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邊城》的自然意象

2015-08-15 00:47趙家明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翠翠邊城沈從文

趙家明

(南京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

在小說《邊城》的世界中,自然景物與人物和睦共融,相諧相知,構成一幅完美畫卷。有關“自然”的描寫雖并非隨處可見,但無一不對渲染背景,推動情節發展甚至寓托作者精神理想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感受《邊城》里的“自然”,不僅能使我們品味田園山水的秀麗,更能讓讀者體會沈從文的美好理想。而沈從文正是依托充盈的自然意象創作出別具一格的這部代表作。司馬長風評論道:“這是古今中外最別致的一部小說,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她不僅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壇的代表作?!盵1]133對于“邊城”現象,既往的研究出現過反差極大的情景。從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沈從文的政治立場受到長期批判,《邊城》也就遭遇幾十年的冷落或貶損。上世紀80至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正本清源,沈從文研究和“邊城”熱突然爆發起來,熱評和好評持續了一二十年。新世紀以來,《邊城》現象趨于理性,持論歸于客觀理性。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僅就作品充盈的自然意象做些研究與分析。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炮火連天的內戰席卷全國,同時近一個世紀的外國殖民侵略也繼續深刻地改變著舊社會原有的模樣。國家的貧弱,民族精神的消融,伴隨著現代化浪潮的激蕩,無不使當時的中國文人為之感懷動容。他們紛紛開始以筆墨熱情洋溢地描繪心中向往的理想國、烏托邦,也在思考著人性,以期能夠警醒國民,勾勒未來的藍圖。而沈從文先生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一部《邊城》將一個復古和諧的天地重新展現在困惑著的國人面前,也引領了中國一代鄉土文學的發展。

沈從文創作《邊城》絕非偶然,自童年起便在湘西山水間的浸淫使他不論從認知抑或是感情都對這一方鄉土充滿溫情和眷戀。他的友人施蟄存先生曾說,沈從文出生于苗漢雜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熱愛。而正因為如此,在這部記敘人事的小說中,“自然”也隨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而和人物命運與情節結構緊密交織在一起。小說通篇飽含作者濃的化不開的自然意象。是特定的地域、文化環境造就了《邊城》的獨特風格,古樸的民風、純粹的人性和滿是嫻靜之美的自然共同構成湘西風情。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對故鄉的觀念和感知,以自然的意象,信筆描繪出一個近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通過對于湘西風土人情的描寫反映人情美,通過展現小城中人物的命運和情感,來給現實中迷茫的人性指出一條明路,昭示人間存在純潔、自然的愛。

在這種理念下,作者在作品中巧妙利用景物描寫,鋪陳故事情節,全書對于環境自然狀態的描寫比比皆是。小說甫一開篇,便以對故事發生背景環境茶峒山城的記述起始:“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盵2]207短短一段,便像一幅精美的國畫一樣徐徐展開,開門見山地將小說情景人物交代其中;第二段更不僅限于此,“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2]207,作者繼續以生動的文筆持續展示富有當地氣息的自然景物,直至描繪第二章中茶峒地方的人文風物。又如茶峒旁的白河,“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盵2]211凡此種種成功塑造了和諧典雅的自然美,給人以超凡脫俗的意境體驗。作品不僅在人物心曠神怡時,以明媚的景色做襯,在烘托主人公心情煩亂時,也使用了景物描寫。例如,“黃昏時天氣十分郁悶,溪面上各處飛著紅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熱風把兩山竹篁吹的聲音極大,看樣子到晚上必落大雨。翠翠守在渡船上,看著那些溪面上飛來飛去的紅蜻蜓,心也極亂?!盵2]285凡此種種,昭示了自然與人性相通,呈現的是天人合一的感覺。

除了看得見的景物,全書也對人物的自然狀態進行了大量狀寫。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樣典雅的“自然”中人性同樣達到超然的境界也就不足為奇。小說的主人公翠翠便深植著自幼蒙受邊城“自然”滋養而生的品性,從她名字的來源“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再到她“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盵2]209一個天真無邪精靈樣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翠翠是作者傾注了“愛”與“美”的藝術形象,她既是“愛情”的女兒,也是“大自然”的女兒。翠翠是個淳樸善良的女孩子,她和祖父擺渡,從不收取過客的報酬,“船傍岸后,人陸續上了岸,婦人從身上摸出一把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浯浜鲇置Υ掖业淖飞先?,在山頭上把錢還給那婦人。那婦人說:‘這是送你的!’翠翠不說什么,只微笑著把頭盡搖,表示不能接受;且不等婦人來得及說第二句話,就很快的向自己的渡船邊跑去了?!盵2]238這段文字把一個純潔的未受任何污染的心靈活脫脫展現出來。除翠翠之外,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如忠于職守、保有傳統美德的爺爺,慷慨豪爽的船總順順,相親相愛的天保,儺送兄弟等形形色色的角色也都以善良真誠的形象躍然紙上。即便不相識的陌路人,“也愛利,也仗義,同一般當地人相似”,在洪水席卷之際“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見及不能不為之喝彩”[2]211。小說中的一眾人物有著厚道而簡單的靈魂,“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沖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對于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老船夫為他的(外)孫女,大佬為他的兄弟,然而倒過來看,(外)孫女為他的(外)祖父,兄弟為他的哥哥,無不先人而后己。這些人都有一顆偉大的心?!雹?/p>

