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如何培養留守兒童正確認知

2015-06-24 01:39張曉雙
亞太教育 2015年10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兒童心理

文/張曉雙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農民工。由于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和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許多農民工自身雖然可以在城市生活,但是他們無法享受到和城里人相同的待遇。所以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很多農民工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就讀將要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了農村,并托付給其他人代為照顧生活起居。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不在父母身邊,未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們在對社會、同伴以及自身的認知方面,存在較大偏差,這又影響了他們在社交方面的心理健康,較非留守兒童而言,留守兒童存在更大的認知偏差和社會焦慮等問題。

一、部分留守兒童存在錯誤認知

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與教育,但是留守兒童卻早早脫離父母生活,獨自掌握各種學習與生活技能,在這個最為關鍵的時候,其父母進城務工了,造成了一種心理形式上的“孤兒”,這不僅使他們對自身表示否定和對別人的錯誤認知,同時也更容易引發自卑膽小、社交不良、情緒消極、孤僻任性等心理健康問題。

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其中關于心理認知的研究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上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為部分留守兒童存在錯誤的認知,對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確給予評價。留守兒童的認知偏差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并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比如對于平時生活中一些中性的外部信息,留守兒童更傾向于解讀為帶有消極的含義,其中不僅包含對自身的否定,而且包括對他人的錯誤認知。這種錯誤認知還表現在價值偏差上,存在部分留守兒童極易產生厭學,堅信“讀書無用論”,認為自己父母沒多少文化照樣能掙錢,也存在部分留守兒童把人生發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在學習不思進取,成績普遍較差。

留守兒童出于對自我的否定,他們也開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放任自流的態度,同時極易產生消極情緒。國內很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心理,并且隨著父母外出打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體驗會增加和泛化。

二、留守兒童認知偏差產生的原因分析

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除了他們自身內在的心理活動,外界的社會支持也是一種間接的因素,這種支持為留守兒童提供實際的認知矯正和情感依賴,使留守兒童在面對心理壓力時也能保持心理健康。那么,留守兒童存在認知偏差這一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缺少了心理健康成長的外界社會支持,包括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個社會組成部分。

(一)學校教育對心理健康重視不夠

留守兒童一般出現在農村或者貧困地區,農村學?,F有的心理教育體系沒有為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是未設置的獨立的心理健康教師,農村學校由于教育經費短缺,還沒有條件建立心理咨詢室和相應的健康教育課、教學活動,即使有些學校在形式上已經建立心理輔導室,但其在硬件和軟件上也存在許多不足的問題。二是許多學校并沒有重點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些學校關注的是升學率,但是由于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學習成績較差,學校和教師也沒能看到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甚至有些學校會放棄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放任他們的行為和態度,這樣惡性循環,留守兒童的狀況令人堪憂。

1、師資力量薄弱,缺乏教師對留守兒童正確認知自身能力的培養

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校采用大班教學或者寄宿制。寄宿制學校對于寄宿學生的管理,都沒有設置專門的生活老師。在任課老師與留守兒童的父母聯系頻率上,有大部分家長是一個月聯系一次老師,而有些家長則更長時間聯系一次,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就是交給了老師,自己不用再負責教育的事。種種因素導致了留守兒童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較非留守兒童而言,對自身和外部世界存在認知偏差,一般不能正確認識了解自身,也不能很好的認知到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對自己的評價過于消極,存在自卑情緒。而在目前在對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中,外界更多的關心集中在留守兒童獲得知識的情況,家長更注重孩子在學習成績上的變化,而不是心理上的成長,留守兒童更需要的是家長和教師的關愛。

2、部分教師忽視對留守兒童健康心理和性格培養

在經歷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獨自生活后,留守兒童會感到孤獨,性格也變得膽小。留守兒童良好的認知體驗主要集中在留守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部分教師過分強調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的投入時間,而沒有看到學生學習習慣不好、注意力不集中這些問題背后的心理原因,教師傾向評價留守兒童更容易學習困難、行為習慣差。探索其原因,可能是教師過于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容易將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學生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認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同時生活行為習慣也可能差,進而更容易把留守兒童成績不良或者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與他們的留守兒童身份聯系起來。導致教師在與家長交流時更多的也是關注留守孩子的學習、行為習慣等問題,忽視他們的心理問題。

3、缺欠對留守兒童靈活適宜的教學方法

由于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環境受經濟發展的制約,大部分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解決留守兒童內心沖突的教學方法,也無法估計到增進師生感情、利用情感感化等心理教學方法。農村學校一般采用的大班教學,也無法完全實現“一對一”的教學模式。許多學校教師反映,一個班學生太多,教師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對班上每個學生都能平等對待;而對于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他們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求更無法全面細致照顧?;蛘?,老師只采取寬容放任的態度,不重視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這樣導致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出現問題,影響整體教育質量。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師資力量不夠強大,學校存在教學的盲目性與隨意性的現象,缺乏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

