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擬穴青蟹池塘育苗生物餌料的初步研究

2015-06-15 15:56齊計兵喬振國顧孝連馬凌波沈昂綠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橈足類輪蟲

齊計兵+喬振國+顧孝連+馬凌波+沈昂綠

摘要:圍繞以輪蟲、橈足類為餌料系列的擬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池塘育苗方式替代傳統的以輪蟲、鹵蟲無節幼體為餌料系列的工廠化育苗方式,以降低育苗成本這一主題,采用實驗室研究與生產性試驗相結合的形式,探討了輪蟲、橈足類作為不同發育階段擬穴青蟹溞狀幼體餌料的效果及其轉換時機、適宜密度等與擬穴青蟹池塘育苗相關的技術參數。研究結果表明:在擬穴青蟹池塘育苗中,輪蟲和橈足類可以成為擬穴青蟹溞狀幼體至大眼幼體階段良好的食物源,2種餌料的理想轉換期為溞狀幼體Ⅲ期(Z3)階段;Z3-Z4階段,3 ind/mL小規格橈足類密度組的幼體平均變態成活率優于其他規格橈足類密度組及鹵蟲對照組;Z4-M(大眼幼體)階段,5 ind/mL大規格橈足類密度組的幼體平均變態成活率優于其他規格橈足類密度組及鹵蟲對照組;通過適當加大餌料密度的方式可以提高小規格橈足類對擬穴青蟹后期幼體(Z4-M)的變態成活率。因此,Z3投喂小規格橈足類,Z4及以后投喂大規格的橈足類,采取人工補充投喂的方式將投喂后的橈足類密度控制在5 000 ind/L左右,是擬穴青蟹池塘育苗獲得成功的關鍵。池塘育苗生產性試驗共收獲大眼幼體20萬ind,Z1-M的成活率為13.3%。

關鍵詞:擬穴青蟹;輪蟲;橈足類;變態成活率;池塘育苗

中圖分類號:S968.25+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4-0233-04

收稿日期:2014-05-16

基金項目: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編號:2011M10);上海市科委項目(編號:12DZ1909303)。

作者簡介:齊計兵(1988—),男,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海水甲殼類繁育技術研究。E-mail:sjqjb024088@163.com。

通信作者:顧孝連,博士,主要從事生態學研究。E-mail:guxl@sstm.org.cn。

擬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中國南方沿海主要的青蟹養殖品種,由于受育苗水溫、繁殖特性以及幼體階段營養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工廠化育苗目前仍然是中國擬穴青蟹苗種生產的主要方式,傳統的苗種生產通常在Ⅲ期溞狀幼體(Z3)之前以輪蟲為餌料,Z3期以后至M期主要以鹵蟲無節幼體為餌料[1-3]。由于鹵蟲卵價格的急劇上漲,鹵蟲卵費用占苗種生產總成本的比例不斷上升,嚴重影響了蟹苗生產者的經濟效益[4]。借鑒河蟹、梭子蟹池塘育苗的成熟經驗,開發擬穴青蟹池塘育苗技術,對于降低育苗成本,促進擬穴青蟹養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傳統的蟹類育苗觀點認為,橈足類游動速度快,難以被蟹類幼體捕食,肉食性橈足類還具有主動攻擊捕食輪蟲、鹵蟲無節幼體等餌料生物及蟹類早期幼體的習性,因此,在蟹類的池塘育苗中,不少苗種生產者通常將橈足類作為敵害生物予以去除[5-8]。然而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蟹類Z3以后的溞狀幼體可以捕食橈足類。例如,張清靖等研究發現河蟹Z3幼體能夠捕食近親真寬水蚤(Eurytemor affinis)無節幼體,Z5、M能夠大量捕食近親真寬水蚤成體[9]。吳旭干等研究發現背刺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可以完全代替鹵蟲無節幼體投喂給Z4之后的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體[10]。而且橈足類富含DHA和EPA等蟹類幼體發育所必需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營養豐富,并在適溫條件下能迅速繁殖等特點,被認為是海水養殖不可或缺的優質生物餌料[10-13]。橈足類替代鹵蟲無節幼體應用于擬穴青蟹育苗目前僅有少量研究[14-15]。本試驗選取了價格便宜、容易獲得而且個體大小與鹵蟲無節幼體相差不大的輪蟲池橈足類進行實驗室研究與生產性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地點和材料來源、處理方法

