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路徑——基于中德高等教育的比較分析

2015-02-20 10:07胡偉華
西安工程大學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國際化德國課程

李 穎,胡偉華,師 奇,黃 玲

(西安工程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陜西 西安710048)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1]指出,我國應從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高度,制定教育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將教育開放作為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作為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開放理念在高等教育領域主要表現為高等教育國際化,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踐研究越來越多,主要涉及到現狀分析、跨國教育與國際合作以及對其成功經驗的借鑒等方面.劉京輝[2]基于德國在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對象、范圍、學科領域、主要任務和措施等方面的介紹,指出德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以歐美國家為主,也很重視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合作.徐理勤[3]主要從高等教育改革中國際化的作用、信息要素的國際化、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學生主體作用等方面得出具體的啟示;賴炳根等[4]總結了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大力發展國際合作項目、課程國際化、加強教育質量監督策略和完善留學任務等方面的主要經驗;吳堅[5]分析了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學生國際交流、課程國際化、國際教育合作與研究等方面的現狀并對其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國外對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實踐的研究多由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高等教育研究協會等國際組織和機構進行,涉及到歐盟成員國之間、歐美發達國家間以及歐盟與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的合作.近年國內外對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多為某一領域具體措施的介紹或成功經驗的啟示,缺乏系統深入的分析總結.

1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概念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不同國家的高等教育主體為獲得以知識資本為基本特征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為目的,在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前提下,按照世界教育服務貿易規則而進行的國家間高等教育資源交換過程[6].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擴展,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不同的解讀:一是將其理解為“國際化了的高等教育”的一種結果;二是從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角度理解為一種對人的能力培養方向;三是理解為一種國際化的教育精神和態度觀念;四是從內容的角度理解為一組與國際教育交流及技術合作有關的各種活動的集合;五是相對于傳統的封閉的教育體系而言,將其理解為一種趨勢和過程[7];本文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把高等院校的講授、學習、研究、服務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進行建設和管理的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以及貫穿其中的整個過程.

2 中德高等教育的比較

就德國而言,基于其自身對國際資源和市場的依賴性,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中,無疑是歐盟高等教育一體化的積極倡導者與實踐者,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2011年全球高等教育階段長期留學生約430萬人,其中21%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因其先進的高等教育資源分別吸引了16.5%和13%的留學生,德國以6.3%的成績緊隨其后[8].本文比較了中德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具體措施.

2.1 國家政策的不同

德國教師的基本工資標準由《薪金法》統一規定,標準高于一般公務員,同時還享有各種津貼和安全保障.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公布的一份名為“美國與其他八國集團成員國教育指標比較”的統計分析報告,德國公立學校不僅不收取學費且教師待遇最高[9].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雖明確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事實上,教師工資水平很難與公務員持平,相關福利和待遇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也很難得到全面落實.除此之外,德國各種國際項目的開展和獎學金的設置成為其高等教育資源成功輸出的主要保障.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eutseher Akademiseher Austansehdienst,簡稱DAAD),作為德國特色的第三部門,其非官方的民間組織身份,在從事文化對話和交流時因其較強的專業性、系統性和規范性使交流活動得到高效運轉.DAAD是德國高校和政府之間的中介組織機構,己成功開展了250多個項目,每年資助67 000多名德國國內外學者,2010年受資助人數比2000年增長了85%[10].而陜西在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對于“輸入”與“輸出”項目的獎學金和科研投入力度仍然不足,除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官方組織之外,并未設立政府直接管轄的第三方組織為留學生和科研人員提供便利.

2.2 辦學理念的不同

曾產生過29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柏林洪堡大學因“洪堡辦學理念”曾使德國大學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耶路撒冷”,該理念在新時期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中有新的體現:第一,學術和教學自由.德國大學由政府出資、國家設立,卻保持著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這種學術和教學上的自由氛圍不僅能突出本校特色理念和特色專業,同時也是外國留學生和科研人員的理想之所.第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德國高等院校中同級別的綜合性大學和應用型大學有嚴格區分,并在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基礎上各有所重.綜合性大學重科研與學術,應用型大學重實踐和應用,兩者緊密結合基礎上的嚴格區分為國外留學生和科研人員在選擇目的院校時提供了明確方向.而陜西高等院校對同級別的綜合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并未有嚴格區分,在注重全面發展的同時可能忽視院校自身特色,或因科研壓力較大忽視教學,這些都是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3 課程設置與課程評價的不同

