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采薇》中伯夷和叔齊死亡真相

2015-05-26 02:52陳銀
文學教育 2015年6期
關鍵詞:慎獨采薇流言

內容摘要:《采薇》是魯迅《故事新編》的八篇小說之一,小說結局為伯夷、叔齊死于首陽山,至于死亡原因,大家說法不一。簡單看來,伯夷、叔齊是餓死的,但他們死亡的真相主要有三個,首先是流言蜚語亂傳,伯夷、叔齊心理壓力過大而死;其次是兄弟之間失和,不再互相敬重致死;還有一個死亡原因是他們失去了慎獨精神。

關鍵詞:魯迅 《采薇》 流言 失和 慎獨

《采薇》的故事改編于《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互相讓出王位,一起逃往西伯養老堂,文王死后,周王出兵伐紂,伯夷、叔齊認為其不仁不孝,于是義不食周粟,隱居直至死于首陽山。關于伯夷、叔齊的死因,大多人認為是他們失去薇菜而餓死。這只是表面的原因。其更深層次的真相在于流言的力量、兄弟的失和以及他們做不到的慎獨。

一.流言的力量

魯迅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魯迅是一個異數,他對于我們最大的價值就是能夠逼著你思考,讓你成為一個有深刻思想的人。如果伯夷、叔齊的死只是簡單的因為沒有薇菜,那么《采薇》乃至《故事新編》就沒有成為文學經典的必要了。伯夷、叔齊丟失性命的真相其實是無比強大的流言力量。

對于恪守先王之道、講究仁孝友悌的伯夷、叔齊來說,名聲比生命還珍貴。他們張口總是“為了樂器動兵,是不合先王之道的”“以下犯上,究竟也不合先王之道”,[1]只有認為自己是符合先王之道的人才會如此。自命清高的伯夷、叔齊不屑于和普通民眾一起供奉不仁不孝的周王。為了保住名聲,他們自視為善人,不食周粟。越是自命清高的人越是注重自己的名聲,也越是害怕流言的力量。

不只是伯夷、叔齊自己給自己的名聲打上合格分數,大部分人也認為他們的名聲是可歌可泣的。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姜太公因他們是義士而放走他們。摔倒在街上,圍觀的群眾知道他們是孤竹君的兩位世子而連聲贊嘆并送上姜湯。路上的山賊也知道他倆是“天下之大老”。就連第一等高人小丙君也慕名來找他們。 ? 伯夷、叔齊的名聲在自己和旁人的眼里很是值得稱贊。正因如此,流言對他們的打擊才更加致命。名人難當,為了形象,伯夷、叔齊面對看客甚至不能皺眉。然而,明槍易檔暗箭難防,流言還是被一個小婢女阿金挑起了。阿金觀看伯夷、叔齊吃烤薇菜時大義凜然、斬釘截鐵地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在吃的薇,難道不是我們圣上的嗎!”[2]兩兄弟被當頭一棒,阿金的刻薄話語直擊心頭,震得他們發昏。流言,就這么傳開,并且一發不可收拾。名譽不再,生命已經毫無意義,伯夷、叔齊選擇餓死。阿金作為流言的傳播者,卻在伯夷、叔齊死后撇清責任,繼續編造叔齊貪心的謠言,“流言家”的嘴臉實在可恨可怕。

流言的力量無比強大,有時候毀人于無形。對于流言,魯迅應該是感同身受的,只要翻開魯迅的小說、雜文和書信,就能發現“流言猛于匪”,從追憶少年時鄰居編造自己“竊賣母親首飾”,到數次提及、譏諷陳西瀅誣陷自己學術“剽竊”的荒唐,一直到去世前對自己被誣以“托派”名號的憤慨議論,可以說,魯迅始終被流言所包裹和圍困,如同陷入無物之陣。[3]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對流言蜚語,魯迅是在流言中一步一步走過來并且希望他可以改變這種國民劣根性的。正是對流言有著深刻的陰影,魯迅才寫出伯夷、叔齊因流言而死的悲劇。

二.兄弟失和

一說到伯夷、叔齊,大家首先認為他們是一個整體,相親相愛,但對二人兄弟之間的微妙關系卻很少論及。魯迅卻在《采薇》中暗指伯夷、叔齊二人不齊心。

一聲“大哥”,伯夷一聽就知道是叔齊,似乎很和睦,“伯夷是向來最講禮讓的,便在抬頭之前,先站起身,把手一擺,意思是請兄弟在階沿上坐下?!盵4]魯迅很少直接夸贊某個人物,如果是真的禮讓,他不必強調伯夷向來是最講禮讓的,經他這么一說,反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伯夷還勸叔齊少出門少說話,可見他不喜歡叔齊的好動多話。叔齊回答半聲“是……”,這回答是不干脆的,表明了叔齊不甘心為養老而養老,但魯迅又強調“叔齊是很悌的”。悌,意為尊敬兄長,如果是很悌的話回答應該為帶句號或者感嘆號的“是?!倍皇菐в形惨艉桶岛瑹o數可能的省略號。這開場的“最講禮讓”和“很悌”,用正面的話表示反面的意思,為之后的不和埋下伏筆。某天一大早,叔齊帶回周王出兵的消息,伯夷怕冷,本來不想早起,但魯迅又說伯夷是很友愛的,只好起身出門。又一個強調的反語,越是讓讀者看到他們兄弟兩的不和。即使是叩馬而諫,并不是兩兄弟同步,而是伯夷被叔齊拖著一起撲上去的?!巴稀弊置黠@透露出伯夷被動的尷尬局面,此時的叔齊沒有悌可言。伯夷受傷,一位太太給他送來姜湯,伯夷不愿意喝,眼看就要發生糾紛,叔齊硬勸伯夷喝了一口半,然后自己眼圈通紅地喝了剩下的所有?!坝矂瘛眰撕蜌?,伯夷怪叔齊逼迫他做不喜歡的事,叔齊則覺得伯夷不通人情世故,陷他于困境?!岸Y讓、很悌、友愛”,反復解釋的旨意是,不要把這一解釋坐實化。所以,事實上,伯夷、叔齊的感情并不是像外界看到的那樣美好。

