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義透明度與漢語二語學習者的詞語理解

2015-01-30 06:36黃露陽
亞太教育 2015年34期

語義透明度與漢語二語學習者的詞語理解

文/黃露陽

摘要:本實驗研究表明,合成詞的語義透明度和熟悉度均影響漢語二語學習者的詞語理解。無論生詞還是熟詞,透明詞都易于理解,不透明詞則難以理解。詞語熟悉度對漢語二語學習者的詞語理解方式有重要的決定作用,熟悉詞傾向于整體理解,不熟悉詞則傾向于拆分理解。因此,對外漢語合成詞教學中,對透明詞可適當拆分講解,對不透明詞則宜整體講解。

關鍵詞:語義透明度;熟悉度;漢語二語學習者;詞語理解

中圖分類號:H09文獻標志碼:A

一、引言

現代漢語中合成詞中,有些詞很容易據構詞語素推測整詞詞義,比如“朋友”、“機場”,有些詞從構詞語素去推測整詞詞義則容易出錯誤,比如“風度”、“勝地”。心理學研究中使用“語義透明度”(semantic transparency)的概念來表達復合詞整詞與其構成語素在語義上的相關程度(王春茂,彭聃齡,2000)。因此可以說,“朋友”一詞的語義透明度高,而“風度”的語義透明度低。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漢語母語者對中文合成詞的識別加工中,既有語素表征和加工的存在,也有整詞表征和加工的存在,即中國人認知詞語時,存在整體理解和拆分理解兩種情況(彭聃齡等,1997)。也有研究發現,合成詞的語義透明度、構詞語素間的語義聯系都會影響漢語母語者對合成詞的加工(劉穎,1997)。那么,對于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說,他們認知漢語合成詞又有什么特點?語義透明度是否也會影響他們的詞語理解?本實驗研究關注這些問題。

一、實驗設計

(一)被試

被試為某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意大利留學生30人,他們均為羅馬大學中文專業三年級本科生,作為交換生來中國進行三個月的短期學習。這些留學生來中國以前在意大利所用教材為北京語言大學編寫的《漢語教程》。

(二)實驗選詞

實驗選詞綜合考慮了語義透明度和詞語熟悉度兩個因素。我們首先從《漢語水平考試詞典》中挑選甲、乙級聯合式合成詞和丙、丁級聯合式合成詞各90個,然后請對外漢語專業的中國學生對這些合成詞的語義透明度進行評定。根據評定結果,我們選出透明度低的甲乙級詞、透明度高的甲乙級詞、透明度低的丙丁級詞、透明度高的丙丁級詞各20個共計80個詞語。接下來,我們將這80個詞做成問卷,調查作為被試的30名留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熟悉情況,具體做法是讓他們寫一寫這些詞語的拼音,并報告是否知道詞語的意思。根據語義透明度和熟悉度兩項評定,最終篩選出實驗用詞40個,包括熟字熟詞20個(透明詞、不透明詞各10個),熟字生詞20個(透明詞、不透明詞各10個)。

(三)實驗實施

實驗為紙筆測試。我們將選取出來的40個實驗用詞連同另外的40個干擾詞一起組成書面測試卷,要求被試給每個詞語注音,并使用意大利語或英語寫出詞語意思,同時要求他們針對每一個詞選擇:A.我是整體理解這個詞的;B.我是拆分理解這個詞的。測試由任課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要求被試不使用詞典,在50分鐘內完成任務。若被試不知道詞語的意思,鼓勵他們盡量猜一猜,個別詞確實無法猜出則不勉強。

二、實驗結果

對回收的30分測試卷進行數據分析,發現:(1)被試對40個測試詞語的釋義的總體正確率剛好過半,釋義錯誤或不能釋義的比率也幾乎占一半;(2)熟字熟詞的釋義正確率遠高于熟字生詞,是熟字生詞的兩倍多;透明詞的釋義正確率遠高于不透明詞,是不透明詞的兩倍;(3)同樣是熟字生詞,猜透明詞的詞義遠遠好于猜不透明詞的詞義,前者的正確比率是后者的四倍;(4)對于熟字熟詞,解釋不透明詞的正確比率不高,大約為56%,而解釋透明詞的正確率為88.7%,兩者的差距較大。

為了進一步發現詞語的透明度和熟悉度對詞義理解是否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影響,我們利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0.0對實驗數據進行了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詞語透明度的主效應十分顯著(F(1,29)=624.331,p=.000),詞語熟悉度的主效應也十分顯著(F(1,29)=238.048,P=.OO0),透明度和熟悉度之間沒有交互作用(F(1,29)=.541,P=.468)。這表明,語義透明度和詞語熟悉度對詞語理解都有顯著性影響。結合被試的釋義正確率可看出,透明詞易于正確理解,不透明詞難以正確理解,對熟字熟詞的理解明顯好于熟字生詞。

