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知識分享研究述評

2015-05-30 02:45周晶晶
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人際因素研究

【摘 要】教師知識分享作為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和工作績效的關鍵因素,日益受到教育界知識管理關注的焦點。本文對國內外教師知識分享的研究狀況進行綜述,包括概念、結構與測量、前因變量和結果變量等等。未來的研究需涉及更廣泛的教師群體,并開展教師知識分享的結構與測量,探索更多結果變量的實證研究。

【關 鍵 詞】教師;知識分享;測量;前因;結果

教師知識分享是教育界知識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也是教師個體的一項關鍵活動。教師進行高效知識分享,是促進學校競爭力提升、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如果教師群體成員的知識得不到共享,將導致已有知識的貶值和浪費,阻礙學校組織知識的更新和增值,失去學校發展的生機和活力。①鑒于此,本文就國內外對教師知識分享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期明細教師知識分享研究現狀,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教師知識分享概念的內涵

Senge從“學習”的視角解讀知識分享不僅包含分享的意愿,還包含愿意幫助對方了解知識的內涵及從中學習,進而轉化為他人的知識,并發展成個人新的行動能力。②Davenport從“市場”角度認為,知識分享不合乎個人常理,當個體認為自身的知識有價值而且是重要的競爭資源時,就不會輕易愿意分享,以免喪失自身的競爭優勢。③Hendriks從“溝通”的觀點來描述知識分享,是知識擁有者和知識接受者通過溝通,以共享事實、觀念和態度的過程。④國內對教師知識分享的研究大多是立足于Senge的“學習”視角。鄧志偉認為教師的知識分享是指知識傳播者的教師與知識重建者借助知識傳播的媒介或人群間的直接互動推動彼此間知識的流通、轉移、交流、溝通、協商,達成知識的分享。⑤周成海、王江濤等人認為教師知識分享是一個教師專業知識外顯、傳遞、吸收和重構的互動過程。⑥⑦

國內研究者對于教師知識分享的界定都從過程導向出發,強調知識分享的“互動性”,重視教師知識分享后對知識的吸收轉化和重建能力,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現有研究很少有從知識分享的內容導向出發的,未提及教師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分享。此外,概念界定多從知識分享行為入手,目前研究缺乏從知識分享意愿角度引申界定知識分享行為。

二、教師知識分享的測量

現有研究中對知識分享的測量開發大多集中在企業組織中,而以教師為對象的知識分享量表的開發,臺灣學者的研究貢獻較大。

徐楊順將組織中知識分享行為劃分為三個維度:分享個人知識、分享學習機會、鼓勵他人學習,分量表信度分別為0.89,0.86,0.72,總量表信度為0.93。⑧李應宗按知識分享行為的內容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劃分為四個維度,分別是分享個人知識、學習機會、促進學習動機和分享教學知識,信度系數分別為0.77,0.86,0.88,

0.71,總量表信度為0.92。⑨江滿堂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劃分為五個維度,分別是擴大共有知識、應用資訊科技、建立知識檔案、參與專業互動、追求專業成長。⑩林鉦棽等人按照分享內容將知識分享行為劃分為系統結構知識分享行為、人際關系知識分享行為和工作任務知識分享行為三個維度,信度均大于0.7。{11}相比臺灣地區,內地在教師知識分享的測量方面研究較少, 僅檢索出兩篇相關研究,周明潔、張建新對298名中學教師的測量顯示,教師知識分享行為為四維度:離線接受、離線轉移、在線接受、在線轉移。{12}周晶晶、蔣松貴將教師知識分享劃分為四個維度:促進學習機會、分享教學知識、參與專業互動、利用校園網絡,信度系數分別是0.94,0.82,0.85,0.80,總量表信度是0.92。{13}

可見,理論界對于知識分享的測量尚未達成共識,測量問卷缺乏聚焦。而立足企業員開發的知識分享問卷是否可以直接引用到教師領域,還有待檢驗。

三、教師知識分享行為的相關研究

(一)教師知識分享的前因變量

影響教師知識分享的前因變量主要包括個體特征因素、內在動機因素、人際因素、組織因素和技術因素等五個方面。

1. 個體特征因素。黃勢民對54所公立小學300位教師的調查顯示:性別對教師知識分享具有顯著預測預測力;女性教師在知識分享的表現較男性教師為佳;年齡、教育程度與任教年限對知識分享則無顯著差異。{14}但江滿堂和趙淑美的研究結果恰好相反。江滿堂的研究表明教師知識分享因性別、年齡、學歷、教齡、職務和學校規模的不同有顯著差異;其中男教師及主任職務的教師分享意愿較高。⑩趙淑美的研究也認同學歷和教齡在知識分享上有顯著差異,其中最高學歷位研究生以上的教師有較高的知識分享表現;教齡在26年以上的資深教師,分享個人內在知識的意愿及行為較高;男性及兼行政職務的教師知識分享表現更為積極,且對組織創新氣氛知覺較正向。{15}王江濤對9所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252名教師調查表明:女教師對知識分享的認同感覺和主動性要高于男教師,出于競爭和自我利益保護意識,男教師的知識分享顯得更為保守。⑦

