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史視野下的馬一浮音樂思想初探

2015-03-11 10:41袁建軍
藝術研究 2015年3期
關鍵詞:孝弟馬一浮六藝

袁建軍

思想史視野下的馬一浮音樂思想初探

袁建軍

本文將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馬一浮置于思想史視野下,從社會思潮、道德倫理思想及哲學思想的綜合角度窺探其學術思想及其六藝和“孝”的禮樂觀。

思想史 新儒家 馬一浮 音樂思想

歸根結底,思想史是歷史的一部分,中國思想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它涉及到道德倫理思想、哲學政治思想、文藝美學思想等,當然其研究也包括社會思潮和思想體系。任何一種社會思潮和思想體系的產生都有社會歷史原因,我國近代學術思潮主要有自由主義西化派、馬克思主義及文化保守派。而本文所談馬一浮即是文化保守派陣營中的一員。

一、馬一浮的學術思想

1.人與時代——生平

思想史研究不能脫離歷史來進行,且還應涉及他的具體生活、際遇、意識活動以及其思想源流的演變、前后代繼承發展問題等。 馬一?。?883年4月2日-1967年6月2日)是現代國學大師,面對國家的衰敗和民族的危亡,尋求救國之道。 辛亥革命后,先生潛心考據、義理之學,研究古代哲學、佛學等,他通過“六藝統一切學術”來闡述其新儒學思想。曾以大師名義講學于泰和、宜山。1939年入川,在四川樂山籌設“復性書院”并任院長兼主講,意在培養通儒,傳承圣賢血脈,光大民族文化。 復性書院的開辦,是接續孔孟仁學、心性之學,進而實現修身、養性、治家、齊國、平天下的宇宙觀、人生觀。 馬一浮先生舊學功底十分深厚,學識淵博、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被稱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等,其著述主要有《泰和會語》、《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爾雅臺答問》等。

2.生命著力點——學術思想

馬一浮的理論建構可以說是既利用傳統的思想資源,又有獨特的理論視角,許寧博士歸結馬一浮的文化哲學為“作為理論基礎的心性論和邏輯展開的六藝論……”,“心性論”是先生文化哲學的理論基礎,“六藝論”是其文化哲學的核心觀點。

“一切文化皆從吾人心性中自然流出”這是馬一浮文化哲學的要旨。從其心性論來看,馬一浮認為六藝之學是具有完整體系的國學之靈魂,是活潑潑而自然流出的,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生命過程,與內在生命精神互融。 他認為‘六藝’是人類的普遍文化理想和價值追求,他認為學習六經是為了字中的微言大義和道德原則,他以宋明心性之學為進階,從本體論和認識論來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

馬一浮認為“六藝”既是孔子之教,也是我國多年來普遍承認的一切學術之原,且六藝之間互相統攝,六藝統攝一切學術,包括西方學術。認為“六藝之教,通天地、亙古今而莫能外也”,它不僅是國學的代表,而且也是整個人類文化的代表,具有超越性價值。

馬一浮在中西文化當中浸潤多年,而最終歸宗儒學,對于他的治學經歷,他說:“余初治考據,繼專攻西學,用力既久,然后知其弊,又轉治佛典,最后歸于六經” 。而筆者以為馬一浮的六藝論也體現了他對傳統音樂的理解,他對音樂的解釋也是直取本心,探索形式背后的精神意蘊,追求心的和諧與秩序,與其哲學的思考是一脈相承的。

二、馬一浮對六藝的解釋

前文已述,馬一浮的文化觀是六藝論,其六藝指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就是常說的“六經”。 馬一浮所說的六藝既指六經,而且也指整個儒家學說。

