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實證分析

2015-04-09 03:47董玲
當代經濟 2015年4期
關鍵詞:生產率河南省要素

○董玲

(安陽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河南 安陽 455000)

2013年,河南省實現農業增加值4058.98億元,同比增長4.3%;糧食總產量實現連續十年增產、連續八年超過千億斤。農業的長期增長可以通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單位生產要素產出量的提高來獲得。因此,農業產出的增長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來自農業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長,另一部分來自農業生產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約束決定了河南省農業的長期增長不可能依賴于要素投入的無限擴張,而應該依賴要素生產率的不斷提高,這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共同趨勢。因此,研究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簡稱TFP)對于河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針對河南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李盡法等,劉戰偉,衛榮等利用Malmquist指數法對不同時期的河南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結果較為一致,均認為技術進步是推動河南農業TFP增長的主要因素。聶麗則認為主要影響因素是技術變化率。測算結果不同主要是由于各學者研究的時間跨度、投入產出指標選取、決策單元數量等的不同造成的。從已有的文獻來看,針對河南省農業TFP的研究還需要更加深入和細致,特別是對河南省各地市的差異分析。本文結合河南省18個地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數據,采用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簡稱DEA法)的Malmquist指數法測算了河南省農業TFP的增長,并分析了各地市農業TFP存在的差異。

一、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方法

1、研究方法

農業TFP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種:增長核算指數法、生產函數法、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Malmquist指數法和隨機前沿法。本文采用的是第三種研究方法?;跀祿j分析的Malmquist指數法是一種針對多投入多產出生產單位的效率分析與評價的方法。其優點在于:不需要一個預先已知的生產函數,因為要估計有些多投入多產出數量關系復雜系統的具體函數形式是十分困難的;不必事先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避免了在人為確定權重時對評價結果客觀性的影響;計算結果不受數據類別和計量單位的限制等。

基于產出的Malmquist指數可以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動(EC)和技術進步(TC)。其中技術效率變動又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動(PTE)和規模效率變動(SE)。

從t時期到(t+1)時期,測量TFP增長的Malmquist指數可以表示為:

2、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

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和代表性,本文選取農業生產總值(億元)作為農業產出指標。選取農業從業人員(萬人),農作物播種面積(千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和農用化肥使用折純量(萬噸)為四個農業投入指標。以上投入產出數據均來自于2001—2013年《河南統計年鑒》。

二、結果分析

本文使用面板數據,利用DEAP2.1軟件計算2000—2012年河南省18個地市農業TFP的Malmquist指數,并進行分解。

1、河南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分析

(1)河南省農業TFP整體變化趨勢分析。河南省農業TFP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具體數值見表1)。2000—2002年,河南省農業TFP指數緩慢增長。2002—2003年受非典和秋季澇災的嚴重影響,農業TFP增長速度為歷年最低,出現負增長,為-4.4%。其中綜合技術效率平均增長率為-4.8%,技術進步平均增長率為0.4%,說明技術效率是抑制農業TFP增長的主要因素。而綜合技術效率的變化又是由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變化綜合作用的,這一時期,河南省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指數增長率均為負值,分別為-3.5%和-1.3%,表明河南省這一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較低,農業生產規模效率下降。2004年國家在宏觀調控中更加重視農業,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等政策實施力度。2005年河南在中部地區率先取消了農業稅,當年就使農民減負達29億元;同時,還實行了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等多項補貼。至此,河南省農民不僅被免除了糧食生產上的稅收和各種提留負擔,而且得到了財政多方面的補貼。一系列支農、惠農、強農政策的實施、農業稅的減免、農業補貼的增加,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率的快速增長。此后的9年間,河南省農業TFP均大于1,呈緩慢波動增長趨勢。其中2003—2004年河南省農業TFP增長最快,為30.6%,是由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共同拉動的結果。同期技術進步指數增長率也達到歷年最高值29.8%,這與河南省大力發展和實施“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栽培是分不開的。

表1 2000—2012年河南省農業T F P的Malm q uist指數及其分解

圖1 河南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變化趨勢

(2)河南省農業TFP增長結構分析。2000—2012年間,河南省農業TFP平均增長率為9.4%。其中綜合技術效率平均增長率為0.1%,技術進步平均增長率為9.3%,表明TFP是由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由于技術效率指數變化并不明顯,波動值在0.066之間,說明在這13年間,河南省農業生產的技術效率指數沒有太大的變化,對農業TFP影響較小。而技術進步指數波動幅度較大,且均大于1,說明TFP的變動主要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從圖1中我們也能看出,技術進步指數和農業TFP指數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變化曲線十分接近。

2、河南省18個地市農業T F P變動及差異分析

表2 2000—2012年河南省各地市農業T F P的Malm q uist指數及其分解

(1)各地市農業TFP變化趨勢分析。從表2中可知,河南省18個地市的農業TFP指數均大于1,說明各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增強。此外,無論技術效率指數增長與否,各地市技術進步指數均大于1,呈增長趨勢,成為各地市農業TFP增長的主要根源,這與全省的整體情況一致。

