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困生“習得性無助”現象的案例研究

2015-05-21 22:10吳麗霞張徐春
中小學校長 2015年4期
關鍵詞:矯正策略成因學困生

吳麗霞 張徐春

[摘要]“習得性無助”現象是指個人經歷了失敗與挫折后,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喪失信心的心理狀態與行為?!皩W困生”因為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產生了焦慮情緒,對于學習和一些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然后開始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變得自卑、絕望,形成了“習得性無助”。本文主要從“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形成原因及矯正策略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力求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過程中改變教育方法,幫助學困生克服“習得性無助”,重塑自信,健康成長。

[關鍵詞]習得性無助;學困生;成因;矯正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9949(2015)04-0058-03

在多數班級中,我們會看到這種現象,一部分學生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熱情,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學習和活動中表現出退縮、害怕的狀態,有的甚至厭學、逃學。這“另外一部分學生”便是我們所說的學困生。其實,絕大多數兒童入學時都是積極向上和充滿熱情的,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對一切活動都躍躍欲試??墒?,在他們擁有相同的學校、相同的教材和相同的老師之后,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只跳蚤放進沒有蓋子的杯子里,結果跳蚤輕而易舉地跳了出來。緊接著,心理學家用一塊玻璃蓋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時,都因撞到這塊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學家把這塊玻璃拿掉,結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即使跳,跳的高度也謹慎地和玻璃蓋處保持著一段“安全距離”,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現象?!傲暤眯詿o助”現象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它是指個人經歷了失敗與挫折后,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喪失信心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我們學校中的大部分學困生,就像這實驗中的跳蚤,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因為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產生了焦慮情緒,對于學習和一些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后,他們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變得自卑、絕望,形成了“習得性無助”。

一、“學困生”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心理成因

1.消極否定的語言,造成學困生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以及角色的認知。羅杰斯(C.Rogers)認為,自我概念比真實自我對個體的行為及人格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是個體自我知覺的體系與認識自己的體系。小學生的自我概念處在形成時期,缺乏自我認定標準。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他們更多的是根據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形成“自我”的。父母或老師說他們是什么樣的孩子,他就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孩子。

然而在學校里,我們經常會聽見老師這樣評價學生:“某某孩子數學思維能力弱?!薄澳衬澈⒆幼魑乃教??!庇行├蠋熒踔習苯迂熈R學生:“你真是個笨蛋?!痹诩彝ブ?,一些家長也會有意無意地給孩子否定評價。有的家長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時,不是找原因、想辦法,而是把責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一味地埋怨孩子“笨”。很多時候還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我們經常會聽見一些家長教訓孩子:“你比××笨多了?!薄斑@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怎么這么笨?”這些話語其實對孩子進行了消極否定。學生聽到之后,就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覺得自己真的笨,喪失了良性的自我認同。這些消極否定的語言會在不知不覺中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從而失去追求上進的自信心和動力,產生低自我概念,形成“習得性無助”。

2.不合理的評價,造成學困生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于20世紀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的。它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六個,對學困生來說,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成績經驗。雖然素質教育實行多年,但是多數學校、教師和家長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把分數作為評價和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教師和家長在期中和期末考試后,就會給孩子們排名定位,然后根據名次先后“論功行賞”。在學校,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就會被授予“三好生”、“優秀隊員”等諸多榮譽;在家里,家長也會對取得好成績的孩子大力表揚,在物質上給予滿足。相對于這些優秀生,學困生的待遇就恰恰相反,教師的批評,同學的白眼,家長的責罵,讓這些孩子焦慮、自卑和自我否定。長期下來,他們會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濟于事,自我效能感低,形成“習得性無助”。

3.趨利避害,學困生建立消極自我防御機制

“自我防御機制”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們在面對挫折和焦慮時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它主要通過對現實的歪曲來維持心理平衡。防御機制有自我欺騙的性質,即以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沖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實際上,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學困生由于在學習上一直處于劣勢地位,他們常常被列于學校主流之外,所受的歧視和白眼相對較多,自尊心經常會受到打擊。同時。教育的同質化要求所有學生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他們因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在和優秀生競爭時,他們很難取得成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后,他們對成功不抱任何希望,再次遇到挫折時他們就會傾向于放棄,甚至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務也沒有信心去嘗試。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性,為了保護自己,保持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形象,不讓自己的失敗公開化,他們建立了消極的自我防御機制:逃避。他們會用“聽不懂”來解釋自己不聽課。用“不會做”來解釋自己不完成作業,用“不感興趣”來回避集體活動。長此以往,他們更加自我封閉,自我放棄,形成“習得性無助”。

二、學困生“習得性無助”的矯正策略

中國有一句俗話:“解鈴還需系鈴人?!睂W困生“習得性無助”的形成是因為學校和家庭教育評價行為不當造成的心理問題。我們需要從孩子的心靈出發,用愛溫暖孩子,用心幫助孩子,讓孩子體驗成功、重塑自信。

1.尊重接納學困生,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人們滿足了低級需要之后,就會產生較高級的需要。對于大部分學困生來說,他們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經得到了滿足,他們期待著“愛和歸屬的需要”?!皭酆蜌w屬的需要”是指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以及隸屬于某一群體并在群體中享有地位。學困生由于長期游離于集體之外,是班集體甚至家庭的邊緣人物,他們看似玩世不恭,實則孤單、自卑,渴望集體和溫暖。如果教師和家長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即使批評,也要注意語言,注重場合,把握分寸,合理地教育引導孩子,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由于每個孩子的遺傳素質和先天特點、性別、家庭教育、學習機會、生活經驗的不同,兒童發育的速度、特點和質量都應人而異。教師和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之間的差異,接受由這些差異造成的差距,讓他們意識到存在差距是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要合理、理性地對待這些差異。在教師、家長和同伴的接納和關愛下,學困生就會融入集體,增加他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2.合理設置目標,增加成功體驗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這說明每個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有的“才”。如果我們對學困生能夠“策之以其道,食之以盡其材”,就會讓所有孩子獲得成功。所以,我們應該給學困生制訂合理的目標,目標以孩子的現有水平為基準,不宜過高,讓孩子感到自己能夠完成,從而有勇氣去嘗試。在完成一個目標之后,我們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接下來,我們再為他們設置另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可以稍高一點,讓他們體驗到“跳一跳也可以摘到果子”。以此類推,通過設置梯度目標,關注孩子成長過程,幫助孩子體驗成功。在多次的成功體驗之后,孩子就會對學習消除恐懼心理,增加自信和主動性。

3.培養意志力,增強學困生心理品質

意志力是有意識地確立目標,調節和支配行動,并通過克服困難和挫折,實現預定的目的的心理過程。大部分學困生的意志力都很薄弱,害怕失敗。所以我們要通過班會、談心、活動等形式培養他們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使他們能夠正視失敗,并且能夠從失敗中爬起來,堅持下去!教育者要鼓勵學生克服困難,不怕挫折,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多鼓勵,對其取得的進步要及時表揚。

學困生的“習得性無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矯正也并非一曰之功。教師和家長要學會合理的評價孩子,無條件地關愛孩子。愛足之后,再給孩子提要求,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猜你喜歡
矯正策略成因學困生
用愛和機智幫助學困生轉化
垛田形態多樣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視角下相對貧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淺談轉化學困生的幾點體會
羅素悖論的成因
羅素悖論的成因
用愛托起明天的太陽
談學生學習不作為的正向引導
小學生錯別字成因及矯正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