六藝在周代被看作是治理國家,培養、穩定人民的手段,那時禮樂常常不分,他們認為禮是外在的行為規范,樂所致力于人格的內在修養。馬一浮認為六藝是天道天德的表顯,一切道術統于六藝,六藝統攝于一心。 按其六藝之學,“六藝”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解讀:六藝之書,六藝之文和六藝之道。 具體而言,六藝之書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文本;六藝之文指六大經典中包含的無比豐富的知識性內容,如情志、倫理、名分等事相;而六藝之道是六藝中境界最高、內涵最豐富、價值超越的一層,它蘊含著超越性義理,如知、仁、圣、信、德、義、中、和等特質。 馬一浮最后說:“此理自然流出諸德,故亦名為天德,見諸行事,則為王道。 六藝者,即此天德王道之所表顯。 故一切道術皆統于六藝,而六藝實統攝于一心?!庇纱丝梢?,其六藝論是建基于其心性論基礎上的。

1.論“六藝統攝一切學術”、“六藝統攝于一心”

馬一浮指出六藝具有永恒、普遍的價值,可以統攝一切人類文化,此處,統攝即涵融包容意。 說“全部人類之心靈,其所表現者,不能離乎六藝也?!?,六藝該攝一切學術,既該攝國學,也該攝西學,既統中國學術,還統一切西學:“……自然科學可統于《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于《春秋》……文學、 藝術統于《詩》、《樂》,政治、法律、經濟統于《書》、《禮》,……本體論近于《易》,認識論近于《樂》,經驗論近于《禮》,……西方哲人所說的真、善、美,皆包含于六藝之中,《詩》、《書》是至善,《禮》、《樂》是至美,《易》、《春秋》是至真……” 。 由此看,六藝統攝諸學之說,左右逢源,萬物皆備。

他還說:六藝之間互相統攝,如“《易》可以統《禮》《樂》,《春秋》可以統《詩》《書》,此六藝之互相統攝也” ?!啊对姟芳葦z《書》,《禮》亦攝《樂》。 合《禮》與《樂》是《易》,合《詩》與《書》是《春秋》。易言之,則《詩》之所至,《書》亦至焉;《書》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 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易》亦至焉;……故言《詩》則攝《禮》,言《禮》則攝《樂》,《樂》亦《詩》攝,《書》亦《禮》攝,《易》與《春秋》亦互相攝……” 。 如此看來,六藝是一個巨思想系統,是整體的,是人性的自然流出,互相之間都是融會貫通彼此相連的,故此,六藝實乃是統攝一切學術,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天地萬物人心皆備,并說:“天地一日不毀,人一日不滅,則六藝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類一切文化最后之歸宿必歸于六藝”。

馬一浮說萬事萬物一切道術皆統于一心,如“……六藝之本,即是吾人自心所具之義理” 。 可見,六藝指向人的本心,按照馬一浮理解,心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宇宙萬物皆可歸于一心,人心與天地之心是相通的。 馬一浮說:“……語其終極,唯是一心”、又“六相攝歸于一德,故六藝攝歸于一心”、“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乃心之本然。 ” 可以看出,六藝之教、六藝之道皆源于一心,何為心?他看來心即仁即善即有德,此心乃人性德的本然流露。同時心通于天地萬物,存于大廣宇宙,天地萬物都從心流出。心、物、理既然打通,那么音樂亦當在其列,故馬一浮論樂也從心流出??梢酝茖?,一切思想道德、信仰、一切文化觀念、文學藝術皆源于一心,其六藝也根于一心,音樂思想也源于一心。

2.論“孝”之“禮樂”——建基在心本體論基礎上

馬一浮從心本體論出發,認為心外無物,事外無理,因此提出“禮樂教化,心之發也”的觀點。 他說:“心為萬事根本。 政是其跡,心是其本。 禮樂教化,心之發也。 典章文物,心之著也。 ……是心能出一切法,遍攝一切法,心即一切法。 ……心外無物,事外無理?!?/p>

