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安全視域下的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經營創新策略

2015-06-15 01:05楊大蓉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糧食安全創新策略現代農業

摘要:糧食安全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城鎮一體化戰略的推進給中國糧食種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對糧食安全戰略進行解讀的基礎上,對世界其他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保障的做法進行了分析和借鑒,對糧食安全在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的風險體現也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大糧食種植設施投入、完善金融支持、鼓勵科技創新策略以及加快職業農民培育等策略,實現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經營創新。

關鍵詞:糧食安全;現代農業;企業;經營體系;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 F3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4-0426-03

收稿日期:2014-06-0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編號:12YJC880135);江蘇省教育規劃項目(編號:B-b/2013/03/039)。

作者簡介:楊大蓉(1977—),女,遼寧沈陽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研究。E-mail:maxronger@163.com。

中國城鎮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糧食保障也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人物?!?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要求在糧食供給的數量安全基礎上重視質量安全。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推動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國主要糧食產區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力量不均衡,普通農戶家庭種植規模小,市場信息獲取能力低,生產種類和市場供給較穩定,對農村地區自我糧食需求保障效果明顯。在城鎮一體化進程中,土地經營權大量流轉,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經營規模明顯增加,但是仍然存在粗放型生產方式為主的局面,流轉土地沒有發揮應有的生產力。 部分省份在農業機械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如何更快更好地應用新技術、現代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是保障糧食安全,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糧食安全戰略內涵解讀

1.1 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內涵

糧食對于我國國計民生和居民生活質量至關重要。糧食的數量和質量對社會穩定、國民健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密切。 城鎮一體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流動造成的鄉村“空心化”、傳統農業盲目追求產量造成的土地生態環境惡劣等因素對中國糧食安全敲響了警鐘。農業現代化發展須要立足糧食安全,才能實現農村的穩定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城鎮化進程的順利實施。

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很多,涉及糧食生產及流通領域,與農業生產主體的觀念、生產設施、勞動力結構以及經濟效益、市場供求等都有關。自然條件對產量以及生產各個環節有較大的影響作用,但是在沒有災害性氣候的情況下,科技手段對于穩定糧食產量成效明顯。此外,科技因素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使農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作用降低,農藥化肥、水利灌溉、智能大棚和太陽能溫控等技術有效促進了糧食的增收。但是科技因素是把雙刃劍,單純產量增加的同時也會造成土地生命力的過度開發及負擔過重,造成農業生態的破壞。 因此,解決糧食安全需要大量高素質的職業農民,在掌控和推廣農業科技的同時,保護農業生態,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推進。

1.2 糧食安全戰略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作用

糧食數量的保障和質量的提高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在土地流轉背景下,規?;?、科技化和機械化成為提高農業生產率的重要途徑,但是傳統的零散農戶在經營策略、信息獲取和市場策略方面都不具備條件。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農業先進科技吸收能力強,土地規模較大,對農村農戶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顯著,對糧食主產區提高糧食種植積極性和科技性、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家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農民家庭為基礎,鼓勵掌握農業生產技術的農戶進行規?;a,同時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組織和帶動農戶把握市場信息[1],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和收入,給現代農業打上職業化、科技化和體面化的標簽,讓農業產業成為保障糧食安全、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的產業,通過糧食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借助龍頭企業和家庭農場改善農村環境。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構建方興未艾,在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和農業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基礎上,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觀念和素質、科技運用能力和生態意識均對糧食安全戰略的實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2]。

2 糧食安全戰略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2.1 土地資源豐厚的國家

這類國家以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等國為代表。這些國家人均耕地面積較大,糧食產量和出口量高。美國農業經營主體以家庭農場為主,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大。美國家庭農場率先實現了高度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的雙向透明化、生物技術的推廣化,同時注重校企合作,實現農業科研、技術應用和農戶指導等功能。美國的生產經營主體擁有網絡技術服務平臺等信息中心,市場需求、價格和競爭情況可以由生產經營主體掌握,以實時調整生產經營決策,保障糧食產量。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農業現代化、農場化水平較高,土地資源的優厚讓這些國家在糧食安全方面的壓力轉移到保障糧食的國際競爭力和農業生產主體收益的穩定性中去[3]。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還借助較完善的法律手段,政府政策的干預機制作用較小。

2.2 人口密集型國家

日本、韓國等國家人口相對密集,人均耕地面積小,糧食安全壓力相對較大。這些國家糧食進口數量較多,糧食安全的戰略重點集中在通過體制和政策、市場扶持來實現對農業生產的支持,穩定糧食產量,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程度。這些國家為了保障國民糧食需求,保障社會穩定,行政手段成為干預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政策指導下,農業領域大量應用先進科技手段,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率,水利灌溉、節水節能也成為土地集約化發展的重要模式。政府通過對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生產補貼、農田生態保護以及糧食流通和物流領域的法律、技術保障,全方位實施糧食保障策略[4]。