試驗于2012年7—9月和2013年5—9月進行,實驗室研究在東海水產研究所海南試驗基地進行,池塘生產性育苗試驗在海南省文昌市會文鎮沙港村海水養殖池塘內進行。試驗用親蟹為海南文昌青瀾沿海野生青蟹,種質鑒定為擬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16]。每批試驗用的溞狀幼體均取自同一只親蟹孵化的幼體。試驗用輪蟲和橈足類取自基地附近的商業性輪蟲培養池。經鑒定,輪蟲種類以圓形臂尾輪蟲(Brachionus rotundiformis,以下簡稱輪蟲)為主[17],橈足類種類以短角長腹劍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以下簡稱橈足類)為主[7]。輪蟲、橈足類各自的培養水體中氟苯尼考和聚維酮碘濃度均為2 mg/L,抑菌處理12 h以上;同時按暫養水體10%~15%的比例投喂密度為3 000萬 ind/mL的微綠球藻(Nanochaloriopis oculata)藻液;輪蟲添加50DE-微囊輪蟲強化劑,橈足類添加50DE-微囊鹵蟲強化劑,配成4 mg/kg的營養強化劑,對餌料進行12 h以上的營養強化。試驗使用的橈足類采用80目、100目篩網網濾獲得,獲得的不同規格橈足類的平均體長分別為0.84 mm(80目篩網上的)和0.63 mm(80目與100目篩網之間的)。輪蟲投喂前用100目篩網過濾。鹵蟲(Artemia salina)無節幼體是將鹵蟲休眠卵在28~30 ℃ 水溫條件下孵化24 h后獲得。

1.2 試驗容器與培養條件

實驗室研究:試驗在1 000 mL玻璃燒杯中進行(有效水體900 mL)。每個燒杯配置1個充氣石,試驗期間連續充氣,充氣量根據擬穴青蟹幼體發育的階段而定,Z1-Z2水面呈微波狀,Z3-Z4水面呈波狀,Z5-M(溞狀幼體Ⅴ期至大眼幼體)水面呈輕度沸騰狀;試驗期間,采用水浴法保持水溫在(29±1) ℃;以200 W白熾燈作為照明光源,通過調節光源與水面的距離,調控光照度為3 000~3500 lx,光暗周期 12 h/12 h;試驗用水為沙濾自然海水,海水鹽度為2.8%~32%,經5 μm孔徑濾水袋過濾后用有效氯濃度為5 mg/L的次氯酸鈉消毒處理12 h以上,使用前按次氯酸鈉投放量的10%加入硫代硫酸鈉中和余氯,并分別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Na2)和氟苯尼考,使其濃度分別為8 mg/L和 2 mg/L。endprint

生產性試驗在有效水面積為533 m2的池塘中進行。該池塘為長方形,泥底質,四周鋪設黑色土工膜防止滲漏;池底按0.8 m間距設置微孔充氣管,孔距0.5 m,由設于池塘邊的風機提供氣源,池內另外設置功率0.75 kW水車式增氧機1臺,用以輔助增氧和攪動池水防止幼體集群。自池內幼體全部排放后第2天起開啟增氧機至育苗結束。

