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中職語文教學與媒介素養教育

2015-08-15 00:50徐敏
語文學刊 2015年7期
關鍵詞:媒介中職素養

○徐敏

(廣州市司法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440)

簡單來說,媒體素養指的是一種能力,當人們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媒體信息時,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媒體信息服務于個人生活、工作內容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媒介素養的提高,它是每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所謂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在處于大眾傳媒高速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種關乎人素養、品質發展的教育方式或和教育思想。它把培養人的媒介素養作為核心,使人們具備正確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獲得正確的媒體信息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涵化理論的創始者喬治·葛伯納提出,現代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這也提醒我們,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就像不能忽視青少年的德育、創新和實踐教育一樣,未成年人的媒介素養教育也絕不能被延誤。依照中職學生的成長階段來看,此時的他們雖然在心理、智力方面日漸成熟,但此時的他們亟需正確的引導者帶領他們走向人生正軌,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進而引導中職學生正確理解、應用大眾媒介,提升他們的媒介素養知識和技能,進而使他們養成開闊的視野、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心智,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并將他們推向更加光芒的人生旅途。

那么如何在中職學校的教育中有效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呢?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除了在校開設必要的電腦技術課程外,將媒介素養教育滲透各個學科中,實現媒介素養教育的聯動。語文是母語教育,其母語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其學科特點,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滲透語文學科教育也是大勢所趨。因此,于中職語文課程中進行教育學生媒介素養,不僅是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優秀平臺,也是實現“語文素養”教育時代新要求的最佳途徑。

一、中職語文教學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的必需性

1.關注中職學生媒介素養是時代賦予的職責?,F下,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世界許多國家對于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更是有增無減,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經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身心快速發展,道德觀念尚未成熟,好奇心強、模仿性大,又缺乏自控能力、必要的媒介知識和足夠的辨識水平,極易受媒介網絡環境下不良思想和行為的影響,耽誤學習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很難求得生存與發展?,F如今,政府、社會、學校、家長等諸多方面對學生媒介素養問題的重視程度愈演愈烈,作為課堂教學關鍵人物的教師更需要關注中職學生的媒體素養培育工作,進而幫助語文教學和媒體素養教育的完美結合,實現教師在這個時代所應擔當起的責任。

2.滲透媒介素養教育是中職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從某種層面上來講,中職學生更多的是掌握實質性的技能、技術,在學習類似語文學科這樣的基礎性綜合知識時稍微可以有所放松,但語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決不能忽視的,所以這就導致語文學科和中職職業教育的融合出現了一些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中職教師應該嘗試著利用新的媒體技術,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中滲透專業技能、媒體素養,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實用價值,這對于學生的主動接受語文的學習思想自然是有一定幫助的。

媒體素養作為如今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應具備的技能,它在語文學科中所表現出來的間接內涵極為深刻,所以中職語文老師應該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嘗試并努力去建構一種培育學生媒體素養的教學方案,將語文知識從課本搬進生活,將價值發揮于實際。當今時代,語文教育最應重視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而且最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這才是當代中職語文學科老師終極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老師擁有三大職責,分別為傳道、授業、解惑,這三大職責看起來貌似比較簡單,但真正要完成這三個職責,則需要付出更多的能力。對于中職語文老師來說,他們所擔任的角色直接影響到學生一生的成長、發展,所以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緊抓每一個空閑點,向學生傳達更多的知識、道理,從而幫助學生領悟更多的道理,也輔助學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媒介素養教育雖說不能在一朝一夕間就發揮實效,但長期的積累必然會取得優異效果,因此老師要善于將語文學科和媒介素養教育結合起來,完整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質。

二、于中職語文學科教學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的可行性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素材是中職語文教材

中職語文教材的編訂者們,在教材編訂之始便對中職學生的性格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在選定教材閱讀篇目的時候,大多選定了時代感強、文化底蘊濃厚、涉及范疇廣闊的文章,并于其間貫穿了實踐性比較強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以及應用寫作知識,所以中職語文不再只是語文學科的教材,更是德育的教材,符合培養學生媒介素養的關鍵目的。

比如:學習“詩歌散文欣賞”單元,不僅幫助學生了解現代散文和現代詩歌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賞析散文詩歌的技巧,培養提高審美修養,同時還可利用現代影視網絡媒介資源,拓展激發學生的學習閱讀散文詩歌的興趣,引領學生思考評析影視網絡媒介與文本媒介的優缺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辨識選擇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語文知識,又提升了他們的媒介素養。文學作品有許多鮮活靈動、極具個性的人物,如馬蒂爾德、項羽、林黛玉等人物,可引導學生在觀看相關的影視之后,可以鼓動學生在第一時間對電影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做以賞析和評價,引導學生在復述、描摹故事情景的時候再現甚至還原文本形象,這樣一方面有助于訓練學生較為細膩的筆觸,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還能在再現影視畫面的風采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和審美愉悅,從而提高學生的影視鑒賞能力。

又如:通過開展“民歌民謠采風”、“與大自然對話”、“展望未來的生活”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文學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要求學生通過現代媒介各種途徑的查找收集整理分享信息資料,特別是在面對大量多樣復雜多變性的網絡傳媒信息,學會對媒介信息的甄別、判斷以及使用媒介,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且環境特征濃厚的文化情境,讓學生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媒介素養。

