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家庭內部因素為視角淺談親職教育

2015-05-30 02:45張嬌
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核心家庭教養子女

張嬌

【摘 要】當今教育領域提倡一種“三位一體”式教育的結合,即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聯手合作。家庭教育的地位不容忽視,更是由于家庭這個特殊的關系使得其教育子女在其生理、心理、社會化、情緒、道德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取代的位置。親職教育是將家庭教育的成員具體化而對子女實施的一種教育,親職教育越來越受到家庭自身以及社會外界更多的關注與需要,而從家庭內部即從生活方式、家庭關系以及家庭教養方式三方面來探討影響親職教育的因素對于親職教育今后的有效普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 鍵 詞】家庭教育;親職教育;家庭內部因素

一、親職教育的內涵

每個小家庭組成了當今整個社會,家庭的學習持續人的整個生命周期。每個人的人格、價值觀、社會角色等等都要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而在家庭中對兒童影響最大的人就是父母了。美國教育家Dodson 認為,生育孩子和撫育孩子是兩回事,父母并不會自然地擁有撫育子女的智慧和能力,要盡到父母的職責必須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從中可知如何撫育孩子是需要家長學習的,也就是說家長需要獲得撫育孩子的相關教育和訓練。此類教育和訓練就是一種專門針對家長的“家長教育”,即“親職教育”。

林家興在《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中就親職教育的內涵給予如下解釋:親職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它以父母為對象,以增進父母管教子女的知識能力和改善親子關系為目標,是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學校親職專家所開設的終身學習課程。這里所說的受教育對象,既包括現在已成父母的人,也包括那些打算要成為父母的人。親職教育實則應下屬于家庭教育中,前者比后者在說明對象上變得更有針對性,也更加準確。筆者認為,親職教育是在為家長提供有關兒童青少年發展及子女教育教養知識的基礎上,幫助為人父母者形成良好的家長素質和教育子女能力的教育過程。從其教育內容來看,親職教育不僅包括了父母的自身教育,同時也包括了父母對子女教育。

二、親職教育的發展現狀

親職教育并不是一個新誕生的詞匯,在國外,Parental education并不陌生,因為其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美國在親職教育這塊領域發展的尤為顯著。美國親職教育主要是為0~18歲兒童的父母提供服務,尤其重視對0~8歲區間兒童的早期教育,多數已開發出的親職項目或已存在的組織也更加關注此年齡階段。針對幼兒父母來說,美國目前已存在并且影響力較大的親職項目有:父母即教師、Triple-P教養項目、學齡前幼兒家庭指導計劃、難以置信的幾年父母項目等。除美國外,很多國家已經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親職教育,并相繼開發出了本國的親職教育項目。如澳大利亞的家長充權項目在提高家長的教育效能上成績顯著,其著名的STEP在幫助父母更好地掌握較為科學的方法管教孩子方面取得非常好的反響。在我國,親職教育理念在臺灣較為被接受。2003年,臺灣地區立法會頒布了《家庭教育法》,以此將親職教育理念以立法形式最終確立下來,使之有了明確的法律保障。相對而言,大陸教育界雖也有關注親職教育,但更多的形式只是以婦聯和一些專業學會為主,并沒有實現系統、科學的模式,更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來約束親職教育,至今親職教育仍沒有達到一種普適的程度。

三、家庭內部結構對親職教育的需求

隨著社會進程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一些結果,當代家庭也隨之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這些新情況的產生直接導致家長對親職教育的急切需求與關注。家庭結構并沒有固定的分類,但是按照家庭代際層次和親屬關系的標準來劃分是最普遍的。按此標準大體將家庭結構分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聯合家庭、其他家庭(如隔代家庭、單親家庭等)。

