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唐初南詔的興起并統一洱海地區的原因

2015-02-28 14:11劉紅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5年15期
關鍵詞:新唐書南詔吐蕃

劉紅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1300)

論唐初南詔的興起并統一洱海地區的原因

劉紅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1300)

南詔興起于唐初的洱海地區。它的興起,是與當時的內外形勢密切相關的。筆者認為南詔之所以能統一洱海地區,除了南詔在當時政治、經濟實力較強之外,更重要的是充分了利用了唐朝和吐蕃之間的矛盾,運籌帷幄,最終借助了唐朝的援助而完成了統一。

南詔 統一洱海地區 吐蕃

一、唐初洱海地區的形勢

云南的洱海,唐朝時有不同的稱呼,有稱:“西洱河”,《新唐書》說:“弄棟,其西與黃瓜、葉榆、西洱河接”[1](6315頁)。也稱作:“二河”,《南詔德化碑》說:“二河既宅,五詔已平”[2]。它指的是今天洱海周圍的大理、巍山、彌渡、祥云、賓川、洱源、漾濞等地。

唐初的洱海地區,居住著為數眾多又互不統屬的白蠻部落。在離洱海較遠的四周,則散居著烏蠻部落。從公元七世紀初葉到中葉,烏蠻部落不斷向洱海地區遷移。他們征服了當地的白蠻,建立起了六個詔(見唐初兩爨六詔地理形式圖)。分別是:(一)浪穹詔——在今洱源縣。(二)施浪詔——在今洱源和鄧川之間。(三)賧詔——在今鄧川縣。(四)越析詔——在今賓川、鳳儀二縣,因屬磨些部落所建,又稱磨些詔。(五)蒙詔——在今巍山縣北部至漾濞江,又稱漾備詔,為蒙舍詔北鄰。(六)蒙舍詔——在今巍山縣境,因地居最南,故又稱南詔。浪穹、賧、施浪三詔又合稱為“三浪詔”。

《新唐書·兩爨蠻》說:

“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 詔、越析詔、浪穹詔、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兵埒,不能相君,……蒙舍詔在諸部南,故稱南詔”[3](6267頁)。

除六詔之外,在洱海地區的烏蠻部落中,還有在今大理、鳳儀的石和詔和下關的石橋詔,連同當時的“六詔”,又稱“八詔”。

詔,是當時洱海地區少數民族的語言。意思是王、首領、酋長?!缎绿茣氛f:“夷語王為詔”[4](6267頁)?!赌显t德化碑》稱南詔王皮羅閣用“先詔”兩次,用“先王”一次,稱其子閣羅鳳用“詔”八次,用“王”七次,也可以理解為“部落”的意思。

當時,六詔或八詔中的大部分已從事定居的農耕,已進入奴隸制經濟時代。

《云南志校釋》說:

“從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土俗惟業為水田,……每年一熟,從月從獲稻,至十一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種大麥,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麥后,還種粳稻?!瓭菜栽慈?,水旱無損,收刈已畢,蠻官據佃人家口數目,支給稻禾,其余悉輸官”[5](257頁)。

“蠻官據佃人家口數目,支給稻禾,其余悉輸官”體現的正是奴隸制生產關系下的分配制度。為了防止別的部落侵襲,各詔多于其地筑城防衛。

《云南志校釋》說:

“龍尾城,閣邏鳳所筑,縈抱點蒼南麓數里,城門臨洱水下……川城,舊川也,初望欠部落居之”[6](189頁)。

而在當時的南詔貴族中,“父子以名相屬”[7](6270頁),實行父子連名制,這是當時洱海地區貴族取名字的一種方法,即兒子名字的開頭一個字用父親名字的最后一個字,如南詔王:盛邏皮--皮羅閣--閣羅鳳--鳳迦異--異牟尋……。這是為了私有財產和統治權力可以確定不移地傳給自己的兒子。由此可知,當時六詔中私有制政治以至軍事指揮權已經出現。

