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面針生物學特性及生長發育規律

2015-06-15 16:06李虹黃夕洋向巧彥孫世榮葉國亮蔣水元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兩面針生物學特性生長發育

李虹+黃夕洋+向巧彥+孫世榮+葉國亮+蔣水元

摘要:以人工栽培兩面針為研究對象,從形態特征、生境條件、物候期、有效成分、生物學特性及生長發育規律進行觀測和研究。結果表明:兩面針在中亞熱帶桂林雁山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植株能正常生長及開花結果;人工栽培兩面針5年后可采收,最佳使用部位為根部。

關鍵詞:兩面針;生物學特性;生長發育;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567.9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4-0250-03

收稿日期:2014-05-05

基金項目: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放計劃(編號:桂科攻2010ZW002);兩面針股份有限公司橫向項目。

作者簡介:李 虹(1974—),女,廣西桂林人,助理研究員,從事藥用植物栽培研究。E-mail:zwslihong@126.com。

通信作者:蔣水元,研究員,從事藥用植物引種栽培研究。E-mail:jsy@gxib.cn。

兩面針[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系蕓香科花椒屬木質藤本植物,別稱紅心刺刁根、紅倒鉤簕、兩背針、雙面針等,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祛風通絡等功效,主要用于氣滯血瘀引起的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胃痛、牙痛,毒蛇咬傷,外治水火燙傷等[1];臨床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膽道及腸蛔蟲疼痛、神經痛、風寒牙痛。目前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野生資源十分零散,加上農村的城市化,亂砍亂伐隨處可見,使得兩面針野生資源已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2]。因此,筆者所在課題小組每年采收野生兩面針種子播種,并對幼苗進行移栽試驗,以期為今后兩面針大面積種植提供基本資料和科學依據。

1 原產地與引種地生態環境條件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熱帶向亞熱帶過渡、東部濕潤地區向西部半濕潤地區過渡的地理位置。兩面針主要在25°N以南的中亞熱帶各個地理氣候區分布。本試驗種源采集地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縣,為石灰巖石山地的向陽處,土壤為酸性黃壤,坡向東北坡,坡度16~25°,25°1′E、109°6′N,海拔 170 m,1月平均氣溫8.8 ℃,極端最低氣溫-5.8 ℃,7月平均氣溫29.50 ℃,極端最高氣溫39.5 ℃,年平均氣溫高于18.7 ℃,年降水量1 940 mm,相對濕度60%~90%。

引種栽培地點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雁山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種植地內,種植地地面平坦、不積水,丘陵臺地,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110°36′~111°29′E、24°15′~26°23′N,平均海拔170 m,氣候屬中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這里的氣溫狀況:1月平均氣溫8.2 ℃,極端最低氣溫-6 ℃,7月平均氣溫 28.0 ℃,極端最高氣溫40.0 ℃,年平均氣溫高于21.3 ℃,無霜期 307 d,年降水量1 865.7 mm,相對濕度78%,土壤為砂頁巖風化發育的酸性紅壤[3]。

2 材料與方法

種子采集:于每年10—11月采集野生已轉紅的成熟果實,使其自然陰干裂開后取其種子利用潤沙保存,第2年2月下旬開春進行播種育苗。在同一塊地每年5月中旬選取當年播種育苗出來的兩面針植株(株高在30~40 cm)按株行距1.0 m×0.8 m在大田進行移栽。每年種植100株,隨機抽取30株定期觀測記錄直至試驗結束。

3 結果與分析

3.1 兩面針藥用部分

蕓香科植物兩面針的主要藥用部分為圓柱形干燥根,也有些廠家用莖,全年均可采挖。經觀察,兩面針根部表面淡棕黃色或淡黃色,有鮮黃色或黃褐色類圓形皮孔樣斑痕,切面較光滑,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黃色,可見同心形環紋和密集的小孔,質堅硬,氣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

3.2 兩面針生物學特性

在桂北地區自然條件下,兩面針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果實,采收后將果實自然陰干,用潤沙濕藏。第2年開春播種,蓋0.5~1.0 cm的細土并保持土壤濕度,10月前種子均能正常發芽,但以2月中旬至3月中旬播種為最佳,該時期種子發芽率高,出苗整齊。種子萌發先出根后出芽,靠根的伸長把子葉頂出土表,隨后種皮脫落。展開子葉近圓形、全緣,并由淡黃色轉變為綠色。出芽10 d左右長出第1張真葉,2—3月當株高達20~40 cm時即可移到大田栽培。

