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東民歌傳承與保護初探

2015-07-12 08:34何志超江蘇省海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26100
大眾文藝 2015年3期
關鍵詞:海門海門市號子

何志超 (江蘇省海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226100)

通東民歌傳承與保護初探

何志超 (江蘇省海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226100)

本文首先對通東民歌的流傳范圍、分類特點、現狀進行系統性的闡述,進而整理總結海門市在通東民歌這一傳統文化上的傳承保護發展相關經驗。

通東民歌;傳承保護;途徑措施

當人類邁進知識經濟、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變得越來越重視、越來越迫切。特別是以方言為基礎的山歌民歌,由于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已經在社會發展的大潮中變得岌岌可危,亟需我們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和弘揚傳承。通東民歌是江蘇南通海門市中北部地區一種特有的方言民歌,近年來該市對通東民歌的傳承保護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有益探索。

一、通東民歌的流傳范圍

在江蘇省南通市東部,有著一方長達2000年歷史的江海平原,人們稱之為通東地區。通東地區老百姓講的方言是南部江淮語系的通東話,通東話主要流傳在海門市和啟東市的北部、通州市的東部,以及如東市東部向北的沿海地區。通東民歌主要是以通東話這一方言來傳唱的一種民歌。其在海門市主要流傳地區為包場、東灶港、余東、正余、四甲、貨隆、王浩、劉浩、樹勛、東興、國強的絕大部分以及常樂、萬年、德勝的一部分。當然還有一小部分流傳在江蘇南通啟東的呂四、天汾,通州區的二甲、三余、東社、五甲??梢赃@么說,海門是通東民歌的主要傳承流傳之地,對通東民歌的傳承保護是歷史賦予海門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所在。

二、通東民歌的分類特點

通東民歌從它的體裁(亦即音樂形態)進行劃分:主要包括號子、山歌、小調、說唱以及民樂等5類。通東號子是通東民歌音樂中最豐富最生動的部分。因為它直接來源于勞動生活,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隨口即興哼唱出來的聲音。每種不同的勞動動作都有與其相適應的不同勞動號子及音樂曲調。從音樂上來講,通東號子的曲調豐富繁多,旋律精彩獨特,是通東民歌中的精華;通東山歌則是從各個側面反映人們喜怒哀樂,表達通東人民豐富多彩的勞動生活和對未來美好生活向往的樂曲。它分為短山歌、長山歌、盤歌、敘事山歌等幾種形式。短的山歌只有四句,長的山歌長達數百句,大多描寫男女青年在勞動中的愛情故事;通東小調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之余的生活音調。他和號子、山歌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小調是經過適當加工和創作的,節奏比較規整,旋律也比較流暢,大多是多段詞的反復進行;通東利市是人們把生活、農業、時政等內容即興編成通俗易懂的民間說唱,并在喜慶、佳節期間前去說唱利市以表慶賀的樂曲;通東的民間樂曲是過去民間藝人用工尺譜記載,互相抄錄,演奏都用民族樂器的樂曲。

三、通東民歌的現狀分析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文化領域全球化的沖擊,以通東方言來歌唱的民歌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亦如部分地區的方言民歌一樣,處于步入自然消亡的節奏,對通東民歌的傳承保護工作已是刻不容緩。通過走訪鄉賢、文藝愛好者、基層文化工作人員,梳理反映的意見建議,將通東民歌的生存現狀歸納為以下幾點:

1.城鎮化下的勞動力轉移。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如火如荼發展,海門農村大量的勞動力轉入城市去務工,以體力勞動為代表的傳統農耕方式受到現代機械化農業的沖擊,通東民歌賴以生存的土壤正走向逐步自我消亡的階段。