三、討論

(1)語義透明度、詞語熟悉度與詞語理解效果

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語義透明度(透明/不透明)、詞語熟悉度(熟字熟詞/熟字生詞)對漢語二語學習者詞語理解的影響十分顯著,這和徐彩華等(2001)針對漢語兒童所作的語義透明度實驗研究結果類似。具體來看,在面對構詞語素的語素義相同或相近的高頻(甲、乙級)熟字熟詞時,漢語二語學習者很容易正確理解詞義,即便是低頻(丁級)的熟字生詞,學習者只要抓住語素之一去推測也能較容易地理解意思。而不透明詞的情況則有所不同:一方面,語素和詞之間在語義上的聯系不緊密或沒有聯系,另一方面,聯合式合成詞兩構詞語素之間的語義關系又往往不是常見的相同或相近關系(比如“風景”、“影響”、“天真”、“風度”等),從語素來理解合成詞只會步入歧途。因此,無論是熟詞還是生詞,透明詞都利于理解,不透明詞理解起來都會有困難。

詞語的熟悉度反映的是漢語學習者對詞語的掌握情況,沒學過的詞語基本無掌握可言,學過的詞語如果掌握不好沒有進入學習者的心理詞庫,熟悉度也不會高。我們在實驗中選取“熟詞”和“生詞”這兩個水平,是為了考察學習者詞語解釋中兩種不同任務的完成情況:對熟字熟詞是真正意義上的詞語理解,即在心理詞典的有限定意義的網絡中去搜尋、提取詞語;對熟字生詞則是詞義猜測,即想辦法推測整詞的意義。就熟字熟詞而言,它們在學習者那里已經經歷了感知覺、記憶、回憶甚至運用等加工過程,并且有可能是多次反復經歷這些加工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詞語的形、音、義等知識已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網絡,成為了長時記憶,學習者的詞語解釋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就熟字生詞而言,學習者尚未對其展開有效的知覺、記憶和運用,更談不上詞語的形、音、義在心理詞典中形成網絡,他們的詞語猜測實際上是在接受了視覺材料輸入后調動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積累來試圖感知覺詞語,這實為一種最早期的信息加工活動。在沒有上下文語境的情況下,熟字生詞內部熟字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是他們猜測時的全部依托,若遇語素義恰可代表詞義的詞(即透明詞),則有可能猜對,反之(即不透明詞)則不可能猜對(除非被試在課外自學過該詞)。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詞語熟悉度的主效應顯著,并且同樣是熟字生詞,猜透明詞的效果會明顯好于猜不透明詞的效果。

(2)語義透明度、詞語熟悉度與詞語理解方式

分析被試的自我報告和詞語理解的正誤情況之間的聯系,我們發現:對于熟字生詞以及掌握得不好的熟字熟詞,無論透明與否,學習者都更多地傾向于拆分開了來理解它們;對于熟字熟詞,無論透明與否,學習者都更傾向于整體理解它們。也就是說,決定漢語二語學習者詞語理解方式的主要因素是詞語的熟悉度。這一發現符合我們通常的認知。當提供給學習者一個不熟悉的合成詞讓他們猜測詞義時,因為缺乏上下文語境,他們只能憑借合成詞的內部語境來進行猜測,內部語境即是構成合成詞的兩個語素,對語素的常見意義的了解是漢語二語學習者猜測理解詞義的關鍵。當目標詞出現并與學習者已儲存的該構詞語素的最常見語素義知識相碰撞時,知覺發揮作用,學習者“理解”(未必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該詞。而對于熟詞,學習者往往是根據該詞的母語翻譯來整體理解記憶的。打個比方,英語母語者學習“雞蛋”一詞,教材將其譯作egg,學習者便記住了“雞蛋”的意思,沒有老師的拆分講解,學習者是不大會去想“雞”和“蛋”的意思的,所以才會有明白“雞蛋”的意思但不知“雞”為何物的現象發生。如果是學過的詞(即熟字熟詞),但學習者忘了,該詞變得不熟悉了,學習者的理解方式便跟認知熟字生詞無異了。

四、教學啟示

本研究對漢語詞語教學至少有以下兩點啟示:

(1)詞語的語義透明度是漢語二語學習者理解詞語時的一大影響因素。對于透明詞,可以由構詞語素的意義入手拆分講解詞語,但要注意把握拆分的“度”。對于不透明詞,需要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解釋,并借助上下文語境的展示來深化理解,創造典型“場景”幫助學習者加深記憶。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適時對高頻的不透明詞進行歸納總結,告訴學生老老實實逐個逐個學習記憶,而切忌望文生義。

(2)漢語二語學習者對熟字熟詞和熟字生詞表現出不同的理解方式,前者整體理解,后者拆分理解,前者理解時反應快,而后者耗時多。這提醒我們,教師需要在幫助學生熟悉、記憶詞語上下功夫,授課中努力提高已學詞語的表達頻率,讓學生多聽到幾次,將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詞語熟悉度。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春茂,彭聃齡.重復起動作業中詞的語義透明度的作用[J].《心理學報》2000,32(2).

[2]彭聃齡主編.漢語認知研究[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85-99.

[3]劉穎.中文詞匯加工中詞素的作用及混合模型[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1997.

[4]徐彩華,李鏜.語義透明度影響兒童詞匯學習的實驗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1,1.

[5]馮麗萍.詞匯結構在中外漢語學習者合成詞加工中的作用[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2.

[6]郭勝春.漢語語素義在留學生詞義獲得中的作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