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地區農民收入結構性動態變化分析

2015-06-15 02:30李澤慧黎興強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面板數據三亞市??谑?/a>

李澤慧 黎興強

摘要:在對海南省??谑?、三亞市農民收入結構對比分析的基礎上,采用靜態和動態偏離-份額法對海南省2008—2012年的農民收入結構型動態變化進行探討。結果發現,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占比呈現下降趨勢(盡管其占比仍然高于其他收入占比),而工資性收入逐步上升,成為??谑?、三亞市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靜態偏離-份額分析顯示,??谑修r民收入的結構優勢高于三亞市,財產性收入結構優勢明顯,對收入增長貢獻較大,雖然??谑?、三亞市的工資性收入增長速度較快,但結構劣勢亟待改善;兩市家庭經營性收入結構偏離分量對收入增長貢獻方面,三亞市為正,??谑袨樨?,結構優勢不突出;轉移性收入結構優勢方面,??谑懈哂谌齺喪?。動態偏離份額分析顯示,??谑?、三亞市的收入增速在增加,競爭劣勢減弱,優勢增強。因此可見,加快提高工資性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轉移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穩定家庭經營收入對協調好??谑信c三亞市農民收入增長差異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農民收入結構;財產性收入結構;轉移性收入結構;偏離份額分析法;??谑?三亞市;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4-0450-05

收稿日期:2014-10-2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編號:13BKS077);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12105)。

作者簡介:李澤慧(1993—),女,云南大理人,本科生,主要從事農村與區域發展、土地規劃與評估研究。E-mail:lzh1181956481@126.com。

通信作者:黎興強,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農村與區域發展、旅游開發與管理研究。E-mail:plplan@126.com。

2010年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海南省的旅游業已經取得快速的發展。旅游產出在GDP中所占的比率已經超過10%,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統計數據表明,海南省的GDP對旅游收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旅游收入對經濟的拉動效果越來越顯著[2],其中???、三亞兩市已經成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重要地區。2012年??谑泄步哟^夜游客人數達952.9萬人次,同比增長12.7%,旅游總收入101.57億元,同比增長22.3%,占GDP比率為12%。2012年三亞市共接待過夜游客人數達1 103萬人次,同比增長8%,旅游總收入190億元,同比增長9.7%,占GDP比率高達58%。由此看出,旅游經濟給???、三亞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拉動作用,農村剩余勞動力也轉向了與旅游業相關的就業崗位,農民收入水平在數量和質量方面也有明顯的提高和改善,但對于很多海南當地農民來說,海南省旅游業的發展雖然能夠提高他們家庭的名義收入、增加就業的機會,但不斷上漲的物價已經沖抵了這僅有的一點實惠[1]。

在研究收入動態變化的問題方面,國內學者的主要成果有:周雪松從收入來源的視角提出了一個農民收入增長影響因素的分析框架[3];吳建民等研究區域差異對農民收入結構差異性的影響,并采用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測度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的差異程度[4-5];劉長庚等提出一個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計算公式,并分解出構成總收入的各類收入的基尼系數及其對總收入差距貢獻率的計算方法[6];張冠忠等運用灰色關聯分析軟件分析得出了農民收入的各個部分、城市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程度,并運用灰色系統理論、數學模型方法及電子計算機工具對農民收入及構成的近期、中期、中長期及遠期演變趨勢進行了系統分析和預測[7-10]。從已有報道來看,在討論農民收入演變時,通常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數學模型方法、基尼系數、泰爾指數分析法等方法來進行影響程度的分析及預測。偏離-份額分析方法主要應用于產業結構分析,對于收入演變等其他分析很少。少數學者如萬年慶等使用偏離份額分析方法對收入演變進行分析討論[11]。

因此,本研究將以大區海南省為參照,以???、三亞兩市為研究對象,運用靜態偏離-份額分析法與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來深入分析和探討2008—2012年間???、三亞兩市農民收入結構性動態變化及對收入增長的貢獻,從而揭示海南省旅游地區農民收入結構性發展規律,以期為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策略性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靜態偏離-份額分析法

基本原理:將區域經濟變化看作1個動態過程,以其所處的更大區域為參照系,將特定的子區域在某段時期的經濟總量的變動分為3個分量,即增長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力偏離分量[11]。

