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建設特色大學幾點思考

2015-03-27 07:53焦麗梅
關鍵詞:研究型權力特色

伴隨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推進,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需求,因而高等教育已經全面步入大眾化的進程的軌道,在市場體制充分發育的背景下的大學面臨劇烈轉型和深刻變革,傳統的計劃與高度集中體制下形成的“千校一面”的現況已經收到嚴重沖擊。高等教育必然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如果一所大學能夠表現出不同于其他大學的鮮明特色,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同樣,已經有準確定位的大學,也就必然會形成學校特色和新的建設發展方向。自“九八·五”工程正式啟動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率先獲得國家的專項資助,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教育體制改革,揭開了當代中國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序幕。大學教育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形成,大學的不同特色的形成,尤其是專業、學科和課程設置與建設水平的提升與特色的形成,使大學教育能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社區、服務于企業,進而不斷提升大學的核心競爭力,需要我們更多地學習和借鑒世界上特色型大學的理念、經驗和做法。

一、特色大學的內涵及科學定位

明確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特色大學建設才不至迷失方向,墮入發展的誤區。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一流大學有眾多的屬性: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學生、一流的研究成果、一流的資金、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管理等等。幾乎世界所有知名的大學,“突出特色、形成優勢、提升水平”,始終是其辦學中嚴格執行的重要戰略。我國要面對大眾化進程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與期待,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是大學在激烈競爭中擴展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特色大學是高等教育發展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吨袊叩冉逃l展的目標定位、大學特色的形成和發展戰略》課題研究報告中認為:“大學的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大學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在大學諸多的屬性中,最具核心意義的應為“研究型”、“世界性”、“大師云集”等。

(一)關于研究型

縱觀世界大學發展歷史,可以肯定的是專門的研究型大學不一定是一流名校,但特色大學一定是研究型大學。西方文明史的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中,無不以研究型為其典型特征。牛津、劍橋、柏林、萊比希、巴黎、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些西方名校都被劃到“研究型大學”或“研究主導型大學”范疇。這些知名學府的根本使命就是原創性研究和探索。與單純的學術研究機構相比較而言,“研究型大學”以其教學相區別,又與一般性大學相區別其研究性。當然,這類大學的首要任務是科研,然后才是教學。首先,研究型大學以研究為己任,以創造性研究和發表新知識為最高境界。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其目的都是為了創造。其次“研究型大學”具有懷疑精神。對現有結論的懷疑和批判,形成新的結論?!拔也徽J為我能提供一切答案。我的功能是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對學生們的答案提出質詢,幫助他們發現現有理論之不足。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我的學生帶著滿腦子的疑問離開課堂?!保ㄆ樟炙诡D大學法學教授卡茨)”教學就是試圖使學生變得像老師一樣,那是誤解。能夠見識和理解絕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是教學中最大的享受?!保趾┮虼?,特色大學始終都在營造一種“研究”的寬松氛圍,是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敢于質疑。再次,堅持學術研究與社會發展緊密相聯。研究型大學奉原創性研究和探索為其根本使命,但“研究型大學”,并不僅僅是躲在“象牙之塔”之上高單純的理論研究,他們更多的是把學術研究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以倫敦大學為代表的新興大學和一大批職業學校,在工業革命興起后以其職業特色迅速崛起,對牛津、面臨咄咄逼人的挑戰,牛津、劍橋避開鋒芒轉而采借德國柏林大學模式,把學校的研究重點定位于基礎理論和交叉研究領域,這種研究特色也取得了令世人驚嘆的成果,使其仍舊穩坐一流大學交椅。

順便提及的是:目前,國內一些人在探討“研究型大學”時,往往過分關注師、生比,本、研比及其單純研究成果發表的數量等。這些指數當然重要,但遠未理解研究型大學的精髓。

(二)關于開放性和國際性

特色大學應該世界性的和國際化的,這樣的大學自其產生之日,就兼具 “開放性”和“國際性”的典型特征。早在古典時期,古希臘時期泰勒斯、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等人就游學于埃及的高等學府——海立歐普立斯大寺,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也曾在古印度的塔克撒西拉大學學習,希臘化時期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等人在位于埃及北部的亞歷山大里亞大學學習。到了中世紀,西方大學的創立實際上也是各國互相采借、學習的結果。

以美國為例,其大學的創立及在世界的崛起,與其兩次開放性的交流與學習密切相關。第一次是受英國大學模式的影響,創辦了哈佛(1636)和耶魯(1701);第二次是在學習哈勒、哥廷根、柏林大學的基礎上創辦了霍普金斯等現代大學。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沒有學習借鑒,就沒有美國現代大學的誕生。