1. 核心家庭的需求。核心家庭是指已婚夫婦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家庭內只有三種關系,即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兄弟姐妹關系。由于我國自身國情提倡計劃生育,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所以在我國核心家庭中主要的就是前兩種關系。在核心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是直接的,無外人干涉的且較于其他類型的家庭來說,核心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更全面、更完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意見與目的上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我國的核心家庭中有較大一部分是父母都有工作的雙職工家庭,且社會競爭意識、工作壓力等原因使得父母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遠大于投入到孩子身上的精力。雖然父母知道對于孩子的管教及照顧很重要,但在核心家庭中無人再能抽身看管孩子,這些脖子上掛鑰匙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少年的影響,久而久之出現更多的問題。社會上雖然涌現了很多“托管班”機構,但對于孩子本身,這種單方面的看管只起到“管”的作用,并沒有吸收到更多的“教”的作用。所以,對于核心家庭的父母家長來說,自身學習相關親職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2. 主干家庭的需求。主干家庭是指在一個家庭中有兩代以上,而且每一代只有一對夫婦組成的家庭,也就是說主干家庭是有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與父母和孩子三代組成的家庭。在我國農村仍以這類家庭結構居多,此類家庭的代際關系復雜性直接影響到家庭教育的復雜性。相比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由于祖父輩許多已經退休或者居家為主,在處理家務事及照顧孫輩的問題上直接減輕了父母的負擔,使得父母較有精力管教孩子。在撫育孩子的問題上,兩代教育上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雖然兩代人的出發點都是想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但是由于受到年齡、性格、觀念等不同因素的差異常會導致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上重現沖突。如果處理不好這類矛盾,孩子的是非觀念以及價值觀都會受到影響,往往此類家庭的孩子從小和祖輩的關系好,長大卻抱怨父母對自己疏于管教。此類家庭結構中,父母很苦惱怎樣與祖輩平衡處理教育孩子的問題,對于此類的親職教育更要重視怎么樣教育孩子以及怎么樣協調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3. 聯合家庭的需求。聯合家庭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兄弟姐們各自組成家庭后依然共同生活,即有一個以上核心家庭聯合而成的家庭。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的經濟能力也逐漸提高,聯合家庭越來越少并有了逐漸消失的趨勢。在聯合家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每個核心家庭都在“比”著生活。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是關注于孩子的分數和成績給家長帶來的榮譽感。這種家庭教育方式總會給孩子帶來壓迫感,從小表(堂)兄妹關系在孩子們的潛意識里已經成為一種競爭關系。此類家庭教育結構,父母無意識的言行使得孩子淡化了親情,并且影響了生活的質量。親職教育不僅要單純地提高父母教育的效能,更要在促進家庭親情和睦方面做出貢獻。

4. 隔代家庭的需求。隔代家庭是由祖輩家長對孫輩的看護和教育。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以及在大城市工作的異鄉人由于解決不了一些經濟問題而將孩子的“監護權”暫且外移給老一輩人,祖孫共同生活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父母離開孩子打工這是現實生活中暫時解決不了的實際問題,祖輩家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年輕父母解除了后顧之憂,但是隨之而來也引發了一些問題的產生。由于隔代教育對孫輩有著更多的寵溺以及更大的“代溝”,這種教育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為中心或者自我封閉等不良心理情緒。且父母長時間沒有陪在孩子身邊而并不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尤其是孩子心理方面的成長,多數家長只是選擇了以物質補償表達父母之情。這種對物質有求必應的教育模式一旦形成一種習慣,孩子只會變得更加任性、冷漠的索取,且不滿足其條件就會向父母發脾氣,孩子根本體會不到來自禮物背后父母對自己的愛。親職教育講究的是用科學的方法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并不是所有以愛之名的舉動都是對的。

5. 單親家庭的需求。單親家庭最明了的意思就是指不完整的家庭,具體是指因夫妻離異或一方去世,由母親或父親一人與孩子組成的家庭。在單親家庭中孩子經常分為兩類發展,一是孤僻消沉型,二是爭強好勝型,這都是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單親家庭的父母更應該照顧到孩子們敏感的內心世界,不能因為家庭的不和諧因素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發展。親職教育對于此類家庭更是不能缺失,既然家庭的不完整已經彌補不回來,家長更有責任去了解和學習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方法。