具體計算過程:研究區域各市農民收入來源i的增長量Gi可分解為區域增長份額分量Ni、收入結構偏離分量Pi、地區競爭偏離分量Di。因此,i地區收入增長Gi可用下式表示:Gi=Ni+Pi+Di。海南省用B表示,海南省各市用b表示,各時期基期均設為0,末期為t,將收入劃分為n個分收入,用i表示,即bi0、bit(i=1,2,3,4)分別代表各市4個分收入在基期、末期的值,Bi0、Bit(i=1,2,3,4)分別代表海南省4個分收入在基期、末期的產值。則各市第i分收入在所選基期至末期之間的變化情況為ri=(bit-bi0)/bi0(i=1,2,3,4);全省第i分收入所選基期至末期之間的變化情況為Ri=(Bit-Bi0)/Bi0(i=1,2,3,4)。

根據全省各分收入所占比重,將海南省各分收入進行規模標準化處理,用bi0′表示則有bi0′=b0×(Bi0/B0)(i=1,2,3,4);將海南省各市所選基期至末期之間每個分收入的增長變化量表示為Gi,Gi=(Bit-Bi0),將其余的3個分量用Ni、Pi、Di表示,則有:

Ni=Bi0′×Ri;Pi=(bi0-bit′)×Ri;Di=(ri-Ri)×bi0。

式中:Ni為份額分量,指各市收入來源i以全省該收入平均增長率增長時可以達到的增長量;Pi為結構偏離分量,指由各市收入比重與全省各收入比重的差異所引起的各市某收入增長相對于全省標準而產生的偏離,Pi為正值表明各市的收入結構優于全省的收入結構;Di為競爭力分量,指由于各市收入增長速度與全省該收入增長速度差異而引起的偏離,Di為正值表明各市的收入競爭力強。

1.2 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

基本原理:基于靜態偏離-份額分析,通過將研究周期分成若干個時間段,對每個時間段分別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進行計算,以時間為序,構成動態數據序列[11]。

具體計算過程:假定海南省含m個市,各市i(i=1,2,m)按照收入結構可分為n種收入來源,設海南省在經歷了時間[0,t]之后,經濟總量和結構均發生變化。假設各市基年、末年收入分別為bi0、bit,bijo、bijt分別表示區域i第j個分收入在基年與末年的規模,并分別以B0、Bt表示海南省在相應時期基年、末年的收入,分別以Bj0、Bjt表示海南省基年、末年第j個收入,則可得海南省i的第j個分收入在(0,t)時段的變化率ri=(bijt-bij0)/bij0,j0(j=1,2,…,n),各市(縣)i所屬海南省的收入在(0,t)時段的變化率為M=(Bt-B0)/B0,各市(縣)i所屬海南省第j個分收入在(0,t)內的變化率為Ri=(Bjt-Bj0)/Bj0(j=1,2,…,n)。

3個分量分別設為:

Nij=bij0×M;

Pij=bij0×(Rj-M);Dij=bij0×(rj-Rj);

G=Nij+Pij+Dij。

式中:Nij為份額分量,指各市收入來源i在全省該收入的平均增長率水平增長時可以實現的增長量;Pij為結構分量,指由各市收入比重與全省各收入比重的差異所引起的各市某收入增長相對于全省標準而產生的偏離,Pi為正值表明各市的收入結構優于全省的收入結構;Dij為競爭力分量,指由于各市收入增長速度與全省該收入增長速度差異而引起的偏離,Dij為正值表明各市收入競爭力強。

1.3 數據來源

以??谑?、三亞市為研究對象,選取2008年為研究基期,??谑?、三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的《中國國家統計年鑒》《海南省統計年鑒》《三亞市統計年鑒》《??谑薪y計年鑒》。

2 ??谑?、三亞市農民收入結構的比較

2.1 海南省農民收入水平與結構現狀

近年來,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不斷升溫,海南省的農村經濟也呈現快速發展的局面,2008—2012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 390元增至7 408元。由圖1可以看出,2008—2012年,從收入結構看,增長最快的工資性收入從808.63元增至2 475.57元;其次為家庭經營性收入,由3 235.09元增至4 182.73元;從收入構成看,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比重都在逐年增加,其中工資性收入比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反映了工資性收入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已經成為農民收入來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谑?、三亞市農民收入水平與結構現狀