今天,人類文明正大踏步走向全球化,各國家、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相互影響也日益加深,因此,大學的開放性和國際性更加突出,更體現出強勁的國際化趨向。尤其是在加入WTO后,中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各類專業設置、學科建設、課程、教學方法等都必然受到西方世界的強烈的影響,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教育、經濟的全球化,并未導致文化的單一化,相反,卻出現了“本土化”、“地方化”的多元演變趨向。這告訴我們,生活在全球化時代,既要順應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同時也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個性。不能簡單地模仿別人,要在開放中保持“自我”,但保持自性,并非固守傳統。

(三)關于大師的作用

特色大學是由云集于此的大師支撐一些強勢、特色學科,以科學研究為其主要活動方式,以追真、求善、尋美為其價值理想,是求高深學術之圣殿,培養有大學問人之處所。對上,大師支撐學科,學科支撐學校;對下,大師創造新知,教書育人。曾在20世紀40年代擔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康南特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所擁有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師的質量。已故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也曾多次強調大師的重要作用:“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是有大師之謂也”。哈佛大學之所以雄居世界第一,就是因為它擁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名師、教授。大師們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業績支撐了大學的強勢學科,使得名校古老的軀干中保持著永不衰竭的生機。也使得新型大學擠身于世界名校之列。大師們不但發表新知,支撐強勢學科,而且依賴他的名望,可以廣招天下賢士,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學研究群體。大師是一面旗。名師這面大旗一樹起來,四面八方的學子就會慕名而來,聚集其麾下。

值得注意的是:大師不是靠所謂的傾力打造即可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的環境中,一定的氛圍下,在不斷的陶冶和反復的錘煉中脫穎而出的。大師匯集過程比較容易,但要形成真正的大師群體,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積淀、要有良好的環境。

二、特色大學建設過程中的體制創新

為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培養創新人才,需要進行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體系、教育環境等教育體制創新,而這些教育觀念、制度、內容、方法、手段、環境的創新可以成為為教育體制創新的主要內容。創新的含義非常復雜,主要包括:教師研究的創新、學生學習的創新,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方法的創新等。西方名校之所以能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持長盛不衰,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是能與時俱進,不斷進行體制創新,保持著旺盛的活力。以往我們大多認為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其差距主要表現在經費、校舍、設備等硬件條件上,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認識問題水平的不斷深入,逐漸發現中外大學間更具有實質意義的差距是體制上的差距。就目前中國的大學而言,獲得大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是尋找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大學管理體制和制度框架,來解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問題。

西方名校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管理模式。如歐洲大陸模式、英國模式、美國模式等。歐洲大陸模式是一種以學術權力為主的管理體制模式,即教授群體處于學校的權力中心,而行政部門則幾乎沒有什么權威,是典型的“教授治?!?。而美國模式則是以行政權力為主體,而教學和科研人原則上保留了較大的學術管理權,因而,美國模式的基本是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混合體。在英國傳統大學中,校務委員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構,但在具體的管理上,主要由校外人士組成的理事會是實質性的行政權力部門,由教授組成的評議會全權負責大學的學術管理。

由于國情不同,我們不能簡單地模仿照搬西方大學管理模式,但可以借鑒國外的管理模式,創建科學、理性的管理體制。借鑒國外管理模式,在特色大學體制創新中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應該把院和系作為大學的基本權力結構單位。上述語境中的“基本”是指最主要的、最根本的事物,而“單位”則是指計量事物的標準量。大學的基本單位指大學組織各種活動的最基本、最基層組織。建國以來,我國一直沿用以系為基本的權力單位,但近幾年,由于院、系合并,在系的基礎上建院,大學校長、院長為權力結構的實體,系變成教學單位,責、權、利分解。這種權力結構的優點是:垂直領導,計劃執行過程簡單,單位時間內工作效率高。但也容易造成其負面作用,上層權力遮蔽下層權力。如:學校各部門衙門作風嚴重,以官為榮,難于形成學術風氣。這與西方系為教學、研究及權力實體有顯著不同。為此,應該調整高校的權力結構,將權力中心適當下移,擴大基本權力結構單位的自主權。西方大學均以系為基本的、具有實質性的權力機構,權責統一。

