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研究

2015-03-02 01:27沈杰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5年28期
關鍵詞:校園文化大學精神

沈杰

(山東財經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02)

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研究

沈杰

(山東財經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02)

高校校園文化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師生思想修養與品德素質的關鍵所在。新形勢下國內國外各種社會文化思潮已經滲透到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行為方式產生了各種影響,校園文化環境建設面臨著諸多新問題。為此,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以大學精神為導向增強凝聚力與感召力,全面塑造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合格人才,以此推動高校自身發展與社會進步。

高校校園文化文化環境建設大學生

近年來,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在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提升師生思想品性、道德素養,推動高校各方面發展,以及帶動社會先進文化進步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影響。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面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與全球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功利性表現較為突出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國際國內社會各種思想文化已全面滲透到

高校校園之中。產生于不同價值觀、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社會思想意識相互碰撞、相互激蕩,可謂紛繁復雜、泥沙俱下。而其中表現尤為突出的是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功利性思想影響。功利性以實用主義、享受主義為行動的指導原則,重視眼前利益與局部利益,忽視長遠利益與整體利益。反映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則是對明顯能夠在短期內看到或取得成績的項目紛紛爭搶,如短頻快的藝術表演、攝影繪畫等實踐性文體活動。而對隱性的只能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看到成果的項目,即使其影響深遠意義重大,也不愿花費精力去做,如涉及文化理念變革、活動內容深化等實踐性、理論性科研活動較少。學生在文化建設中只看是否有即時回報、感官享受而決定是否參加活動,組織者也視能否增加工作業績或政績決定是否組織活動。由此形成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功利色彩較為濃厚,影響了學生全面成長,也影響到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提升。

(二)大學精神的凝聚力弱化

大學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是高校師生經過長期實踐與磨礪,探索出的為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思想品性、道德認知等內容。為高校長遠發展樹立起的一種信仰與堅守。它能夠增強師生的品性修養與道德操守,是高校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撐與推動力量。離開了大學精神,校園文化建設就失去了目標與方向,就會陷入短視與盲目發展狀態。而沒有了校園文化建設這一載體,大學精神就是一種空想?,F時期大學精神弱化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對大學精神的感知度缺乏,大學精神在高校間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以及大學精神的時代特征缺乏等幾個方面。大學生對本校大學精神內涵的認知程度較低,沒有認真關注大學精神所倡導的理念、信仰與追求,沒有將自身思想認識、行為方式高度切合大學精神的客觀要求。各高校通過校訓、校歌、文體活動等所反映出的大學精神有相當程度的相似之處,沒有突出反映本校特色。

(三)校園文化建設環境存在偏頗

概括地講,校園文化環境也就是高校的育人環境,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三個主要部分。校園文化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高校育人的環境優劣。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環境有失偏頗。主要表現在校園物質環境建設重視量的增加忽視質的提高,多種建筑物如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公寓、紀念性石刻等外觀設計及建造堪稱“高大上”,但仔細品味之下不免缺乏與之相應的文化氛圍與精神氣息。精神文化建設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不高,教育與傳播措施僵化落后,甚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傳承與發揚光大。制度文化建設中缺乏人性關懷的內容,規章制度的制定沿襲了管理為主、教育為輔的特點,條塊分明,獎罰分明。在制度的制定過程中較少參考學生的意見或建議,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重視,因而學生在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麻木與冷漠。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上各種思想意識、文化潮流層出不窮,多不勝數。其中不乏針砭時弊、洋溢著正能量的真知灼見,也有混淆視聽、隱含著負能量的高談闊論。尤其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選擇與堅守上存在著許許多多是非不分、真假難辯、莫衷一是的說辭與評論,從而導致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與不安。比如市場經濟發展對利益的狂熱追求而導致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日益被商品化;個別人群借助網絡媒介開放性、虛擬化、傳播迅速的特點發布一些抵毀政府形象、歪曲事實真相、欺騙廣大民眾的錯誤言論;社會多個層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對非傳統、非主流文化思潮及行為監管不力、抵制不徹底,從而使社會思想認識紊亂、道德評判失衡、價值取向模糊。高校作為社會思想文化的研究與推廣的集散地,自然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反映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則表現出浮躁氣息濃厚,形式主義較為突出,體現正面教育與理性傳播、洋溢著正能量的活動數量及參加者較少,部分低俗、媚俗的活動卻從之者眾,一些學生缺乏抵制不良思潮影響的自覺性與持久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理性分析。

(二)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分化嚴重

在校大學生在結束了“應試教育”進入大學殿堂時,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很不成熟,正處于人格的“塑造期”。由于“應試教育”的桎梏使他們無暇顧及自己在思想道德行為品性上的得失,以及興趣、愛好、特長等等有助于自身人格養成的因素,學習成績成為衡量學生素質高低和能力強弱的唯一標準,掩蓋了學生自身在思想品性方面所存在的缺點。而進入大學后不再有太多的壓力,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十分寬松,一部分同學放松了對自己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的要求,學習狀態下滑,動力不足,追求享受。同時,由于社會上一些是非顛倒、道德失衡、信仰缺失等消極現象在校園里的傳播與蔓延,使得部分學生懷疑正義與真理的力量,在價值觀選擇上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這種迷茫和困惑又會影響到學生的理想和價值選擇。這些表現足以表明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及心理已經出現了人格的扭曲與價值觀的混亂,也影響到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及活動效果。