沈從文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創作動機時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盵3]在如此自然環境中成長的人們,簡單純真,人性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翠竹蒼巖、白塔碧溪、碾坊渡船、官道碼頭、販夫走卒、三教九流,凡此種種作者都用白描筆法娓娓道來。

需要注意的是,實際上《邊城》中的人文與自然風物并非互不相干,“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兩者相互融合,共同統一于“自然”這一大的整體。比如“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酉水河中游如玉村、保靖、里耶和許多無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么妥帖,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2]212,人煙藏于自然世界中的桃杏花里,和懸崖、山水完美共存,簡直不分彼此。一言以蔽之,就是“極其調和”。所以在沈從文看來,“正因為處處有奇跡,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妙筆生花,“自然”之美由此渲染得淋漓盡致。

與此同時,“自然”意象群也對情節轉折過程中的暗示與推動發揮關鍵作用。譬如大佬將二弟儺送譽為歌聲婉轉的“竹雀”,這與翠翠所生長的環境與名字的由來“篁竹”有異曲同工的神合之妙。不經意間,二人難解難分的愛情糾葛便似乎有了伏筆和寓意,引人遐想。當天保走車路求親后,翠翠在看夕陽薄云時“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或追究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凄涼”[2]261,她雖對親事無甚回應,但此情此景足以說明一切,她對二老的愛,以及大佬的悲情結局。在兄弟相約為情人唱情歌的夜晚,“自然”依舊那么靜謐安寧:“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忽然會有一只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像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么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盵2]264在這種情景中,浪漫情歌的響起似乎從偶然變成了必然。在第十五章中,當爺爺“癡癡的看望天南角上一顆星子”時,他驀然想起:“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會在七月八月死去吧?”[2]269——而這個流星,恰恰一語成讖,第二十章爺爺去世后“一顆大流星使翠翠輕輕的喊了一聲。接著南方又是一顆流星劃空而下。對溪有貓頭鷹叫”[2]289。這與其說是冥冥天意,倒不如說是沈先生巧妙埋下的伏筆,人物似乎注定的命運也不由得不使讀者扼腕嘆息。而外公去世時的當晚,雷雨的轟鳴、渡船的漂流、白塔的坍塌,種種“自然”左右的力量,都使這一切進行得驚心動魄,讀者此時也都能夠因此依稀察覺到最后的終結。

無論是渲染背景環境還是推動情節發展,都不足以真正闡明“自然”在《邊城》中的精神內核,而正是這精神內核方使這篇小說空前絕后,開風氣之先??v觀沈從文的人生經歷,我們不難發現“自然”與《邊城》的難解難分和城市鄉村生活的矛盾、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自我懷疑、苗族的巫祝文化以及荊楚道家精神傳統等方面不無關系。也就是通過對“自然”意象的精妙刻畫和放大,沈從文的人生理想才由此寄托出來?!拔抑饕獠辉陬I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盵3]4

首先,對“自然”的留意蘊含著作者對故鄉湘西的懷想與依戀,這也是眾多文化解讀中較淺顯的答案?!芭c生俱來的楚人的熱情奔放、靈異幻想”[1]7,再有自幼生長于莽莽邊城,從軍時游歷于沅水之間,因而湘西山水清且野的格調自幼便浸泡在沈從文的風骨中,也隨之使其心頭愈發滲透出濃濃的鄉戀情結。之后只身奔赴北京,顛沛流離舉目無親的生活令這番感情更加濃烈。在當時,“一是因胸中升騰的對家鄉的眷戀,二是迫于現實生計,另外便是古今中外名家成功例子的鼓勵”[1]16,以家鄉的“自然”為寫作素材便毫不為奇。后來沈從文自己也曾說:“在一開始寫作時,取材的側重在寫我的家鄉,我生于斯長于斯的一條延長于千里水路的沅水流域?!笨梢哉f,“自然”的“水”賦予了其靈性,使其每一部鄉土文學作品都流溢著“自然”的美,抒發著對故鄉的歌頌與懷念,這也在《邊城》中表現出來。不過,隨著文學修為和人生閱歷的增長,沈從文筆下的“自然”也已不僅是如此單純的感性,而更多地開始趨于理性思考。

