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民族本位的中國敘事文化學

2015-02-13 18:20苗懷明
天中學刊 2015年6期
關鍵詞:敘事文敘事學戲曲

苗懷明

(南京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將西方敘事學理論引入中國并應用于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與敘事學同時引入國內的還有信息論、結構論、系統論等眾多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理論,在當時曾熱鬧一時,廣受關注。如今時過境遷,80年代作為一個恢復學術、引入方法的特殊時期載入20世紀中國學術史,至于那些新理論、新方法以及運用這些新理論、新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的文章則大多已被人們忘卻。值得注意的是,敘事學作為研究中國小說戲曲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經過30多年的實踐被保留下來。

敘事學的保留顯然是學界選擇和篩選的結果,因為它拓展了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研究的領域,提供了以往中國學者不曾涉及的觀察視角,比如敘事者、敘事人稱、敘事視角、敘事節奏、敘事順序等,這些都是以往研究者忽略或不曾重視的,與傳統的小說戲曲結構或技法理論有著很大的不同,能比較有效地描述中國小說戲曲的內在特性,且便于操作運用。較早將敘事學理論應用于中國小說研究并產生較大影響的是陳平原的《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書,該書運用敘事學理論深入闡釋中國小說從古典形態到現代形態的變遷,令人耳目一新。

也正是為此,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的敘事研究很快成為一個學術熱點,并出版了一批相關的研究專著,如李慶信的《跨時代的超越——紅樓夢敘事藝術新論》、楊義的《中國敘事學》、王彬的《紅樓夢敘事》、張世君的《〈紅樓夢〉的空間敘事》,一時達到開談不說敘事學,研究小說也枉然的程度,這種熱度一直持續到當下。以新理論、新方法的應用推動中國小說戲曲的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由此帶來新的氣象,這無疑是應該給予肯定的。但是,將敘事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審視過一遍,在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經典作品上一一演練之后,問題也逐漸出現,那就是如果只是一味將敘事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套用到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作品上的話,一方面會形成一種機械式的套路,遮蔽了作品自身的豐富特性,將敘事學研究模式化、簡單化,變成一種純技術性的勞動,另一方面,僅限于技術性的描述,對小說戲曲作品特性揭示的深度將大打折扣。這既是中國小說戲曲敘事研究存在的弊端,也顯示了此類研究的一些局限。進入新世紀之后,這種弊端和局限越來越明顯,中國小說戲曲的敘事研究逐漸陷入瓶頸狀態。

而正是在這一時期,隨著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逐漸深入,研究者對中國文學本土特性與民族風格有著更多的認同。他們以學術史的研究為開端,從學科角度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總結和反思,逐漸認識到中西文學固然存在不少共性,但其彼此之間的差異更值得關注,兩種文學有著各自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文化語境,用西方文學的作品作為標尺來要求中國文學,用西方的文學理論硬套中國文學,必然會出現很多弊端。而令人尷尬的事實是,中國小說戲曲乃至中國文學的研究恰恰是在西方文學理論傳入的背景下按照西方的學術話語體系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是存在著先天不足。在走過一個多世紀的坎坷經歷之后,如何尊重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實際,建立民族本位的中國文學研究就成為新世紀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中國小說戲曲的敘事研究同樣存在這一問題。

面對這一重要的學術轉型,許多學人積極尋求突破之道,寧稼雨先生近年來大力提倡中國敘事文化學,在此方面進行了可貴的探索,為中國小說戲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從理論資源來看,寧稼雨先生首倡的中國敘事文化學借鑒吸收了敘事學、主題學的理論和方法。一方面,吸收敘事學理論與方法中的合理、有效成分,避免其機械化、簡單化的弊端,著力探討故事講述背后的演變軌跡與社會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借鑒主題學的研究方法,將其從民間文學引入文人創作的研究中,為敘事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從表面上看,中國敘事文化學與主題學研究存在許多相似之處,都探討故事情節的類型和組成,但兩者的區別還是相當明顯的。主題學的研究主要應用于民間文學研究,它關注的是情節背后的集體無意識與集體情結。而在中國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中,固然有集體創作的成分,但個人撰著的作品也是相當多的。一個母題類型比如三國故事、水滸故事、西游故事等的發展演進,其中固然有民間力量的推動,但個體在其間做出的重要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單純用主題學的方法來研究個人創作的小說戲曲作品會遮蔽掉一些個性化、風格化的東西,因而影響對作品深入、準確的理解。而中國敘事文化學則可以克服這一弊端。它一方面描述和歸納一個母題在發展演變過程中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兼顧到作家個人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重要推動作用,因而對中國小說戲曲的研究是較為妥帖和有效的。

總的來看,中國敘事文化學將表層的敘事結構與深層的文化內涵有機結合起來,這是對敘事學、主題學理論和方法的重要修正與推動,因而更符合中國小說戲曲自身的發展實際。寧稼雨先生近些年來在此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如專著《先唐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以及《關于構建中國敘事文化學的設想》《敘事·敘事文學·敘事文化——中國敘事文化學與敘事學的關聯與特質》《文本研究類型與中國敘事文化學的關聯作用》《中國敘事文化學與中國學術體系重建》等系列文章。他一方面從理論層面對中國敘事文化學進行系統、深入的探討,另一方面又結合中國小說戲曲自身的實際,將中國敘事文化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文學現象、具體作品的解讀中。這一提倡和示范已得到學界的關注和認同,出現了一批值得關注的研究成果。在其積極提倡和推動下,將會有更多的學人加入,取得更多更重要的研究成果,這也是值得期待的。

中國敘事文化學是一種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理論和方法,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它還會繼續吸收其他相關理論與方法,因而更具張力和彈性。寧稼雨先生等人研究中國敘事文化學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提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對相關的學術研究同樣具有啟發性。在他們推動下,經過不斷探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也許可以找出更多也更為有效的思路與方法。

猜你喜歡
敘事文敘事學戲曲
在相關領域吸收與剝離中自張一軍——中國敘事文化學第二生長時段的學術背景
一部女性成長與救贖的見證錄——《證言》的女性主義敘事學闡釋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以讀促寫,引導初中生寫好敘事文
敘事學與文體學雙重視域下的小說“三要素”教學模式重構
敘事學與文體學雙重視域下的小說“三要素”教學模式重構
后經典敘事學在國內的傳播研究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的發生學述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