自海南省于1988年建省以來,經濟得到不斷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結構隨著發生改變。由圖2、圖3可見,2008年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是???、三亞兩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谑械募彝ソ洜I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81.7%以上,三亞市的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92.34%;三亞市家庭經營性純收入的平均比重為79.11%,??谑械钠骄戎貫?3.41%??傮w看出,??谑械墓べY性收入比重高于三亞市,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對于??谑?、三亞市而言均較低。

3 農民收入結構靜態偏離-份額分析

3.1 收入結構偏離-份額總體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2008—2012年間,??谑?、三亞市的農民人均收入不斷增長,從增長量、增長率、總偏離份額來看,兩市與全省平均增速(相關數據未列)相比或二者之間相比均

存在差距;與全省相比,三亞市高達70%的增長率高于全省增長率,增長量、總偏離份額分別為3 636、68.67元;??谑械脑鲩L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總偏離份額為666.20元;三亞市和??谑邢啾?,??谑械脑隽肯鄬Φ?,兩市相差717元。

從表1還可以看出,競爭偏離分量貢獻為正的三亞市,偏離分量為390.14元,反映了三亞市收入增長速度較快;競爭偏離份額為負、呈劣勢損失的??谑袨?1 541.99元,說明??谑械氖杖朐鲩L勢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由表1可見,??谑械慕Y構偏離分量貢獻為正,達875.79元,結構優勢相對突出;三亞市的結構偏離分量貢獻為負,收入結構對收入增長起到了負面作用,結構劣勢損失在300元以上。

表1 ???、三亞兩市農民收入結構靜態SSM分析結果

地區 總增量

(元) 增長率 G總偏離

(元) 份額分量N

(元) 收入結構分量P

(元) 競爭分量D

(元) P+D

(元)

三亞市 3 636 0.70 3 636 3 567.33 -321.47 390.14 68.67

??谑?2 919 0.56 2 919 3 585.20 875.79 -1 541.99 -666.20

注:PD為總偏離含量,PD=P+D。表2至表4同。

3.2 三亞市、??谑修r民的收入增長類型區界定

根據結構偏離和競爭偏離分量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情況,可將農民收入增長過程分為收入快速增長型、收入增長滯后型、結構優勢推動型、競爭優勢推動型。其中收入快速增長型的特征是收入增長過程中結構偏離和地區競爭力偏離分量都為正;收入增長滯后型的特征是收入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偏離分量均為負;結構優勢推動型的特征是收入增長中結構偏離分量為正,而地區競爭偏離分量為負;競爭優勢推動型的特征是區域競爭偏離分量對收入增長起正向作用,但是結構偏離分量為負[11]。

三亞市的競爭偏離分量貢獻為正,結構偏離分量貢獻為負,符合競爭優勢推動型。三亞市在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方面增速較高,競爭偏離分量分別達到1 970.34、1 120.12元。

??谑械母偁幤x分量貢獻為負,結構偏離分量貢獻為正,符合結構優勢推動型。??谑薪Y構優勢達875.79 元,得益于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的結構優勢效應,但是由于其結構優勢貢獻不足以抵消競爭劣勢損失,致使其收入增長低于海南省平均水平,而其競爭劣勢損失主要是由于其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率及財產性收入增長率低于海南省平均水平所造成的。

3.3 收入結構明細偏離-份額比較

海南省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在結構調整中加快發展,瓜菜、水果、畜牧業、漁業等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斷上升,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由表2可知,??谑屑彝ソ洜I性收入的結構偏離分量為負,結構偏離份額劣勢突出,劣勢損失157.03元;三亞市家庭經營性收入的結構偏離分量為正,結構優勢相對??谑休^為突出,達82.46元。家庭經營性收入競爭偏離分量的優劣勢在兩市之間明顯,三亞市的競爭優勢為191.99元,??谑械牧觿輷p失達453.70元。這與兩市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增長速度密切相關,三亞市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谑?。

