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拋錨式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2015-06-17 03:23袁晶
新課程·上旬 2015年4期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

摘 要:拋錨式教學策略以建構主義、最近發展區等為理論基礎,也可稱為“實例式教學策略”或“基于問題的教學策略”。教學分為五個步驟: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拋錨式教學策略應注意:情境的合理性和真實性;問題的難易程度適當;教學的進度和秩序;教師角色的轉變。

關鍵詞:拋錨式教學策略;小學數學;應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課程總目標之一:“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眴栴}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小學開始,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拋錨式教學策略是基于問題的教學策略,將其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能起到有效地促進作用。

一、拋錨式教學策略

拋錨式教學策略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通俗的內涵、明晰的教學步驟,下面從以上三個方面闡釋拋錨式教學策略。

(一)理論基礎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拋錨式教學策略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產生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生并不是被動接受的容器,而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不是“講授者”,而是“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知識應是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這樣獲得的知識對學生才有意義、有用。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學生現有水平的基礎上,提供帶有適當難度的教學內容,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使學生達到可能的發展水平,讓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成為現有的發展水平,向下一階段的發展水平邁進。

(二)內涵

錨是錨泊設備的主要部件。鐵制的停船器具,用鐵鏈連在船上,拋在水底,可以使船停穩。拋錨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確定一個錨,并把它拋出去,整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都圍繞著這個錨來展開(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而所謂的“錨”,就是實際情境中的真實事例或真實問題。由于拋錨式教學策略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策略”或“基于問題的教學策略”。

(三)教學步驟

拋錨式教學策略有以下五個步驟。

1.創設情境

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入錨,情境必須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類似,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在這樣的情境中開始教和學。

2.確定問題

情景創設之后,確定錨,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整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都圍繞著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展開,圍繞著這個“錨”組織教學,就有了教學的“向心力”。

3.自主學習

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的解決辦法,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由學生自己根據線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到多種解決方法以后,在教師的組織下對自主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討論,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

由于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二、拋錨式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應注意的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拋錨式教學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不合理地運用拋錨式教學策略,也會導致課堂失控、教學偏離目標,課堂教學只是表面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而沒有任何實效。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拋錨式教學策略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情境的合理性和真實性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彼?,情境的創設很有必要。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拋錨式教學策略的關鍵環節,情境創設不當,教學就容易流于表面花哨,削弱教學的效果。因此,創設的情境內容應該切合教學的主題,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典型性、合理性;教師也應該從實際生活出發,源于生活,創設真實的情境,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創設情境是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情境應該具有感染性,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

(二)問題的難易程度適當

基于情境提出的問題難易程度要適當,太難了,學生只能望題興嘆,沒有太大的興趣,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太容易了,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沒有成就感,起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提出的問題應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考慮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在現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對問題的解決達到可能的發展水平。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通過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能體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都會有所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地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

(三)教學的進度和秩序

拋錨式教學策略強調學生的自主和協作學習,學生的獨立探索和交流會占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而小學生的自律能力比較差,這就會導致課堂探索和交流流于形式,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學生學不到有用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控制整個教學過程,但是如果控制過少,學生的探索和交流會不著邊際,偏離教學主題;控制過多,學生缺乏自主性,探索和交流會受到教師的限制,學生的主動性也會受到打壓。所以,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控制應該掌握一個“度”。這就需要教師擁有教學智慧,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比較重,小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還沒有成熟,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控制比較多,學生對教師唯命是從,教師是講授者、主宰者,是課堂的主角。而拋錨式教學策略以建構主義、最近發展區等為理論基礎,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主,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教師是“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拋錨式教學策略就需要教師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獨樹一幟,轉變教育的觀念,轉換教師的角色,適當地放手讓學生去做、去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馮克誠.教育改革手冊[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袁晶,女1990年4月出生,漢族,河北保定安國市人,天津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生,初等教育學專業。

?誗編輯 鄭 淼

猜你喜歡
小學數學應用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