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水共治”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植物生長環境”教學改革初探

2015-06-15 02:41陳海生
安徽農學通報 2015年10期
關鍵詞:五水共治教學改革

摘 要:“植物生長與環境”是高職涉農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如何培養學生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既能實現作物的優質高產,又能保護好生態環境,是新時期下任課老師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該文對該課程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探索: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改革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上述措施將增強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高職涉農專業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植物生長環境;職涉農專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0-167-02

浙江是著名水鄉,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拔逅仓巍笔侵钢挝鬯?、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這5項?!拔逅仓巍笔钦憬∥≌谕瞥龅拇笳结?,也是推進浙江省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關鍵之策[1]。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是由浙江省水利廳承辦,以水利水電職業教育為特色、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主體、相關專業協調發展的全日制高等職業學院。學院于2006開辦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根據浙江省氣候特點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現狀,確定了“特色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即在知識結構方面,使學生既懂農業又懂水利,既懂農藝生產又懂農業工程;在操作技能方面,使學生擁有噴滴灌設計施工、園藝生產技術以及農業設施設計、管理維護的能力。2010年11月,學院設施農業技術專業被確定為水利部“全國水利職業教育示范專業”[2]。

“植物生長與環境”是與農林業生產以及水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植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其與環境相互關系的課程[3]。在我校開辦的設施農業專業課程體系中,“植物生長與環境”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也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習該課程的目的就是在遵循作物生長發育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通過環境條件和管理措施的改變,影響作物的生長狀態,讓作物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既能實現作物的優質高產,又能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作為依托水利廳辦學的高職院校,指導高職學生認真學好“植物生長與環境”課程,培養學生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是新時期下任課老師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谏鲜?,我們在該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上作了一些改革。

1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新時期是一個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更是一個生物科技時代,有關植物科學、環境科學、植物生態學、水生態學的各類書籍、期刊、廣播電視、網絡信息時時刻刻在發生變化,這就需要教師及時關注這些知識更新情況,汲取最新的國際上尖端的科技成果,保證在課堂上能為學生傳授最新的知識。浙江省科技廳、水利廳、社科聯每年要組織申報一批與水環境、水文化有關的課題,我們專業教師要積極申報與本課程有關的省級、廳級科技攻關課題,并帶領和組織學生參與完成,使學生直接接觸到本學科的最前沿,而且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改革教學內容

“五水共治”強調抓節水。在目前全球水資源匱乏條件下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旱地土壤水分利用率,是目前引人矚目的新課題[4]。于是我們增加了節水農業這方面的內容。我們在使學生掌握作物需水規律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噴滴灌在果樹、蔬菜和藥材方面的應用前景和操作技術。針對浙江省水稻移栽期經常干旱缺水的情況,我們還向學生介紹了水稻旱作的栽培技術。除了著重介紹土壤水分運動與作物吸水外,還及時將我國旱地土壤水分狀況研究的最新成果等介紹給學生,使學生認識到“五水共治”中節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水共治”強調治污水。我們在“植物生長與水分環境”這一章節中增加了“人工濕地生態系統”、“水污染生態學”等內容,在詳細地向學生講授“濕地”和“水生植物”的概念時,重點介紹了基質和植物在降污中的作用機理[5],并帶學生考察了位于杭州西湖的長橋溪公園,公園中人工濕地景觀設計中水生態植物修復和水生植物造景讓學生目不暇接,現場考察使學生明白了溪底的鵝卵石和細砂對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和生長于溪流中的水生植物如水楊柳、楓楊、狗牙根、落羽杉、蒲葦、五節芒對污水中氮、磷的吸附作用,以及溪流中的多次跌水充氧降污。最后讓學生根據“人工濕地”的降污機理,針對自己家鄉不同的點源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情況,設計多種多樣的降污方式。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五水共治、治污為先”的意義,學生畢業后方能自覺地投入到“五水共治”的運動中去。