歸隱首陽山,兄弟感情失和的表現更加明顯。路遇土匪,伯夷嚇得發抖,全由叔齊應付。到了山上,覓食重任也由叔齊肩負,伯夷不但不關心反而張口就要吃的,好不容易叔齊做好了松針發糕,他還埋怨難吃,絲毫沒有大哥風范與責任。等到烤薇菜好吃,伯夷又想起來他是大哥,所以多吃了兩撮。享福時,伯夷是大哥,多得好處;有難時,伯夷卻又裝小弟躲在背后。無怪,當伯夷把他們“讓位”和“不食周粟”的原委傳播開去、結果惹來麻煩的時候,叔齊心里想:“父親不肯把位傳給他,可也不能不說很有些眼力?!痹瓉硎妪R內心深處認為父親不把王位傳給伯夷是有眼力的,嘴不嚴實也無擔當,確實難成君王。這同他一貫的禮讓友悌的形象產生了矛盾。

此外,魯迅對伯夷、叔齊關系的潛在諷刺與他和弟弟周作人的不和有一定關聯。眾所周知,魯迅與周作人的關系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已惡化,原因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確實看到他們的決裂局面,而且他們兄弟失和事件具有突發性、嚴重性、神秘性以及持久性的特點。文學研究不是道德審判,涉及道德人格的事情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但我們需要找到作者的生活對他創作的影響。

面對紛紛擾擾的流言,如果有兄弟的支持,人不一定會被擊垮。無疑,兄弟不和是伯夷、叔齊得不到依靠而迅速死亡的原因之一。薇菜減少,伯夷安閑自在地讓叔齊費力去覓食,絲毫沒有關愛、鼓勵以及感恩之心,叔齊想必既憤然又心寒。兄弟一心,其利斷金,兄弟二心,只能走向不歸路。

三.慎獨精神的缺乏

慎獨是中國古代人們常說的一種修養方法,指人獨處時謹慎不茍,既能在曝光的情況下表現完美,也能在別人看不到自己的時候保持禮儀與品格,做到言行思一致。伯夷、叔齊恰恰缺少慎獨精神,他們表面是這樣,獨處時則又是另一個樣。某種程度上,慎獨精神的缺乏也是他們的死亡真相之一。伯夷、叔齊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在眾人面前他們是仁孝的。伯夷表明只為養老而養老,不受外面事情的影響。然而在首陽山時,他卻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孤獨,搭訕小孩和樵夫,說出了他和叔齊的來歷,禍從口出就是這么來的。無法真正做到慎獨,達不到隱世的境界才會無法忘懷曾經的榮耀。叔齊也同樣缺乏慎獨精神。他既不甘心為養老而養老,又不敢留下來食周粟,一邊出走一邊留戀養老堂。面對伯夷,叔齊表現得很聽話,獨處時他卻認為伯夷沒有擔當。

有修養的人獨處時與在眾人中不會有什么區別,就像自私自利的小人比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更可怕。不虛偽,不愚昧,慎獨的精神才可以顯現。伯夷、叔齊如果言行一致或者更有修養,下場不會如此悲劇。悲劇其實不是喪失生命,而是喪失得毫無意義。

結語

伯夷、叔齊死后,人們還在談論他們的死因“有人說是老死的,有人說是病死的,有人說是給搶羊皮袍子的強盜殺死的。后來又有人說其實恐怕是故意餓死的”,其實,他們就是這樣被人說死的。打垮敵人不但要從外部施加壓力,而且也要從內部開始侵襲。外部的流言力量固然可怕,但如果內部的精神實力足夠強大,也是可以抵擋得住的。兄弟感情失和、缺乏慎獨精神的修養讓伯夷、叔齊擋不住瘋狂的外界流言。腹背受敵,伯夷、叔齊終于崩潰。

參考文獻

[1]魯迅.故事新編(插圖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62

[2]魯迅.故事新編(插圖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79

[3]王本朝.作為“無物之陣”的流言與魯迅的精神世界[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4]魯迅.故事新編(插圖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61

(作者介紹:陳銀,西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慎獨采薇流言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在網絡流言的驚濤駭浪中,權威媒體如何做好“定海神針”
真相在真相里活著
流言
淺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提升
妖藤
“慎獨”的境界
從“慎獨”看境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