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中弱勢群體的外群體偏好研究綜述

2015-05-30 05:26杜蔚
學理論·中 2015年9期
關鍵詞:流動兒童

杜蔚

摘 要:以外群體偏好為研究對象,選取針對流動兒童和農村大學生的有關外群體偏好研究,進行綜合分析。而目前的研究,更多關注的是流動兒童和農村大學生的人格因素與外群體偏好的相關,例如選取自尊、人際關系等變量。以后的研究可以選取情緒、氣質等其他因素與外群體偏好的相關,更加拓展研究外群體偏好的視野和范圍。

關鍵詞:外群體偏好;流動兒童;農村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B8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6-0036-02

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物質生活條件、權力和權利、社會聲望、競爭能力以及發展機會等方面處于劣勢的一個特殊群體。本文所界定的青少年中弱勢群體是由我國戶籍制度所賦予的農村籍戶口的流動兒童與農村大學生。他們由于先賦角色的原因,在經濟收入水平、社會資源、社會發展機會等方面與城市人口相比處于劣勢,卻因為父母或者自己的努力進入城市生活,時時與城市群體產生比較和接觸,因此他們的生活出現了普遍的適應問題和身份辨認問題。流動兒童因其生活環境的改變和身份地位的尷尬和模糊,處于弱勢;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活和社會競爭中,沒有寬大的人際關系網絡、可觀的經濟基礎,故農村籍大學生在就業、生存等實質問題上都是弱勢。我國這種制度性的身份不同于西方社會種族、性別的僵化,他們可以通過教育、就業等多種途徑進行自由流動,正是這種具有邊界可滲透性的弱勢群體外群體偏好特點也將對我國的教育和人才培養起指導性作用,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建設工作提供新的思考。

一、外群體偏好概述

美國社會學家William Graham Sumner 把群體分為外群體和內群體。并認為內群體會主宰成員的思想,成員對它保持著特殊的忠誠;而內群體以外的其他群體就是外群體。群體偏好是因其群體成員的身份而發生的思想、情感或行為。通常表現為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貶損,人們大都傾向褒獎內群體而貶損外群體。

(一)外群體偏好的內容

1.從內群體偏好到外群體偏好

最早的群體偏好實驗范式是Tajfel 的最簡群體范式,實驗將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要求其中一組中的被試給兩組成員分配錢物,被試明顯給自己所在的群體更多的報酬,盡管被試之間原先并不認識,也未發生社會互動。被試采取最大化組間差異的策略顯示出了對內群體的偏愛,該實驗充分體現了僅僅是細小、人為的范疇化足以使人們產生內群體偏愛。國內學者連淑芳針對上海大學生的群體偏好研究結果也表明:上海人和外地人都存在明顯的內群體偏愛。

然而,國外研究者在一些針對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進行群體偏好的實驗研究中卻發現,弱勢群體對社會優勢階層產生了積極、向往、肯定的態度。例如:1976年,Banks &Curtis讓黑人小孩在白人玩偶和黑人玩偶中做選擇,結果是:黑人小孩會更多地選擇白人玩偶,并評價白人玩偶更好。在領導職位的選舉上,女性其實更支持男性擔任領導職位;老年人在對老年人與年輕人群體的評價上,老年人對自己的群體持有的評價更加消極。

2.外群體偏好的理論解釋

對外群體的積極肯定態度,就是外群體偏好。在其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共有三種。

(1)社會認同理論

社會認同理論對外群體偏好解釋為弱勢群體成員對其群體的低認同感或者根本不認同。越不認同其內群體的成員,發生外群體偏愛的可能性越高。社會認同理論關注的是情境因素的作用,描述了在何種情境下,外群體偏好可能會出現。

