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2015-02-28 14:11土旦阿旺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5年15期
關鍵詞:歷史教材能力

土旦阿旺

(拉薩市尼木縣中學 西藏拉薩 850000)

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土旦阿旺

(拉薩市尼木縣中學 西藏拉薩 850000)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閱讀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答好材料型選擇題和材料型問答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會學生閱讀材料的方法,培養他們獲取信息進而解讀信息的能力,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航行,面對材料型問題游刃有余。

課程改革 歷史 閱讀 學生

引言:

在中學教學中學生認為歷史既內容多又難學,再加上初中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所以,學生認為:歷史學不學沒有用,想學又不好學。因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如下經驗:

一、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史學常識

1.構成歷史事件的四個基本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

其中經過和結果是歷史事件的客觀存在,歷史的經過在歷史學習中不占主要地位,高中階段重點探究的是原因和影響。

2.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史觀。

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不同的階級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問題,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因此學習歷史,用什么樣的史觀很重要,現在最流行的兩種史觀是全球史觀和文明史觀,我們的岳麓版教材中有很多的滲透,但我們仍然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基本理論為武裝去解析歷史現象,并能掌握分析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和規律。

3.要認識并掌握歷史的基本結構。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許多看起來孤立的事件之間卻有著必然的聯系,往往一個事件的結果是另一個事件的原因。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又是立體的,多方面同時進行的發展過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約,雙互相影響。因此必須把歷史發展過程看作一個整體,而且是動態的整體。所以,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認識知識的結構體系,學會構建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展的聯系,明確每一歷史事件在歷史發展全過程中的特殊地位。

二、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前的目錄,以便形成知識體系。

岳麓版教材的內容是以專題形式編寫,分為《政治文明歷程》、《經濟文明歷程》、《文化發展歷程》三大部分,具體內容上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既有古代史也有近代史,所以學生學過之后就會有時空錯亂的感覺,甚至不知道唐朝在前還是漢朝在前,所以教師在授課前就應該先和學生講清楚教材編寫的原則,告訴學生教材是如何反映歷史階段的、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系統性、邏輯性的正確認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目錄,以便于從宏觀上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

2.指導學生閱讀每節課的導言,把握歷史背景線索。

閱讀導言便于從宏觀上把握本節課內容,明確本節課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所處的時代背景,相關內容,結果和大致評價,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讓學生提前感知本課的歷史事件,提高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歷史概括能力。

3.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正文,夯實基礎。

每節課的正文部分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這也是學生閱讀的重點。閱讀正文要圍繞課文標題,圍繞歷史四要素:原因、經過、(內容)、影響,高中階段尤其要注重分析歷史原因和影響(其中包括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而分析歷史表象背后的歷史實質。閱讀課文時,教師可以采用幾種方法。

3.1 “提綱式”閱讀法。所謂提綱式閱讀法,就是教師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對理論性強,難于理解,學生一時難以把握的某節課內容精心設計好讀書提綱,以填空形式理出主要知識點,要求學生帶著提綱來閱讀,把知識點找全,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這樣做有利于降低自學難度,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識,也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重、難點知識。

3.2 “問題式”閱讀法。所謂“問題式”閱讀法,就是教師根據大綱要求,把教材知識轉化為習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增加閱讀的目的性,化難這易,化繁為簡,使授課的目的性和知識點更明確,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高一學生,如果在課堂上再設計搶答環節,就會更好地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3 “提問式”閱讀法。所謂的“提問式”閱讀法,就是教師不出示任何問題,不給任何提示,只是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然后由學生來提出問題。例如,某個詞不懂,某個句子不明白,標題之間關系不明確,整個事件不理解等。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解答,然后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完成本節課知識結構的構建,梳理知識線索,完成學習任務。

4.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各種圖片,以便更好地感知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

教材中的圖可分以下幾類:1、人物圖像2、文藝作品3、文物展示4、地圖,其中包括地理示意圖和戰爭形勢圖。人物圖像有些是需要識別的,而有些是不需要的記的例如:孔子的頭像是必須識記清楚的,陸九淵的就不需要識記;文藝作品主要是展示藝術的魅力,其中書法部分要求學生能夠辯別出各種字體;文物展示,要求識記;地理示意圖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相關知識的,不需要識記,例如,西周分封形勢圖;戰爭形勢圖是幫助學生認清戰爭形勢的,要求知道重要戰役地點,例如:解放戰爭形勢圖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授課時加以細心指導,既有助于教材知識的理解,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

2.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閱讀時要做標注。

無論是哪一種閱讀方法,無論是教材還是試卷中的閱讀,教師都應該要求學生在閱讀時適當地做標注,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標注的內容可以是關鍵詞句,也可以是不認識的難句難詞難字,還可以在適當的地方寫明原因、內容、作用、目的等歷史術語,以達到輔助理解,加強記憶,便于鞏固復習的目的。

其實,教師對閱讀方法的指導應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滲透于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加以方法指導,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自己的不斷實踐,以便迅速形成學生閱讀能力并不斷提高。

三、教師要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能力

高考歷史學科考試說明中明確規定:考生應能夠“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在“歷史闡釋”中要做到“史論結合”??鬃釉疲骸皩W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所以,教師要教導學生把學與思有機結合起來,否則學生只是看到了一些基本史實,而沒能透過現象看到歷史的本質,在歷史學習如果歷史教學僅僅局限于基本史實的掌握,就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所以,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史論結合能力。在閱讀教材時,教師應該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思維活動貫穿閱讀全過程,即對歷史要史實進行分析、然后得出結論。

綜上所述,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若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閱讀時游刃有余,形成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既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而且需要學生的密切配合和努力,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閱讀的幾點做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猜你喜歡
歷史教材能力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