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界期如何決定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習得差異

2015-02-28 14:11高勝楠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5年15期
關鍵詞:第二語言母語語法

高勝楠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湖南大學 湖南長沙 410012)

臨界期如何決定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習得差異

高勝楠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湖南大學 湖南長沙 410012)

臨界期前后語言習得的差異是由臨界期前后的語言學習者在大腦發育、語言輸入和認知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導致的,而這些差異的根本原因就是臨界期,因此可以得出,第二語言和第一語言一樣都存在臨界期,且存在的時間都是在青春期以前。

臨界期 第一語言 第二語言 習得差異

引言:

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間存在著某種關聯,要想獲得雙語學習的成功,了解第一、第二語言是怎么回事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語言就是俗稱的母語,而第二語言可以是指比母語熟練程度較低、使用較少的次要語言,還能指按順序學的母語之后學習的任何一門語言。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習得方面有著很多的相似點,比方說,語言都是掌握的對象,是以獲得語言交際和表達思想的能力,習得和學習的成分都包含在其的獲得過程中。但是它們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像學習者認知模式的差異、語言輸入的差異和大腦發育的差異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差異。有很多因素導致這種差異,但起著確定性作用的是學習者所學習的語言是在臨界期前還是臨界期后,發生在臨界期后的是第二語言,發生在臨界期前的是第一語言。

一、語言習得的影響是由臨界期前后的認知模式造成的

人類無需明顯教授就能習得語言這一生物學上的時間周期就是臨界期,也稱為關鍵期。在臨界期內兒童會以質變的、忽發的方式表現出接近成年人的語言能力。但是在臨界期內,一旦兒童沒有接觸到任何的語言環境,在以后學習語言就會變得很困難,嚴重者甚至學不會任何一門語言了。顯而易見,臨界期是人的生物鐘規定的一個生理發育時期。兒童的正常發育的一部分就是在臨界期內學習語言,它已經被人們的實踐所證明。

1、臨界期前的第一語言學習者的認知模式和大腦發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心理、生理條件使普遍語法成長發育。大腦發育對語言習得起著決定性作用,由于大腦側化發生的時期和語言習得的臨界期恰好重合,所以臨界期的結束也就意味著側化的完成。依據倫內伯格提出的側化在童年開始,在青春期左右完成,同時隨著大腦逐漸發育成熟,左右半腦出現功能性分工,語言功能在左半大腦的設想。在側化完成之前左右腦都具有語言功能,如果左半腦遭到損害,語言功能區域能通過移動到右半腦,對語言能力不會造成影響,可一旦側化發生,功能區域被分開,如果左半腦受損,則直接導致語言能力的喪失。大腦發育給臨界期的第一語言學習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勝利條件。

喬姆斯基(兒童語言生成理論的創始人)認為語言學家應該考慮兒童為什么能在短短的兩三年之內掌握非常復雜的語言這個問題。他假設兒童先天掌握了一部分語言知識,在接觸語言過程中積累經驗又獲得了一部分語言知識。普遍語法知識是全人類共同擁有,沒有社會性、民族性先天掌握的知識。普遍語法原則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使得語言現象錯綜復雜。換種說法來說,人類掌握語言的內在依據是人腦中一種先天遺傳下來的結構和屬性。人們可以掌握任何一門語言的可能性證實了普遍語法在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是相等的。只要經驗條件具備,一個人不管哪種語言都能掌握而不是只能掌握特定的某種語言。人們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所具有的一個普遍共同的基礎體現在:一兒童,無論他屬于哪個國籍,如果他在漢語的語言環境中長大他就會說漢語,如果他在英語的環境中長大那么他就會說英語,如果他在俄語的語言環境中長大那么他就會說俄語。根據喬姆斯基的理論,普遍語法具有生物的屬性,因為它可以通過遺傳獲得。他覺得,語法的生長和人體器官發育一樣在特定條件下會發生特定的變化。同理可知,在語言環境里生長出來的語法會支配人類的各類語言活動。人們錯誤的認為每個人的人體器官的大小、生長速度等取決于外界力量,但事實卻并不是這樣的。從胚胎到成熟期的發展模式都是預先規定好的。相同的,普遍語法是通過遺傳的,是先天存在的固定結構。

2、學習兼習得是臨界期后獲得語言的主要途徑,因為這時的大腦發育和認知模式使得普遍語法起不了決定性作用了。全世界范圍內大多數的兒童在12歲左右開始學習第二語言,這時已是臨界期后。這時已經不能為語言自然習得提供心理和生理的基礎條件。從生理方面來說,臨界期后成年人不再有兒童母語習得的生理發展基礎,盡管普遍語法沒有因為第一語言的形成而消失,但是卻沒有了促使語言習得機制發生作用的條件。伴隨著臨界期的結束和大腦的側化,大腦中利用語言習得機制的能力變弱,且語言習得機制逐漸失去了自覺建立新語言體系的功能,在普遍語法基礎上已經實現不了臨界期后的第二語言習得能力。

二、臨界期前后的語言輸入怎樣作用于語言獲得

喬姆斯基認為因為人腦中有語言習得裝置才讓人們有可能習得語言,但需要外界語言輸入的刺激才能使這套裝置發揮功能正常運轉。假如內在的裝置在臨界期內得不到外界語言的刺激,那么它的功能也會隨之喪失,換句話說,錯過臨界期就錯過輕松學習語言的能力。

三、對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啟示

第一語言都能獲得成功,但是第二語言的習得很難輕易就取得成功。它的根本原因從有關的語言學理論可知,決定成年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心理、生理和語言輸入方面的差異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臨界期。盡管有不少語言學家對推斷第二語言臨界期的可能性進行了排除,覺得無論何時學習第二語言都能獲得成功,更有實驗表明在青春期后開始學習第二語言也都能獲得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并非絕對意義上的成功。他不會對該語言句子結構語法性的語感像母語者那樣好,更不可能使用第二語言進行交際和思維像第一語言那樣靈活。

結語:

總的來說,有很多理由充分表明第二語言同樣具備和第一語言的臨界期,它的臨界期跟第一語言的臨界期一樣都是在十歲左右存在。這個時候,普遍語法對二語習得起作用;語言能力形成過程中使語言學習者獲得更加完整的語言能力,可以這么說,要想完美的學會新語言,只有在臨界期前學習二語才有可能實現。因為很少有人能夠人剛出生就同時接觸母語和第二語言,獲得雙語環境的優勢,但是理論表明,要想獲得二語習得的可能性就應該讓二語學習更接近臨界期。

[1]金莉.淺析第一語言學習與第二語言習得異同[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2)

[2]陶嘯云.淺議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的差異[J].大眾科技. 2006(04)

[3]劉平,孟慶娟.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詞匯習得順序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2006(03)

[4]楊連瑞.第二語言習得的臨界期及最佳年齡研究 [J].外語學刊. 2004(05)

[5]賀瑜.關于第一、第二語言及外語習得差異的探究(英文)[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S3)

猜你喜歡
第二語言母語語法
母語
第二語言語音習得中的誤讀
跟蹤導練(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語法鞏固練習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母語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第二語言詞匯附帶習得研究30年述評
論《遠大前程》的語言特色及其母語遷移翻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