(2)社會優勢理論

該理論在解釋外群體偏好時,對社會優勢取向的定義是:對不平等的群體關系的一般期望。按照這種定義,不管其群體成員的地位是高是低,只要其社會優勢取向的水平較高,就會更傾向于保持群際地位差異。所以,不論其群體成員地位的高低,其社會優勢取向水平越高,所表現出的對高地位群體的偏好就會越強,表現出與自己群體地位不符的外群體偏好。

(3)系統公正理論

系統公正理論認為人們傾向于認為存在的社會分配或安排是公平的、合理的,并且順從目前社會的定位與安排。優勢群體將外界對內群體的積極印象內化,更加偏愛內群體;而弱勢群體傾向于接受目前的社會階級定位,認可目前的社會不平等性,同時順從社會安排與社會主流價值,產生了對社會優勢階層的認可和向往,所以更加偏好于外群體。

(二)外群體偏好的研究方法及工具

早期,心理學家們通過創設特定情境,讓被試做出選擇以測查其態度傾向來測查外群體偏好。研究發展到后來,出現了直接的測量方法用以測量外顯群體偏好和間接的測量方法測查內隱群體偏好。

1.外顯群體偏好測量方法

外顯群體偏好一般采用問卷法、訪談法。在西方群體偏好研究中,多針對民族和種族問題,編制出的代表性較強的量表有:現代種族歧視量表、現代種族偏見量表,感覺溫度量表和語義區分量表等。我國學者根據我國的基本實情,修訂和編制出了一些群體偏好量表。呂慶燕、王有智將感覺溫度量表和語義區分量表加以修訂用以研究我國藏族和漢族大學生內外群體偏好效應,唐春芳自編問卷,采用情感體溫計評定方法進行施測,研究了威脅情境下流動兒童自尊對群際偏好的影響。

訪談法,研究者根據研究主題編訂訪談提綱,讓被試針對主題自由直接地發表看法、表達態度。石長慧通過深度訪談的方法研究了12-18歲的流動少年的身份認同及群體偏好問題。

2.內隱群體偏好測量方法

內隱群體偏好測量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IAT,它是通過測量概念詞與屬性詞之間的評價性聯結來對各種內隱的群際態度進行間接測量,測量的指標是反應時。

最近的研究中有采用情感錯誤歸因方法(AMP)以及刻板解釋偏差(SEB)方法。情感錯誤歸因方法是 Keith Payne 在2005年提出的內隱測量新方法,AMP中,情感來自被試對啟動刺激的態度(喜歡/討厭),人們對啟動項的情感會投射到隨后出現的目標項上,因此對目標項的喜惡反應其實是被試對于啟動刺激態度的間接體現。SEB問卷中,設有25個缺少原因的句子需要被試去填充,呈現的半句是一個事件的結果,要求被試根據給定的結果進行歸因,將所有能想到的原因填寫在每題的空白處。

二、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外群體偏好研究現狀

(一)流動兒童的外群體偏好研究現況

近年來的研究結論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得出流動兒童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對城市群體的外群體偏好。唐春芳針對流動兒童的群體偏好的研究表明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都表現出顯著的內群偏好;石長慧在流動少年的群體偏好研究中發現處于弱勢地位的流動少年同時表現出了內群偏好和外群偏好。董蔚楠在流動兒童群體偏好特征研究中得出結論:城市和流動兒童均表現出明顯的外群偏好;而內隱態度上,城市兒童明顯偏好內群,流動兒童的偏好傾向不顯著。丁芳、吳偉等人的研究也得出在流動兒童中確實存在內隱外群體偏愛,對自身所屬群體表現出內隱的消極認同。

這些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結果,可能是由于研究樣本來自不同地區。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區域文化,不同城市對外來流動人口的包容接納能力和態度表現不同。另外,兒童時期人格發展尚未完善,對城鄉差異不敏感,對于社會群體的意識和評價較為模糊,所以表現出內外群體偏好不明顯也是正?,F象。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導致了不相一致的結論。

