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納教育中的群體沖突

2015-02-13 19:52朱偉駿,彭廷廷
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全納教育教育模式沖突

全納教育中的群體沖突

朱 偉 駿1,彭 廷 廷2

(安徽師范大學1.體育學院;2.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摘要:全納教育自出現以來就受到各界的追捧,我國也出現了隨班就讀的全納教育。全納教育是為了加強學生的交流,減少被排斥的現象,追求教育平等與社會公平。但是在全納教育中,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會形成不同的群體,會出現群體分化和群體沖突的社會學現象。全納教育是社會公平的體現,是社會規范和社會期待的結果。應辯證地看待全納教育,了解其功能和局限。

關鍵詞:全納教育;社會群體;沖突;教育模式

收稿日期:*2015-03-25

作者簡介:朱偉駿(1990-),安徽省蕪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殘疾人體育。

中圖分類號:G760文獻標識碼:A

1全納教育的熱潮

自從 1994年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上呼吁各國實施全納教育以來,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潮,不少國家付諸行動,開展了全納教育的實踐和研究。全納教育是一種“加強學生的參與,減少學生的被排斥”的教育理念[1]。所謂全納,當然不再把人加以區分,全納教育也就包含了普通學生、有缺陷學生、具有特殊才能甚至天才學生。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起源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初始是將非正常人和正常人區分開來的教育模式,如將殘障兒童獨立在一起進行的教育,后來出現了與普通教育結合的教育,最后出現了向全納教育的轉變。

1.1全納教育的概念

全納教育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不同的機構和學者對全納教育的理解和定義各有偏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發布的《全納教育指南:確保全民教育的通路》中對全納教育的定義是:全納教育是通過增加學習、文化和社區參與,減少教育系統內外的排斥,應對所有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并對其做出反應的過程。有學者認為,這個定義難以把握,與全民教育的目標交叉重復,寬泛又模糊;也有學者認為,這個定義似乎過于理想化,不容易轉化成政策制定和實施,難以操作。[2]這種意義上的全納教育不僅僅涵蓋教育主體的全納,即所有適齡兒童。更涉及到教育內容、教育途徑的全納性。這種觀念真正的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這種意義上的全納影響著全納教育理念的方向。

1.2全納教育的開展

我國在全納教育領域一直持積極的態度,隨班就讀是我國全納教育的一個表現。目的是讓殘疾兒童(如肢體殘疾和智力殘疾)與健全兒童一起學習生活,讓所有適齡兒童享受同等的教育,享受同樣的待遇,目標是為了讓適齡兒童適應社會,發展身心,建立公平的教育體制。它相對為非正常兒童提供了關照,減少了學生被排斥的可能,使得非正常兒童身心能夠健康發展。全納教育讓非正常兒童與正常兒童在一個平臺學習、交流,增加了他們的學習、文化和社區參與。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使每一個兒童得到全面發展,要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全納教育的基本理念為我們完成“加強殘疾人事業,幫助殘疾人康復、就學和就業,創造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任務提供了思路、可借鑒的理論和可操作的體系。[3]

全納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全納教育最核心的教育平等權會得到滿足,有利于社會層面的公平與公正,提高社會文明和諧。其次全納教育的實施是在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是“差異化教育”和“正常教育”的延伸,是在實踐中探尋真正合適的教育。

2全納教育中的群體

2.1全納教育中的群體

根究社會學群體的理論,若認定家庭為一個群體,那是因為家庭的每個成員之間有明確定義的關系,并且這些關系給他們明確的權利和地位差異。假定班級是一個群體,那么班級中的人也有一定的關系。同學之間的關系,師生關系,以及老師與老師的關系。根據Turner的觀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感到他們自己是同一社會范疇的成員的時候群體就存在了。那么全納教育能否增強非正常兒童與正常兒童的群體感呢?這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一方面,當全納教育實施的時候,正常兒童和特殊兒童在一個班集體中,這就形成了一個群體。面對其它社會團體或社會共同體時,他們是一個整體。這也能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另一方面,正常兒童形成了一個不包含特殊兒童的群體,因為特殊兒童由于某些方面的障礙不能輕易的融入。全納教育中“不一樣的人”往往被排擠在正常人的群體之外。