唐朝初年,居住在洱海地區及祥云、鳳儀、永仁、姚安、大姚、永勝一帶的,還有“白蠻”,也被稱作“西洱河蠻”或者“河蠻”。西洱河蠻有上百個大大小小的部落,大的五六百戶,小的二三百戶,有數十種姓氏,其中楊、趙、李、董是豪族大姓。唐朝初年,西洱河蠻的社會生活早已脫離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公社階段,進入了以地域為單位的農村公社階段。在經濟生活方面,西洱河蠻的農業較為發達,作物既有南方的水稻,又有北方的粟、麥。而且還掌握了養蠶繅絲、種麻紡織的技術,生產各種精美的絲、麻、綿織物,甚至還掌握了織物的染色技術。飼養馬、羊、豬、牛、犬和雞等家畜和家禽。

《新唐書》說:

“‘西洱河蠻’尚數十百部,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凡數十姓,趙、楊、李、董為貴姓,皆據山川,不能相君長?!N稻、麥、粟、豆、絲、麻、韭、桃、李。畜牛、馬、豬、羊、犬、雞等畜和禽[8](6321頁)。

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洱海地區風俗大致與中原同,《資治通鑒》說:“西洱河蠻無大君長,不相統一。語雖小訛,其生業,風俗大略與中國同”[9](第308冊422頁上)烏蠻和白蠻部落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樣,但它們之間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沒有統一的領導,各據山川,各自為政,且兵戎相見。

二、唐初對云南的經營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淵竊取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建立了唐朝。唐朝剛剛建立,就把統治力量伸入西南邊疆地區。李淵考慮到爨氏在云南的統治影響。為了疏通關系,在公元620年,他釋放了爨玩的兒子爨弘達,帶著爨玩的尸體回云南。任命爨弘達為昆州(今昆明)刺史,并派俞大施同他一道來到云南,重新設置被隋煬帝廢除的南寧州。

《新唐書》說:

“高祖即位,以弘達為昆州刺史,奉父喪歸。而盆州刺史段綸遣俞大施至南寧,洪共范川,誘諸部皆納款貢方物”[10](6135頁)。

接著,州都督府先后派遣吉弘偉和韋仁壽到洱海和滇池地區招撫,任命韋仁壽為檢校南寧州都督。授權設置了八州十七縣。

《舊唐書》說:

“高祖以仁壽素有能,名命南寧州檢校都督,寄聽政于越析。使每歲一至其地,以慰撫之。仁壽遣將五百人至西洱河,承制置八州十七縣,授其豪帥為牧宰”[11](4782頁)。

“牧宰”,是唐朝的一種官職,相當于州長。但這些州縣,唐朝只是委任當地的貴族、酋長來管理本地區的事物,且每年派人去撫慰,僅此而已,并沒有在云南建立起中央直接統治的地方政權。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改變了這種狀況,李世民標榜民族接近的政策,曾自夸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12](第308冊417頁上)。他首先把南寧州都督府移到味縣(今曲靖),派曾任戍州(今四川宜賓)都督的黨仁弘來云南任南寧州都督。黨仁弘到云南后,積極進行招撫工作,改南寧州都督為郎州都督(駐今曲靖),深受當地人民的歡迎。

《冊府元龜》說:

“黨仁弘,貞觀初授南寧州都督,夜郎之表,聲教久絕,仁弘下車招撫,遠近安揖”[13](第914冊286頁下)。

公元648年,州松外蠻(今華坪、永勝一帶)各部落(今白族先民)貴族反叛,李世民命梁建方率兵征討。在擊敗為首部落貴族雙舍后,就分別派人到各部落做說服爭取工作。先后歸附的有七十部,十萬九千三百戶。就連原先十分懼怕,想逃跑的西洱河首領楊盛,也被說服歸降。

《資治通鑒》說:

“貞觀二十二年夏四月丁丑,右武將軍梁建方擊松外蠻,破之。初,州都督劉伯英上言,松外諸蠻暫降復叛,請出師討之,以通天竺、西洱之道,梁建方發巴蜀十三州兵,討之。蠻酋雙舍帥眾拒戰,建方擊敗之。殺獲千余人,群蠻震騷,亡竄山谷。建方分遣使者諭以利害,皆來歸附,前后至者七十部,戶十萬九千三百。梁建方署其酋長蒙和為縣令,各統所部。莫不感悅,因遣使至西洱河,其帥楊盛大駭,具船將遁。使者曉諭以威信,遂盛請降”[14](第308冊421頁下)。