1.3 試驗方法

實驗室研究參照張勝負等的報道[18]。每個燒杯放入 30 ind 不同發育階段的擬穴青蟹溞狀幼體,加入15 mL密度 3 000 萬ind/mL的微綠球藻藻液。單獨投喂輪蟲試驗,設計輪蟲密度為20 ind/mL。橈足類試驗則根據獲得的2種規格橈足類(平均體長分別為0.84 mm 和0.63 mm)進行分組試驗,設計密度相同,均為1、3、5、7、9 ind/mL;對照組投喂鹵蟲無節幼體,密度為10 ind/mL,此密度為育苗中常用的鹵蟲無節幼體密度。每個試驗設置3個平行試驗組。采用每天換杯的培養方式,每天上午08:00用小勺將存活幼體從試驗燒杯中逐個移出,放入已放置新鮮海水及輪蟲或橈足類的同規格燒杯中。為便于比較不同規格橈足類對不同發育階段擬穴青蟹溞狀幼體的捕食能力,試驗采取分階段試驗的方法,即1個試驗批次僅對1個發育階段的擬穴青蟹溞狀幼體進行試驗,幼體變態為下一發育階段后試驗結束;為避免大眼幼體(M)互殘,影響試驗結果,變態為大眼幼體后及時取出。記錄各試驗擬穴青蟹幼體的變態成活情況。

生產性試驗:幼體排放前5 d清池、進水,投放250 g市售培藻膏(商品名卓越六抗培藻膏)和2 L益生菌(商品名卓越新活菌王),3 d后向池內接種輪蟲(500 ind/L)。幼體排放采取將卵色已發黑的抱卵蟹(體質量400 g)放置于蟹籠中在池塘中自然排放的方式。育苗期間,于每天投喂餌料前檢測輪蟲、橈足類的數量,根據池塘中餌料密度和幼體發育情況,酌情補充投喂輪蟲、橈足類。幼體變態為Z4后,苗池內每 3 d 施放2 L益生菌。

1.4 數據統計

匯總處理在不同餌料條件下擬穴青蟹溞狀幼體各發育階段的變態成活情況,計算變態成活率。相關數據采用SPSS 19.0單因素ANOVA Duncans多重比較分析。每天投餌前取樣檢測池塘中輪蟲與橈足類的密度,并匯總數據。

2 結果與分析

2.1 輪蟲對擬穴青蟹溞狀幼體變態發育的影響

單獨投喂輪蟲,擬穴青蟹Z1-Z2,Z2-Z3以及Z3-Z4的變態成活率平均值分別為47.78%,42.22%和24.44%,輪蟲作為餌料的效果在Z3-Z4階段急劇下降(表1)。

表1 投喂輪蟲擬穴青蟹各期溞狀幼體的變態成活率

發育階段 變態成活率(%)

Z1-Z2 47.78±5.09

Z2-Z3 42.22±1.92

Z3-Z4 24.44±1.93

2.2 橈足類對擬穴青蟹溞狀幼體變態發育的影響

表2和表3為橈足類在1、3、5、7、9 ind/mL的投喂密度條件下,不同發育階段擬穴青蟹溞狀幼體的變態成活率。Z3-Z4 階段,小規格橈足類投喂密度為3 ind/mL試驗組的擬穴青蟹溞狀幼體的平均變態成活率(48.89%)優于同步進行的1、5、7 ind/mL 密度試驗組,高于投喂鹵蟲無節幼體的對照組(平均變態成活率為47.78%),但無顯著差異(P>005);而在試驗設計下的大規格橈足類每個密度組的平均變態成活率均低于鹵蟲對照組,且與鹵蟲對照組的平均變態成活率差異顯著(P<0.05)。在試驗設計的密度范圍內,Z4-Z5和 Z5-M 階段,擬穴青蟹幼體的平均變態成活率均隨小規格橈足類投喂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小規格橈足類各密度組均低于相對應密度的大規格橈足類密度組,且大規格橈足類密度組均在5 ind/mL時達到最大平均變態成活率(分別為73.33%與47.78%),均與相應階段鹵蟲對照組的平均變態成活率(分別為67.78%和43.34%)無顯著差異(P>005),且均高于相應的鹵蟲對照組。

綜上所述,本試驗中投喂適宜規格、最佳密度的橈足類,

表2 小規格橈足類投喂擬穴青蟹溞狀幼體的效果

餌料種類 餌料密度

(ind/mL) 體長規格

(mm)

變態成活率(%)