隨著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建設,第2、第3產業的快速發展促使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2、第3產業轉移,由此出現農民工資性收入不斷上升的現象。??谑泄べY性收入的結構偏離分量為正,工資性收入增長快速,工資性收入與農業經營收入成為其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三亞市的工資性收入比重低于海南省平均水平,結構偏離分量為負。從工資性收入的地區競爭偏離分量看,對收入增長貢獻為正的是三亞市,反映了三亞市的工資性收入增速普遍高于海南省平均增長率,這得益于三亞市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非農就業,但工資性收入尚未成為三亞市收入的主導來源,并且工資性收入將要歷經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成為三亞市收入的主要來源。

隨著海南省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海南省調整支出結構,把有限的財力集中起來著重用于民生,省、縣(市)政府每年新增財力5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醫療保險已基本覆蓋全省城鄉居民,使得各地農民轉移性收入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收入結構中的比重還較低。??谑修D移性收入結構偏離分量為正,結構偏離為127.30元,結構偏離分量為負的三亞市,劣勢損失為136.76元。對于轉移性收入競爭偏離分量而言,三亞市競爭分量為正,達74253元,反映了三亞市對農民的財政扶持力度增長較快,而轉移性收入增速較慢的??谑?,競爭劣勢損失為221.34元,增長速度還有待加快,如表2所示。

兩市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增長程度不同,其中三亞市呈現正向增長,??谑谐尸F負向增長。財產性收入在收入總量中的比重較低以至于財產性收入的競爭偏離分量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不顯著。兩市財產性收入結構分量都為正,??谑羞h高于三亞市,反映了財產性收入在兩市的比重相差大。兩市財產性收入競爭分量均為負,??谑辛觿輷p失最大,達 1 139.35元,三亞市的競爭劣勢損失在200元以內,反映兩市財產性收入的增速與海南省相比差距相對較小,財產性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低,詳見表2。

表2 ???、三亞兩市農民收入結構明細靜態SSM分析結果

收入來源 地區 G總偏離

(元) 份額分量N

(元) 收入結構分量P

(元) 競爭分量D

(元) P+D

(元)

家庭經營性收入 ??谑?515.00 1 125.73 -157.03 -453.70 -610.73

三亞市 1 394.57 1 120.12 82.46 191.99 274.45

工資性收入 ??谑?2 239.00 1 980.21 -13.60 272.39 258.79

三亞市 1 060.75 1 970.34 -555.68 -353.91 -909.59

財產性收入 ??谑?-78.00 142.22 919.13 -1 139.35 -220.22

三亞市 239.55 141.51 288.50 -190.46 98.04

轉移性收入 ??谑?243.00 337.04 127.30 -221.34 -94.04

三亞市 941.13 335.36 -136.76 742.53 605.77

4 農民收入結構動態偏離-份額分析

4.1 收入結構偏離-份額總體動態

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在2010年,因此將研究期分為2008—2010年、2010—2012年2個時間段,對2個階段兩市農民收入結構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結果見表3。

2008—2010年??谑?、三亞市的增長量等于全省份額分量,增長率高于全省平均增長率,三亞市的增長率最高達1 313元,總偏離份額為1 313.00元。結構偏離分量為正的??谑?,結構偏離分量在300元以上,反映了其收入結構層次高于三亞地區。競爭偏離分量為正的是三亞市,該時期三亞市的收入增長率較高。2010—2012年兩市農民收入增長量均高于份額分量,兩市增長率低于全省平均增長率。三亞市增長率平均低于全省4百分點,總偏離份額為正。收入結構偏離分量為正的是??谑?,競爭分量最高的是三亞市,達428元,詳見表3。

由表3可知,三亞市的收入結構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為負,??谑械氖杖虢Y構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為正,但都呈現下降趨勢,說明兩市結構優勢大幅度降低。三亞市的競爭偏離分量對收入增長的貢獻一直為正,但表現出大幅度降低趨勢,說明三亞市農民收入的地區增長速度逐步減慢,而??谑械母偁幤x分量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由負向轉為正向,說明該市農民收入的地區增長速度正逐步加快。

表3 ???、三亞兩市農民收入結構動態SSM分析結果

時間段 地區 總增量

(元) 增長率 G總偏離

(元) 份額分量N

(元) 收入結構分量P

(元) 競爭分量D

(元) P+D

(元)