兩面針為多年生常綠木質藤本;嫰莖、枝、葉軸下面和小葉中脈兩面均著生鉤狀皮刺。成熟葉片為單數羽狀復葉,葉片無刺或退化,莖部有銳刺,葉長7~15 cm;小葉3~11 cm,對生,革質,卵形至卵狀矩圓形,上面稍有光澤,葉緣淺齒,裂葉尖,短尾狀。在引種栽培地,冬季(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會有霜凍,1年生幼株和多年生植株嫩梢部分會受到霜凍而停止生長,嫩芽變色,嚴重的導致嫩枝和枝條枯萎,如不采取防護措施,幼株會死亡。第2年春季未凍傷的枝條可再次萌芽抽梢。

3.3 兩面針生長發育特征

從表1可以看出,兩面針地上部分的生長主要集中在7—11月,1年生植株平均每月生長8.6 cm,尤以9—10月生長最快,月生長可達14.8 cm;11月后生長變緩慢,12月降霜后幼苗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傷現象,直至第2年3月又重新開始萌發新枝葉。3月開始抽梢,2年生植株株高可達263 m。

表1 1年生和2年生兩面針植株動態

月份

1年生植株 2年生植株

地莖(cm) 株高(cm) 分枝(條) 地莖(cm) 株高(cm)

4月 1.38±0.12 72±15.6

5月 0.63±0.09 39.3±5.1 2.0±2.2 1.38±0.15 79±18.5

6月 0.68±0.08 40.9±5.7 2.9±2.8 1.46±0.19 83±12.4endprint

7月 0.72±0.09 41.7±6.1 3.1±2.6 1.69±0.18 140±20.9

8月 0.84±0.17 47.2±7.4 5.0±2.3 2.13±0.26 179±26.1

9月 0.98±0.24 56.5±15.7 5.4±1.8 2.24±0.27 213±31.4

10月 1.18±0.33 71.3±27.7 6.7±2.2 2.41±0.25 245±50.5

11月 1.35±0.36 76.2±32.1 6.1±2.1 2.48±0.32 254±74.6

12月 1.38±0.36 79.6±32.7 4.0±1.9 2.55±0.33 263±47.7

1年生植株自4月起到11月,每月都有新枝條萌發,尤以9—10月幼枝萌發數量最多,隨著植株的生長,頂端優勢作用慢慢顯現,弱枝會被逐漸淘汰,10月以后植株的頂端優勢作用最為明顯。

兩面針地莖的生長主要集中在7—11月,1年生植株平均每月生長0.16 cm,地莖生長起伏不大,9—10月生長略快,達0.20 cm;11月后生長變緩慢,12月降霜后生長幾乎停滯,頂梢有凍傷現象,到第2年春末才開始恢復生長。

自2006年開始,每年5月種植一批兩面針苗,2012年12月中旬統一采收和測量各植株的生物量。從表2中可以看出,兩面針植株高度和地莖隨苗齡的增加而增大,根、莖、葉的各生物產量也隨苗齡的增加而增多。兩面針前5年株高和地莖生長較快,5年后株高和地莖增長不多,根、莖、葉的各生物產量卻明顯增加。

表2 不同苗齡兩面針植株的生物量

苗齡

(年) 地莖

(cm) 株高

(m) 根鮮質量

(g) 莖鮮質量

(g) 葉鮮質量

(g)

1 1.28±0.31 1.03±0.42 30±14 150±24 120±23

2 3.01±0.64 2.82±0.41 270±157 773.7±354 325±224

3 3.84±0.80 4.28±0.69 280±168 1 210±486 350±202

4 4.51±0.64 5.16±0.62 713±179 2 663±865 663±221

5 5.17±1.20 5.49±1.10 850±313 3 369±1713 518±229

7 6.97±4.00 6.95±0.83 2 030±447 10 665±2 148 2 600±1 224

3.4 兩面針生長特性

兩面針植株為雌雄異株,3—4月開始萌芽、展葉抽梢。一般種植3年可見開花,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花瓣4枚;萼片寬卵形。9月中、下旬開始有少量花芽出現,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現蕾達盛期,11月下旬開始有少量的花開放,但自12月寒潮到來,花蕾即受凍,之前萌發的花蕾及花朵幾乎全部凍傷脫落。第2年春季3月初,花蕾再次萌發,3月中旬開始開花,3月下旬至4月中旬開花達到旺盛期,5月上旬開花結束。單花開放時間為1 d。受粉的雌花結為蓇葖果,初期為青色,逐漸轉為綠色,快成熟時轉紅,成熟時為紫紅色,果實上有粗大腺點,頂端正具短喙。10月上旬開始果熟,下旬達到盛期,11月幾乎全部成熟。成熟的果實從果皮頂端向果柄方向裂開,露出黑色的種子。每個成熟果實內含1個種子。種子近圓球形,直徑在0.28~0.39 cm之間,種子千粒質量為(37±2)g。