再如:“廣播稿”的應用寫作,一方面,讓學生掌握廣播稿的相關知識及寫作技巧,提高應用文的寫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撰寫校園新聞廣播稿、校園新聞電視稿、制作廣播電視節目等,提高學生認識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滲透關鍵在于課堂教學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和學科教育結合的途徑,筆者自知有多種方式,但其中最為常用也最關鍵的途徑,就是課堂教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要求鮮明,要求其必須關注當代文化生活,緊跟當代文化知識的潮流方向,在此基礎上促進優秀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從而培養學生善于發現事實熱點的能力。這樣的課程標準要求對中職語文同樣適用,所以中職語文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務必要引導學生完整健全思想觀念,并且利用現代新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增強溝通交流能力,但明確強調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應重視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教師要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充分發揮現代信息媒介、網絡、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優勢,恰當合理地應用多種媒體,為中職生提供多樣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有趣有益自學的教學環境。提倡在教學中,恰當利用現代數字化教學資源,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

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其必須具有鉆研教材備課的意識,能夠根據學生教學實踐和學科內容的研讀過程中增強自己對知識的辨析、區分、策劃能力,同時善于結合新時期的各種媒體形式指導學生學習,這才是老師上課之先應該具備的能力與素養。再者,中職語文老師必須對媒體素養的基本特征、核心內容、培養手段與教學目標了解清楚,最好將這些東西爛熟于心,并且充分且巧妙地利用好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從而為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做好準備,鍛煉學生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敢于去批判、懷疑的態度,以及審視媒介信息以及其背后隱藏的真實意圖,并學會使用社會的一切信息資源以完善自我、促進社會發展。

(三)開發的課程資源

隨著多元化媒體閱讀時代的到來,單純的文字教學已經不再是語文學科的終極目標,文學作品、文化知識以及文學素養等方面的教學,更需要迎合媒體閱讀時代的時代特色,開發出新穎的課程資源?;诖朔N情況,中職語文教學務必要沖破傳統教學瓶頸,引入更多新媒體指導下的文本資源,最大可能地提供給學生豐富、多元的閱讀媒介,從而為媒介素養的培育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增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識別、鑒賞與優化能力。例如,學習《石縫間的生命》這篇課文,在“融情升華,拓展感悟”這一環節里,引入公益廣告《感謝不平凡的自己》,讓學生在觀看中思考領悟課文內容深刻的思想意義,幫助學生培養自己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品格,啟發學生要勇敢地面對一切磨難,在拼搏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并正確理解公益廣告等現代媒介所蘊含的正能量,培養提高學生認識和評價現代媒介的能力。

互聯網興起于20 世紀下半葉,并于21 世紀取得了發展與繁榮的高峰期,其憑借自身獨特的優勢與可觀的價值,使得大量的知識信息都按照文本結構重新組織獲取,在重組、發展的過程中,互聯網也吸納了更多的媒介形式,無形中為媒介素養教育營造了理想的成長環境。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成為新知識的傳播載體,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適當引進網絡資源,必然是成效顯著,學生在認知、理解、應用網絡資源的時候,也是學生延展交流領域、提升媒體素養水平之時,便是建設性使用媒介的鍛煉過程。例如,利用微信、班級QQ 群、語文學科網站等開展網絡主題性閱讀,讓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閱讀網絡文本,這種閱讀信息量大,外延寬,傳輸路徑具有輻射性,學生從網上獲取資源,也可在網上交流心得,這一過程看似比較簡單自如,但學生關鍵的理解、選擇、評價能力卻也是在此時不斷滋生,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終極目標。

(四)開展的語文活動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語文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學應通過與實踐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媒介素養能力的指向下,能自如應對媒介環境中各種文化語態和審美傾向,趨利避害。

例如,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提倡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同時,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然會應用到多種媒介。因此,語文教師可巧妙利用校園文化建設資源,讓學生撰寫宣傳標語、撰寫校園新聞、制作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班級、學校社團網頁等,這樣既能鍛煉語文實踐能力,又可在鍛煉中提高認識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

又如,課堂著名文學文本教學??勺寣W生觀摩改編演練《雷雨》、《藥》、《項鏈》、《鴻門宴》等文學名著的影視作品,讓學生比較影視與名著的異同,并發表孰優孰劣的看法,這一比較、思考、評價的過程可使學生理解不同媒介的審美特質,培養其批判質疑精神。

再如,開展讀書摘抄、報刊剪貼、編輯小報等競賽活動都能引導學生根據信息任務和信息來源對信息資料進行積累、整理、分析、歸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提高媒介素養。

三、結 語

媒介素養是21 世紀所有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目前我國中小學和高等院校的信息技術教育偏重技術能力的培養,而媒介素養教育承擔著技術能力和人文精神的雙重重任,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粗淺地分析了中職語文教學與中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但要真正實現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媒介素養教育,這不僅要求每位中職語文老師具備更高的語文專業素質、思想文化素質以及媒介素養,而且老師要善于緊抓時代的衣襟、跟上時代的步伐,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自由和諧有序的媒介教育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時代和社會發展賦予我們每位教師的光榮使命。

[1]榮建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論[M].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

[2]鄭國民.語文(基礎模塊)上下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林發.新課程語文教材教法[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4]何媛.我國中職學生媒介素養現狀[J].素質教育論壇上半月,2008(3).

[5]黃楚新.新媒介素養[M].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歡
媒介中職素養
新形勢下中職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應用多媒體技術 創新中職德育課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關于中職土木工程測量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探索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