Z3-Z4 Z4-Z5 Z5-M

鹵蟲幼體 10 0.45~0.60 47.78±1.92ab 67.78±1.92a 43.34±3.34a

小規格橈足類 1 0.63 32.22±6.94c 44.45±10.72c 21.11±3.85c

小規格橈足類 3 0.63 48.89±1.92a 53.33±10.00b 24.45±3.85c

小規格橈足類 5 0.63 42.22±1.92ab 53.33±6.67b 34.45±6.94b

小規格橈足類 7 0.63 41.11±1.92b 56.67±3.34ab 36.67±5.77ab

小規格橈足類 9 0.63 — 61.11±3.85ab 37.78±3.85ab

注:(1)橈足類規格為平均體長。(2)Z3-Z4 9 ind/mL 試驗組因故終止。(3)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表3、表4、表5同。

表3 大規格橈足類投喂擬穴青蟹溞狀幼體的效果

餌料種類 餌料密度

(ind/mL) 體長規格

(mm)

變態成活率(%)

Z3-Z4 Z4-Z5 Z5-M

鹵蟲幼體 10 0.45~0.60 47.78±1.92a 67.78±1.92a 43.34±3.34abendprint

大規格橈足類 1 0.84 32.22±3.85b 51.11±5.09b 24.44±1.93c

大規格橈足類 3 0.84 34.45±3.85b 63.33±6.67a 38.89±1.92b

大規格橈足類 5 0.84 30.00±3.33b 73.33±5.77a 47.78±1.92a

大規格橈足類 7 0.84 27.78±5.09b 65.55±3.85a 42.22±1.92ab

大規格橈足類 9 0.84 — 64.44±1.93a 41.11±1.92ab

Z3-Z4、Z4-Z5以及Z5-M這3個發育階段的幼體平均變態成活率,均稍高于工廠化育苗生產中投喂鹵蟲無節幼體的對照組,表明設計的試驗條件能夠滿足不同發育階段擬穴青蟹溞狀幼體的生長需求,試驗結果可作為生產性應用的參考。

2.3 擬穴青蟹池塘育苗的生產性試驗結果

擬穴青蟹池塘育苗共收獲大眼幼體20萬ind,375 ind/m2,按孵化幼體150萬ind 計算,本試驗Z1-M成活率為13.3%。

采取育苗前在池塘內接種餌料生物,育苗期間根據檢測結果酌情補充餌料生物相結合的方式,維持苗池水體內的餌料生物密度。由圖1可知,育苗開始時的輪蟲密度為2 ind/mL,之后逐漸上升,育苗第5天(Z3出現)達到6 ind/mL,育苗第8天(Z4-Z5)達到最高峰(10 ind/mL),之后輪蟲數量迅速下降。由圖2可見,橈足類的起始密度為0.45 ind/mL(育苗第1天),幾個峰值分別出現在育苗第5天(Z3出現)、第8天(Z4-Z5階段)和第14天(Z5-M階段)。

分析上述擬穴青蟹池塘育苗試驗中輪蟲、橈足類密度變化的檢測值,參考實驗室研究結果,筆者認為,擬穴青蟹池塘育苗中采取布幼前接種輪蟲,育苗期間酌情補充相結合的餌料供應方式,可有效保持育苗期間苗池內輪蟲數量的穩定,避

免因輪蟲投喂量過多,苗池水體因藻類大量被食而變清,導致后期育苗失敗的情況出現。在育苗第5天(Z3出現)到第9天,輪蟲有著較高密度,可能是進入到Z3時期,擬穴青蟹幼體對輪蟲的捕食率下降,輪蟲自身繁殖的緣故;之后輪蟲數量迅速下降,可能是與橈足類的不斷加入以及不再向育苗池投喂輪蟲有關。此外,育苗早期檢測到的橈足類為混雜在輪蟲中進入苗池的,在完全進入到Z3時期(第6天),橈足類數量下降,可能是由于Z3時期的幼體開始捕食橈足類的緣故,第6天蟹類幼體完全進入到Z3時期開始投喂橈足類,第7天起檢測到的橈足類密度與人工補充投喂有關。