此后,西洱河另一首領楊同外,東洱河大首領楊斂,松外首領蒙羽都入朝歸附。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在今天玉溪、紅河、文山等地的盆、梨和蠻等部落(今哈尼族先民)也相繼接受唐朝的招撫,入朝納貢。

《新唐書》說:

“二十二年,西洱河大首領楊同外、東洱河大首領楊斂、松外首領蒙羽皆入朝,授官秩。顯慶元年,西洱河大首領楊棟、附顯,河蠻首領王羅祁,郎、昆、梨、盆四州首領王伽衛帥部落四千人歸附,入朝貢方物”[15](6322頁)。

通過一系列的努力,唐朝在洱海地區設置了州、縣,初步恢復了漢、晉王朝在云南設置郡縣的規模。

三、當時的唐蕃關系

正當唐朝逐步將勢力伸入洱海地區時,位于我國西部的吐蕃奴隸主貴族統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北方,與唐王朝爭奪安西龜茲、焉耆、疏勒、于闐四鎮(分別在今新疆庫車、焉耆、疏勒、和田),并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攻占了“安西四鎮”,《新唐書》說:“吐蕃地東與松、接,南接婆羅門,西取四鎮,北抵突厥,幅圓萬里”[16](6078頁)。在南方,則進逼四川的鹽源地區和云南的洱海地區。

吐蕃勢力的東漸,促使本來就想兼并鄰近部落以發展自己統治勢力的洱海地區的政治形勢更為復雜了。各部落有的依于吐蕃,有的附于唐朝。但基本上都朝秦暮楚地依違于唐蕃之間,企圖既能排斥唐蕃,又能發展自己的勢力。如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洱海附近地區的姚州各部落反唐,進攻姚州。唐朝派梁積壽為姚州行軍總管前去討平?!缎绿茣氛f:“咸亨正月辛丑,姚州蠻寇邊,太子右衛副帥梁積壽為姚州道行軍總管以伐之”[17](70頁)。

又如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原先依附于吐蕃的六詔之一的浪穹詔詔主傍時昔,率領所屬二十五部歸附唐王朝,唐朝授傍時昔為浪穹州刺史,讓他統治當地的人民。

《資治通鑒》說:

“浪穹州蠻酋傍時昔等二十五部,先附吐蕃,至是來降,以傍時昔為浪穹州刺史,令統其眾”[18](第308冊535頁下)。

天授年間(690―692年),唐派監察御史裴懷古去洱海地區,對當地各部落進行說服爭取工作,一時“歸附者日以千數”。

《新唐書》說:

“武后天授中,遣御史裴懷古招懷。至長壽時,永昌蠻酋董期帥部落二十五萬內屬”[19](6324-6325頁)。

后來唐朝又在姚州增設七鎮,派兵鎮守,以加強姚州的軍事力量,嚴格控制人民進入吐番,以對付吐蕃的南下勢力。

《舊唐書》說:

“延載中,司馬成琛奏請于瀘南置鎮七所,遣蜀兵防守,……于瀘北置關,百姓自非奉使入蕃,不許交通往來”[20](2941頁)。

這時吐蕃奴隸主貴族內部進行著激烈的爭權斗爭。洱海和鹽源各部落相繼歸附唐朝,吐蕃的南翼遭到巨大的失敗。公元703年,吐蕃“贊普”(王)棄弩悉弄為挽救這一局勢,親率大軍侵入洱海地區,于公元704年再度占領了洱海地區,而吐蕃王本人也就死在這次戰爭中,《資治通鑒》說:“長安三年,吐蕃南鏡諸部皆叛,贊普棄弩悉弄自將擊之,卒于軍中”[21](第308冊599頁下)??梢姸5貐^各族人民反抗吐蕃奴隸主戰爭的激烈。

