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水網資源優勢,融合慢行綠道功能

2014-12-25 01:25卞小美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37期
關鍵詞:綠道

卞小美

摘要: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僅應研究如何與城市結構布局有機結合, 如何構筑生態綠地框架、如何加強綠地舒適性、可達性等,而且還應進一步關注綠地與城市特色的結合、綠地與人類活動的內在聯系, 重視綠地空間的功能拓展, 通過規劃引導市民生活方式,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在此以如東縣縣城綠地系統規劃與現狀水脈資源、慢行交通功能結合為例,探討綠地系統規劃的功能性拓展。

關鍵詞:綠地系統規劃、水綠交融、綠道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概念與發展

城市綠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建設部最新頒布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規定,城市綠地分為五大類: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其他綠地。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對各種城市綠地進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統籌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結構的綠地空間系統,以實現綠地所具有的生態保護、游憩休閑和社會文化等功能的活動。

目前全國大多數的設市城市都已經完成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在規劃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上有很多創新和突破,在如何與城市結構布局有機結合, 如何構筑生態綠地框架, 如何加強綠地舒適性、可達性等領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經驗,但在規劃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這就要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在完善綠地系統建設的基礎上, 進一步關注綠地與城市特色的結合、綠地與人類活動的內在聯系, 重視綠地空間的功能拓展, 通過規劃引導市民生活方式,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本文以如東縣縣城綠地系統規劃與城市水網特色及慢行交通功能的結合為例, 在現代城市綠地功能拓展方面做些探索和嘗試。

2如東縣縣城綠地系統規劃概況

2.1規劃背景

如東縣古來通江達海,具有獨特的“近海濱河”特色——其城鎮肌理至今沿襲著“道路隨水就勢、兩岸挾水而居”的景觀特色。在如東縣城城區中,以如泰運河、洋口運河為代表的通航運河、以掘苴河為代表的自然水岸、以掘坎河老城區段為代表的傳統濱水人居風貌,貫穿城市,是城市最具景觀特色的景觀地段。區域內不同性質的水系特征,為營造豐富的水系景觀提供了獨特的資源。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如東縣縣城以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強化城市水、綠特色,由圍繞“道路”組織城市建設轉變為圍繞“水綠”組織城市建設。如何結合縣城自身的實際條件,緊緊把握城市歷史 “綠脈”、“水脈”,通過科學合理系統的布局,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穩定的綠地系統結構,建立獨具生態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是如東縣城綠地系統專項規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2縣城綠地現狀分析

(1) 如東縣城現狀綠地面積較小,整體綠量不夠?,F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僅3.94平方米,遠低于國家園林城市標準,與現階段城市發展建設的目標不相匹配。

(2) 濱水綠地較少,缺乏綠色廊道。如東縣城河網密集,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但現狀濱水綠地較少,缺乏貫穿水系的綠色廊道,多處河道兩側被建設用地所占據,環境交叉,形成衛生死角,嚴重影響河流水質及沿岸景觀。

(3) 城市綠地缺乏特色,使用價值不高。如東縣城現狀園林綠地面積僅為683.97公頃,除人民公園和烈士陵園外,其余公園綠地面積較小,缺乏可供市民休憩活動的綠地空間,同時在園林設計方面亦無法體現城市特色。

(4) 園林綠地與內河水域、公共設施等城市要素缺乏聯系,未能充分體現出其應具備的服務功能,也無法起到美化和提升城市面貌的作用。

(5) 道路綠化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防護綠地建設尚不完善,北部工業區沒有形成較大規模的有效綠隔,無法起到工業用地周邊防護的作用。

2.3縣城綠地系統規劃原則

縣城綠地系統規劃遵循尊重自然、生態引領,延續文脈、突顯特色,景觀格局、城鄉融合,以人為本、倡導體驗 的原則

3縣城綠地系統規劃特色

3.1綠地系統規劃結構

根據如東縣城市總體規劃,如東綠地系統規劃采用“點—線—面”結構布局,呈現“一環—五廊—四脈—多園”的規劃布局(見附圖一)。

附圖一

3.2綠脈與水脈的有機結合

如東縣城是歷史上著名的水鄉,水域資源豐富 ,共有大小河道171條,其中一級河道2條,二級河道6條,三級河道61條,四級河道102條,再加上大面積的濕地水塘,營造出縱橫交錯的水網及豐富多變的濱水空間,濱水環境優勢突出,為綠地建設提供了優良的資源條件。

