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殘酷的致青春

2015-05-25 23:20金立群
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 2015年4期
關鍵詞:侍萍周樸園曹禺

要上好這篇課文,教師首先要明確:其一,好作品從來都不是那么簡單的;其二,找到作品與你的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點,作為教學的起點。

那么共鳴點在哪里呢?曹禺的話啟發了我。曹禺說《雷雨》是“一首詩”,而不是“社會問題劇”。曹禺又說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殘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樣呼號也難逃脫這黑暗的坑?!憋@然,周樸園也是落在里面的一個。同時這出戲的序幕和尾聲也體現出了一種悲憫的情懷。悲憫也應該是我們對劇中所有人物的基本態度。所有這些,突然就讓我想到了現在流行的一個詞——“致青春”。以“致青春”作為溝通學生和課文的切入點,應該是不錯的,是可以引發學生對課文的真正的興趣的。

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致青春”——正因為如此,歷史與現實之間才有了對話、溝通的可能。課文的開始,不正是侍萍和周樸園,這對當初的戀人,在經歷了多年的分隔之后,再次相逢而演繹的一場“致青春”嗎?周樸園自然是主角,他對過往青春的追憶,深情款款,溢于言行。我們甚至可以說,他并沒從自己的青春夢中完全徹底地走出來。但是當他認出眼前的這個女人正是侍萍的時候,他的態度卻為之一變,由浪漫回到了現實,由感性變得理性甚而冷酷。這里的關鍵不是周樸園是否虛偽。如果我們用悲憫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就會超越對他的感情是否虛偽的追問,而去探討他的心靈存在方式。他的心靈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分裂。他的理想主義的感性的表達是真實的,他的現實而殘酷的理性的表達同樣是真實的,而這兩種真實的并峙正是這出戲所揭示出的人性的悲哀所在。想想看,正是因為不再“是青春”,所以只能“致青春”,——這樣的“致青春”的溫情浪漫的背后,不正包含著無法抗拒的現實的壓力嗎?而課文所節選的一段的最大魅力就是將“致青春”從單一維度的浪漫唯美感傷中拋出去,以侍萍的出現將周樸園之“致青春”拋入了無可回避的現實之中,讓這場“致青春”的自我緬懷頓失玫瑰色的光暈,而變成一個尷尬、一個麻煩,甚而,一個危機。由此,我們看到,在這出戲里,最根本的矛盾,其實不是周樸園和侍萍的矛盾,不是資本家和工人的矛盾,而是周樸園的內在矛盾,是他的浪漫與現實的矛盾,是他的本我快樂原則與自我現實原則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使得《雷雨》中的人物不再是觀念的符號,不再是某種理念的圖解,而成為超越時代打動幾代讀者的不朽形象。

由“致青春”這個話題出發,關于主題與人物的討論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是引導學生感受、描述周樸園如何“致青春”;第二步則是引導學生隨著劇情的發展,探討周樸園的“致青春”為何走向了尷尬,以浪漫的緬懷開始而以冷漠的撇清和掩飾收場;至于第三步則是引導學生討論:我們如何看待這個故事,如何看待周樸園。在這里,教師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適時向同學們介紹曹禺的悲憫意識,引導學生用一種悲憫的態度去看待、分析那些不合理、不人道的現象。悲憫有助于我們更深地把握現象背后的本質。周樸園本人其實也是一個受害者,也是一個被扭曲和剝奪了幸福的人。真正可怕的不是周樸園本人的冷漠殘酷,而是我們所有人無法逃脫的不合理的社會存在。而這種悲憫意識也正是青年曹禺青春期的敏銳和犀利洞察力所在。由此,曹禺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完成了他自己的“致青春”。

“致青春”這個話題還具有輻射性。它能夠輻射到作品的具體的文本結構和語言層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性格。比方說這出戲其實就發生在一天之內,課文節選片段中的情節時間還不到一個小時,其場景也集中在家居屋宅內。然而,“致青春”卻使這一個小時超越了當下短暫的時間維度,而包含了過往幾十年的人生命運沉浮;“致青春”也使整個戲劇沖突超越了周家客廳這一極為有限的空間維度,而包含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空間中各階層的復雜關系。

總之,如何用自己的情感、智慧切入課文,需要我們這些做老師的人好好費點心思。

金立群,評論家,代表作有《中國短篇小說經典探賞》等。endprint

猜你喜歡
侍萍周樸園曹禺
從人性的一面看周樸園
如何看待《雷雨》周樸園其人
——周樸園對侍萍的情感分析
《雷雨》(節選)
曹禺與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成立始末
曹禺與一出沒有魯大海的《雷雨》
從《日出》看曹禺怎樣處理戲劇結構的矛盾
周樸園的“假作真時真亦假”
淺析周樸園性格的二重性
破解周樸園的“真情”之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