公元707年,唐朝派唐九征為姚州討擊使,在這一地區與吐蕃展開爭奪戰。唐九征燒掉了吐蕃的城堡,拆掉了吐蕃架在漾水和濞水上的鐵索橋,切斷了吐蕃與洱海的交通,并在當地立鐵柱以記功。這件事,孫髯翁在《大觀樓長聯》中,用經典的四個字概括為:“唐標鐵柱”。

《新唐書》說:

“詔靈武監軍右臺御史唐九征為姚道討擊使,率兵擊之。虜以鐵 梁漾、濞二水,通西洱河蠻,筑城戍之。九征毀 夷城,建鐵柱于滇池以勒功”[22](6081頁)。

710年,唐朝又派李知古到這一地區。但李知古卻放棄了政治爭取工作,一味采取鎮壓措施以致失去了各族人民的支持。當地部落守領傍名聯合吐蕃攻殺李知古。諸部相繼反叛,唐朝多年的努力經營功虧一簣,洱海地區重新落入吐蕃之手。

《新唐書》說:

“會監察御史李知古建討川蠻,削吐導向,發兵劍南募士擊之。蠻酋以情輸虜,殺知古,進攻蜀漢”[23](6081頁)。

為了打擊和消除吐蕃在洱海地區的勢力,唐朝除了加強北翼的防衛之外,有必要在洱海地區選擇一個部落首領加以扶持和利用,扭轉整個西南戰線的被動局面。

四、唐朝扶持南詔的原因

在當時的洱海地區,有諸多白蠻、烏蠻部落,而唐朝卻選中南詔作為扶持對象,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在六詔或八詔烏蠻及白蠻部落中,蒙舍詔(南詔)因地處洱海附近,土地肥沃,經濟水平較高:“蒙舍川,……地氣有瘴,肥沃宜稻禾。又有大池,周回數十里,多魚及菱芡之屬,……然邑人眾,蔬果水之味,則蒙舍為尤殷”[24](197頁)。

其次,經過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及其后代邏盛、盛邏皮、皮羅閣、閣羅鳳共五代人的苦心經營,蒙舍詔(南詔)已經日益強大,其軍事實力已經遙遙領先于六詔。

楊慎《南詔野史》說:

“羅閣乃建松明大樓祀祖于上,使人諭五詔曰‘六月二十四日乃星回節,當祭祖,不赴者罪’。四詔聽命,惟越析詔詔主波沖之兄子于贍,遠不赴會。而賧詔豐孫皮羅登之妻慈善者,止羅登勿赴,登不聽,慈善不得已而以鐵釧穿于登臂而行羅閣偕登樓祭祖,祭后高昨食生飲酒。迨晚,四詔盡醉,羅閣獨下樓,焚錢遂縱火,火發兵圍之,四詔皆焚死。羅閣遣使至四詔所,報焚錢失火,四詔被焚狀,令各詔收骨。四詔其至,莫辨其骨,獨慈善因鐵釧得焉,攜歸葬之”。

“火燒松明樓”的故事在滇西北廣為流傳。雖然,野史沒有多少佐證歷史事實的可信度,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當時南詔勢力強大到可以號召其余五詔,令聽其命。

再次:正如前面已所提及,在吐蕃勢力嚴重威脅唐朝西南地區的安全時,洱海地區的部落首領,在唐蕃之間,依違不定,就這么“或叛或附,恍惚無?!?/p>

張九齡在《曲江集》中說:

“若論蠻不屬漢,豈復定屬吐蕃耶?彼不得所即叛來,此不得所即背去”[25](486頁)。

他們與吐蕃多少都有瓜葛。只有蒙舍詔,自細奴邏起,詔主一向臣屬于唐王朝。除細奴邏本人曾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被授于巍州刺史外,其子邏盛炎亦于武后時向唐朝入貢,“大蒙恩獎,敕鴻臚安置,賜錦袍、金帶、繒絲數百匹,歸本國”。邏盛炎次子盛邏皮,開元初立為詔主,因對朝廷忠誠,而封為“特進臺登郡王,知沙壹州刺史”。

《云南志校釋》說:

“開元初,邏盛炎卒,其子盛邏皮立,朝廷授特進,臺登郡王,知沙壹州刺史”[26](113頁)。

此外,由于蒙舍詔所處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新唐書》說:

“蒙舍詔在諸部南,居永昌、姚州之間,鐵橋之南,東距爨,而南屬交趾,西摩伽佗,西北與吐蕃接,南女王,西南膘,北抵益州,東北際黔巫”[27](6267頁)。

正是這樣的地理位置,靠近唐朝的云南郡治,易于指揮。

以上論證可知:蒙舍詔(南詔)在諸部落中,經濟水平最高,軍事實力較強,對唐朝一向孝順忠誠,又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這樣,唐朝便自然而然地選擇了蒙舍詔首領,完成了統一洱海地區的歷史任務。

五、南詔統一洱海地區

自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起,為了扶持蒙舍詔,唐朝調動了姚州都督府的力量,派御史嚴正海等人,攻下了八詔之一的石和詔。至于西洱河蠻,由于各村落之間沒有統一的軍事指揮系統,蒙舍詔輕而易舉便攻占了太和城,羊苴咩城等大大小小的城邑,賧詔曾與蒙舍詔詔主“同伐河蠻”,并將河蠻的大城(今喜洲)分而據之,但皮羅閣旋即“襲其城奪之”。

面對日益強大的蒙舍詔,引起了“三浪詔”(浪穹詔、施浪詔、賧詔)的不安,他們聯合起來進攻蒙舍詔,曾經屢次打敗南詔軍隊,最后被閣羅鳳打敗。蒙舍詔乘勝追擊,“三浪”最后退?!皠Υā?。736年,唐朝派內給事(宦官)王承訓前來慰問南詔,并與南詔一道“同破劍川”,“三浪”遂平。

此時,越析詔詔主波沖為其下屬首領張尋求所殺。唐王朝殺了張尋求,越析詔主波沖之兄于贍率殘部逃到金沙江北,最后被閣羅鳳消滅,于贍投金沙江而亡。

蒙詔,因地近南詔,其詔主照原及其子源羅很快被俘,其地也被兼并。洱海東部的一些白蠻部落,也先后被蒙舍詔消滅。[28]

蒙舍詔(南詔)基本統一洱海地區以后,唐朝即正式予以承認。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派中使(宦官)李思敬冊封蒙舍詔詔主皮羅閣為:“云南王”、“越國公”。賜名:“歸義”其子閣羅鳳被授為陽瓜州刺史,其他諸子均被授予官職。

《新唐書》說:

“歸義已并群蠻,遂破吐蕃,浸驕大。朝,天子亦為加禮,又以破洱蠻功,馳遣中人策為云南王,賜錦袍,金鈿帶七事,長男閣羅鳳為陽瓜州刺史”天寶初,遣閣羅鳳子鳳迦異入戍衛,拜鴻臚卿,恩賜良異”翌年,皮羅閣遷居太和城?!杜f唐書》說:“開元二十七年徙太和城”。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南詔作為地方政權的開始。

[1][3][4][7][8][10][15][16][22][23][17][19][27][29]《新唐書》.歐陽修、宋祁等撰,中華書局,1975年版。

[2]《南詔德化碑》;

[5][6][24][26]《云南志校釋》樊綽著,趙呂甫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9][12][14][18][21]《資治通鑒》司馬光著,見于《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編年類史部66,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七十一年版。

[11][20][30]《舊唐書》等撰,中華書局,1975年版。

[13]《冊府元龜》王欽若著 見于《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類書類,子部220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七十一年版。

[25]《曲江集·敕吐蕃贊普書》張九齡,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版。

[28]關于南詔的統一,參考《南詔德化碑》,《云南志校釋》卷三、四、五,《舊唐書》,《新唐書》。

猜你喜歡
新唐書南詔吐蕃
《近年來藝術品市場的南詔大理佛精品》插圖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吐蕃相論恐熱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邊吐蕃語地名考釋舉隅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二)
睿智與穩?。航庾x兩唐書中的狄仁杰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唐貞休世系再考
《舊唐書》與《新唐書》“突厥傳”之比較
述往思來:《新唐書》的編纂思想和特點
山,南詔國的“龍輿”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