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創新"的認識和思考

2015-03-02 01:27楊牧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5年28期
關鍵詞:創造性人格創新能力

楊牧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 天津 300350)

對"創新"的認識和思考

楊牧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 天津 300350)

"創新"是當下的熱門話題,是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領域。本文從教育工作者的視角,對創新、創新能力及其要素進行了較深入的說明和分析。為各級各類學校、培訓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的創新實踐者提供了認識"創新"、實踐"創新"的思路和方向。

教育創新理論教學實踐

一、對創新的認識與思考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尤其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同時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呈幾何級數增長的大背景下,新思維、新技術、新產業模式的發展愈加迅猛,全民創新的時代已然到來。

既然創新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創新呢,創新應該如何定義?似乎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但又很難用科學、標準、規范的文字進行闡述。筆者通過查閱,發現“創新”的英文單詞是Innovation,這個詞起源于拉丁語。Innovation的原意應該包括了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梢?,“創新”一詞并不現代人提出的,它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詞匯。

在進一步認識“創新”之前,應該先思考如下幾個問題,本文不會直接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筆者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直接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希望讀者進行思考,然后帶著問題讀完本文的后續內容,進而結合自身的領域和經驗,“創造”您自己的對創新的認知!這幾個問題是這樣的。

1.創新者智商越高,創造力越高嗎?

2.創新者知識掌握的越多、經驗越豐富,創新能力就越強嗎?

3.創新是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嗎?創新的根基是什么?

4.很有新意,但實用性不強的創意是有意義的嗎?如何科學地評價、引導創意?

5.一國的綜合創新能力與其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程度是怎樣的關系?

6.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該如何在既有的教學條件和資源限制下引導學生“批量”創新,同時有效地檢驗和評價其“創新成果”呢?

我們帶著這些疑問進入本文的研究主體:“創新能力”。

二、創新能力及其要素

對創新有了基本概念后,我們帶著之前的問題來看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展出來的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

創新能力通常指:在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摘自百度百科)

準確地說,創新能力是人類思維外化并影響客觀世界的結果。對人類自身而言,“創新”這個結果源自創新思維。進一步分析,創新能力主要包括:知識、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可見,創新能力是一系列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影響創新能力這一結果的要素包括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就是說,創新能力既受到主觀條件的影響,又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

國內相關學者總結、分析了大量創新理論及實踐案例后,創造性地提出如下關于創新能力的公式:

創新能力=K*(創造性人格+創造性思維+創新方法)*知識量2

在這個公式中,K是變量,可以視為個體潛在的創新能力,不同人的潛能不同,導致K值不同。除“K”之外,創新能力還與“創造性人格”、“創造性思維”以及“創新方法”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公式的創立者認為,“知識量”的多少,將會顯著影響創新能力的大小,因為“知識量”這一參數在公式中是乘方之后參與運算的。但筆者認為,針對我國學生(至少中小學生)的情況,“知識量”并不是影響中國學生創造力的主要因素,而且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爆炸式發展,知識的獲取和“知識量”的定義已經有所變化,因此本文不對“知識量”這一要素進行討論和分析。

關于創新能力的這一公式“創新能力=K*(創造性人格+創造性思維+創新方法)*知識量2”為我們進一步科學、系統地研究創新行為提供了理論框架。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人類作為創新的主體,其創造性人格、創造性思維、創新方法這三者是緊密聯系、互相影響的,既要分類研究,又不能完全割裂開來。為了進一步分析“創新”的要素,我們假定這一理論框架是科學的,并在這一框架下嘗試分析影響創新能力的各個變量。

1.創造性人格

筆者認為創造性人格首先受到先天因素影響,并在后天的生產生活中,通過客觀條件和環境的催化而逐漸養成并發展。古今中外,新的發明創造數不勝數,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可能都會有幾項“發明創造”。但不可否認,確實有些人更“善于”創新,他們似乎將創新作為一種“習慣”。

時至今日,木工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鉆、刨子、鏟子、曲尺以及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是一位叫做魯班的古人發明的。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他生于公元前507年,姓公輸,名班,因為是魯國人,所以人們稱之為魯班。魯班被人們尊稱為建筑業的鼻祖,其實魯班創造力不僅體現在建筑業,他在航天、軍事等領域也有足令當代人敬仰的偉大發明,傳說魯班發明了云梯(重武器)、鉤鉅(一些領域現在還在使用)及其它攻城的武器。除魯班外,發明渾天儀和地動儀等精密設備的張衡,發明木牛流馬、連弩等設備的諸葛亮,以及與諸葛亮同屬三國時期,發明了新式織綾機、龍骨水車、指南車等精巧設備的機械大師馬鈞等等,都是偉大的、我們認為具備“創造性人格”的發明家的代表。

再如國外的發明大師萊昂納多·達·芬奇(意大利)、艾薩克·牛頓(英國)、詹姆斯·瓦特(英國)、托馬斯·愛迪生(美國)等,我們在他們身上也會看到某種創新的“習慣”。

作為一名教育從業者,筆者認為“創造性人格”受到家庭、教育以及社會、科技、經濟環境的影響。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塑造學生的“創造性人格”,應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需要從理論入手,從宏觀把握,在課程設計、教材選擇和編寫、課堂情景搭建、完善激勵與評價機制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以切實培養我國大、中、小學生的“創造性人格”。

2..創造性思維

“思維”,也是一個我們熟悉卻難以準確描述的詞匯。它從字面理解,包括“思”和“維”兩個部分:思,思考,想。維:順序或方向。這樣看的話,我們可以將思維理解為按照一定的順序、方向思考。

