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教育哲學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價值

2015-02-28 14:11李紅英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5年15期
關鍵詞:哲學專業發展

楊 斌 李紅英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淺議教育哲學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價值

楊 斌 李紅英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在教師專業發展不斷深入進行的今天,有效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哲學素養,促進其反思能力、批判意識、教學理性與教育智慧的增長成為一個緊迫的任務。本文結合我國教育實際,論述了教育哲學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時代價值。

教育哲學 教師專業發展 價值

在教師專業發展不斷受到理論界與實踐界重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全面地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其專業化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作為在師范院校工作的教師,在本人多年的教學、研究以及指導學生教育見習、實習等工作中,對中小學一線教師的基本生存與專業發展現狀還是比較熟悉和了解的。一方面,隨著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不斷邁向深入,教師的專業素質普遍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在學歷達標上成績更為顯著。但另一方面,中小學教師在專業發展上也面臨諸多問題與困難。比如:教師專業道德失范現象屢屢發生;教師職業倦怠相當普遍;職業認同感與教學效能感明顯偏低;個人專業發展缺少主動性與計劃性;等。

正式基于上述背景,筆者認為如何激活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熱情,煥發職業生機,促進其專業化成為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任務。我們認為,無論是教師的職前培養,還是職后培訓,有效提高他們的反思與批判意識,改善其思維品質,提升其教學理性,增長其教育智慧都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而要回答這樣的問題,解決這樣的困難,教育哲學的學習與研究就業顯得十分重要。在教育理論萌芽、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哲學起到了“母體學科”的作用。

在教育學不斷邁向所謂“科學化”的今天,教育的手段和技術日益現代化,而人們對教育的價值、目的和意義的探尋興趣反而日益減弱。人們越來越關心教育的效率和速度,教育質量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了對數字和指標的追逐。中小學追逐升學率,高校追逐招生人數、博士點和課題數量成為教育發展的常態。在這種環境下,教育日益功利化、短期化和形式化。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兩大教育主體---教師和學生不得不疲于奔命,應付各種檢查、評比、考核、競賽、考試,人只是教育這個龐大機器運轉當中的一個零件。沒有閑暇,沒有思考,沒有想象,沒有創造,人逐漸被工具化。處于這樣的環境下,教師的職業熱情逐漸耗盡,專業活力逐漸枯萎,厭教、怕教的情緒蔓延,常常感覺到無力感和挫敗感。對于這樣的問題,每一個有良知的人士都不應該熟視無睹。但要化解這樣的問題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觀念轉變、制度創新、體制改革等方方面面均需下功夫。那么對于教師自身來說,能做點什么呢?良好的外部環境不是等來的,我們每一個教育的參與者都需為中國教育的革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教師是需要一種“自我拯救”的精神和勇氣。

由于常常身處種種繁復事務之中,教師很容易遺忘對自己職業設計的思考、專業發展的規劃,教育的目標和理想也漸漸模糊。這對于教師本人和教育事業都絕非幸事。為了減少和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學習和研究教育哲學應當成為當下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一課。很多人一直懷疑哲學對于教育實踐的重要性,這種懷疑是有原因的。通常而言,教育活動是實踐的、操作的、具體的、瑣碎的,而哲學是理論的、思辨的、書齋式的。它們之間究竟有無關聯?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涉及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如何理解教育的實質與真諦。如果僅僅是把教育看成是一系列實踐活動的串聯,那么教育和哲學確實關系不大。但如果是這樣理解教育,那么教育就變成了對物體的加工和改造,與價值和意義無關,教師也就淪為了“教書匠”,成為實現人之外目的的工具,那么教育的墮落就指日可待了。恰恰相反,我們只有把教育看成是一項關于人的事業,尊重人、理解人、發展人,師生在教育中的理想、目標、尊嚴、理性與自由才能得到最大的尊重和實現。而這正是教育哲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對于教育而言,哲學所提供的正是價值支持和意義支撐。哲學啟迪每一個人展開自由的想象、開放的思考、大膽的質疑、細心的辨別,最終確立自己對社會、自然、人性、人生成熟而穩定的價值體系和意義內涵。教育哲學不是實用技術或技術科學,它的基本功能是啟迪智慧、改善思維、開拓視野。反映在教育中即:增長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品味,豐富教育思想,為教育實踐和理論提供價值支持和意義支撐,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

結合當下中國教育的現實,中小學教師要如果學習和研究教育哲學,亟需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把教育與人關系的思考放在教育哲學學習和研究的首位。正如石中英在《教育哲學》一書中談到的:“在教育已被作為制度而存在的今天,我們不難察覺其工具化特征的日益凸顯,其功利性目的的日益提升。在教育價值的認定上越來越缺乏尊重、關注個體生命的人道意識,缺乏一種教育首先是個體生命發展的基本權利的意識,整個學校功利主義氣息濃厚,人文主義氣息淡薄。學校越來越不是一個‘教育’機構,逐漸地墮落為一個沒有教育性的“教學”機構、一種純粹的職業預備或培訓機構。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育哲學必須把人生與教育關系的探討放在其他一切問題的探討之前?!?/p>

二是借助教育哲學的學習努力提升教師的教學理性。對教學而言,理性化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要用理性的精神關照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教學目標的理解、教學內容的再思、教學方法的選擇、師生關系的建構等。教學的非理性化在當今教育實踐中比比皆是: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迷失;灌輸和洗腦式的教學普遍存在;不計成本和代價對成績的追逐。為了減少這種教學的非理性化,需要教師廣泛吸收古今中外教育哲學思想的精髓,不斷提升自己理性批判、反思、分析的能力。尤其是當下社會處于急劇變化的轉型期,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觀念層出不窮,理性精神和能力的缺失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要么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要么固步自封,因循守舊。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和思考教育哲學的問題,努力提升理性的水平,才有可能避免庸俗和墮落。

三是通過教育哲學的學習和研究,追尋教育中的自由??v觀歷史,人類的發展史是不斷擺脫奴役和枷鎖的過程,在這其中,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育正是通過知識與文化的傳播,思維與意識的進化,不斷擺脫來自自然與社會的障礙和束縛,追求自由與新知。當下中國的教育受困于“應試化”和“功利化”的陷阱,師生限于無休無止的“訓練”與“折磨”,身心的疲憊和傷害比比皆是。教育中教師應當享有足夠的自由,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自由地探索和開放地思考。

總之,在現有體制漸變的過程中,教師對教育哲學的學習和研究,可以讓其反思當下教育中的種種障礙,用更廣闊的思維去審視和評判現實,提升教師改變的勇氣與智慧,嘗試在力所能及的的范圍內不斷去改變和創新。唯有此,教育的希望才會越來越大。

[1]石中英,教育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6).

[2]郎華兒,重視中小學教師哲學素養的提升[J].繼續教育研究,2006(05).

[3]馬富成,論教師個人教育哲學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0(29).

楊斌,云南師范大學教管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的教學與研究;李紅英,云南師范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講師,主要從事教育史的研究。

猜你喜歡
哲學專業發展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菱的哲學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