2. 內在動機因素。Sirkka發現個體知識產權的觀念、分享的傾向性等因素對知識分享有影響。{16}Lin和Lee研究表明,個體對知識分享行為的態度、主觀準則和感知行為控制會對其知識分享行為的促進意圖產生顯著影響,而分享意圖進而會對知識享行為產生顯著影響。{17}曹科巖對高校教師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影響知識分享意愿和知識分享行為的重要因素是知識分享動機,分享意愿在知識分享動機和知識分享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不同知識分享動機(自我效能感、樂于助人、組織報酬、互惠)與知識分享意愿和知識分享行為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18}高冬東等人對400名中小學教師的測試研究顯示:職業認同對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之間具有中介作用,并收到組織支持感的調節。調節作用表現在教師的組織支持感越高,職業認同感對知識分享的影響作用就越大。{19}宮延軍對高中教師知識分享的調查顯示教師的惰性、獨享壟斷、認知結構差異是知識共享的主要障礙。王江濤的研究還顯示教師個人的成就感、個人心血結晶、 嫉妒因素對知識分享影響程度非常顯著。{20}

3. 人際因素。彭飛霞通過對215名幼兒教師的人際信任與知識分享關系研究表明:人際信任中的情感信任和認知信任和知識分享意愿與動機呈正相關。{21}馬華維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師上級信任與知識分享質量正相關,上級信任的公開維度與知識分享的努力維度正相關。{22}王江濤的研究也證實人際信任因素對知識分享狀況程度具有顯著的預測力。⑦臺灣學者江滿堂⑩、陳淑{23}、余炎和{24}等在研究中也證實人際關系與知識分享呈正相關性。

4. 組織因素。李應宗的研究表明組織文化中的支持型文化和創新型文化對知識分享具有顯著正相關。{25}江滿堂的研究指出,校長領導策略對教師知識分享有解釋作用,影響教師知識分享因素包含領導策略、學校氣氛、人際互動和人格特質等,其中以校長領導策略影響最大。⑩黃勢民{14}、石啟宏{26}的研究都指出組織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的顯著影響。趙淑美研究指出,組織創新氣氛中的工作自主性與團隊支持對教師知識分享影響最大。{27}楊紅玲對223位高職教師的研究顯示學校氛圍對教師隱性知識分享行為有正向影響。{28}趙娟對中學教師的研究證實組織信任與知識分享動有顯著正相關。{29}宮延軍研究還指出,領導管理包括組織結構、激勵機制、投入產出合理性是影響教師知識分享的主要障礙。但他的研究僅對數據做了描述分析,未對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展開深入研究。{20}譚玉紅通過個案進行案例研究指出,領導者支持、激勵機制和學校文化是學校知識分享的主要推動因素。{30}

5. 技術因素。技術視角主要關注信息與通訊技術(ICT)等溝通技術對知識分享的激勵影響。如Hendriks研究表明ICT對員工知識分享行為既有保健效應,也有激勵效應。④Soonhee Kim, Hyangsoo Lee研究發現IT技術設備對知識分享能力有非常顯著的影響。{31}余炎和研究指出資訊科技對小學教師知識分享有較大影響作用。{24}Yuen & Ma在對94名教師的調查中發現,教師的網絡知識和網上學習能力影響個體的知識接受,進而影響個體在知識分享行為中的進程。{32}

綜上,我們可以把學術界目前為止探索的教師知識分享前因概括為個體特征、內在動機、人際因素、組織因素和技術因素等五個方面。其中個體質特征因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采用的量表不同而各有差異;人際因素主要是人際信任和人際互動;組織因素可劃分為組織文化、學校氣氛、領導風格、組織結構、激勵機制等。

(二)教師知識分享的結果變量

1. 教師專業成長。石啟宏通過對462小學教師的調查顯示:教師知識分享對整體教師專業成長有顯著的預測力。教師知識分享在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成長間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果。{26}國內學者周成海⑤、鄧志偉⑥等從理論研究角度對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做出評價。

2. 教師職業倦怠。周明潔、張建新對298名中學教師的測量顯示,教師的知識分享行為對職業倦怠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即教師的知識分享行為越多,其職業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小。{12}

3. 教師工作績效。馬華維等人(2012)從知識分享的兩個維度:分享質量、分享努力來研究與工作績效的關系,對168名教師的研究表明:教師自身知識分享努力水平與工作績效呈顯著正相關;但知識分享質量與工作績效的相關不顯著。{22}這說明組織層面的心理變量(知識分享質量)不如個體層面的心理變量(知識分享努力)對個體行為結果(工作績效)的影響大。

可見,目前涉及由教師知識分享引發的結果變量的探索還很有限,這也預示著將知識分享作為前置變量,研究由此引發的結果變量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知識分享理論還需要更多針對知識共享的結果的研究結論來豐富和充實。

四、研究展望

雖然目前知識分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豐碩,但從國內研究成果開看,其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等方面都還有很大突破空間。