2.3 糧食供應充裕的國家

法國、英國等國家地處西歐,人口數量與土地數量比例均衡,人均土地面積充裕,經濟發展和農業地位都處于中等水平,糧食保障穩定,供求矛盾不明顯。在全球糧食關系波動的情況下,受到糧食價格變動的影響,這些國家也逐漸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在確保國家糧食穩定的戰略實施中,其主要措施的制定要在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框架下進行構建,國家給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業企業進行大額補貼,同時實行農產品貿易保護,通過對國內的生產鼓勵政策和對外的貿易調節政策,實現糧食安全[5]。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不論是土地資源豐厚的國家,還是人均土地面積緊缺的國家,糧食安全在各國農業政策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各國糧食安全策略雖然種類不同、各有特色,但政府補貼以及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扶持在各個國家都是必要和重要手段。自然資源因素、農業科技因素、市場競爭因素以及經營體制因素都是各國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途徑。

3 糧食安全在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的風險體現

3.1 土地流轉后經營主體的土地用途變化風險

中國糧食有幾大主產區,主產區自然氣候、土地資源和水利條件適合糧食生產,同時也能滿足各種不同經濟作物的生產。在土地資源有限的約束條件下,擁有土地經營權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作物選擇上往往存在矛盾。糧食安全要求種植品種合理安排,實現一定規模的糧食播種面積,保障糧食種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土地經營權承包者認為,苗木花卉、果樹、畜牧業等都屬于可以隨意調整的范疇,如果經營主體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則出現土地流轉之后,經營主體大量改變土地的糧食種植用途的風險。土地種植結構的轉變,會對原有糧食產區的土地條件和豐厚程度造成較大的影響,短期內很難恢復糧食種植,為糧食安全帶來隱患[6]。在部分地區土地承包流轉中,經濟作物產量和地域增加,反而會造成糧食種植面積迅速下降。

3.2 盈利性生產目標造成耕地生態條件惡化風險

土地流轉形式種類較多,出租、入股、互換等多種形式在土地規模經營中,有效增加了土地使用的方式。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將承包土地集中耕作、統一使用,實現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出量的增加。流轉土地農用地用途依舊,但在盈利性生產目標主導的經營主體運作中,土地種植條件也會發生較大變化,為糧食安全留下隱患。部分流轉土地承包期限較短,經營主體看重經濟目標,追求短期獲得利潤最大化,忽略對耕地的生態保護和自然設施的養護,優先考慮土地施肥和開發帶來的經濟利潤,對糧食生產用耕地造成破壞,改變糧食種植環境。

3.3 糧食種植意愿降低帶來的糧食產出數量降低的風險

土地流轉主要發生在農戶之間、農戶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農戶與專業種植大戶之間。規?;?、機械化種植能夠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農民收入,農民收入的提高是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生產意愿的主要動力之一。部分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用地被養殖業、生態觀光、休閑、創意農業等新興農業生產模式驅動,流轉到現代農莊和示范區使用。經濟作物與糧食種植的收益差異,對廣大農村的糧食種植意愿造成較大的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紛紛選擇投入產出高的經濟作物種植,從而改變良田用途。此外,農戶流轉承包地存在大量協議不規范現象,甚至口頭協議缺少對糧食種植的書面合同約束,難以實現糧食種植的規?;?。

4 中國糧食安全視域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4.1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目標

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維持社會穩定,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在城鎮一體化快速推進的情況下,中國的糧食安全必須依靠現代農業來實現?,F代農業的主要承擔者是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如何保障我國糧食自給率,降低糧食進口量,成為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構建現代新型生產主體,以及避免加劇世界糧食緊缺的重要目標?,F代農業不再是傳統農業經濟的小戶模式,而是要通過土地規?;\作以及農業合作,實現農業生產優勢互補,縮小地域農業資源差異,增加糧食供應的數量和質量[7]。 我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促進糧食安全,要依靠農業科技、經營模式創新以及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訓來完成。農業教育、農業科技和農機推廣是相輔相成、共同作用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技術、農產品安全意識能夠有效將農業資源和投入轉化成生產力。我國地域遼闊,土地豐厚程度、人口密集程度、水資源約束限制水平都千差萬別,因此,在實現糧食安全的道路上,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構建的重要手段是依靠科技創新,發展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生態肥料、科學灌溉等方面實現突破。

4.2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設困境分析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數量逐漸增加,投入逐步增大,但與地域農業特點和生產模式相匹配的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組織創新并沒有同步發展,仍然存在生產經營主體管理隊伍家族化、空心化等問題。部分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經營耕地面積迅速增加,開拓了大量閑置土地或荒地,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從糧食安全角度來看,仍然存在隱患。部分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前期投入較大,管理觀念陳舊,糧食生產和經營以經濟利潤為主要目標,追逐市場價格、成本波動而隨意變動生產計劃,追求市場利益較大的農產品種植,忽視了糧食安全需求[8]。為了實現經濟效益,往往加大對土地農藥和肥料的單一投放,在土地生態養護、耕地輪作、休耕、調整和施用綠肥等保護措施方面投入較少。這些做法損害了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對糧食穩產和增產存在威脅。長三角等地區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雖然已經采取了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糧食的保管和存儲效率,但是在晾曬、烘干糧食處理的基礎設施方面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4.3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趨勢分析