2.2身份群體與社會共同體

韋伯認為身份群體具有受到同樣的肯定或否定社會聲望評價的人構成的群體。身份群體的基礎是生活方式、正式教育、出身的聲望或職業的聲望。那么全納教育無疑減少了受教育的身份差異,但是在班級內部,恰恰因為殘疾人和正常人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日常行為的巨大差異,如盲人學習需要盲文,聾啞人不能進行發音練習、聽不到老師的講解,智力低下的孩子又需要簡單的生活技能學習,而正常兒童就不需要。這些會將班級小群體化,正常人屬于一個群體,非正常兒童就被排除在外。

正如民族是一種共同體,具有某些相似性的人就是一種共同體。人們處于共同體中,就會有歸屬感,有個體的群體認同感。認同感相當重要,交流往往發生在群體之間,認同感直接影響了個體的行動取向。在全納教育中,殘疾兒童強烈的想進入班級這個共同體,但是由于自身生理條件的限制,又很難融入到這個共同體。這又給全納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到底應該怎樣取舍才能讓正常兒童和非正常兒童一起提高學習效率?

2.3群體分化

正常情況下特殊兒童學習和生活較正常兒童難,學習上的困難會加強殘疾兒童的自卑感。在全納教育中,特殊兒童在參加體育鍛煉、學習、甚至娛樂玩耍都會遇到阻礙,另外教師也會對他們的期望較低,他們會給自己貼上“弱勢群體”的標簽。特別是在小社會和小團體中,人容易拿自己和別人比較,這種比較會加深自卑。同輩群體是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凱德爾的研究表明,個體相似性在建立和維持友誼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兩者越相似則越能相互吸引,產生親密感。有障礙兒童在普通的班級中畢竟是極少數,有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之間的相似性遠遠小于普通兒童之間的相似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有障礙兒童的人際交往帶來了困難。[4]正是因為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的相似性小,正常兒童之間的相互吸引較大,形成了正常兒童的群體。而特殊兒童被排斥在這個群體之外,群體分化就發生在這個過程當中。

2.4群體認同與沖突

群體的聚集有個過程,在社會心理學的領域中,認為人們總是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接近和交往。少數派往往通過規范化被歸屬為外群體。自我范疇化理論提出人們通常向他們內群的人靠攏,尤其是內群原型,但卻遠離那些外群的人(Turner,1991)[5]毋庸置疑全納教育中的不正常兒童就會被歸屬為外群體,那么正常兒童會遠離這些群體。出于社會規范和社會期待的效應,正常兒童群體會認同特殊兒童,可能會與他們進行交流,但這種交流很少能達到應有的層次。而且往往這種群體認同是社會規范的效應。

原生論者相信,某些特定的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似乎有著天然的反感和仇恨。這種夸張的表達在社會學領域不置可否,但是全納教育中的群體沖突確實存在。對于正常兒童來說需要普通的教育模式,而特殊兒童卻有獨特的需要。如果全納教育按照正常班級的教學模式進行開展,特殊兒童可能會跟不上教學的進度,甚至成績遠遠差于正常學生而自卑。如果全納教育加入很多照顧特殊兒童的元素,那么正常兒童的群體會認為這些對自己是無用的,正常兒童甚至家長都會反對。怎樣兼顧到兩者不好操作,教學還會因為特殊兒童的特殊性而產生變化。如盲人、聾啞人、智力低下者的需求都不一致。這些都會導致正常兒童群體與特殊兒童群體的沖突。

3全納教育思辨

3.1社會學的幻象

全納教育是“尋求關聯性和全納性”的、從擺脫自我分離的現代主體幻象走向萬物一體的“后現代的教育幻象?!盵6]當前全納教育實踐關注的內容遠遠超出了教育領域——“為了所有兒童參與”的全納教育在實踐層面是為邊緣群體兒童提供教育機會,促進教育過程中的參與,使所有學生的學業成果達到可接受的水平。[7]全納教育實際上是關注弱勢群體,從種族、階層、殘疾等角度關注教育問題,是對邊緣群體的重視。教育問題只不過是就業、身份群體等社會公平中的一方面。

