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農抑商”經濟思想之商榷(上)

2015-07-09 10:46李惠
農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5年6期
關鍵詞:經濟思想經濟政策

[摘 要] “重農抑商”自商鞅時提出,幾近延續到封建王朝徹底滅亡,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其歷史必然性。重農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思想,貫穿于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發展的全過程,是中國有史以來一直貫徹的主流經濟指導思想。但是抑商卻并非如此,抑商之說開始于戰國,其后在漫長的中國帝制時代里,除了一些特殊時期外,在大部分時間里,統治者是在不斷調整商業政策。

[關鍵詞] 重農 抑商 經濟思想 經濟政策

[中圖分類號] F3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013-02

“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作為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農業生產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也是農業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因此歷代統治者及其政治家、思想家都很重視農業生產,倡導重農思想和理論。因此學界有這樣一種論調:“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農輕商的社會,中國的歷朝歷代都對商業的發展采取打擊壓制之能事,在中國古代,縱使商業有發展,那也是在官府的層層控制剝削之下,因此就算有商業繁榮也是畸形的虛假的繁榮?!盵1]

然而我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簡單籠統?!爸剞r抑商”理論形成于戰國,首次由商鞅明確提出,貫穿整個封建時期。筆者覺得應該拆為兩部分——重農和抑商——來看。重農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思想,貫穿于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發展的全過程,是中國有史以來一直貫徹的主流經濟思想。但是抑商卻并非如此,抑商與否及其程度如何,是與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狀況以及各階層力量對比相關聯。抑商之說開始于戰國,其后在漫長的中國帝制時代里,除了一些特殊時期外,在大部分時間里,統治者是在不斷調整經濟政策,除了“重農抑商”政策外,也推行重農而不抑商,甚至重農而又恤商的政策。

1 重農思想發源

重農思想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一根主線,其發源可追溯到三代時期,此時期我國處于奴隸社會階段,人民依賴農業而生存與生活,因此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墩撜Z?憲問》載“禹稷躬耕而有天下”,夏禹和后稷親自參加田間勞作,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獲得民眾的擁護而成為一國領導者,這也成為后來歷代天子躬耕的濫觴。商代同樣注重農業,在一些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甲骨卜辭中不難看出商代對農業豐歉的重視。

到了周代,統治者更是將農業生產活動擺在顯要的位置上。周公將農業與國家存亡聯系起來,作《無逸》以勸誡成王要知“稼穡之艱難”,君王懂得耕種之苦才會體恤百姓,才會勵精圖治,而農業豐收百姓溫飽才得以有保障,天下才會一片祥和。西周還設置了一系列發展農業事務的官吏,如“稻人”、“草人”、“司稼”等。此外,西周還舉行較為隆重的農事儀式——藉禮。這是每年春耕、耨耘、收獲時,天子、公卿百官為鼓勵耕種而舉行的重要儀式。所以當周宣王不行藉禮時虢文公明確反對,他指出:“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始,敦龐純固于是乎成,是故稷為大官”(《國語·周語上》)。這段論述充分地代表了當時社會對農業基礎性及重要性的最高認識?!懊褚允碁樘臁?,食主要來源于農業,農業關系著天下蒼生的吃飯問題,是民族生存的基礎,作用不可謂不大;此外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文明教化等都以農業發展為堅強后盾,地位不可謂不重。如果說夏只是重農思想的萌芽,那么到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從思想到國家政策所表現出的重農意識已有較完整的形態,是我國‘重本思想和政策形成的重要時期,它為戰國和以后歷代統治者所繼承和發展”[2]。

春秋戰國時期是重農思想形成的關鍵期。戰國前期,李悝提出“盡地力之教”,倡導發展農業,其主張中雖然只有農業沒有商業,但是已經具有重農抑商的雛形了。商鞅繼承和發展了李悝的重農思想,進一步指出農業為本商業為末,并以此為準則提出和頒行了一系列旨在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與法令。因此商鞅成為明確提出“重農抑商”并有一套與之相匹配的系統性措施的首倡者。其后,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則更加極力倡導重本抑末,不同于商鞅從經濟上抑商的做法,韓非進一步提出從政治上抑商,主張重農并排斥一切非農行業。應該說,戰國時期重農思想進一步拓展為重農抑商思想,為秦漢及之后歷朝歷代的重農政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重農原因探析

那么為什么上至統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如此重視農業呢?筆者認為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先了解重農的具體措施,從這些措施中我們可以簡單總結出重視農業發展的原因。

縱觀各歷史時期的重農政策,其措施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農為本,實行耕織結合,耕戰結合,實現富國強兵。當然這是商鞅在秦變法的特殊時代背景下實施的,雖并不具有共性,但的確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帶動秦國經濟及軍事發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也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第二,從社會地位加以區別并突出農業的重要地位,采取積極鼓勵的政策獎勵耕織,將農業看做是社會財富產生的本源,重農而抑工商。例如商鞅宣揚“事本”而“禁末”;秦始皇實行“上農除末”國策;朱元璋的“崇本而祛末”等。此外還從政治上打壓商人,輕視商人,尤以西漢最為突出。因為農業為本業,只有固本國家基石才會更加堅實,社會統治才更加穩固,所以不管上位者對待商業的態度如何變化,農業始終是被放在首位的。第三,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舉行隆重的農事儀式祈福,甚至天子躬耕以作示范。這也是重農政策的一大表現。為了調動民眾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也為了維護社會的團結穩定,統治者往往會在災荒或戰亂后減輕或減免賦稅徭役,以此緩解人民疾苦,凝聚民心,從而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第四,加強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將農民與土地加以捆綁,當然不同時期戶籍限制的力度不一。我國地大物博,向來注重精耕細作,這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還需要勞動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為如果人口流動頻繁必然導致田間耕作的勞力有所流失,而且若是耽誤農時則無法保證農業耕作的正常進行,這必然會影響作物收成,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第五,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保護耕地面積,穩定農業生產,維護農業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富商大賈的土地兼并導致農民流離失所,外逃他鄉,不利于農業發展與社會穩定,所以統治者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第六,從社會風氣及文化氛圍入手,從思想文化上加以灌輸重農意識,例如各個時期著名思想家的論述,天子履發勸農詔等。

