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BCC信念和行為準則下高校輔導員工作方法的探討

2015-03-27 07:53武亞
關鍵詞:行為準則信念信任

我國的高等教育在2002年提前八年進入大眾化階段 [1]之后,發展仍較為迅速。一個顯著的標志是毛入學率的不斷增長,到2013年全國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34.5%, [2]部分地區已經超過50%,進入普及化階段。這其中發展較快的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江蘇省2011年已開始實行注冊入學,上大學變得很容易。但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工作的難度卻越來越大,尤其是輔導員的工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調查數據顯示,有66.7%的輔導員每周工作51~70小時。 [3]當然,這其中也有輔導員工作方法不當的問題,本文基于BCC的信念和行為準則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一個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

一、BCC與輔導員工作職責定位的一致性

BCC for career即Board Certified Coach,通常情況下是把BCC for career簡稱為BCC,是美國NBCC推出的一個全球生涯教練認證體系,2010年引入我國,成為職業生涯咨詢領域,特別是針對高校就業工作者一個非常實用、有效解決大學生職業生涯問題的工具。BCC以職業生涯后現代理論為基礎,聚焦問題,關注現在、未來和行動,并提供了豐富的工具,用BCC技術解決大學生的職業問題簡捷而有效。

高校輔導員的職責定位現在已經非常明確,包括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班級管理及咨詢服務, [4]其中咨詢服務主要包括學生的生活學習適應、就業及心理等方面。從輔導員的發展歷程來看,雖然咨詢服務是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較晚列入輔導員職責的內容,但其重要性以及在輔導員工作的時間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卻在不斷提高。因為歸根結底,輔導員工作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即引導大學生成長、成人、成才、成功。這“四成”中成長是基礎,成人是根本,成才是關鍵、成功是目標。 [5]而無論成長、成人、成才還是成功,與職業都是分不開的,如果能解決大多數學生職業方面的問題,那么輔導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班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壓力也就減輕了很多。有觀點認為,不論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還是班級的日常管理都應當以就業問題作為出發點。 [6]確實,把學生的職業問題作為主線,使輔導員的工作更趨務實,也更容易獲得學生及家長的認可。從這個角度來講,BCC與輔導員工作職責的定位是一致的。

二、BCC信念及對輔導員工作的啟示

BCC有四大信念,一是相信所有的人都是OK的,二是人們已經擁有他所需要的所有資源,三是每一個行為的背后都有其積極的意義,四是人們有能力做出積極的改變。

信念支撐行動,如果我們把BCC信念用于學生工作,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啟示:

(一)把工作建立在對學生信任的基礎上

縱觀BCC四大信念,最核心的理念是相信與信任。當然,相信與信任是雙向的,但作為輔導員,作為相對高位的一方,首先應該做出姿態,信任學生,并贏得學生的信任。

信任學生是相信學生的現在和將來,而不問學生的過去。相信學生的現在,即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合格甚至優秀的,相信每一位學生都在為未來做著積極的準備,即使有問題,也相信他們能夠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積極改進。相信學生的將來,即肯定學生對自己目標的設定并相信他們能夠采取積極的行動,并一步步在向自己的目標邁進,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美好的未來。

信任學生對輔導員最大的挑戰是,我們往往以自己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學生的選擇及對自己的規劃,實質上,這是破壞師生相互信任關系的主要因素。作為輔導員,始終要牢記,是學生自己將來要在社會上立足并適應社會的發展變革。

(二)著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精神及能力

大學是社會的前奏,大學生遲早要踏入社會,獨立擔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因此,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的精神及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輔導員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我們要相信學生有能力獲得他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其次我們要相信學生可以有效的利用這些資源以解決自己的問題,即使出現一點偏差,也是學生成長的代價,讓學生在自知、自主、自省、自治、自育中不斷增強獨立自主的意識,提高獨立自主的能力,樹立獨立自主的精神。

