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圖

2015-07-05 22:19雷麗瓊
教育管理與藝術 2015年1期
關鍵詞:第二語言事物思維

雷麗瓊

“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整個地球”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過這么的一句話,而在地理教學中,地圖貫穿著整個教學內容,是一堂地理課的支撐點?!皼]有地圖的課不能稱其為地理課”,此話并不過分,因為圖文并茂,是人教版新篇初中地理教科書的一大特色,是地理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普遍的教學手段、是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對它運用的如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從這層意義上說,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把地理教學當作是一個“地球”的話,那么地圖就是一個支點,教師運用這個支點就可以撬起整個“地球”,讓整個地理課堂活起來!

一、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應用地圖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由于地理研究對象的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在當前地理學科遭受巨大沖擊的情況下,借助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圖畫能激起學生探索地理科學的興趣,地理插圖展示了各種地理現象,使學生感受地理自然科學的多姿多彩,可通過文中的地理插圖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以及人口、經濟和環境差異等問題。

(二)圖文結合變抽象為具體

《地理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地理事物分布很廣,很難直接觀察,教學中必須經常使用地圖.要始終注意指導學生讀圖、用途,使他們逐步養成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的習慣,圖文結合,從而讓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易懂。

(三)應用地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分析,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各種地理事物是用各種地圖符號體現出來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想象把各種地圖符號形象化。同時,通過觀察和分析還要注意把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找出其間的相互關系,查明其地理規律。 使用地圖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使用一般的景觀圖片、幻燈片、電影等直觀教具有所不同。

地圖在學生頭腦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這種表象往往會促使學生產生直覺思維,從而進入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之中。例如,用中國的地形圖分析長江的水文水系特點,學生結合長江流經地區的地形特點就會得出:在山區水流湍急,水力豐富,可以發電;在平原地區則水流平緩,可以航行,有灌溉之利等結論。這里學生絕大部分進行的是形象思維,即憑借頭腦中的表象進思維活動,而不一定是先經過一連串的邏輯思維,如山地地勢陡峻→高差大→河流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水力豐富,才獲得以上認識的。這種形象思維具有不受已形成的地理概念、規律與理論約束的特點,容易產生直覺,即未經逐步分析,迅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忽然領悟的思維,也就是帕格森所謂“理智的體驗”。很多事例證明,直覺在發明創造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地圖是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

前蘇聯著名的地理學家巴朗斯基說:“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并且應該說它永遠是更經濟更容易理解的語言。地圖使人很容易了解許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須用許多篇幅來敘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東西?!钡貓D是各種環境的圖形表達,是傳遞信息的載體,地圖可以確定教師所講授的各種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學生獲得各種地理分布知識。在地理教學中,地圖無聲勝有聲,充分利用地圖,教師不費多少唇舌就能迎刃而解。

例如,我們講授一個國家或地區時,首先必須運用地圖指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位置(經緯度和相對位置),用以形成關于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空間概念;進而運用各種專門地圖,指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地形、氣候、河湖等自然環境各個要素,各個生產部門,以及各種資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規律。

地圖作為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地理學中一切語言、文字或思維意識的簡化和替代者。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應用地圖的方式直接相關。正確用圖,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課對腦、手、眼、口等齊頭并進,這樣知識在大腦中的印象才會更深刻、更強烈,記憶的知識更牢靠。那么怎樣才能正確地用圖,充分發揮它們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呢? 地理事物分布東西南北,很難直接觀察,教學中必須經常使用地圖,要培養學生熟悉、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熟悉地圖,就是要使學生對海洋、大陸、大洲以及各國、各重要城市、山脈、河流、湖泊等在地圖上的分布位置有清晰的概念,使學生在腦海中儲存一幅準確地圖。閱讀地圖,就是要使學生能夠通過地圖上的各種符號線條、顏色、注記和比例尺等獲得各種地理知識,并能從地圖上找出各種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繼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運用地圖,就是要掌握好與地圖有關的知識,運用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各種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地圖能以無聲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以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和聯系。例如,講授新教材初中《中國地理》的“西北地區”一節內容時,由于該區的農牧業發展狀況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揭示這一規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教材對此的闡述比較簡單,如果照本宣科,學生很難掌握。為了幫助學生充分認識這一規律,可以讓學生先閱讀“西北地區草原和荒漠分布圖”,從圖中發現,該地區地表植被由東向西,大體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學生會發問,為什么該地區植被會出現這種變化呢?接著讓學生查“中國降水量分布圖”,從圖中看出該地區的年降水量也是自東向西依次減少,這就為本地區植被的變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問又產生了:該地區降水量為什么變化這樣大呢?如果再指導學生讀“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答案就找到了。由于該地區東西跨越的經度很廣,東部距海近,水汽較充足,因而降水豐富,越往西距海越遠,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漸減少。由此得出結論:水是西北地區農牧業生產的命脈。由此可見,地圖有助于闡明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規律性。

猜你喜歡
第二語言事物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美好的事物
第二語言語音習得中的誤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需求研究述評
奇妙事物用心看
多種現代技術支持的第二語言學習
《第二語言句子加工》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