從上述重農措施中筆者將重農原因大致總結為兩大點。

2.1 政治經濟因素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皻v代的經濟基礎(農業生產)的狀況如何又決定了重農思想的表現形式”[3]。從原始社會時期開始農業一直都是支撐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然而此時期的農業發展水平很低,直到春秋末戰國初期,鐵犁牛耕的出現及推廣帶來了農業的變革,井田制逐步瓦解,并形成了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而隨著封建生產關系逐步取代奴隸制生產關系,農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小農階層逐步成為社會基礎。進入封建社會后,中國經濟結構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農業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下具有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農業不僅是衣食之源,民富之本,強兵之基,還是國家財富與財政收入的源泉,更重要的是,農業繁榮,百姓衣食方有保障,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會安定和諧,統治才能長久,所以統治者歷來都很重視農業發展,以農為天下之本。

2.2 文化宗教因素

2.2.1深厚的思想積淀

歷朝歷代思想家們的主張也是重農思想形成與完善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三代時期是重農思想的萌芽,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重農思想已經初步形成了系統,此時期“農本論”名噪一時,儒道墨法等家基本都提倡重農?!翱鬃又剞r是實在的,其重農思想體現在他的治國方略、仁政禮治之中,并以服務政治為宗旨,國家安寧為歸宿”[4]。孟子提出“仁政”思想,在主張重視農業的同時也注重工商業的發展,而荀子認為商人多重利輕義,因此主張以農為本業,工商為末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倡導重義輕利,為推行重農抑商奠定了思想基礎。除了儒家,法家則是重農抑商思想的極力推崇者與實踐者,商鞅韓非便是杰出代表。到了漢代,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深化與影響。漢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繼承和發展了“農本論”,進一步崇尚重農思想和理論,倡導了農工商各有本末論,將重農思想和理論推向新的高峰;魏晉南北朝創始了“國本民天”的重農思想和理論;唐宋元時期重點倡導“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重農思想和理論;明代太祖成祖也論述重農的必要;清代更是把重農提到“國家久安長治”的高度,屢發勸農詔。正是因為這些思想家的主張,重農思想才有了如此深厚的歷史積淀。

2.2.2農業宗教崇拜

中國傳統文化以農業文化為主體,這種農業文化大抵可溯源至原始時期人類的早期宗教崇拜,諸如農業祭祀、膜拜、禁忌等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儀式。宗教崇拜是人類早期從事農業活動的反映,千百年來,農業祭祀的內容、形式不斷分合、變化、更新,并總是影隨人類生產、生活而變,隨人類思維發展及對事物的認識的深入而變,有學者總結早期農業宗教不外乎農業對象、天體自然、土地和勞動神崇拜四類。農業時代,每種作物以及與作物生長相關的土地、氣候、人等都有神靈,先民對自然懷有崇敬之情,敬仰各路神明,對征服自然的先祖亦是加以神化崇拜,農神崇拜便是其中一個大系,而農神崇拜尤以神農為主。神農嘗百草,教民播百谷,是我國古代最重要也是最受崇拜的農神,后世為祈求豐收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稗r業宗教體現的是重農思想,農業宗教的盛起,給農本思想的形成以良好的群眾基礎;而農本思想同時又使農業宗教活動向著更有利于重農的方向發展,突出五谷與土地,使農祭活動內容簡單而意義深遠”[5]。這些早期的宗教崇拜成為我國農業文化的一個構成,也是重農思想構成的一個文化因素。

參考文獻

[1]杜車別.中國古代真的“重農輕商”么?(一)[J/OL].(2007-03-26)

[2015-04-08].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ca593010007ef.html

[2]黃顯功.論戰國“重本抑末”政策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與影響[J].中國農史,1985(03):12-23.

[3]郭文韜,陳仁端.中國農業經濟史論綱[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1.

[4]劉興林.孔子重農的特色[J].古今農業,1996(01):7-12.

[5]劉興林.先秦農業宗教初探[A]//劉興林.歷史與考古:農史研究新視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作者簡介:李惠(1990-),女,江蘇淮安人,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

猜你喜歡
經濟思想經濟政策
淺析樸正熙政府的經濟政策及其影響
產業政策的兩個重要屬性和權貴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政治效果與治理體系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1——1959)中國共產黨在西藏的經濟政策及其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1——1959)中國共產黨在西藏的經濟政策及其成就
中國新形勢下的經濟政策對未來經濟的影響
元代畜牧業經濟思想的探析
關于我國經濟外交新戰略下的“一帶一路”
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核心與亮點
2015習近平經濟思想新境界
習近平少數民族經濟思想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