(三)挖掘學生行為背后的積極意義,正向引導

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何況生理、心理還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當學生出現一些不合時宜或過激的行為時,作為輔導員,除了寬容之外,還應該有一種好奇,要探究和挖掘學生行為背后的積極意義,并進行正向引導。要相信,每一種行為背后一定有其積極的意義,發掘出來,加以引導,既避免誤傷了學生,對學生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激勵,其教育意義勝過一次褒獎。

三、BCC行為準則在輔導員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BCC有六大行為準則,即信任、傾聽、聚焦、好奇、正向、零建議。信任是BCC的核心,是BCC所有行為的基礎,在前面已經講清楚了。下面重點闡述其它五個行為準則的應用。

(一)傾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藝術的基礎是教師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如何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傾聽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7]傾聽是溝通的基礎,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有效傾聽的方法包括傾聽事實、傾聽感受、傾聽意圖三個層次,即3F(Fact、Feel、Focus)。傾聽事實是最低層次,只能算是聽到,傾聽感受才開始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是理解學生的基礎,傾聽意圖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繼而才能對癥下藥,正確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二)聚焦

聚焦是后現代解決問題的模式,區別于傳統模式,不再遵循確認事件或問題產生的原因、假設問題或事件與原因之間的直接關系、剪短或打破事件與原因之間的關系并進行重構這樣的程序,而是直接聚焦問題,從學生期望的結果出發,列舉可能的解決方法,并最終確定有效的解決方案。

聚焦問題的模式,一是避免了確認問題產生的原因時,再一次對問題的強化和對學生自尊心的傷害,二是排除了學生可能會因此尋找借口、拖延解決問題的時間,三是與傳統模式相比更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

同時聚焦問題模式更體現出以人為本及對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因為,聚焦是從學生期望的結果開始,利用學生自己的經驗或知識等資源,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問題解決的方法、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源、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都由學生自己決定,輔導員只是一位引導者。

(三)好奇

在這里,好奇突破了“感興趣”的范圍,是輔導員思想開放和注意力覺察的上限。輔導員在工作中要始終保持這種好奇以挖掘學生行為背后的積極意義,從學生自身找到更為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從自己的經驗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開放是好奇的最有力工具,一是在與學生的溝通中,更多的使用開放式提問,二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始終不拒絕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正向

神經語言程序學(NLP)的創始人之一的羅伯特·迪爾茨(Robert Dilts)說過:“語言既反映心理體驗,也塑造心理體驗”。所以在與學生的溝通中強調傳達正向、積極的信息。BCC也提供了一個換框工具,即把負面、消極的信息通過換框技術轉換,即使對于負面的事實,也可以通過換框把事件限定在一個時間段或范圍內。正向非常有用的一個方法就是強大積極的假設,通過假設可能性及好的結果,不斷地放大正面力量,激發學生積極的因素和潛能。

(五)零建議

零建議是輔導員最難做到,筆者認為也不一定完全照做的唯一一個準則。輔導員與BCC的角色畢竟不同,并且,現在的輔導員很多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在自己擅長、經過驗證的領域,并且確保學生能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上給出建議是完全可以的。這里要特別注意,一定是經過驗證的,確保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這個角度講,還是應該盡可能的少給建議。

BCC信念及行為準則下的輔導員工作方法,歸根結底是“一生為本”的工作思路,即輔導員的工作是為了學生,解決問題也主要是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輔導員只是堅信,學生自己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梢栽O想,如果輔導員能以BCC的理念和行為準則去做學生的工作,一是針對某位學生,可以減少相似問題在其身上重復發生的概率,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整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是自己在解決自己的問題,沒有理由抱怨他人,客觀上提高了對輔導員工作的滿意度。

猜你喜歡
行為準則信念信任
為了信念
發光的信念
為何不吃梨
信念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從合作原則看英語對話中的性別差異
信任
信念的傳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