(2)各地市農業TFP差異分析。從區域差異來看,洛陽、三門峽、鄭州2000—2012年平均農業TFP指數分別列在全省前3位。其中鄭州、洛陽兩地屬于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經濟發展中處于“龍頭”地位。信陽、漯河、南陽平均農業TFP指數分別列在全省后3位,這3個地市也是經濟不發達地區。其中農業TFP增長率最低的為南陽,不到洛陽農業TFP年均增長率的一半。

對于技術效率變動,平頂山、濮陽、許昌、漯河、南陽、商丘、周口和濟源8個地市技術效率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有的是規模效率偏低,有的是純技術效率偏低,還有的是兩者同時并存。這說明這些地區對新技術的接受和應用能力較差,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欠缺;但同時也說明這些地區在農業發展中技術效率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對于純技術效率變動,2000—2012年發生純技術效率改善的地市比較少,只有7個,且增長幅度不大。在這7個地市中,鄭州、洛陽、鶴壁經濟較為發達,剩余3個地市經濟欠發達。其余11個地市純技術效率平均增長率有的下降,有的不變。在純技術效率較低的地市中,如濮陽、許昌、商丘經濟較落后。這說明純技術效率指數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密切關系。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市,技術效率也較低,難以獲得最有效率的產出。

對于規模效率變動,2000—2012年鄭州、開封、洛陽、安陽、新鄉5個地市規模效率得到改善。鶴壁、焦作、許昌、三門峽、信陽5個地市投入增長帶來的規模效率不變,剩余8個地市規模效率下降。規模效率不變或下降的地市主要集中在經濟欠發達地區。

三、結論和建議

1、結論

本研究運用Malmquist指數模型對2000—2012年河南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近13年間河南省農業TFP平均增長率為9.4%。2000—2003年受非典和天氣影響,農業TFP增長出現負值,為-4.4%。2003—2004年受相關惠農政策影響,農業TFP增長率最快,平均增長率為30.6%,說明河南省農業TFP的增長容易受到氣候和國家相關農業政策的影響。從增長結構看,無論是從2000—2012年河南省農業的整體發展來看,還是從18個地市的農業發展來看,技術進步才是農業TFP增長的主要動力。河南省農業整體規模效率較低,平均值小于1,而純技術效率基本保持不變,造成綜合技術效率對于TFP增加的作用不明顯。

從各地市的情況看,18個地市的農業TFP都實現了正增長。經濟發達地區如洛陽、鄭州、新鄉等地的平均農業TFP較高,其中洛陽排名第一。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南陽、信陽、漯河等地的平均農業TFP偏低,其中南陽排名最后。這說明農業TFP的增長與地區經濟發展有密切聯系。今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落后地區農業TFP的提高,區域差距將會進一步擴大,不利于河南省農業的整體協調發展。

2、建議

為將河南省從農業大省打造為農業強省,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持續增長,本文依據以上分析,提出四點建議。

(1)加大財政補貼農業保險的力度。農業生產易受氣候和自然災害等的影響,因此必須逐步加大財政補貼農業保險的力度,不斷擴大險種范圍,提高險種保額。這樣可有效減少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對河南省農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提高農戶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從而促進河南省農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2)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河南省在進行農業生產時,不僅要注重技術進步,更要注重提高技術效率。而農業技術推廣則是影響農業技術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河南應在全省建設一批農技推廣區域站和鄉鎮農技推廣站,確保服務范圍覆蓋所有鄉鎮。加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完善推廣法規。同時還要加快提高各地市農民的科技和管理素質,提高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

(3)進行土地規模集約化經營。河南農業的主要問題之一是人多地少,要想提高土地的規模效率,就必須經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通過土地流轉,能夠使土地集約化、規?;洜I,一些高科技的農業技術就可以大面積地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土地流轉不僅可以讓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加快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農業管理水平。

(4)縮小各地市農業生產率差距。要縮小各地市農業生產率的差距,保證河南省農業整體協調發展,就必須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的資金支持力度。同時要引導落后地區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比如南陽的食用菌、獼猴桃和山茱萸,信陽的茶葉,漯河的農副產品加工已形成一定特色,各地市要利用好這些優勢資源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化特色農業的轉型。此外,要加強各鄰近地市的農業生產互動,建立有效的區域農業生產分工與合作機制,實現經濟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技術和經驗等資源信息的共享,在農業生產中不斷縮小各地市農業生產率的差距,促進河南省整體農業生產率的提高。

[1]李盡法、吳育華:河南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2).

[2]劉戰偉:河南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實證分析:基于DEA模型的 Malm q uist指數方法[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2).

[3]衛榮、朱秀英、贠鴻琬:河南省農業生產效率實證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45(6).

[4]聶麗:農業生產效率變動的DEA-Malm q uist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河南科學,2013(10).

[5]余康、章立、郭萍:1989—2009中國總量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綜述[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2,29(1).

[6]崔春曉、王凱、李建民:山東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10).

猜你喜歡
生產率河南省要素
中國城市土地生產率TOP30
河南省樹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樹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樹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樹人教育交流中心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跟蹤導練(三)4
外資來源地與企業生產率
外資來源地與企業生產率
關于機床生產率設計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