”二字一上一下,在本有心病的朱棣看來,自然會將這兩字看成是一個殘暴的“暴”字。

《金瓶梅》里,西門慶被卷入一樁大案,有關方面決定對涉案者一律嚴辦。西門慶聞知,即派家人攜金帶寶進京行賄,他們買通蔡京之子,再由蔡某去走右相李邦彥的門路。那李邦彥得人錢財,與人消災,提筆在案卷中西門慶三字的“門”下加了一撇一捺,于是“西門慶”三字變成了“賈慶”。本來難逃法網的西門慶逃脫了刑罰,不久又升為提刑千戶,更加無所忌憚了。假如不是豎排,改動能這么輕而易舉嗎?

直行豎寫,有時也可以用來懲惡揚善。元雜劇里有出《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包公要殺為非作歹的魯齋郎,可是擔心其后臺從中作梗,于是在上奏其不法行為時,并沒用其真名,而是將這個罪犯的名字寫作“魚齊即”。

等圣旨下發,批準將罪大惡極的魚齊即正法后,包公迅速在文書上添了幾筆,“魚”下加“日”,變成了“魯”;“齊”下加幾筆,便成了“齋”;“即”上加點,變成了“郎”。圣旨下,處斬魯齋郎。于是這個自恃有保護傘護體的家伙就因這幾筆的添加一命嗚呼了。

若不是直行豎寫,這三個字改起來就絕不會那么自然順暢、天衣無縫。

香港電影《審妻》中也有類似的情節,素娘先將告發的對象寫成王日成,在拿到通行證后又急速添數筆,改成金昌盛,于是作惡多端的金昌盛就被送進了鬼門關。

選自《文史博覽》

猜你喜歡
龐德包公西門慶
包公吃魚
被“輿論”困擾的龐麥郎一家
“女包公”
“女包公”
西門慶亦曾萌萌噠
西門慶的愛情觀淺議
包公與魔鏡
龐德子
西門慶的“邂逅”
海明威學寫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