3 討論

3.1 擬穴青蟹池塘育苗方式的意義和技術難點

擬穴青蟹池塘育苗方式的技術原理是將原來在工廠化條件下實施的苗種生產過程移至室外養殖池塘中進行。相對于工廠化育苗而言,池塘育苗方式具有基建投入低、有利于普及推廣的特點。此外,由于池塘育苗苗種放養密度低、光照充足,藻類、輪蟲、橈足類等自然生物餌料可在池塘中自然繁殖,有利于降低育苗成本、增加育苗收益,池塘育苗技術的突破對擬穴青蟹養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與梭子蟹、河蟹相比,擬穴青蟹池塘育苗方式至今未能應用于生產的原因:一是由于擬穴青蟹溞狀幼體對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n3)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的需求高于中華絨螯蟹和梭子蟹,如單純投喂豆漿、雞蛋黃、微囊飼料等非生物餌料,擬穴青蟹Z1到Z2的變態成活率極低[19];二是與梭子蟹、中華絨螯蟹溞狀幼體階段的低溫培育環境相比,擬穴青蟹溞狀幼體階段的高溫培育環境維持穩定的難度較大,這是因為在高溫條件下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等營養豐富,可直接被早期幼體攝食的耐低溫藻類完全不能生存,即使是能夠在高溫條件下正常生長的海水小球藻、云微藻等綠藻類,其生長周期也由原來的10~15 d縮短至5~7 d[1];三是在南方沿海開展池塘育苗,高溫與強光常常相伴而至,如忽視氣候條件、池塘底質條件和海區水質條件的差異,簡單采用梭子蟹、中華絨螯蟹的池塘育苗方法,在幼體孵出前施肥繁殖藻類,不僅在育苗前期會由于藻類的過度繁殖而使苗池水體的pH值達到9以上,影響幼體的變態成活率,育苗后期還會因藻類死亡分解后產生的有機物而增加苗池水質管理的難度;四是高溫條件下劍水蚤等肉食性橈足類繁殖速度加快,如引種時機或引種密度控制不當,極易對輪蟲等餌料生物和擬穴青蟹早期幼體造成傷害。筆者對此進行的相關研究結果(表4和5)表明,無論是大規格橈足類還是小規格橈足類,在橈足類密度達到333 ind/L時,會顯著影響輪蟲的存活(P<0.05,24 h),在橈足類密度達到556 ind/L時對Z1的變態成活率有顯著影響(P<0.05)。

表4 橈足類對輪蟲存活率的影響(24 h)

橈足類密度

(ind/L) 大規格橈足類存在下的

輪蟲存活率(%) 小規格橈足類存在下的

輪蟲存活率(%)

0 58.33±1.15a 58.33±1.15a

222 57.00±1.73a 57.33±0.58a

333 53.33±1.53b 53.67±1.53b

444 52.00±1.73b 52.67±0.58b

556 45.33±1.53c 41.67±1.53c

表5 橈足類對Z1變態成活率的影響

橈足類密度

(ind/L) 大規格橈足類存在下的

Z1變態成活率(%) 小規格橈足類存在下的

Z1變態成活率(%)

0 51.11±1.92a 51.11±1.92a

222 46.67±3.34a 45.56±1.93aendprint

556 31.11±3.85b 30.00±5.77b

889 28.89±1.92b 28.89±5.09b

1 222 33.33±3.34b 31.11±3.85b

1 556 28.89±1.92b 30.00±3.33b

3.2 擬穴青蟹池塘育苗中的技術問題探討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筆者認為:在擬穴青蟹池塘育苗中實施以輪蟲、橈足類餌料系列的育苗工藝,技術關鍵是Z3階段必須嚴格控制苗池內輪蟲密度以及橈足類的規格和密度。這是因為輪蟲盡管具有個體小、游動速度慢、易被蟹類幼體捕食等優點,可作為擬穴青蟹Z1、Z2時期的理想餌料,但由于溞狀幼體變態到Z3之后對輪蟲的選擇性捕食幾率減少,如殘剩在苗池內的輪蟲過多,會大量攝食苗池內的單細胞藻類,影響苗池的生態平衡。因此,在Z3階段適當控制苗池內輪蟲密度,投喂經80目與100目篩網之間過濾的小規格橈足類,對幼體的生長和苗池后期的水質管理都是有利的。橈足類由于其兼有在Z3之前可視為是苗池的敵害生物,Z3及以后時期又是擬穴青蟹溞狀幼體優質餌料的雙重身份,因此,在Z1-Z2階段盡量防止橈足類進入育苗水體,Z3期及以后嚴格控制投入苗池的橈足類規格及密度,即進入Z3期時投喂小規格橈足類,Z4時期及以后投喂大規格的橈足類,采取人工補充投喂的方式將投喂后的橈足類密度控制在5 000 ind/L左右,是擬穴青蟹池塘育苗獲得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顧孝連,喬振國. 我國蟹類土池育苗技術研究進展[J]. 海洋漁業,2012,34(1):110-116.