對“思維”,偉人們這樣描述其重要性。1.思維是打開一切寶庫的鑰匙(巴爾扎克);2.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柏拉圖);3.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愛因斯坦);被譽為“現代哲學之父”的法國著名哲學家勒內·笛卡爾的一句名言更是道出了思維重要性——“我思故我在”。

在對思維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我們依然遵循創新能力=K*(創造性人格+創造性思維+創新方法)*知識量2這一框架,來研究創造性思維。

首先,我們可以把思維簡單地分為常規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因此創造性思維便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非常規思維”或“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方式,是指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從而尋求答案。創造性思維不受既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固有的、傳統的方法束縛。創造性思維具有開放性、擴散性的特點。它并不拘泥于單一的解決方案,而是在多種方案、多種途徑中探索和選擇最佳方案或多方案的組合。

創造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廣闊性,深刻性、獨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從古至今,創造性思維的案例同樣數不勝數,我們耳熟能詳的“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等故事都是創造性思維的代表。

可以說,新的理論、技術、發明、創造都是創造性思維的外化、物化的結果。當今社會,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可以說計算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在代替人類從事某些領域的“思維”工作。但至少在目前的軟件和硬件條件下,計算機無法進行創造性思維(也許,目前的計算機結構決定了它們無法進行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大師托馬斯·愛迪生一生中擁有1000余項專利,這個記錄迄今似乎還無人打破。據說他給自己和自己的助手規定了創新的定額:每10天一項小發明,每半年一項大發明。傳聞一次他無意中將繩子在手上繞來繞去,便由此產生了纏繞碳絲的思路。

相關研究發現,平時勤于思維的人,更容易進入創造性思維的狀態,從而激活潛意識,進而產生靈感。這一研究成果對教育從業者乃至全人類有著重大意義!——這說明“創造性思維”并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不是天生具備“創造性人格”的人獨有的專利,它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社會、學校、家庭、教師、課程以及每一個教育環節都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鼓勵、幫助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從生活和學習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有目的、引導性地進行思維訓練,不斷提出新的構想,培養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活躍性。這樣,學生就有機會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及時捕捉住創造性思維的靈感,產生創新成果。創新成果的取得會成為其繼續創新的動力并增強其創新的自信心,進而促進其創造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筆者認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夠影響、塑造學生的創造性人格,也能夠運用教育教學方法來鼓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么,距離輸出合格的創新型人才只差一步之遙了。這一步,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三個要素“創新方法”。

3..創新方法

創新方法比起前兩個要素更容易被認識、分析和掌握。筆者認為,創新方法指:在既有現有知識和技術條件下,采用創造性思維方式以實現既定目標的創造性活動中,所采用的帶有普遍規律的途徑、步驟和手段(同時,筆者認為基于創新方法的工具也應屬于創新方法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

通過對創新方法的歷史和相關案例的研究,筆者大膽將創新方法的發展劃分為如下類型:1.基于強烈的既定目標而驅動的無意識的創新方法。其主要代表是經驗記錄法(神農嘗百草)和試錯法(愛迪生嘗試1600余種燈絲材料)。2.以“要創新什么”和“怎樣創新”為目的,總結發展出的思維工具和創新方法。例如:缺點列舉法、奧斯本檢核表法、5W1H法等等。關于這些創新方法的具體內容本文不再敖述,筆者想強調的是:這些方法往往從某個或某些角度關注創新,強調的是創新個體的思維模式、思考邏輯以及如何使用創新的工具和手段。3.多人(通常是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專家)在一定的規則下,有目的地解決特定問題的創新方法。這類創新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有智力激勵法(即頭腦風暴法)以及菲利普斯66法(也稱為小組討論法)。這類方法的顯著特點是多人參與。不同知識與思維方式交互影響,對已有的思維方式、角度進行深化、升華,是多學科方法的集成。4.基于現有發明創造案例分析、整理、歸納、總結,而形成的,囊括了創新的核心思想、原理、工具、方法、措施等指導創新活動全過程的完備的創新理論體系。其代表是大名鼎鼎的TRIZ理論。關于TRIZ理論的內容已經大大超出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因此不再這里進行介紹和論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尋找其相關內容。

三、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創新”的再度思考

通過對創新方法的分類和整理,筆者發現“創新”這一活動,正在從無意識行為向有意識行為轉變,從分散的原理、方法向系統性理論發展,從依靠個體智慧向依靠群體智慧的方式邁進。

“創新”這一推動人類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不再是無規律可循、無方法可依、“可遇不可求”的。我們已經發現了“創新”的公式,也總結出了關于創新活動的一整套理論體系。也許,這個公式和理論體系并不完美,但我們的智慧一定可以將其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人類的未來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值得期待!

最后,我們不得不看到。具體到某一個培訓或教學項目,這些關于創新的理論和方法還需要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探索和完善。身為教育工作者的筆者深感肩上的擔子愈加沉重。如何深刻領悟創新的理論和方法并將其運用到教育工作的實踐中去,是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被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

創新理論如何應用到教學實踐?怎樣為學生打造實現其“創造力”的教學環境?個體創新和群體創新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如何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并結合創新理論培養合格的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不得不結束本文,這些問題也將成為筆者今后研究的重點方向。

[1]【創新理論導論】李士等著/2009-09-0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創新思維與方法——TRIZ的理論與應用】:陳光、王伯魯、趙立力編/2011-07-01/科學出版社

楊牧(1990-),男,天津市人,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項目管理,目前重點研究創新理論在培訓及教學中的應用。

猜你喜歡
創造性人格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創造性結合啟示的判斷與公知常識的認定說理
《文心雕龍》中的作家創造性考辨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關于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幾點思考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論君子人格的養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