四、家庭內部因素對親職教育的影響

家庭不止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生命的開始,對于父母更是一種新角色轉換的地方。家庭環境需要每個成員的營造,同時家庭環境也影響著每個成員的個性以及心理發展的方向和程度,尤其是對子女的影響更是相當廣泛。親職教育,由于其主要是一種指引父母如何扮演角色、調整親子關系以及認真教育子女的社會教育活動,因此,其實施的主體主要是社會教育機構或相關部門。相對從社會角度來談應給予家長什么樣的親職教育,筆者認為要使得親職教育理念被大眾所重視以及將親職教育有效實施起來更重要的還是取決于家長的自身行動。而家長一言一行習慣的養成則是來自于家庭中所表現出來的生活行為,這也是日后親職教育得以有效運行起來的出發點。下面就從家庭內部因素分析一下影響親職教育的三方面因素。

1. 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家庭中的各種生活活動的典型,其包括家庭生活觀念、家庭生活活動和家庭生活條件三個基本要素。人們常說的“家風”或“門風”就是指家庭生活方式,孩子在某種家庭生活方式下生活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在家庭生活方式中主要以家庭家庭消費方式、家庭閑暇方式、家庭勞動方式、家庭交往方式等方面對子女身心發展起著直接影響的作用。家庭生活方式影響兒童社會化進程的內在機制和外在表現是緊密相連的。家庭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是社會價值取向的一個縮影,兒童透過這個縮影形成了了解社會的基本觀念,并對其日后的社會行為習慣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每個家庭都應積極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并選擇兒童喜歡和能接受的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將教育滲透到生活之中。

2. 家庭關系。在家庭關系中最常見的關系就是夫妻關系及親子關系。家庭關系的和睦程度與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直接的關聯性。家庭成員之間親密溫暖的感情,使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懂得去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反之,家庭關系的沖突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夫妻之間要學會和諧相處,努力給予子女一個安全的充滿愛的空間。親子間的有效溝通也是教養子女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環節,隨著子女的成長,其自身的獨立意識與父母的傳統的教養意識發生正面或者側面的沖突,此時更需要家長控制好情緒,并學會科學有效地與子女溝通,拉近兩代人的距離。

3. 家長教養方式。家長教養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對子女實施教育和撫養時通常運用的方法和方式,是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家長由于自身素質、經歷、對兒女的期望不相同,導致在選擇教養方式上都會有側重點。我國學者大多利用“關愛”與“權威”兩個向度將家長的教養方式分為四種主要的類型,即民主權威性、絕對權威型、嬌慣溺愛型、忽視冷漠型。但無論家長采取什么樣的教養方式,這都將影響到子女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效果。家長如若選擇了不恰當的教養方式,當孩子出現了問題只會一味地怪孩子,這樣的結果會直接導致教育的失敗,親子的疏離。所以,對于親職教育來說,父母如何直接甄選或者外界指引父母一個科學、合理的家庭教養方式是一個最基本也是最值得研究的問題。

五、總結

綜上所述,對于親職教育的需要是多元的,但是來自家庭結構內部的因素還是最為主要的,且能夠影響家庭內部結構的因素也是眾多的,文中所討論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關系、家長教養方式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從現實角度看,關于親職教育,目前民眾對其的需求與如何去實施是不平衡的一種關系,因為我們國家還沒有成形的相關系統的理論支持去指導家長去做親職教育。所以,如何將親職教育的理論研究層面更加深入、系統、科學,如何將理論運用于入具有操作性的實踐層面,將是親職教育今后有效普及的最重要的前提基礎。

參考文獻:

[1]蓋曉松,王海英.我國親職教育的發展狀況與推進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2]沈蓓緋.臺灣地區《家庭教育法》的內涵及實務推展模式[J].教育發展研究,2010,(23).

[3]李璐,蔡迎旗.美國針對幼兒父母的親職教育及其啟示[J].教育導刊,2014,1.

[4]趙忠心.家庭教育學——教育子女的科學與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吳航.家庭教育學基礎[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核心家庭教養子女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教養方程式
古人并非多子多福
安岡章太郎文學探源
教養,就是選擇做個更好的人
對Hmongb從“家”到“村”的形成研究
十二位果敢媽媽不同尋常的教養筆記
我國家庭結構變遷的社會影響與政策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