(一)改進研究方法

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實證研究為數不多,僅有的實證研究中的測量量表都改自企業量表,缺乏公認的權威測量量表。國內研究應參考臺灣地區在教師知識分享方面的研究方法,開發科學有效的測量工具,實現測量方法的聚焦和各種研究成果相互融合。

(二)擴大研究對象

目前教師知識分享的研究對象相對局限在一個較狹隘的范圍,主要集中在幼兒、小學教師群體。今后研究應涉及到更廣泛的教師群體:如中學教師、職業學校教師、高校教師等。

(三)豐富研究內容

其一,對教師知識分享概念的界定。迄今為止,對知識分享行為的定義和結構等還沒有同意的說法,導致研究呈現多樣化、多維度。因此,對教師知識分享的界定問題有待深入研究探討,早日達成共識。

其二,對教師知識分享的前因變量研究。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從人際因素和組織因素來探究。對個體動機因素、社會文化及技術因素的研究有限,這些因素對知識分享的影響關系還有待論證。

其三,對教師知識分享的結果變量研究。目前的實證研究中有極少一部分提及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教師工作績效和職業倦怠的關系,但更多的研究是從理論角度分析其結果,缺乏經驗研究的支持。如,教師知識分享會增強其對組織的價值強感知,進而增強教師的組織自尊;成功的知識分享經歷會促進教師的相互信任;教師知識分享行為還會很大程度地促進組織績效的提升等,在現有的研究中還未有涉及。深化現有教師知識分享的結果變量研究并挖掘其他結果變量,勢必會極大地豐富教師知識分享理論和實證研究。

注釋:

①李春玲,肖遠軍.教師群體知識共享的障礙與管理對策[J].當代教育與科學,2005,(22):29~30.

②Senge, P. M. Sharing Knowledge. Execultive Excellence[J].1997,14(11):17~30.

③Davenport, T.H, 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M].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97.

④Harris, D. B, Creating a Knowledge Cen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1999,9(15),http://www.htcs.com/ckc.htm.

⑤鄧志偉.知識分享行為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科學,2006,8(4):47.

⑥周成海.教師知識分享:困境與出路[J].中國教育學刊,2006,11:63~65.

⑦王江濤.中職教師知識分享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市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為例[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8.

⑧徐楊順.知識分享意愿,組織公平與信任關系之研究[D].臺北: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2001.

⑨李應宗.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D].臺北:國立臺北師范研究所,2002.

⑩江滿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行為意愿影響之研究[D].屏東:國立屏東師范學院,2004.

{11}林鉦棽,蕭淑月,何慧清.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下組織支持、組織躬行表現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信任與關系為切入點[J].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005,5(1):77~110.

{12}周明潔,張建新.中學教師的知識分享與職業倦怠的關系[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8(16):726~727.

{13}周晶晶,蔣松貴.教師分享教師知識分享行為結構探析及問卷編制[J].教學與管理,2014,7:50~53.

{14}黃勢民.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D].臺北:國立臺北師范學院,2004.

{15}趙淑美.屏東縣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知識分享關系之研究[D].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8.

{16}]Sirkka L. Jarvenpaa, D. Sandy Staples, Exploring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Ownership of Information and Expertis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1(18):151~183.

{17}Lin H F, Lee G G. Perceptions of senior managers toward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J].Management Decision, 2004,42(1):108~125.

{18}曹科巖.不同動機因素對教師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機制——基于廣東高校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4,4:51~55.

{19}高冬東,喬紅曉,李曉玉,高昂.誠信領導對教師知識分享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效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5(22):914~916.

{20}宮延軍.高中教師知識共享解決策略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21}彭飛霞.幼兒教師人際信任與知識分享的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2}馬華維,陳鵬,姚琦.教師上級信任、知識分享與工作績效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2,35(1):340~345.

{23}陳淑.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D].新竹:國立新竹師范學院,2003.

{24}余炎和.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之研究[D].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2004.

{25}李應宗.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D].臺北:國立臺北師范學院,2002.

{26}石啟宏.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知識分(下轉39頁)(上接73頁)享及教師專業成長之關系性研究[D].鄭州:中原大學,2007.

{27}趙淑美.屏東縣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知識分享關系之研究[D].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8.

{28}楊紅玲,王玉潔.學校氛圍對高職教師隱性知識分享行為之影響——以人際信任與分享意愿為中介變量[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1):24~26.

{29}趙娟.中學教師組織信任與知識分享意愿的關系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

{30}譚玉紅.學校知識管理中的知識共享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5.

{31}Soonhee Kim, Hyangsoo Lee.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employee knowledge-sharing capabiliti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6,66(3):370~385.

{32}Allan H.K. Yuen, Will W .K. Ma, Knowledge sharing and teacher acceptance of web based learning system[J].http://www.ascilite.org.au/conferences/perth04/procs/pdf/yuen.pdf.

猜你喜歡
人際因素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解石三大因素
搞好人際『弱』關系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從《戰國策》看人際傳播中的說服藝術
短道速滑運動員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詞的人際功能探討
由人際代詞與非人際代詞的對立看語體分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