2008—2010 三亞市 1 313 0.25 1 313.00 1 046.54 -15.92 282.38 266.46

??谑?958 0.18 958 1 051.78 380.27 -474.05 -93.78

2010—2012 三亞市 2 323 0.36 2 248.27 2 628.51 -384.53 4.28 -380.24

??谑?1 961 0.32 2 666.09 2 495.51 167.24 3.34 170.58

4.2 農民收入增長類型區變遷

根據結構偏離和競爭偏離分量對各地區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情況,對2個時間段進行分類。??谑杏?008—2010年的階段的結構優勢推動型升格為2010—2012年的收入快速增長型。盡管??谑械慕Y構優勢下降,但其競爭優勢加強;三亞市繼續保持著競爭優勢推動型空間格局,但其競爭優勢在降低。

4.3 收入結構明細偏離-份額演變

由表4可知,??谑?、三亞市家庭經營性收入結構優勢減弱,結構優勢減幅最高的三亞市由-411.48元減至 -1 091.77 元,結構劣勢深化,兩市的競爭優勢逐步減弱。2008—2010年與2010—2012年相比,??谑?、三亞市的工資性收入結構優勢大幅度增強,??谑械脑龇笥谌齺喪?。兩市的競爭劣勢減弱,優勢增強,由競爭劣勢轉為優勢。

財產性收入比重雖小,但在2個時期兩市財產性收入的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偏離分量有一定的浮動。其中三亞市財產性收入結構劣勢強化,劣勢損失增幅最高達680.29元。對于競爭偏離分量而言,兩市的競爭優勢都呈現大幅度降低的趨勢。

兩市轉移性收入結構優勢增強,??谑械脑龇鶠?34.63元,三亞市的增幅為143.05元。從競爭偏離分量來看,??谑杏筛偁幜觿蒉D為競爭優勢,競爭優勢貢獻變幅為23.77元;三亞市的優勢減幅為294.24元。

5 結論與討論

5.1 結論

運用產業結構分析的靜態和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對2008—2012年海南省??谑?、 三亞市農民收入結構動態變化進行比較,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兩市在農民收入結構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工資性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轉移性收入的比重在增加,財產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在降低。兩市占主導地位的收入來源是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作為兩市重要收入來源,其比重在不斷提升。??谑袑儆诮Y構推動型,三亞市屬于競爭推動型,

表4 ???、三亞兩市農民收入結構明細動態SSM分析結果

來源 時間段 地區 G總偏離

(元) 份額分量N

(元) 收入結構分量P

(元) 競爭分量D

(元) P+D

(元)

家庭經營性收入 2008—2010年 ??谑?411.00 666.97 -331.45 75.48 -255.97

三亞市 632.57 828.00 -411.48 216.05 -195.43

2010—2012年 ??谑?646.32 1 503.04 -856.73 0.01 -856.73

三亞市 823.67 1 915.39 -1 091.77 0.05 -1 091.72

工資性收入 2008—2010年 ??谑?412.00 192.41 342.30 -122.71 219.59

三亞市 182.75 138.41 246.23 -201.89 44.34

2010—2012年 ??谑?1 316.95 552.22 761.65 3.08 764.73

三亞市 837.83 351.30 484.54 1.99 486.53

財產性收入 2008—2010年 ??谑?77.00 95.80 384.61 -403.41 -18.80

三亞市 166.55 38.81 155.83 -28.09 127.74

2010~2012年 ??谑?335.55 223.15 112.49 -0.09 112.40

三亞市 218.46 145.13 73.16 0.16 73.33

轉移性收入 2008—2010年 ??谑?58.00 96.61 -15.19 -23.42 -38.61

三亞市 331.13 41.32 -6.50 296.31 289.81

2010—2012年 ??谑?367.27 217.09 149.82 0.35 150.18

三亞市 368.30 216.68 149.55 2.07 151.62

三亞市由競爭推動型向收入快速增長型轉變的空間很大。

(2)靜態偏離份額分析結果。靜態偏離份額分析顯示,??谑修r民收入的結構優勢高于三亞市;??谑械呢敭a性收入結構優勢明顯,對收入增長貢獻較大;??谑?、三亞市的工資性收入雖然增長速度較快,但結構劣勢亟待改善;兩市家庭經營性收入結構偏離分量對收入增長貢獻表現為三亞市為正、??谑袨樨?,結構優勢不突出;在轉移性收入結構優勢方面,??谑懈哂谌齺喪?。