經濟高速發展帶來農村人口的迅速流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較快的地區面臨職業農民短缺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相對緩慢的問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雖然在項目選擇、技術扶持等方面獲得了政策上的幫助,但是地域水利灌溉、設施農業、鄉村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仍然相對薄弱,對自然災害的風險抵御能力較弱。懂技術、懂管理、懂市場、熟悉網絡的現代農業建設技能型人才隊伍還須繼續培育,農業科技信息雖然不斷更新,但是研究機構、高校與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分享水平不高,導致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無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實現自我服務。要實現糧食安全戰略,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農業組織化、產業化程度都需要提高,職業農民的產業發展意識、農產品質量安全觀念、現代管理水平和科技轉化能力都需要大幅提升。

5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構建的創新策略

5.1 加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糧食種植設施投入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職業農民或農戶家庭為單位,對中國精耕細作的農業種植文化較熟悉,職業農民掌握農業科技,把握市場信息和耕地養護知識。根植于農村帶給其特殊的糧食生產情感,對糧食生產的穩定性產生作用。在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和體系的同時,應該保障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農用糧食機械、糧食曬場、儲備倉庫等設施建設,保障糧食生產及農用機械附屬設施用地。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土地流轉之后的水利、電氣、交通的配套建設和相關財政補貼。各個地區的農業管理部門應該根據糧食品質、生產實際成本調整扶持力度,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質量檢測、 病蟲害防治、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等措施[9]。

5.2 完善金融支持策略,提高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效率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獲得土地承包權之后,前期投入較大,對科技、人力等要素的投入力度大,融資是發展中的瓶頸之一。融資困難造成部分生產經營主體以短期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造成對糧食種植面積和品種的減少。因此,想要鼓勵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借助科技和土地規模優勢,保障糧食安全,就必須在政府的金融支持力度和融資方法上進行創新。針對地域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發展階段,建立發展專項資金,對從事糧食種植的經營主體進行專項貼息和財政扶持。鼓勵以糧食產量和質量提升為目的的生產技術升級,改善融資環境,加快正規和非正規渠道的農業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發揮農業信用擔保公司作用,簡化貸款手續,降低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融資門檻,統籌安排資金供給。

5.3 鼓勵科技創新,提高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市場競爭力

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平臺建設對于促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構建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加快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科技應用和推廣力度,搭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校企合作實現多樣化科研合作,積極引導和加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與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技術攻關和合作活動,針對糧食生產關鍵技術和科技應用模式展開試驗和示范區域建設,提高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市場競爭力,穩定和加大糧食生產的數量和質量。在提升糧食質量方面,應加大對新型農業生產主體農產品生產的安全意識和企業社會責任培育,避免因為農藥和肥料的盲目添加造成的土地生態破壞,加強食品安全意識的傳播和監管力度,借助組織體制建設和意識優化以及人才帶動來實現糧食質量的穩步提升。

5.4 大力開展職業農民的孵化,提高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組織程度

借助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農村與農民的接觸渠道,在教育部門的規劃和協調下,借助農村媒體向職業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的指導,實現糧食生產的普及性教育。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農產品市場信息以及信息收發終端進行糧食市場、價格和消費心理和需求的講座和分析,為職業農民進行種養殖指導,增強職業農民的市場應變能力;同時將實用技能編輯成冊,向農戶和農村發放,最大限度地讓農業教育資源在最大范圍內發揮效應,建立農村農民的終身教育系統。除了對農村農戶展開的普及性培訓,還應該在長期的學歷教育上進行突破,以實現長期、穩定的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輸送專業人才,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農村建設的情況較復雜,糧食生產的地域特點、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職業農民的孵化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不能生搬硬套,隨波逐流,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和內容選取方面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建立科技轉化中心,推動科研成果在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的率先應用。

參考文獻:

[1]黃祖輝,俞 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

[2]張曉山. 創新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J]. 中國國情國力,2013(3):10-12.

[3]李永偉,吳修波,于善增,等. 積極發展家庭農場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J]. 科技致富向導,2013(30):210,217.

[4]劉建華.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與思考[J]. 北京農業,2013(30):261-262.

[5]侯立軍. 基于糧食安全視角的糧食行業結構優化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13(4):81-87.

[6]謝小蓉. 我國糧食安全的多維觀察[J]. 企業經濟,2013(2):133-136.

[7]郭曉鳴. 中國糧食安全的遠憂與近慮[J]. 農村經濟,2013(2):3-6.

[8]王國敏,楊莉蕓. 我國糧食生產主體行為的經濟學分析——基于糧食安全的角度[J]. 青海社會科學,2010(2):26-29.

[9]魏君英,何蒲明. 基于糧食安全的糧食生產與農民收入關系的實證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09(6):100-101.

猜你喜歡
糧食安全創新策略現代農業
“用好現代農業科技,多種糧、種好糧”
現代農業離不開化肥
砥礪奮進 打造現代農業強市
現代農業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互動與互補:《新周刊》微博傳播策略淺析
國有企業集團內部控制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