(二)農村大學生的外群體偏好研究現況

關于農村大學生的外群偏愛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向玲、趙玉芳使用加工分離程序,在研究情境中發現:農村大學生在提取城市群體積極特質詞比消極特質詞時的無意識加工更顯著;說明其對城市群體有內隱偏愛。路恩斌的研究結果發現:農村貧困大學生在內群體偏愛上的得分顯著低于非貧困大學生,顯示出了外群體偏好。孫瀟、張雅明在城鄉大學生群體偏愛的特點研究中得出結論:城市籍和農村籍大學生均表現出顯著的內群體偏愛,農村籍大學生中的女生比男生更偏愛城市群體。陳健源在2013年的研究中得出:農村大學生同時存在內群體偏愛和外群體偏愛,在外顯態度上,外群體偏愛要高于內群體偏愛。孫瀟在城鄉大學生的群體偏愛及其與內隱自卑的關系研究中得出如下結論:無論城市籍還是農村籍大學生,在外顯測量中都表現出更多的內群體偏愛;在內隱測量中,城市籍大學生更偏愛內群體,而農村籍大學生群體態度不明朗。

由此可見青少年弱勢群體都表現出了外群體偏好,認為城市更好,城市群體更加優越。比較流動兒童與農村大學生的外群體偏好特點,不難發現,與流動兒童相比,農村大學生更加喜歡和向往城市群體,這也許是因為農村大學生由于年齡較長于流動兒童,更加能夠知覺到自身與城市群體的差距,同時在大學生活中面臨的經濟狀況問題的比較和擇業困難加劇了他們對在這些方面占有優勢資源的城市群體的偏好。

三、評價與展望

近年來國內心理學界對外群體偏好的研究熱度不斷增加,主要研究對象針對的是青少年弱勢群體,即以流動兒童和農村大學生為對象居多。研究者們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式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自行編制和修訂了一定數量的群體偏好測量問卷和相關資料,豐富了我國群體偏好研究的測量工具也促使研究方法的更加多樣化,促進了群體偏好研究的本土化進程。有關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外群體偏好的一系列研究填補了嚴義娟針對我國的外群體偏愛研究所提出的關注流動人口的心理和弱勢群體的外群體偏愛驗證性研究的空白。

目前的研究中,更多關注的是流動兒童和農村大學生的人格因素與外群體偏好的相關,例如選取了自尊、人際關系等變量。今后的研究可以選取情緒、氣質等其他因素與外群體偏好的相關,更加拓展研究外群體偏好的視野和范圍。另外,也有研究選取了情境因素研究外群體偏好特征,但都著眼于威脅情境這一種消極情境,針對選取積極愉悅情境環境下的外群體偏好研究還是空白。

現有的研究都著眼于不同年齡階段,例如小學生、初中流動兒童、農村大學生的外群體偏好,這幾類群體不免會有重疊,一名流動兒童不斷成長,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為一名農村大學生,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針對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外群體偏好進行縱向追蹤研究,或許可以得出更多珍貴的資料和結論。

參考文獻:

[1]陳吉學.新時期我國社會弱勢群體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3.

[2]向玲.群際威脅情境下弱勢群體的外群體偏愛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3]連淑芳.內-外群體偏愛的內隱效應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5(1).

[4]李瓊,劉力.低地位群體的外群體偏好[J].心理科學進展,2011(7).

[5]孫瀟.城、鄉大學生的群體偏愛及其與內隱自卑的關系[D].保定:河北大學,2010.

[6]董蔚楠.流動兒童群體偏好的特征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7]陳健源.農村大學生群體偏愛及其與疏離感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8]嚴義娟,佐斌.外群體偏愛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2008(3).

猜你喜歡
流動兒童
上海市宜川街道流動兒童免疫接種現況與分析
流動兒童社區教育模式的研究
關于流動兒童融入體育課堂的研究
對流動兒童豎笛校本教材內容選擇的思考
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文獻綜述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淺析流動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方式
我的關懷德育夢
流動兒童更需要關愛
流動兒童良好英語學習習慣培養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