(三)高校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

近些年來國內各所高校不斷加大對校園環境的改善力度,教學基礎設施等硬件不斷增強,校園規模和在校生人數不斷擴大。但相比之下,高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投入還是欠缺的。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一支專門的校園文化建設管理隊伍,學生活動一般都是由學生工作部及團委負責組織協調,在校級或院級層面上還缺乏一個統一的組織協調部門,造成校園文化活動缺少系統性與協同性。二是缺乏專業的教師隊伍引領校園文化活動,除社會實踐、各種挑戰杯競賽、數學建?;顒油?,校園文化活動少有專業指導教師的身影。而學生工作部及團委、輔導員也只是政策性、原則性的指導,缺乏專業教師理論化引領,使得校園文化活動的低層次化和同質化現象嚴重。三是在制度文化建設中,高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由學校組織相關管理部門制定完成,沒有或很少見到師生能真正參與其中,自然規章制度也就顯得僵化、呆板,重管理輕教育,缺乏對師生的溝通與尊重,難以真正吸引師生的廣泛參與。

三、新形勢下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對策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鄙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模式和目標任務。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部分。要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增強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觀引導作用。同時,高校校園文化以其前瞻性、吸引力、感染力、自我調節性而具有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獨特優勢,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要完善校園建筑景觀,賦予文化屬性;在制度文化建設方面,要健全、修訂、完善校園管理制度;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要培育學校精神,強化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廣泛開展學校校訓學習講解活動;注重精神導引、經典導引、大師導引,經常舉辦高水平品牌學術講座和品牌文化活動?,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到大學生的內心。

(二)以大學精神為核心增強校園文化的凝聚力與感召力

大學精神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反映著高校師生、管理者和服務人員共同的精神面貌、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彰顯著高校辦學發展的獨特理念與發展模式。如為人們所熟知的“北大之創新、清華之嚴謹、南開之篤實、浙大之堅韌”,就是對我國幾所著名學府所具有獨特文化精神的概括?。大學精神具有隱性教育的功能,常常通過各種方式滲透于校園布局、景觀建設、校園文化、校歌、校訓以及師生行為等等,從更深層次影響著學生們的行為、理想、信仰等方面。以大學精神為核心增強校園文化的凝聚力與感召力,就是通過大學精神的隱性教育功能,使大學生能夠為能力及素質的提升這一目標的實現自覺自愿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各種方式交流思想,融洽氛圍,共同發展,從局部走向整體,進而使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協作關系更深入地融入學生的思想認識與行為方式中,極大地增強高校干事創業的凝聚力與感召力。具體而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緊密圍繞并突出大學精神所倡導的主題,在校園建筑格局、景觀設計、科技文體活動、規章制度制定、校風學風建設等各個層面上彰顯大學精神主旨,弘揚主流文化與正能量,引領學生自覺自愿地參與到維系并發展大學精神的各項活動中,為校園文化建設及高校的持久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三)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提升校園文化魅力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贝蛟靸灹嫉母咝P@文化環境取決于校園文化自身獨特的魅力和影響。提升校園文化的魅力、增強廣大師生對校園文化的認知與參與度,必須以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為出發點和著力點。要通過開展各種不同性質、不同范圍的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其魅力。如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與國情,增長才干、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各種科技發明及挑戰杯競賽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專業科研興趣,培養集體主義與團結協作精神;各種文藝演出活動及各種形式的品牌講座與辯論賽則能夠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旋律,消除或減弱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和腐化,豐富校園人提高思想認知境界、選擇價值取向與升華品性修養的途徑。高校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以培養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為總體目標,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二是堅持以宣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活動開展的思想導向和實踐基礎,摒棄功利主義與個人主義思想,自覺抵制社會文化思潮中的消極影響;三是積極發揮校園文化的激勵與約束功能,增強高校的凝聚力與感召力。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激發廣大學生的榮譽感與自豪感,調動大學生的集體參與意識與奮發進取的精神。而有形與無形的規范約束則能夠內化為廣大學生自覺維護校園文化的思想認知與行為習慣。

(四)重視網絡媒介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平臺

當前,隨著網絡數字技術、資訊手段的日益進步與創新,以微博、微信、QQ群為代表的新媒介也已成為人們日常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特別是高校作為知識傳承與創造的密集區域,又是青年人聚集較為密集的場所,新媒介的影響更為深刻與廣泛。高校應充分認識新媒介信息豐富、傳播迅速和覆蓋廣泛的特點及優勢,積極利用新媒介開展多種網絡文化活動,為學生搭建一個能夠充分展示自我形象及相互交流學習的有效載體與平臺,以此不斷推動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具體而言,可以開展諸如網絡攝影、書法、詩歌比賽等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與高尚情操的培養;開展針對社會熱點的網上辯論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明辨是非的能力;開展網上創業設計大賽、宿舍文化設計大賽以及網絡征文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與創造潛能。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校園網絡新媒介文化活動的同時,高校應該加強引導、規范和監督工作,要牢牢把握網絡文化主流思想的前進方向,主動占領校園網絡文化的宣傳陣地,及時削除網絡上出現的虛假信息與不良言論,凈化校園網絡文化環境,做好應對網絡輿情突發事情的預防與處理工作④。

[1]龐乃燕,何圓,韋冬雪:《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校園文化載體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年第6期,第95-97頁。

[2]李大?。骸秾⑸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高校理論戰線,2011年第2期,第41-44頁。

[3]劉巖:《現代大學精神建設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2007.

[4]劉小龍:《提升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實效性的思考》[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77—90,2015年6月。

[5]鄔艷:《大學精神引領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2年12月。

沈杰,(1967--),男,漢族,湖南溆浦人,山東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校園文化大學精神
“留白”是個大學問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大學生黨支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
拿出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