(3)動態偏離份額分析顯示,??谑?、三亞市農民收入增速明顯,競爭劣勢減弱,優勢增強;2個時間段相比可看出,??谑?、三亞市家庭經營性收入結構優勢減弱、競爭優勢減弱;兩市轉移性收入結構優勢增強,??谑杏筛偁幜觿蒉D為競爭優勢,三亞市的競爭優勢則有所降低;三亞市的財產性收入結構劣勢強化,其競爭優勢都呈現大幅度降低。

(4)三亞市與??谑修r民收入增長差異主要在于??谑械氖杖虢Y構優勢強于三亞市,但三亞市的競爭優勢強于??谑?。要促進??谑?、三亞市的農民收入增長并協調發展,應當依據兩市各自的優勢劣勢進行農民收入結構調整。

5.2 討論

由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就必須大力提高工資性收入。從歷年的數據顯示,三亞市的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較高,這說明三亞市的大多數農民仍然以農業為主,對土地依賴性較大;??谑械墓べY性收入則增長較快,與家庭經營性收入差距不斷縮小,說明??谑修r民對土地依賴程度相對減少。因此,三亞市應從多角度進行收入轉型建設,??谑袘敳粩嗌罨杖朕D型,加快提高工資性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轉移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穩定家庭經營收入。在增加工資性收入方面,??谑?、三亞市應當不斷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確保農民的社會保障;不斷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開展各種就業工作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和致富的能力,增強農民融入當地的項目建設的轉移就業的能力,提升其工資性收入;與此同時,改變傳統農業,發展智慧農業,加大智慧農業推廣力度[12],不斷探索農村集體和農戶在資源開發中入股的可行性,以此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除此之外,在海南省建設生態省的大背景下,??谑?、三亞市都應當積極發展旅游觀光農業、生態有機農業,針對資源特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如發展特色林果、種植和養殖等循環產業,形成一條綠色生態產業鏈[13]。同時,應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參考文獻:

[1]吳學品,李駿陽. 旅游業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來自海南島的證據[J]. 旅游學刊,2012,27(11):66-71.

[2]韓 勇,鄭遠強. 海南省旅游業對經濟影響效果的實證分析[J].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1(1):50-53.

[3]周雪松. 農民收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4]吳建民,王杰敏,張慧鋒,等. 地區結構、收入結構與我國農民收入差距變化的分析[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6(5):529-535.

[5]葉彩霞,李曉慶,胡志麗. 我國農民收入結構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城市化的實證分析[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7(7):44-45.

[6]劉長庚,王迎春. 我國農民收入差距變化趨勢及其結構分解的實證研究[J]. 經濟學家,2012(11):68-75.

[7]張冠忠,翟振新. 應用灰色系統理論對山西省農民收入及其構成的系統分析和預測[J]. 統計研究,1987(6):34-40,62.

[8]葉彩霞,施國慶,陳紹軍. 地區差異對農民收入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J]. 經濟問題,2010(10):103-107.

[9]楊銀磊,許玉貴. 基于灰色關聯度方法的云南農民收入來源結構及貢獻率分析[J]. 林業經濟問題,2011,31(4):365-367,376.

[10]翟振杰,劉 斌,黨耀國.一種新的關聯度量化模型及其在農民收入結構分析中的應用[J].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6,22(1):1-4.

[11]萬年慶,李紅忠,史本林. 基于偏離-份額法的我國農民收入結構演進的省際比較[J]. 地理研究,2012,31(4):672-686.

[12]楊大蓉. 中國智慧農業產業發展策略[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4):1-2.

[13]劉傳玉,郭 強. 論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4):436-438.

猜你喜歡
面板數據三亞市??谑?/a>
凝心深耕育英才,守正創新共致遠
——走進??谑薪鸨P實驗學校
睡覺的貓
對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以??谑朽l村中學為例
櫻桃蘿卜在三亞市試種試驗
三亞市典型生態農業模式及其優化
基于規則的水資源配置模型在三亞市的應用
歡樂的小船
一切為了孩子的成長:??谑袆撧k家長學校工作紀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