(二)留守兒童長時間缺乏父母親情和家庭溫暖

許多留守兒童的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長時間缺少父母親情,家庭環境與家庭教育的缺失引起的負面效應,導致了留守兒童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產生。對于兒童來說,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情感滿足和家庭的和諧氣氛。而在所有兒童健康成長的必須情感中,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具有其他親情和感情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學校教育和教師關愛無法給予的。但是,父母迫于生活壓力,只能選擇外出務工,父母只能選擇由祖輩或親戚代為“看管”孩子。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往往表現出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偏差,相比于非留守兒童而言,他們更容易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進而人際交往能力也較差。

三、培養留守兒童正確認知的策略與方法

(一)社會、學校和教師應當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相當長時期都會存在的社會現象,這是新中國現代社會轉型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這需要全社會——包括學校、教師、家長等各個社會階層,大家共同來關注這個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從各個層面來關注留守兒童,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學校是這個大社會的重要部分,它擔負著農村留守兒童接受主要教育的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學校能補償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教育。通過各種渠道,學校和教師能了解每個留守兒童的基本家庭情況。根據當地的教學條件,學校還應當盡力設立心理咨詢室,并配備相應的專職心理輔導教師,并開設組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時為留守兒童提供化解心理困惑的各種方法。此外,學校還可以建立留守兒童互幫互助輔導小組,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更傾向于向同齡人尋求幫助,而羞澀于對教師群體傾訴?!耙粠鸵弧比后w不僅可以在生活上和感情上相互支持,也能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在互幫互助中形成正確的認知。

在留守兒童的心中,缺少父母在身邊的關愛,他們的心理是孤寂的,師生的關愛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自內心的關心留守兒童,與孩子們真誠相處。這種關心不僅僅是關心他們的成績,還關心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過程。教師在日常與留守兒童的交流中,積極引導他們對父母外出打工這一事實,正確認知這一自己并不能改變的現實狀況,使其以健康的心態正視現實、面對現實。作為小孩,應當體諒,在離開父母的時間里學會調整自己情緒,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適應能力,把父母不在身邊的這一現實當作是對自己的考驗,樂觀對待生活,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不斷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而減輕父母外出打工帶來的消極影響。

(二)家庭應當關注留守兒童情感與認知教育

留守兒童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而家庭教育是培養留守兒童正確認知的關鍵。家長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及時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支持,是培養留守兒童正確認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父母應當知道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別人都無法代替的,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也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原理父母,情感上也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支持,認知偏差和負性情緒則會進一步泛化,更進一步引發心理問題和問題行為。即使父母與孩子相隔兩地生活,父母再忙也要抽空利用電話等方式及時給予孩子生活學習上的關愛,了解他們心靈的渴望,及時為他們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留守兒童暫時的監護人也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幫助父母及時補償他們對父母依戀的情感。家庭環境因素是兒童在成長發育過程中的最重要因素,和諧有愛的家庭分為與科學的教育方法有利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三)留守兒童不斷自覺認清自我完善自我

首先,留守兒童要對自己有清晰而較正確的自我評價。在學習生活中,努力認識到自己在缺點和優點,對自己性格、興趣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采取的具體方法是鼓勵留守兒童寫一些關于自我成長的文章,父母要求或孩子定期對自己做總結。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許多問題,老師有事不耐煩不恰當的批評會加重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師要多采用溫暖的感化方式,而不市傷害他們自尊的言語和懲罰方式,溫和感化他們,利用獎勵、正強化的方式來強化他們的正確認知和行為,不斷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鼓勵留守兒童從各個角度來認識自己,同時也要做到客觀真實。不斷鼓勵留守兒童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努力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和行為上證明自己。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常規教育時,幫助留守兒童認清自己和外界世界,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引導留守兒童正確面對學習生活中成功和失敗,糾正錯誤認知,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不斷適應現實環境,面對現實,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1]段成榮,周福林. 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 人口研究,2005 (1):36.

[2]戴斌榮.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 (5):44-47.

[3]周宗奎等.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 (1).

[4]劉正奎,高文斌,王婷,王曄. 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 (2).

[5]汪龍飛;鄧澤宏. 基于元認知理論的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問題研究——以湖北省蘄春縣調研為例[J]. 科技創業月刊. 2013(9).

[6] 胡進. 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干預[J]. 教育科學研究,2001,(11).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兒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留守兒童
讓心理描寫點亮全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