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塘淤泥氮營養物質分布特征研究

2015-06-24 10:58蔣國民等
河北漁業 2015年6期
關鍵詞:分布特征淤泥

蔣國民等

摘要:柱狀采泥器采集淤泥,分段研究氮含量和分布規律。結果表明,淤泥中有機氮占61.73%~82.01%,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垂直變化趨勢,無機氮主要由固態氮構成,含量達11.27%~23.79%,有明顯的垂直變化趨勢。整個淤泥層參與淤泥氮營養的貯存與釋放,9 cm層段氮營養活躍。

關鍵詞:淤泥;氮營養;分布特征

池塘淤泥是池塘養殖過程中水體內發生物理、化學及生物學過程所產生的沉降物質,主要是殘餌、魚類排泄物、死亡生物以及塵埃泥沙混入沉積于池底,并隨著養殖周期的延續而不斷加厚,是池塘氮、磷等營養鹽的重要“匯”和“源”,是各種營養鹽和污染物等的主要蓄積場所, 也是水域生態系統物質、能量循環的重要環節[2]。適度淤泥能有效地維持水體肥效,促進養殖魚類生長,反之易導致水質污染和魚類發病[3]。本次通過化學檢測分析池塘淤泥中氮營養物質的形態與分布,了解氮營養物質的季節變化規律,探索池塘淤泥氮營養物質調控機制,為池塘淤泥氮的合理利用,池塘富營養化的預測和治理提供一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采樣

實驗池塘為釣魚池,囤養草魚為主,不清淤、不施肥、投餌少,水深保持在1.2 m左右。2012年5月-2013年4月期間,每月定期用柱狀采泥器約同一位置采集淤泥3次,淤泥厚度為(15~18) cm,從表層往底層方向分段,每段3 cm,分5段,12 cm以下淤泥為最后一段,同一層段淤泥放同一塑料袋混勻、密封、編號,冰箱冷藏保存,備用。

1.2樣品處理

淤泥樣品4 000 r/min離心10 min,去除上清液,淤泥自然風干、研磨,過100目篩,進行總氮、有機態氮、可交換態氮及固態氮等指標的檢測。

1.3分析方法

淤泥總氮含量就是各分層測定的總氮含量之和,表層總氮為表層3 cm厚淤泥總氮,底層總氮為12 cm深以下淤泥總氮??偟獪y定和淤泥氮營養形態分類測定方法參考半微量法和《湖泊富營養化調查規范》(第二版)進行,Excel分析實驗檢測數據。

2結果

2.1氮營養物質形態

從表1可看出,淤泥總氮百分含量范圍為(0423~1.093)%,即淤泥總氮含量為4.23~10.93 g/kg,由有機態氮和無機態氮組成,以有機態氮為主,含量占淤泥總氮的61.73%~8201%。實驗池淤泥中,無機態氮主要以固態氮形式存在,含量占氮總量11.27%~23.79%,交換態氮含量較低,占氮總量的0.03%~0.07%。

2.2總氮分布

根據表1淤泥中不同氮營養態物質的百分含量描繪出其變化情況圖1,從圖1可知,實驗池塘淤泥總氮含量呈明顯的季節變化趨勢。冬春季(11-12月份和翌年1月份)為淤泥總氮含量最高期,其后逐步下降,夏秋季(7-9月份)達到淤泥總氮含量最低,秋季10-11月份,池塘淤泥總氮含量逐步上升。不同季節時期,淤泥總氮含量存在垂直分布現象(圖2),隨著淤泥深度的增加,總氮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趨勢。

淤泥底層總氮變化同淤泥總氮變化趨勢相一致(圖1),呈高度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853,整個淤泥總氮含量有72.783%是由底層淤泥總氮來確定的,其它影響因素為27.217%(圖3)。

表層總氮變化趨勢與淤泥總氮和底層總氮變化趨勢稍有不同(圖1),10-11月,表層淤泥總氮含量高,淤泥總氮含量逐步累積。表層總氮含量與淤泥總氮含量呈低度相關性,相關系數(r)為0.348。

根據表層和底層總氮對整個淤泥總氮的影響和其相關性,擬合二元回歸方程為

Y=0.051+1.879 X1+2.421 X2

其中Y:淤泥中總氮的百分含量,X1:表層淤泥中總氮百分含量,X2:底層淤泥中總氮百分含量。

2.3無機態氮

池塘淤泥中無機態氮主要形式為固態氮,50%~83.35%固態氮分布在9 cm以上淤泥層,9 cm以下固態氮含量變化不顯著。固態氮隨淤泥深度增加而有所降低,但無明顯的季節變化趨勢(圖2)。無機態氮中銨態氮、硝態氮為可交換態氮,可通過分子擴散遷移入水體,直接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是淤泥與上覆水之間氮營養物質交換的主要方式,是我們生產利用的主要氮營養物質,其在池塘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淤泥中可交換態氮含量低,垂直分布呈現一定的規律性,9 cm以上淤泥,其含量隨深度和季節而變化,9 cm深度以下,其含量較穩定。

2.4有機態氮

池塘淤泥總氮中有機態氮含量高,不同季節期間的變化趨勢同淤泥總氮基本保持一致(圖1)。有機態氮與淤泥總氮呈高度正相關性(如圖4),對淤泥總氮值的影響程度可達87.947%,相關系數為0.938,擬合一元回歸方程為:

Y=0.070+1.230 X,r=0.938

其中Y:淤泥總氮百分含量,X:淤泥有機氮百分含量,回歸方程的方差分析檢驗結果為極顯著,表明X和Y線性相關,并回歸極顯著。

3結論

底泥氮營養物質含量是水體氮的沉積與釋放動態平衡的結果,水體有機質及氮營養物質含量高,氮營養物質出現沉積,池塘淤泥總氮含量由表向底呈遞增趨勢。反之則表層淤泥氮營養逐步釋放水中,底層氮營養逐步補充。淤泥9 cm段氮營養物質沉積與釋放過程活躍,可交換態氮、固態氮和有機氮含量的變化和垂直變化明顯,9 cm以下淤泥層段有機氮也不斷變化,表明池塘淤泥層都參與了氮營養物質的貯存與釋放。

參考文獻:

[1]

Lu R K, Soil Agro chemistry Analysis Metho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tech Press, 2000:146-165

[2] Wang Y C, Wan G J, Yin C Q, Huang R G.. Distribution of total, exchangeable and fixed nitrogen in the sediments of two lakes in Guizhou province,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02,14(4):301-309

[3] 蘇利,姜志強,宋波瀾.3種底質對水質和紅鯽生長的影響[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1,26(2):149-152

[4] Nagaraja P, Kumar M S H. Spedrophot 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Nitrate in Pulluted Water Using a New Coupling Reagent. Anal. Sci. ,2002,(18):355-357

[5] 金相燦,屠清瑛主編.《湖泊富營養化調查規范》(第二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

猜你喜歡
分布特征淤泥
蓮為何出淤泥而不染
賞荷
無獨有“藕”
淤泥里的蓮藕
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中重金屬分布特征及變化規律
南京市畜禽養殖業氨排放分布特征及防治對策
嶺南地區冠心病中醫證型及證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加拿大入境中國大陸旅游流空間分布特征及差異研究
五壘島灣海域石油烴分布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