[2]曾朝曙,李少菁. 餌料對幼體存活與發育的影響[C]//王 樂.甲殼動物學論文集:第三輯.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2:85-94.

[3]喬振國,高露嬌. 海水蟹類安全生產技術指南[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62-69.

[4]李樹國. 河蟹育苗可用生物餌料替代鹵蟲無節幼體[J]. 科學養魚,2001(9):45.

[5]顧小英. DB 3302/T 058—2014 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苗技術規范[S].

[6]金中文,柳 海,戴海平,等. DB 3302/T 150—2014 青蟹圍隔池塘生態育苗技術規范[S].

[7]王建鋼,喬振國,于忠利.在輪蟲培養中用敵百蟲殺滅橈足類的試驗[J]. 海洋漁業,2006,28(1):83-86.

[8]李曉東.河蟹生態養殖的理論與技術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7:39-40.

[9]張清靖,李曉東,朱 華,等. 生態育苗池中的橈足類與河蟹苗產量的關系[J]. 應用生態學報,2007,18(1):174-178.

[10]吳旭干,于智勇,成永旭,等. 4組生物餌料對中華絨螯蟹Z4到大眼幼體生長發育和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 中國水產科學,2007,14(6):911-918.

[11]蔣建斌,陸建學.海水橈足類的營養分析及在魚、蝦蟹幼體培育中的應用[J]. 水產養殖,2012,33(9):1-3.

[12]楊 薇.石斑魚池塘育苗水體生態系統的研究(Ⅱ)——輪蟲,橈足類的種群生長[D]. ??冢汉D洗髮W,2011:12-19.

[13]朱地琴,吳旭干,潘迎捷,等. 土池肥水培育的生物餌料與鹵蟲無節幼體的脂類及脂肪酸組成的比較研究[J].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7,16(5):448-453.

[14]陳 凱,喬振國,王朝新. 不同餌料對擬穴青蟹后期幼體變態及成活率的影響[J]. 現代漁業信息,2010,25(11):25-27.

[15]Qi J B,Gu X L,Ma L B,et al.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food organism culture and technology utilization in crab seed production in pond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4(10):563-569.

[16]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 一種快速鑒定青蟹屬4種青蟹的PCR方法:中國,201010140012.6[P]. 2010-08-04.

[17]呂延紅,于忠利,王建鋼,等. 幾種營養強化材料應用于擬穴青蟹種苗培育的初步研究[J]. 海洋漁業,2009,31(3):270-278.

[18]張勝負,蔣科技,顧孝連,等. 光照強度對擬穴青蟹幼體生長及能量收支的影響[J]. 海洋漁業,2011,33(2):187-194.

[19]龔孟忠. 鋸緣青蟹和三疣梭子蟹幼體餌料的研究[J]. 水產科技情報,1994,21(5):207-210,206.endprint

猜你喜歡
橈足類輪蟲
溫度對低鹽馴化褶皺臂尾輪蟲生活史參數的影響
溫度對不同種類臂尾輪蟲生長與繁殖的影響
長??h海域線蟲和橈足類小型底棲生物調查與分析
“逆天神偷”蛭形輪蟲
白洋淀枝角類和橈足類初步調查
溫度對不同輪蟲種群增長與繁殖的影響
幾種餌料對分叉小猛水蚤生殖量的影響
海洋橈足類生態學研究進展
海洋浮游橈足類攝食纖毛蟲的研究*
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浮游橈足類分類多樣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