3.2社會心理學困境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全納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自從土耳其的穆扎弗·謝里夫在1935年發表的關于社會規范的研究以來,關于從眾的研究越來越得到各界的認可和贊同。人們從自己的標準轉移到群體所期望的標準上,就是社會規范,社會規范的形成過程同樣也說明了更為概括的社會影響過程。[8]隨著社會進步,人們會越來越關注社會公正,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這是社會文明與社會規范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規范與社會道德迫使人們關注教育公平問題,全納教育理念的提出理所當然。人們總是受到周圍重要的人和社會團體的影響,關于全納教育是否應該得到應有的推崇可能會受到從眾的影響。

3.3全納教育的開展

全納教育確實有開展的必要,同時特殊教育也應被摒棄,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樸永馨教授也曾指出:“如果說到特殊教育安置形式的世界發展趨勢,適合于各國、各地不同情況和特點的多種形式是一種發展趨勢??赡茉谀骋粐?、某一地的某種形式在當地包含了特殊教育對象的多數,但這并不能因此而消滅另外一種適合某些特殊教育需要者的其他形式?!盵9]

對于與正常人差距不大的特殊兒童,不論是肢體上的殘疾還是智力上的差距,將他們歸置于普通教育是個恰當的方式。那么怎樣的差距在全納教育中可接受?什么程度的殘疾既能為殘疾兒童帶來學習進步、社會交往的好處,又能不拖累到普通兒童?關于殘疾人的分類,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01年正式通過了《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我國1987年殘疾人抽樣調查五類《殘疾標準》都對殘疾人的分類和標準有了詳細規定。但是這些還不能解決全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醫學、心理學上的標準,相關法律法規的協調都是需要作出的努力。當特殊兒童在普通班級中學習成績無法提高,造成較大心理壓力,并且在周圍有效幫助下也沒有好轉,將他們放在特殊教育中反而能有很好的進步,就不能機械地執行全納教育,此時就要考慮和衡量教育的實際效益。

4結論

全納教育的出現和火熱反映了社會進步和社會文明。但是在火熱的同時我們需要冷靜下來思考:全納教育是否是社會文明、社會公平的幻想?我國一直對全納教育持積極的態度,隨班就讀的出現和發展也體現了這一點。但是在隨班就讀發展的同時,不能摒棄特殊教育。全納教育本身缺乏明確的界定,就算有學者提出普遍可行的全納教育模式,也會立即受到質疑(斯特靈會議)。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對待。如果一般意義上的全納可以為不正常受教育者帶來更好的社會交往,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就當推崇,但對于異于常人的全納(如重癥殘疾等人群)帶來的心理沖擊、歧視加重、群體分割和群體沖突加劇就要另當考慮。不可否認全納教育的公平立場,但是是否全納就意味著真正的社會公平,是否能夠真正為特殊人群甚至社會帶來足夠的好處還有待商榷。完全徹底的全納教育在實施時的障礙較大。

參考文獻〔〕

[1]黃志成.全納教育:21世紀全球教育研究新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3.

[2]周滿生.全納教育:概念及主要議題[J].教育研究,2008,(7):16.

[3]錢麗霞.全納教育在中國實施之設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3,(5):45.

[4]孔明.全納教育及其心理學困境[J].中國特殊教育,2003,(6):3-5.

[5]Rupert Brown.胡鑫,慶小飛譯.群體過程[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93-99.

[6]彭正梅.高貴的幻象:教育理想的歷史考察[J].全球教育展望,2009,(7):33-40.

[7]姜亞洲. 論全納教育的普遍主義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13,(3):95.

[8]斯蒂芬·弗蘭佐.社會心理學(第三版)[M].北京:世紀出版集團,2010.260.

[9]樸永馨.融合與隨班就讀[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37-40.

Group Conflict and Thinking about Inclusive Education

ZHU Wei-jun1,PENG Ting-ting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2.College of Art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

Abstract:Inclusive education is popular since its beginning,China has inclusive education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 Inclusive education is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reduce the exclusion,and pursuit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But special children and normal children are different groups,and these groups have conflic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 part of social justice,it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norms and social expectation too. We should put dialectic attitude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understand its function and limitation.

Key words:Inclusive education;Social group;Conflict;Education mode

猜你喜歡
全納教育教育模式沖突
耶路撒冷爆發大規模沖突
淺論古代斯巴達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學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職音樂欣賞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構建融合全納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學校體質健康監測標準
構建特殊教育學校體質健康監測標準,促進全納教育理念形成
伙伴學習策略助學困生走出困境的研究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鄰避沖突”的破解路徑
一次沖突引發的思考和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