其次,以一級學科建院。過去我們一直以一級學科——系為基本單位,后來由于學科的發展,使得系已經無法容納眾多的新的學科分支,開始變系為院。其內部關系和學科發展也容易理順。但那種容納多個一級學科的大學院,其內部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則很難理順,造成基本單位過大。近年來我國以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建立了一大批巨型大學。但是,在管理體制的問題上,卻有很多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管理是有單位的。當管理的單位超過了一定的規模和限度后,管理的性質便會發生變化。巨型大學建立后,首要的問題是,找到一種科學的管理體制。在美國,無論是教授還是學生,在進行自我介紹時,總是說:我是XX學院的教授,而不說我是XX大學教授。這說明,在那里學院是具有實質意義的單位。

第三,學緣構成合理,摒棄宗法關系基礎,禁止“近親繁殖”?!皩W緣結構”,也就是學緣構成,就是:某個教育單位(多指高等院校中的系、教研室、研究所)中,從不同學?;蚩蒲袉挝蝗〉孟嗤ɑ蛳嘟W歷(或學位)的人的比例。

美國的普通大學,在一般情況下都決不能把自己的學生直接留校,必須到外面去創基業,成功后方可通過公平的競聘,回到學校。研究生一般都以直接留校為恥。然而在中國的大學組織體系中,近親繁殖現象嚴重存在,本科生、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我國傳統師生關系一般存有政治連帶關系和倫理依附關系。這種帶有強烈的宗法關系色彩的以師生關系網絡,對大學的學術公正、創新以及管理體制的變革都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梢詳嘌?,在宗法關系的基礎上很難建成世界特色大學。報載現在北京大學的一些專業已經開始實行畢業生一律不能直接留校的規定,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我們必須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的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進行制度創新。

三、建設特色大學必須處理好的關系

建設特色大學還必須處理好兩對關系,主要包括:

(一)傳統與創新的關系

傳統與創新存在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關系。傳統是人類生活的前后承接,傳統產生于過去,發展于現在,永恒于未來的真實存在。西方名校之所以在幾百年的時間里久盛不衰,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具有厚重的歷史傳統。當然傳統也有它固有的弊端,專注傳統的某一屬性而忽視其它屬性,可能陷入缺少進取的誤區。所以,要有與時俱進的變易精神。但創新并不是拋棄和丟掉傳統,而是激活傳統,發展傳統,賦予傳統以活力。

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一個值得認真總結的教訓是建國初期對清華大學的重組。使得清華大學丟掉了科學和人文中“人文”的一翼,損失慘重。在民國時期,清華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可謂是人才濟濟,大師輩出。其學風是研究型的。一位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到圖書館借書時,發現很多借書卡上填寫的居然是梁啟超、胡適等大師級學者的大名,不由肅然起敬?,F在,清華大學想要重新找回這一傳統,重建文科,但其重建的歷程很顯然是漫長的。大學最大的損失是大學傳統的喪失。無論你付出多大的代價也是難以找回來。

今天,我們在合并過程中,一定要極為謹慎地對待傳統,因為這些傳統是在學校漫長的發展進程中積淀而成,同時,有些傳統則與其專業有著密切的聯系。故如何在保持各校舊傳統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傳統是擺在我們面前最為艱巨的任務。

(二)科技與人文的關系

科技教育指獲得經驗、創造知識和訓練操作的過程??梢哉f,賦予科學教育內容的大學在哪里出現,哪里的經濟就迅速興起。但自近代科學革命后,伴隨著科學和理性的高揚,科技教育漸成大學教育的主體,并呈與人文教育相對立之勢。人與教育均出現異化的現象。

鑒此,人們開始反思教育,呼喚人文教育。江澤民總書記在人大、社科院等地的一系列講話中也著重強調加強社會科學教育。

所謂社會科學教育,其核心是人文教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如何使人格更加完善。華中理工大學前校長楊叔子老先生提出一個同樣的大學理念:“育人”而非“制器”,也就是說教育首先體現的功能是育人,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而非動物式的簡單馴化和操練。他讓他的學生必須背會半部《老子》或《論語》作為做人的重要準則。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一種勸學的態度?!碑斎?,大談人文教育并不是又要忽視科學教育,而是把人文與科技作為教育的兩翼,比翼齊飛。

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痹俅螐娬{了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辯證關系。為我們建設特色名校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

猜你喜歡
研究型權力特色
特色種植促增收
國有企業研究型審計思考與探索
中醫的特色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完美的特色黨建
時軍:定錨現代化研究型醫院
定錨研究型人文醫院
做“研究型”語文教師,從教育筆記開始
權力的網絡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