忘了充分利用和保護規劃建設用地內的水系條件,規劃布局中利用城區的五道主要河流形成了五條綠色廊道,即如泰運河濱河綠色廊道、掘苴河濱河綠色廊道、掘坎河濱河綠色廊道、洋口運河濱河綠色廊道、九遙河濱河綠色廊道(見附圖一)。同時,利用現狀其他低等級河流兩側設置綠帶形成濱河帶狀公園,與五條綠廊一起形成水、綠交融的綠色網絡。

本次規劃力求體現“生態平衡、城水交融、休閑觀賞、綠色文化”的思想,使濱水地區成為如東縣城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創造“水”與“文化”相交融的景觀廊道。 河道水景為景觀實軸,提倡“綠色造園”,改善市區中心生態環境;文化為景觀虛軸,通過對當地文化、風俗歷史及相關社會因素的研究,延續歷史文脈,豐富城市文化內涵。運用豐富的園林藝術小品如雕塑、壁畫、壁雕、碑刻等融入風光帶的園林景觀之中,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3.3綠地系統與城市慢行系統結合

3.3.1綠道定義及內涵

慢行交通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車等以人力為 空間移動動力的交通, 慢行交通作為一種短距離的出行方式, 能耗少且無污染, 對緩解機動車交通擁堵、優 化城市環境具有積極作用, 是一種綠色低碳的交通方式。

綠道概念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是與人為開發的景觀相交叉的一種自然走廊,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國內還處在探索階段,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休息站、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與我們通常所講的慢行交通通道實質相似。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游等功能于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征,提升發展品位。

3.3.2綠道設置原則

每個城市綠道的設立都有其獨特的理由,由于如東綠道為城市建成區內的綠道,注定了其與其他區域性綠道的設立有諸多不同。如東縣城綠道的設立應遵循以下原則:

(1)城區內綠道應盡量選擇景觀優美、通達性良好的地段,同時可以串聯起區域內的多個景點。

(2)可采用多種形式組成慢行道網絡,并與外部道路合理銜接,確保與機動交通網絡的聯動。

(3)應合理利用現有道路資源條件,做到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盡量不占或少占景觀用地。

(4)綠道沿線應盡可能做到有景可觀,步移景異,避免單調平淡。

(5)綠道的線形應順應自然,避免大填大挖,盡量不損害原有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觀。

3.3.3縣城綠道分類

結合如東的具體情況,根據綠道所處位置和目標功能的不同,如東區域綠道可設置為郊野型和都市型兩種類型。

(1)郊野型綠道

郊野型綠道主要依托城鎮建成區內的開敞綠地、水體、河岸和田野,通過景區道、棧道、慢行休閑道等形式,為人們提供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綠色休閑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2)都市型綠道

都市型綠道主要集中在城鎮建成區內,依托人文景區、公園廣場和城鎮道路兩側的綠地而建立,與城市居民距離最近,可達性強,為居民慢跑、散步、鍛煉等活動提供場所。

3.3.4縣城綠道網建設框架指引

如東縣城綠道的建設貫穿全境由北至南,連接掘苴河近郊公園、掘苴河風光帶、如東植物園、如泰運河風光帶、串場河防護綠帶、洋口運河郊野公園、淺水灣水上公園以及人民公園等城市建成區主要大型綠地。其中近期建設綠道的設立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1)與城市近期綠化建設緊密結合,將綠道建設融入園林建設中去,使近期綠道建設切實可行。

(2)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切實為如東縣城帶來綠道建設面貌上的改觀。

(3)真正貼近綠道的最直接受眾—如東民眾,著重提高綠道的利用率。

結語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需配合城市自身的特征以及城市的發展要求。建設城市濱水綠帶,設立獨立的自然生態發展空間,維持陸地、水面及城市中的生物鏈的連續,以恢復城市濱河退化的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將城市濱水綠帶作為慢行交通的承載者, 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如東縣縣城綠地系統規劃在綠地的布局、結構、設施等方面通過充分利用現狀資源、結合慢行交通功能做出了一定的規劃。這是一次探討與嘗試, 希望能對城市綠地的功能拓展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歡
綠道
鄉村新景(二章)
昌平濱河森林公園健身綠道系統建設
綠道“串聯”起了什么
東湖綠道之歌
上海綠道:看得見、走得進
誠誠&嘟嘟的成都生活
北京將新建500公里綠道
西寧市綠道規劃建設設想
成長的綠道
漫游嶺南綠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