3.5 不同苗齡兩面針植株的生物堿變化

每年5月種植一批兩面針苗,2012年12月中旬統一采收不同株齡兩面針的主莖和根,測氯化兩面針堿濃度、氯化兩面針堿含量、新棒狀花椒酰胺濃度、新棒狀花椒酰胺含量。

由圖1可見,隨著兩面針植株株齡增加,主莖和根部氯化兩面針堿濃度升高。莖部氯化兩面針堿濃度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為2年-莖(16.692 8 μg/mL)<3年-莖(24.498 9 μg/mL)<5年-莖(75.493 2 μg/mL)<7年-莖(123.987 8 μg/mL);根部氯化兩面針堿濃度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為2年-根(58568 4 μg/mL)<3年-根(65.375 75 μg/mL)<5年-根(71.282 70 μg/mL)<7年-根(99.520 40 μg/mL)。但 2~5年株齡兩面針植株莖部新棒狀花椒酰胺濃度卻隨苗齡的增加而下降,7年兩面針植株莖部新棒狀花椒酰胺濃度比5年植株又稍有升高,其順序由小到大依次為5年-莖(2.253 0 μg/mL)<7年-莖(5.796 9 μg/mL)<3年-莖(9.453 6 μg/mL)<2年-莖(14.144 0 μg/mL);根部新棒狀花椒酰胺濃度由小到大依次為2年-根(39.403 5 μg/mL)<5年-根(74.732 5 μg/mL)<3年-根(75.873 0 μg/mL)<7年-根(106.261 9 μg/mL)。

從圖2可見,莖部新棒狀花椒酰胺含量并不隨兩面針植株株齡的增加而增加,其含量由小到大的順序依次是5年-莖(0.004 5%)<7年-莖(0.011 6%)<3年-莖(0.018 9%)<2年-莖(0.028 3%);根部新棒狀花椒酰胺含量隨植株株齡的增加而增加,其順序依次是2年-根(0078 8%)<3年-根(0.1517 5%)<5年-根(0.179 3%)< 7年-莖(0.212 5%)。莖部氯化兩面針堿含

量由小到大的順序依次是2年-莖(0.033 4%)<3年-莖(0.049 0%)<5年-莖(0.151 0%)<7年-莖(0.248 0%);根氯化兩面針堿含量由小到大的順序依次是2年-根(0.117 10%)<3年-根(0.130 75%)<5年-根(0.142 60%)<7年-根(0.199 00%)。endprint

從圖2中也可看出,兩面針新棒狀花椒酰胺含量在主莖中并不穩定,不隨株齡增加而增加;在根部卻隨株齡增加而增加;而兩面針氯化兩面針堿含量無論在莖部還是根部都隨株齡增加而增加。兩面針以根入藥為主,莖部也有企業在用。從上面數據可看出,5~7年后兩面針主要藥用成分達一定量,可采收。

3.6 抗逆性

兩面針在向陽處的丘陵、山地的疏林、灌叢和荒草坡較常見,也生于陰坡槽谷兩旁和下坡較潤濕處,喜濕怕旱,在干旱的季節兩面針容易造成葉子脫落,在高溫高濕季節長勢最好。兩面針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在酸性土壤地區和石灰巖地區均可生長。兩面針喜歡在磷肥足的土壤中生長,有效成分含量與土壤有效磷呈正相關[4-5]。兩面針既喜陽,又能忍耐一定程度的蔭蔽,在上層林木透光率達20%的條件下也可生長。幼時直立生長,主根發達;葉片變小,葉色發黃脫落,新梢生長緩慢。

3.7 病蟲害防治

兩面針常見的病蟲害較多,在5—7月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兩面針容易發病,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煤煙病、潰瘍病等。

炭疽病主要危害兩面針葉片。葉片受害首先病斑多出現于葉緣或葉尖,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淺灰褐色,邊緣褐色,病健部分界清晰。病斑上有同心輪紋排列的黑色小點。在不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和栽培管理不當時,葉部有時發生急性型病斑。主要防治措施:(1)清理種植園,剪除病枝,集中燒毀。(2)發病初期噴灑7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7 d噴1次,連續噴灑 2~3 次。

煤煙病主要危害葉片和幼枝。常以粉虱類、蚧類或蚜蟲類害蟲的分泌物為營養而發病,發病初期,表面出現暗褐色點狀小霉斑,后繼續擴大成絨毛狀黑色或灰黑色霉層。后期霉層上散生許多黑色小點或剛毛狀突起物。主要防治措施:(1)及時抓好粉虱類、蚧類和蚜蟲類的防治。(2) 進行修剪,使柑園通風透光良好。(3) 做好冬季清園,清除已經發生的煤煙病,也可用敵死蟲乳油或機油乳劑兌水噴霧,或對葉面上撒施石灰粉可使霉層脫落。(4) 應在發病初期開始防治。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噴霧,在6—7月改噴硫酸銅 ∶ 肥皂 ∶ 水=1 ∶ 4 ∶ 400的銅皂液,于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各噴1次。

