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本開源,踐行本土教育理論

2015-08-15 00:50趙琪樹
語文學刊 2015年7期
關鍵詞:開源理論傳統

○趙琪樹

(涼城縣教育教學指導中心,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3750)

人們以教育實踐經驗為基礎,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抽象到概括,從而構成嚴密的、系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教育理論,它能揭示教育的基本規律,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教育的本質聯系做出反映。教育理論由一些可理解的、可交流的概念、命題等構成,擁有深刻性、間接性、穩定性等特點,在回到是什么的同時還要回答為什么,是成體系的教育思想。中國本土教育理論主要包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陳鶴琴活教育理論、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論、劉京海成功教育理論、葉斕生命·實踐教育理論等,它們跟我國本土的教育實踐、跟中國的民族個性、跟世界發展趨勢等都是契合的。那么面對這些優秀的、獨具特色的本土教育理論,我們應采取的怎樣的對策來把它們付諸實踐呢?這是擺在教育工作者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重視。

一、潛心教育事業,致力于教育實踐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學者之一,他曾說過:學者就是觀察事物并發明事物真理的人,術者就是取發明的真理用于實踐的人。[1]16-21從梁先生的這一觀點,我們發現學術研究就是發明真理、運用真理的實踐過程。從性質上看,本土教育理論具備的實踐性品格相當鮮明,尤其是陶行知教育理論中的教學做合一、葉斕生命·實踐教育理論等,研究者需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潛心教育事業,從教育實踐中發現問題、探尋解決之道,通過不懈的探索成就出卓越的教育理論體系。我國本土教育理論的研究者們都是第一線的教育實踐者:陶行知畢生都用為中國教育探生路的理想、以振興中國教育為己任,努力投身教育實踐活動,成立工學團、創辦學校等,走到哪里,就把教育理論踐行到哪里;陳鶴琴不僅在兒童教育第一線活躍,還以自己的兒子陳一鳴為對象開展長達八年的實踐觀察與研究;晏陽初認定中國教育當時的病根是在農村,為解決中國問題就必須到農村去,于是毅然決然拋棄安逸的城市生活,深入農村開展長期的調查與研究。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李吉林老師就在小學語文教育課堂工作,開展三十多年的情境教育實驗;劉京海校長在任期間認真任教,進行多年成功教育實驗;葉斕老師不僅任教于高校,還努力推行新的基礎教育實驗,在各個實驗學校行走,開展長達十五年的教育實驗。由此可見,本土教育理論離不開教育實踐,只有潛心教育事業,致力于教育實踐,才能發現隱藏在教育中的本真問題,才能及時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才能創建特色的、實踐性強的本土教育理論。

教育工作是艱苦的、復雜的,要能堅持不懈開展長期的教育實踐,要真正熱愛教育事業,對教育充滿激情,把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當做自己的使命、責任。當今社會盛行功利主義,很多一線教師由于不甘辛苦與清貧而轉投其他行業,對于教育沒有熱情,只有潛心教育事業,才能甘于辛苦、甘于清貧,抵制誘惑、經受挫折。[2]3-6如陶行知先生,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堅持教育實踐,毅然離開都市,穿上草鞋走進鄉村,投身于鄉村教育、平民教育。踐行本土教育理論必須固本開源,必須潛心教育事業,長期投身教育實踐,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因任何理由放棄教育實踐。

二、研讀傳統文化,立足于本土實踐

我國幾千年文明積淀出優秀的傳統文化,凸顯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勤勞,是中國民族生存、發展的源泉。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教育理論必須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植根,必須汲取營養,這是教育理論的根本所在。傳統屬于過去,我們無法親自體驗,只能通過研讀典籍來獲取要義。[3]34-37幾千年以來,中國流傳下來的典籍浩如煙海,雖然數量繁多,但統之有序。一方面,我們應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對本土教育問題進行研究,省思歷史,恰好為探討當前中國教育面臨的問題提供基點;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跟教育文化是交織在一起的,教育傳統的表現形式受到文化傳統的制約影響,教育傳統不僅是重要的文化傳統組成部分之一,更是文化傳統得以變革的動力所在,細致地、認真地把握二者關系,就能為解決當今教育問題提供線索。

當然,教育理論研究應立足于本土,并深入實踐。以前人們在考察教育現象、問題時主要以主流的理論、觀點、命題等為出發點,或以現有的教育決策、教育價值立場等為出發點,或是對熱點盲目追蹤,遮蔽了很多原發性的問題。固本開源,踐行本土教育理論,就應深入教育實踐,致力于發現獨具實際研究價值的教育問題,有機結合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通過實踐對教育理論進行檢驗和完善,并用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爭取在減少教育實踐盲目性的同時確保教育理論不會流于空泛。教育理論必須回歸到實踐,而教育實踐也必須積極向教育理論靠攏,兩者的結合才能發展教育。一線教師、理論工作者、學生家長、學生等都應積極固本開源,主動參與到本土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當中,從而獲得大量真實的研究信息,了解中國教育的現實需求,追求長遠的社會效應。站在某一角度,教師對于教育的自發性研究更能體現出對本土知識、本土教育理論的關照和實踐。本土教育理論的固本開源不僅要求理論研究者們走出書齋,投身教育實踐,還要求廣大的一線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理論素養,加強研究傳統文化與傳統教育,努力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認真開展本土教育理論的研究工作和實踐工作。[4]6-9[4]14另外,本土教育理論研究者、實踐者們要擁有開闊的視野,不能關起門來開展本土研究、踐行本土教育理論,應基于人類文明積極建立本土教育學。真正開展本土教育理論實踐時,人們不僅要具備開闊的理論視野,也要開放心胸,跟國內外學者保持交流、對話,在固本的同時努力開源,在吸收國內外教育理論成果的同時借鑒其成熟的教育實踐方法,了解其中的長處和不足,構建并完善獨具中國特色的本土教育理論。

對于研究教育理論的人們來說,理論研究能滋養個人的內在價值,而不是一味被指導、被改造。所以研究者應盡力避免實踐與理論之間脫離,要把研究范圍從已有的本土教育理論進行拓展,延伸至正在踐行的教育實際,培養人員的創新研究能力,為本土教育理論的實踐作貢獻?;诖?,我們必須認真反思本土教育理論、教育實踐之間的相對獨立性,進一步明確二者之間的距離。教育實踐的發展會催生教育理論危機,根本的解決之道在于持續推進教育實踐,并在實踐過程中找尋理論研究素材,促使研究主體實現思維境界的跨越。對于一些不合理的人為距離,就只能人為解決,通過規范學術品格、增強理論研究者跟教育實踐者的使命感、責任感,提高踐行教育理論者的素質,增強教育實踐者對理論與實踐的轉化能力等,以此真正實現固本開源、踐行本土教育理論的目的。

三、結 語

越民族,就越世界。中國教育理論要想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就必須始終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將來的指導思想,而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不忘根本、固本開源。中國教育理論的根、本應該是傳統的、民族的,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拋棄的根脈。中國的教育理論必須要扎根本土,才能根深葉茂、屹立不倒;必須要付諸實踐,才能在世界教育理論之林立足。

[1]閆世賢,扈中平.教育理論的“本土生長”:社會人類學的觀照[J].教育發展研究,2013(Z2).

[2]馬多秀.構建中層理論:教育理論研究本土化的可能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5).

[3]于偉.中小學教育研究本土化:必要與可行[J].人民教育,2014(19).

[4]劉德華,付榮.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聯之基點[J].教育發展研究,2012(9).

猜你喜歡
開源理論傳統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五毛錢能買多少頭牛
2019開源杰出貢獻獎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