作為始終以“鄉下人”自居的沈從文,即便一生輾轉無數大小城市,也似乎始終與都市生活格格不入?!班l土題材在作者這段時間的創作中占了更加主要的地位,經受了北平、上海這兩個色彩迥異的大都市的難耐生活后,他的創作開始有意識地描寫鄉村和城市生活的差異,用鄉村生活的平靜、優美,反襯城市生活的煩囂、丑惡,用鄉下人的勇敢、誠實,對照城里上等人的怯懦、虛偽?!雹?/p>

湘西的“自然”給予了他獸物般的靈性,卻又注定使他與城市階層的世故不能相存,在經歷種種世態后,沈從文一方面對城市社會的惡俗加以抨擊,另一方面便是反觀鄉土,在野生的“自然”的懷抱中尋求建造心中理想的希臘小廟,找回返璞歸真的人性美。故此他筆下作品的主題往往形成兩個極端:貶斥城市人的丑惡和贊美鄉村人的淳樸。以《八駿圖》《紳士的太太》等為代表的都市小說屬于前者,而《邊城》則將后者的思想感情推向極致,無數凡是厭倦城市生活繁華忙亂的讀者都能從這篇小說中描繪的“自然”圖景里獲得心靈的解放和慰藉;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注意的是城市作為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它與鄉村生活的差距與溝壑也深刻地反映著現代化浪潮中中國傳統社會與世界的矛盾:在殖民侵略的震蕩下中國人千百年來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被打破,不論從習俗還是到制度,都深深地陷入到一種自我懷疑之中。在這個時代,既有辜鴻銘、梁啟超等人的保守主義和右翼文學,又存在以魯迅等人首執牛耳的革命文學,而無論或右或左,其時的文人志士們都無不對中國的命運懷有深刻的關切——沈從文也不例外。不過,既不同于固守傳統的前者,亦不同于大破大立的后者,甚至有別于厭世棄世的廢名等人,沈致力于通過對“自然”的描寫和人物品格的塑造,引導人們反觀過去美好的傳統,實現人性返璞歸真的升華,進而達到民族性格的再造。沈從文在小說題記中也提出自己對讀者的要求和期望:“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于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和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的從事于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3]4——這想必也是沈氏極力刻畫“自然”偉大之處的愿望所在。

郁達夫認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發現,使名利心減淡,使人格凈化的陶冶工具”③。沈從文筆下的“自然”超凡脫俗,不僅使《邊城》一部小說流溢著五光十色、恬靜淡然而達到中國牧歌文化鄉土文學的一代頂峰,更于每一處蘊含作者長年心血累積下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反思。在這本注定“落伍”的小說里作者構建了一個烏托邦式的上古社會,褪盡繁華唯有充斥著大自然的典雅。雖然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所有人都意識到先生的理想國已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這份對故土的熱忱,對民族精神的探尋,對國家命運的思索,想必都能幫助每一個厭倦浮華,迷茫前途的路人找到心中的答案。沈從文《邊城·題記》《習作選集·代序》中寫到:“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p>

文藝鑒賞家劉西渭(李健吾)于1935年評論道,《邊城》是一首詩,“這里一切是諧和,光與影的配置,什么樣人生活在什么樣空氣里,一件藝術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藝術的。一切準乎自然,而我們明白,在這種自然的氣勢之下,藏著一個藝術家的心力。細致,然而絕不做作。這不是一件大東西,然而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雹?/p>

《邊城》問世于1934年,至今已經81年了,沈從文也于1988年辭世,至今也已27年了,但歲月的流逝并未沖銷當代讀者對于作家及其作品的記憶,相反,身處浮華都市的人們如果靜心讀讀小說會對其中氤氳的自然意象回味無窮。

【注 釋】

① 劉西渭.咀華集·邊城[M].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

② 王保生.寂寞尋夢人——沈從文[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③ 郁達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M]//閑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1]劉勇,張睿睿.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走進沈從文的《邊城》世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沈從文.沈從文小說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沈從文.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M].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

猜你喜歡
翠翠邊城沈從文
《邊城之材幽之地》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節選)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極邊城暖
初遇二老儺送
初遇二老儺送
大庸邊城的蠻與嬌
在《邊城》中尋找“桃花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