他在《復性書院講錄》中說:“《孝經》一篇,實六藝之總歸”,孝弟乃大道之極,萬化之原,他說:“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 又說:“孝弟者,即禮樂之原也” ,他認為“離孝弟,則禮樂無所施,性命無所麗,神化無所行。 故知孝弟,則通禮樂矣。盡孝弟,則盡性命矣。盡性命,則窮深化矣。離此而言禮樂,則禮樂為作偽也。離此而言性命,則性命為虛誕也。 離此而言神化,則神化為幻妄也?!?可見,他論禮樂大義,承接宋明說,而推本于孝悌。 離開孝道,沒有禮樂可談,沒有性命可談,沒有神化可談。 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層級遞進的關系,行孝弟則禮樂興,進而性命至,進而神化出(妙用無方之謂神,流行合同之謂化),孝弟可通禮樂,顯然,這種思想與宋明理學“知盡性知命必本于孝弟,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潛通,此處,孝弟與禮樂,性命與神化并舉。 可見,他是一步步推進的:以心為體進而以孝為用,以仁為歸,以禮樂為形式,以盡性知命為目的。 馬一浮引古人言:“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進一步推導認為“禮樂不興,由于德教不修;德教不修,由于孝弟不達;孝弟不達,由于性德不明。 ”由此得出結論“《孝經》為‘至德要道’、根本之道也”

馬一浮還說過“文化即是禮樂”、“行之順理者謂之禮,言之足以感人者謂之樂” 的話。他在《書院簡要辦法》中規定:“須備禮器、樂器,每年舉行釋奠與先師禮一次”、1929年參加法會觀禮說“……禮儀隆重如此,先生因嘆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釋氏講會,猶有規模。儒家禮樂衰廢久,像這樣威儀,亦不可得而見矣” 可見他對禮樂的推崇與重視,具有傳統的色彩,因為此時的禮樂已以制度化形式攝入文化內涵進而具有了疏導、調整、提升人與社會的功能。

馬一浮“藝術即禮樂”的思想是豐子愷總結的,此是在藝術的最高境界言樂,內外秩序和諧,當然也通于仁德之心,通于美善合一的至高之境。 馬一浮認為禮樂的特點是簡易,他引《禮記?樂記》說: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 ……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由中出,禮自外作。 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 ……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 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 ……”

“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禮樂相隨,樂主和同,禮主別異,禮是大序,樂是大和,序指秩序,禮樂大義在此序中,具體指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等等合序規范,此序亦是自然之序,貫通于宇宙天地間。故,有禮不可無樂,有樂不可無禮。源于仁心的禮樂是自然的天性顯露:“行之順理者謂之禮, 言之足以感人者謂之樂。 ”,以至于“凡取一種方式行之者,其方式便是禮,做得恰好便是樂。如作詩,格律是禮,詩中理致便是樂?!?,在他看來,禮樂就是言行,就是順理,乃平常之致,一切藝術做得好便是禮樂。這段話闡述了禮和樂相須為用、互補共生的關系。 這里,人、道、天地等,皆與禮、樂相關;禮樂體現出的內外、減盈、施報、動靜、和序等特點,都是相反相成的統一體。

結語

要言之,馬一浮的學術思想,是以整個傳統儒家心性之學為基礎的,其道德目的在于復其性體本然之善。 他認為學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的追求,而在于自身道德品格的完善,他之所以要如此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目的在于提高人們對自己民族文化價值的認識,而他對六藝的論述凸顯了六藝的普遍性、包容性和開放性。 說“六藝之道”含蘊極廣,無所不包,可統攝一切學術,六藝之間也是互相統攝的,并在其心本體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孝的禮樂觀,提出“孝弟者,即禮樂之原也”以及“文化即是禮樂”之說,有重要啟發意義。

[1]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2]馬一浮.泰和宜山會語[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陳銳.馬一浮與現代中國[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 許寧. 六藝圓融—馬一浮文化哲學研究 [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

猜你喜歡
孝弟馬一浮六藝
論馬一浮對六藝論儒學經典體系的重建*
The Cultural Memory of Davis’s Retranslation of San Yu Lou
長沙市六藝天驕星城園學生作品展示
“孝弟”:“仁之本”還是“為仁之本”
——以朱熹對《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詮釋為中心
金圣嘆《水滸傳》人物論的心學解讀
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馬一浮不回信
馬一浮“新《六藝》論”論稿
獨白與多元——馬一浮國學觀檢討
馬一浮的“六藝之教”在文獻學上的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