潰瘍病主要危害發生在葉上,引起落葉。 葉片受害開始于葉背出現黃色或暗黃色針尖大小的油漬狀斑點,逐漸擴大,同時葉片正背兩面均逐漸隆起,呈近圓形、米黃色病斑,以后病部表皮開裂,呈海綿狀,隆起更顯著,木栓化,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中心凹陷,周圍有黃色或黃綠色暈環,有些品種在緊靠暈環處常有褐色的釉光邊緣。到后期,病斑中央成火山口狀開裂。主要防治措施:(1)苗木檢疫。從外地引進的苗木和接穗,可用64%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或用700單位/mL農用鏈霉素加1%乙醇浸30~60 min;或用3%硫酸亞鐵浸10 min。嚴禁從病區調進苗木、接穗和果實,如發現病株應立即燒毀。(2)發病初期噴灑600 U/mL的農用鏈霉素加1%乙醇、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氧氯化銅膠懸劑等。治療的藥物可選用64%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防治率達90%。

兩面針主要蟲害有橘蚜、柑橘鳳蝶、紅蜘蛛、麒麟掌臀紋粉蚧、大灰象甲、甘薯大象甲、短額負蝗、蝸牛等。全年大部分時間都有發生,尤以新梢生長期危害最為猖狂。

兩面針受橘蚜、柑橘鳳蝶、紅蜘蛛、麒麟掌臀紋粉蚧危害時,可采用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噴灑;對大灰象甲、甘薯大象甲、短額負蝗采取措施是:(1)直接捕捉成蟲。利用成蟲受驚假死落地的習性,在白天敲樹將其震落,然后予以殺死。(2)藥物防治。在成蟲出土前,于樹干基部周圍地面撒5%西維因粉劑進行觸殺,每株用藥50 g左右,均勻撒成寬約70 cm的藥環。對于已經上樹的成蟲,可將其搖震下來,當其欲爬回樹上而經過藥環時,即可中毒死亡,或往樹上噴灑50%殺螟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對蝸??芍苯尤斯ふT捕,也可用藥:(1)毒餌誘殺。用多聚乙醛配制成含25%~60%有效成分的豆餅(磨碎)或玉米粉等毒餌,在傍晚時均勻撒施在菜田壟上進行誘殺。(2)撒顆粒劑。用8%滅蛭靈顆粒劑或10%多聚乙醛顆粒劑30 kg/hm2,均勻撒于田間進行防治。(3)噴灑藥液。當清晨蝸牛未潛入土中時,可用滅蛭靈兌水噴灑,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6]。

4 結論

兩面針在桂林地區栽培,前5年產量與有效成分含量逐年增長,5年以后含量增長緩慢。人工栽培條件下,5年后采收將獲利最大。兩面針引種到桂林雁山,在自然環境條件下,植株能正常生長及開花結果,對低溫仍有較強適應性,遭遇低溫時,有部分幼苗被凍死,嫩葉及多年生植株新梢被凍傷,說明引種栽培獲得成功。

在一定年限內,隨著植株苗齡增加,兩面針根部有效成分含量及生物量也增加,莖部有效成分含量呈現不規則變化規律,建議用藥企業盡量使用根部入藥,在根部供應無法滿足生產需求的情況下,有選擇地使用莖部。

兩面針主要病害有柑橘炭疽病、柑橘煤煙病、柑橘葉斑病;主要蟲害有橘蚜、柑橘鳳蝶、紅蜘蛛、麒麟掌臀紋粉蚧、大灰象甲、甘薯大象甲、短額負蝗、同型巴蝸牛等[6],人工栽培時須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331.

[2]孫世榮,蔣水元,李 虹,等. 廣西兩面針種群分布特征[J]. 福建林業科技,2010,37(2):78-81.

[3]韋 霄,柴勝豐,蔣運生,等. 珍稀瀕危植物金花茶種子繁殖和生物學特性研究[J]. 廣西植物,2010,30(2):215-219.

[4]孫世榮,柴勝豐,蔣水元,等. 不同類型兩面針的特性研究[J]. 北方園藝,2009(5):236-238.

[5]胡永志,孫世榮,蔣水元,等. 不同光照強度對幼齡期兩面針光合特性及葉綠素含量的影響[J]. 北方園藝,2009(7):79-81.

[6]李照會. 園藝植物昆蟲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歡
兩面針生物學特性生長發育
轉型直銷 兩面針能否重回神壇
HPLC-Q-TOF/MS法鑒定兩面針和單面針中的生物堿
山楂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冬油菜栽培技術探析
壯藥兩面針化學成分及其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兩面針凈利潤連續7年為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