“五水共治”強調排澇水。浙江省沿海地區臺風頻繁,水稻生長后期往往存在著降雨偏多、澇害嚴重的問題[6]。我們增加了課程內容如“澇害對植物生理活性的影響”、“植物的耐水機制”、“克服澇害的途徑”等。并將重點放在水稻澇害的補救途經上。大雨過后,受澇后的補救措施主要是先清洗稻葉中的泥沙;盡早排水,爭取讓苗尖及早露出水面,以減少受淹天數,減輕損失。在排水時應特別注意,在高溫烈日期間,不能一次性將水排干,必須保留適當水層,使稻苗逐漸恢復生機,否則,因稻田長期浸在水里,生活力弱,莖葉柔軟,遇晴天烈日容易枯萎,反而加重損失。但在陰雨天,可將水一次性排干,以利于秧苗恢復生長。排水后稻苗恢復生機,即進行1次輕露田,以增強土壤透氣性和根系活力,輕露田后結合灌淺水補追1次速效肥料。

3 加強實踐教學

“植物生長環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課和實習機會,帶學生到野外實習考察植物及其生長的環境,進行開放式的教學,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杭州太子灣公園的櫻花盛開時間一般在每年的3月中下旬,我們就安排這段時間積溫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并帶學生實地考察杭州太子灣公園的櫻花。學生就會發現太子灣公園不同地方的櫻花花期不一致,有的櫻花樹花期早一點,有的還未開花,學生就會明白,除了品種原因外,太子灣公園內眾多的溪流和小水塘產生的水體小氣候造成的積溫差異是造成櫻花花期不一致的最主要的原因。這樣就使學生加深理解了植物發育與積溫的關系,同時也加深理解了水體小氣候的概念和作用。

4 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式

高職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在接受知識方面存在著基礎差、底子薄的問題,近幾年我院設施農業專業學生來源不一,層次不齊,大部分是從普通高中理科考上來的,也有從普通高中文科考上來的,還有一部分是從職業中專和職業高中考上來的。因而,單一的教學內容就不會適應學生的知識接受要求,必須要針對學生地域來源特點和基礎特點,進行因材施教。我們盡量采用實物、標本、模型、掛圖、視頻等形象直觀的材料向學生講授知識點,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我們每次帶學生參觀中國水利博物館,學生都反映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中國水利博物館位于我們學校旁邊,是一座以水科技、水文化、水民俗、 水生態等為主要內容的水博覽園,其展區內采用場景復原、文物陳列、圖文展示、視頻演繹和多媒體特效應用等5位1體的模式,生動展現中華民族5 000多年水利歷史和文化。學生通過近水、親水、觀水、戲水和識水,了解水的歷史,認識水的哲理,體會水的重要,重視水的保護,增強水的法制觀念。

5 討論

“植物生長與環境”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均強、且又很前沿的課程。以我校目前的辦學條件而言,還需要長期的實踐探索和不斷努力。這需要教師的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拔逅仓巍笔钦憬∷ぷ鞯男率姑?,是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機遇,作為依托浙江省水利廳辦學的我校設施農業專業,其課程改革的成功,有利于本專業學生專業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浙江省“五水共治”運動的深入開展,有利于浙江省經濟和環境的良好發展。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推進“植物生長與環境”課程的改革,力爭形成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鐘小代.五水共治項目對流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定量分析[J].低碳世界,2014,9:82,83.

[2]陳海生,呂樂燕,高職院校設施農業技術“設施園藝”教學改革探索,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0):131-132.

[3]徐禮英.項目教學法在《植物生長與環境》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4):88-89.

[4]邢淑蓮,姚艷麗,徐磊,劉洋.中國南方地區旱作農業發展概況與對策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7):175-179.

[5]張雨葵,楊揚,劉濤.人工濕地植物的選擇及濕地植物對污染河水的凈化能力[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6,25(5):1318-1323.

[6]李鐘學,張季中,王玉蓮.水稻澇害的研究與探討[J].中國林副特產,2004(6):24-25.

(責編:吳祚云)

猜你喜歡
五水共治教學改革
“五水共治”視閾下高校生態德育建設研究
發揮媒體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紹興日報》推進河長制報道的實踐探索
基于CNKI的“五水共治”工程文獻計量分析
用標準濾出“清流”——浙江浦江縣以水晶標準化綜合試點推進五水共治工作
杭州“五水共治”公眾參與調查與對策探究
順勢而為 勇擔責任 發揮優勢 學校召開“五水共治”專題工作研討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