2.文化、心理等環境發生變化。隨著現代文化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多元化,數字影院、網絡訊視等新興文化傳播媒介迅速占領著精神文化消費領域,尤其是以“快餐”表現形式為主的流行音樂更能被年輕人追捧和喜愛,并且產生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而作為傳統音樂的通東民歌已經難以在年輕人心中產生共鳴,通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日益式微。同時在人們普遍心理上存在著這是一種“老古派”的音樂認知意識,是已經不入流的音樂,社會認同意識的轉變導致通東民歌難以擁有與流行元素音樂相抗衡的受眾群體,支撐力量顯得非常地薄弱。

3.通東民歌藝術人才斷代。通東民歌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態載體,他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影響著通東民歌的傳承。在前兩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期間,曾對通東民歌進行一番深度地挖掘整理搜集,在下鄉走訪調研過程中,發現會傳唱通東民歌的老藝人大部分已步入古稀耄耋之年,她們雖然不懂音譜為何物,但卻能信手拈來般的唱出優美的東通民歌,且樂感依然很好。但處于中青年階段的人們已經大部分不會唱通東民歌,只是初略了解或知道通東民歌,對于是否愿意學習、傳承、保護通東民歌已是相當地冷漠。同時,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小學生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對家鄉方言卻已經處于半通狀態,通東話已然是處于邊緣語言的系列,大有消亡的痕跡。通東話已是處于如此尷尬的境地,更不用說以她為基礎而傳承千年的通東民歌。

四、通東民歌傳承保護的途徑措施

通東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海門市的文化主管部門在通東民歌的傳承保護途徑措施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1.成立相關研究機構。海門地處江海平原中心區域,得江與海的天然養分,具有江海文化最典型的內在特質。把海門的沙地文化、東通文化提煉可統稱為江海文化。通東民歌作為通東文化的主要構建,成為江海文化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海門在江蘇省乃至全國率先成立縣級江海文化藝術研究院,核定專業編制,為全額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在對通東民歌的保護和傳承方面開展搜集整理、理論研究工作,并適時開展通東民歌文化傳承與保護研討會,集各界人士力量加強對通東民歌的保護傳承力度。

2.培養通東民歌傳承人才。海門有一位對通東民歌深入研究的文化工作者崔立民。這位同志雖已退休,但一直致力于對通東民歌的資料搜集、理論研究和傳承保護,于2012年成為代表通東民歌的南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時海門市正余小學于2012年3月在全市首創成立“通東民歌”社團,根據預設的目標與通東民歌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說、唱、演三大部分內容,方式循序漸進,學生也容易理解接受,成為了傳承保護發展通東民歌的重要基地。

3.建立通東民俗文化產業集聚區。以余東古鎮、劉浩鎮、貨隆鎮和正余鎮等海門通東地區為主要范圍,建立文化特色強、孵化聚集效應強的文化產業基地。其中劉浩鎮以江海城隍廟建設為載體,通過建設通東民俗文化產業園和舉辦通東民俗藝術節、通東號子大型文藝演出等活動,進一步提升通東文化(民歌)的感染力,構筑通東特色的文化產業。正余鎮依托現有仿宋街區,深入實施以通東文化(民歌)教育中心和傳統書畫藝術為兩大核心內容的正余仿宋文化街區。通過科學合理的產業開發運用,不斷拓展其內涵和外延,進一步強化對通東民歌的傳承與保護。

4.通東民歌集結出版。自2011年正式啟動《海門文化大觀》系列叢書工作以來,作為其中一卷的《通東民歌卷》即將集結成稿,該卷書由通東民歌傳承人崔立民同志為主要編撰者,共分為總序、概述、民歌選、附錄、后記五大板塊,其中民歌選又分通東山歌、通東號子、通東利市、通東說令、小調、童謠、通東新民歌七大類。該卷書的成稿出版將成為對通東民歌進行系統性研究的一項重要文史資料,在通東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猜你喜歡
海門海門市號子
吶喊中的精神力量——東臺弶港漁民號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漁民號子》研究
臺上三分鐘
我多想去看看
聚“星”成“火”攜手同心——記海門僑商郁飛和他的僑商團隊
開山號子喊山歌
江蘇省海門市龍信幼兒園活動掠影
吃火鍋的發現
海門贊
不會說海門話的海門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