德國的高校課程設置根據不同的大學類型和不同的專業而定,并有相關的英文課程.在綜合性大學里,可供學生選擇的選修課很多,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更多廣泛的課程.在應用型大學里,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要求選擇相關必修課程,學校通常與企業長期建立合作關系,并且專門設有一個學期的實習期,為學生提供專業實習的平臺.而陜西高校大部分學校缺少特色專業的雙語或全英課程,其課程設置多屬“一刀切”的方式,相關專業所要求的實習也大都流于形式.在課程評價方面,德國大學教師授課時沒有固定的教材和嚴格的考勤制度,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重在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和創新能力.學生的課堂表現、中期展示和筆試成績決定學生一個學期的表現,對學分的認定包括課上課下兩方面的投入時長.此種靈活的授課方式和多樣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可以作為陜西高等教育改革的借鑒,但基于中國現階段國情和教育傳統,大多高校對于本科生的評價方式的探索雖在進行,但期中、期末考試仍是目前評價和認定學生相對公平的評價方式.

3 陜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現狀及路徑

3.1 現狀

陜西作為高等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規模發展迅速,已成為西部高等教育的龍頭和全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在21世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下,陜西教育國際化也已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目前,全省高校已與50余個國家(地區)的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各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師生互訪、互換、合作研究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引進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優質的教育資源,培養國際化人才.但是,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投入不足,有些高校依然存在辦學理念不夠先進、課程設置不夠科學,教學體系不夠創新等問題.

3.2 路徑

如何使當今中國特色文化和教育繼續從陜西走向世界,是陜西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正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基于以上中德國高等教育的對比分析,結合陜西高校教育國際化現狀,本文提出陜西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如下幾點具體措施:

(1)政策國際化 在陜西省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的初級階段,足夠的經費投入和合理使用是有效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切實保障.政府財政應著力加大在國際合作項目、教師待遇、獎學金設置以及第三方非官方組織等方面的經費投入,采取激勵措施,提高海外宣傳意識,健全服務體系,設立國際化專項經費,營造國際化辦學的氛圍,保證陜西省高等教育國際化宏觀政策的正確方向.

(2)辦學理念國際化 中德高等教育戰略對話曾特別指出,國內大多數學習項目僅僅面向中國學生,應多開發一些面向德國學生的國際化項目.在陜西省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改革中應首先確保其秉承先進的國際化現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國際化教育資源,擴大高校辦學的全球化視野,營造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同時,在今后開展的陜西省高校國際合作項目中,應考慮雙方高等教育體制的最新發展,堅持科研與教學并重的基礎上,以教學作為雙方合作的核心,結合實際情況改革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

(3)教育資源、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國際化 教育資源既指師資隊伍為主的軟件教育資源,也指先進教育設備等硬件教育資源.教師隊伍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據最新統計,英國的大學教師中,大約20%是外籍人士,牛津大學的教師和研究人員中外籍人士高達40%.陜西高校在師資建設上應堅持“自我培養”和“人才引進”相結合的發展方式:一方面增加省內教師出國研修的機會,提升教師國際化水平;另一方面提供豐厚的待遇和優越的工作條件,引進國際一流師資隊伍.在教育資源的硬件設備方面,應以教學與科研為載體,建設一批高質量學研實習基地,并以現代教育科學技術為依托大力發揮遠程教育在陜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巨大潛力.在教學模式方面,陜西高校教師應適時摒棄“滿堂灌”的以維持性學習為手段的傳統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以雙語教學為基礎,根據中外學生的需求變化,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增加師生互動和學生的參與性,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學習并融入異國文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在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方面,開設更多面向國際的課程,特別增加省內特色專業的英文課程來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但針對陜西省高校課程體系的現狀,除英語相關專業和已有聯合項目外,并未有針對本校生和留學生開設更多的英文或雙語課程.因此,省內高??梢詮恼n程觀念、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管理以及課程評價等多方面推進高等教育課程的國際化,適當增加雙語教學和特色專業英語課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4)學生來源國際化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中,教育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學生來源的國際化.據統計,2009年,在德外國學生人數為239 143人,外國學生人數占德國高校學生總人數的11.8%,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歐洲和亞洲學生人數增速最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德國高校1/3的學士課程需學生出國留學,屬于強制性要求[10].美國大學的學生國際化程度最高,其中在讀研究生中,外國學生約占40%.據此,陜西省應提出國內高校學生出國數和留學生數占到學生總數適度比例的強制性政策要求,大力推進留學生教育.同時,在推進留學生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從心理學視角確保留學生教育的成功開展.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很多心理學的普遍規律,在促進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依據心理學規律所反映出的主要問題,采取適當的措施提升留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對促進學校的國際化和學術交流都有較大意義[11].

(5)科研促進教學的國際化 德國高等教育中著名的洪堡理念十分強調科研與教學相統一的重要性.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等教育也逐漸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學生人數大幅度上升,高??蒲袎毫Σ粩嗉哟?,教學工作得不到重視,使教學與研究相統一的原則很難得到實質性落實.對此,為提高陜西高校教育國際化的質量,應秉承科研促教學國際化原則,促使科學研究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師資隊伍,創建和完善教學實習基地,提高大學生科學素質等教學環節起到促進作用;同時,教學實踐也能為科學研究提供應有的人力支持、優質生源和科研課題素材.

(6)質量保障體系的國際化 歐美國家因其成熟的學分轉換系統和跨國教育認證機構而成為全球高等教育輸出的主要源地.中外合作辦學是近年來在我國發展很快的一種新興教育模式,目前其發展瓶頸是我國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和評價體系.而現行的一些評價方式和評價指標還缺乏普遍適用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影響了合作辦學項目運行中各類問題的及時解決[12].陜西高等教育國際化要建立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其中應主要包括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兩部分.內部評估主要依據雙方院校的要求,采用標準化考試對兩國學生定期進行評估,以建立數據庫的形式進行全過程跟蹤教育.外部評估則根據雙方的國家認證機構來認證相關項目和課程的綜合指標和質量指數.

(7)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國際化 文化傳承創新與國際交流傳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能之一,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也應該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內容之一.陜西高校在加強文化傳承的國際化方面,不僅要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還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文化,將其真正帶向世界.

4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比中德高等教育的不同,根據陜西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點和現狀,從宏觀方向和微觀措施探究其高等教育國際化路徑,得出陜西省應充分利用其高校云集、文化資源富集等已有優勢的結論.首先在保證高等教育國際化正確宏觀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借鑒先進的國際化現代教育理念,引進國際化教師結構和先進教育資源,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其次要不斷擴大學生的國際化來源,促進世界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促使科研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學的國際化.同時,一定要建立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以保證中國高等教育在國際教育服務市場上應有的份額.最后,陜西高校也應肩負起文化傳承的特殊使命,在培養國際化優秀人才的同時,還要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1] 談松華,謝維和.教育改革與制度創新研究[J].教育研究,2010(7):49.TAN Songhua,XIE Weihe.Research o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Educational Research,2010(7):49.

[2] 劉京輝.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廣泛活躍[J].中國高等教育,2005(9):46-47.LIU Jinghui.O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J].China Higher Education,2005(9):46-47.

[3] 徐理勤.博洛尼亞進程中的德國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啟示[J].德國研究,2008(3):72-80.XU Liqin.Implications o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bologna-process[J].Deutschland-Studien(German Study),2008(3):72-80.

[4] 賴炳根,周誼.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經驗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09(6):140-141.LAI Binggen,ZHOU Yi.Implications o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J].Education Exploration,2009(6):140-141.

[5] 吳堅.當代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WU Jian.Research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M].Beijing:Beijing People′s Press,2009:62.

[6] 肖風翔,王光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10:107-108.XIAO Fengxiang,WANG Guangming.Globaliz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J].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2008,10:107-108.

[7] 王慶石,劉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相關問題及其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09,5:24-27.WANG Qingshi,LIU Wei.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J].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2009,5:24-27.

[8] 朱興德.教育國際化及未來走向[J].世界教育信息,2014,17:63.ZHU Xingde.International trend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J].World Education Information,2014,17:63.

[9] 郭洋波.德國教育對我國國民教育的啟示[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3):61-64.GUO Yangbo.German Education′s implications on n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2013(3):61-64.

[10] 袁琳.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65-74;124-127.YUAN Lin.A study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D].Chongqing:Southwest University,2011:65-74;124-127.

[11] 黃玲,胡偉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的心理學因素分析[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3,27(4):530-533.HUANG Ling,HU Weihua.The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elem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3,27(4):530-533.

[12] 殷永建,郭偉,王曉地,等.陜西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質量評價[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09,23(4):107-113.YIN Yongjian,GUO Wei,WANG Xiaodi,et al.Quality assessment research on the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in univers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9,23(4):107-113.

猜你喜歡
國際化德國課程
聚焦港口國際化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德國棄煤的煩惱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夢夢”“嬌慶”德國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